酉阳杂俎校笺(套装1-4册)

酉阳杂俎校笺(套装1-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段成式 著,许逸民 校
图书标签:
  • 唐代文献
  • 笔记小说
  • 酉阳杂俎
  • Duan Yucai
  • 校笺
  • 文化史
  • 民俗学
  • 历史地理
  • 文学
  • 珍本善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58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563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4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酉阳杂俎》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志怪的题材,有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技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酉阳杂俎校笺》运用本校、他校、理校和笺证的方法,广征博考,整理者查出了大量《酉阳杂俎》记载的怪僻内容的出典并做了允当的解释;通过查找同源的史料,解决了大量版本校勘无法解决的《酉阳杂俎》的文字错讹的问题。以上工作,不仅便于阅读利用《酉阳杂俎》,而且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作者简介

  段成式(803—863),字柯古。晚唐邹平人,唐代知名志怪小说家,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卒于懿宗咸通四年(863),其父段文昌,曾任宰相,封邹平郡公,工诗,有文名。在诗坛上,他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
  许逸民,中华书局编审。主要学术成果有:点校《庾子山集注》《思益堂日札》,《金元明清诗文精华》等,校辑《陶渊明年谱》,撰《徐陵集校笺》,编《初学记索引》,著《古籍整理释例》。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酉阳杂俎序

前集卷一

忠志 礼异 天咫

前集卷二

玉格 壶史

前集卷三

贝编

前集卷四

境异 喜兆 祸兆 物革

前集卷五

诡习 恠术

前集卷六

艺绝 器奇 乐

前集卷七

酒食 医

前集卷八

黥 雷 梦

前集卷九

事感 盗侠

前集卷十

物异

前集卷十一

广知

前集卷十二

语资

前集卷十三

冥迹 尸穸

前集卷十四

诺皐记上

前集卷十五

诺皐记下

前集卷十六

广动植之一

总叙 羽篇 毛篇

前集卷十七

广动植之二

鳞介篇 虫篇

前集卷十八

广动植之三

木篇

前集卷十九

广动植之四

草篇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

续集卷一

支诺皐上

续集卷二

支诺皐中

续集卷三

支诺皐下

续集卷四

贬误

续集卷五

寺塔记上

续集卷六

寺塔记下

续集卷七

金刚经鸠异

续集卷八

支动

续集卷九

支植上

续集卷十

支植下

酉阳杂俎辑佚

附録

一、书目著录

二、版本序跋

三、传记资料


本书主要引用书目

前言/序言

  序 言

  《酉阳杂俎》是一部奇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于小说家类,《四库全书》列在小说家的琐语之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唐之传奇集及杂俎》把“杂俎”作为小说的一个类型。其实它按类分篇,像是《淮南子》、《博物志》的体例,循《隋书·经籍志》的成例列入杂家可能更适当一些。从其内容看,天文地理,道经释典,怪力乱神,草木虫鱼,无所不包,又像是一种类书。段成式知识渊博,兴趣广泛,他收集了各方面的资料,编成一部百科辞典式的小类书,但以“怪”和“戏”为专题。他自序说:“固役而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因此我们还是名从主人,把它视为志怪小说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酉阳杂俎》的篇名也很怪,如纪道术的称《壶史》,抄释典的称《贝编》,述丧葬的称《尸穸》,志怪异的称《诺皋记》,都需要加以考证解释。书中收集了不少国内外各民族的物产和民俗,引用的专名术语,更是五花八门,新奇古怪,难以索解。因此很需要有个注本。然而注释谈何容易,前人都说注书比著书难,如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五《注书难》说:“注书至难,虽孔安国、马融、郑康成、王弼之解经,杜元凯之解《左传》,颜师古之注《汉书》,亦不能无失。”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曾说“若东坡先生之诗,则援据闳博,指趣深远”,因而一再说自己不能为东坡诗作注,似乎对施宿父子注的苏诗,也还不无遗憾。(《渭南文集》卷十五)所以有些很重要的书没有人敢注,不愿意做这种费力而不讨好的事。《酉阳杂俎》就是这样的一部书。

  《酉阳杂俎》的版本并不多,大体上可分为二十卷和三十卷两种,而三十卷本又有三种常见的版本,差异不多。版本对校的工作,方南生先生的校本已经把重要的异文都校出来了。但底本就存在缺误,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或者说有些问题还没有发现,不是对校法所能解决的。

  许逸民兄多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勤于探索,善于积累,勇于创新,敢于迎难而上,继校注《徐陵集》、《金楼子》之后,再接再厉,又向《酉阳杂俎》这个堡垒进攻。经过多年的琢磨,雪纂风钞,日积月累,终于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他继承古人注史的传统,广征博考,引录典籍原文,不厌其详,用校勘和笺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酉阳杂俎》这部奇书作了一次综合的治理。

  例如对人名的核实,卷一“玄宗禁中常称阿瞒”条,记寿安公主“遂令苏发尚之”,原作“遂令苏澄尚之”,今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和《唐语林》卷四《贤媛》改正了,并以本书续集卷四载有“医官苏澄”事作反证,说明原书致误之由。这就是用校勘和考证相结合的笺注。

  顺便可以提一下,由于这条记事的解读,也解决了《新唐书·诸帝公主传》的句读问题。点校本《新唐书》这段文字原作:“代宗以广平王入谒,帝字呼主曰:‘汝后可与名王在灵州请封。’下嫁苏发。”其实是误读了,“王在灵州,请封”六字显然应在引号之外,观本书自明。

  又如卷十四“河伯”条,“一名冯修”,“修”原作“循”,今据《史记正义》和《文选》李善注改正了。卷十五《广动植》序,“滕修”原作“滕循”,滕修,《晋书》有传,在《三国志》中曾三见其名,《北户录》中亦载其事,今即据以改正。同条“蔡谟”原作“蔡谋”,亦据《晋书》本传加以改正。

  至于文字的缺误,补正的地方很多,都是依据他校才能发现的。例如卷二里许多地方都用《真诰》和《抱朴子》作他校,改正了不少错字。卷十四“《太真科经》说有鬼仙”条,“食不祥”原无“不”字,“伯奇”原作“伯琦”,现在都据《续汉书·礼仪志》、《新唐书·礼仪志》校笺改正了。

  又如卷一“代宗即位日”条,有楚州尼真如进八宝的记载,是一篇流传极广的故事,但异文繁富复杂。其最早的记载可能是杜确的《楚宝传》(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典故类),可惜原文不存,校笺引用《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文献通考》、《玉海》及《太平广记》引《杜阳杂编》等书作旁证,在注释中进行了他校和理校,补正了好几处缺文,把原来读不通的地方读通了。这就是一般版本对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如卷十六《广动植·总叙》有一句“壶楼为杜宇项”,我们初读时总认为“杜宇”就是杜鹃鸟或指传说中的蜀王,只是“项”字还有些费解。但《类说》引作“杜预项”,《海录碎事》引作“杜预颈”,就引起了整理者注意。校笺中查证了王隐《晋书》和房玄龄等《晋书》的杜预传,才明白杜预确有病瘿的故事,据《晋书·杜预传》说:“吴人知预病瘿,惮其智计,以瓠系狗颈示之。每大树似瘿,辄斫使白,题曰‘杜预颈’。”经过了这样的他校和笺注,我们就恍然大悟了。

  《酉阳杂俎》有许多异文,除了传钞时期大概就有不同的版本,还可能是前人“活校”的结果。古籍校勘曾有人分为“死校”和“活校”两类,前人对活校的做法曾有一些不无偏激的话,如段玉裁《重刊明道二年国语序》说:“古书之坏于不校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王念孙在《读淮南子杂志书后》中说:“推其致误之由则传写讹脱者半,冯意妄改者亦半也。”顾广圻在《书文苑英华辨证后》中也说:“予性素好铅椠,从事稍久,始悟书籍之误,实由于校。”我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在重印古籍时充分运用了四种校勘法,并力求找出两重证据的旁证,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再严格遵守改字出校记的原则,避免了“冯意妄改”的弊病,最后再加以审慎的标点,所以一般不限于版本校勘而称之为“古籍整理”。《酉阳杂俎》的校笺就体现了我们今天古籍整理的努力方向。

  辑佚是校勘的延伸。本书从各种典籍里搜罗佚文,不遗余力,共得若干条,较前人已辑的又有新的收获。校笺本把《类说》卷六所收的《庐陵官下记》合并入《酉阳杂俎》,也是有根据的。因为《类说》所引六条《庐陵官下记》,他书都曾引作《酉阳杂俎》。涵芬楼本《说郛》卷三十六所引《酉阳杂俎》的佚文,只有《桦香》一条未见于今本。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段太常语录后》,谓即《庐陵官下记》上篇,而涵本《说郛》所收《酉阳杂俎》却有《语录》篇,也疑与《段太常语录》相关。再看《语资》篇中所说曾有《破虱录》之作,似可说明段成式在著述时曾有多种初稿,可能早有几种小书问世,最终先后结集为《酉阳杂俎》正集和续集流传。现在汇为一编,加以校笺,对硏究段成式的所有著作非常便利,我就从中得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并学习了综合整理的方法。

  当然,由于《酉阳杂俎》是一部会集诸书的丛钞,并非照录某一种书的原文,更不注明出处,很难确定它的史源是那一本书。所以校笺也只能是按理校的办法,综合利用各方面的文献数据加以整理,作出自己的按断,尽可能地恢复原貌,使读者易于读通。这也许可以说是在四种校勘法之外,加上考证笺注的古籍综合整理法。陈垣先生说:“(理校法)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本书许多地方运用了理校法,但举出不少旁证,在校记中说明了依据,即使不是段成式的原文,也不难恢复底本的原貌。所以其危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逸民兄把校笺稿让我先睹为快,并虚心征求意见,委托我写一篇序言。我和他是古籍整理出版的同事、同志、同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欣喜之余,也乐于把一些读后感写成札记,为读者作一次向导。至于校笺的具体做法及操作过程,则请读者先读他的《凡例》和《前言》,必有更多的收益。

  程毅中

  二〇一三年二月

  前 言

  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四库全书总目着録于子部小说家类琐语之属。何谓小说家类?何谓琐语之属?四库总目类序如是说:「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汉书艺文志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注称『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于武帝时矣。故伊尹说以下九家,班固多注『依托』也。然屈原天问,杂陈神怪,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说家言。而汉志所载青史子五十七篇,贾谊新书保傅篇中先引之,则其来已久,特盛于虞初耳。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録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班固称:『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然则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卷一四○小说家类序)至于酉阳杂俎一书,其提要则说:「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闻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同上书卷一四二)以四库之「子部小说家」定义律之,酉阳杂俎入于此类,亦不失为得其要领。

  及于现代,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当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其书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着録及讨论,先撮録四库总目小说家类序,然后加以辨析:「右三派者,校以胡应麟之所分,实止两类,前一即杂録,后二即志怪,第析叙事有条贯者为异闻,钞録细碎者为琐语而已」,「于是小说之志怪类中又杂入本非依托之史,而史部遂不容多含传说之书。」又其书第十篇唐之传奇及杂俎亦说:「(酉阳杂俎)或録秘书,或叙异事,仙佛人鬼以至动植,弥不毕载,以类相从,有如类书,虽源出于张华博物志,而在唐时,则犹之独创之作矣。」因此,在唐人小说志怪、传奇诸体之外,鲁迅又为酉阳杂俎独辟「杂俎」一体。十数年前,程毅中先生有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二○○三年版)问世,其中论及酉阳杂俎则说:「我们今天以近代的小说观来衡量,注重于文学性较强的作品,自然应该以志怪、传奇为主,但对于小说化的杂史、杂传之类,也不能不尊重中国小说史的传统,给予适当的地位。因为有些杂史笔记与志人小说十分相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体。有些小说很难区分志怪还是传奇,也许可以说是兼备二体。至于像酉阳杂俎这样的作品,更是兼备了小说的各体,祇能称之为『杂俎』。」(第一八页)又说:「段成式写的是志怪小说,但也有意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酉阳杂俎不仅记述了一些佛教故事,还保存了不少有关天象、矿藏和动物、植物的科技史料,而且还引述了一些兄弟民族和异域的传说」,「酉阳杂俎内容很杂,其中祇有一部分可以算作小说。」(第二四七—二四九页)程先生的研究结论与鲁迅一脉相承,且有崭新的拓展。

  依据上述小说史研究的思路,特别是程毅中先生唐代小说史所提出的诸多新观念,我以为时至今日,对酉阳杂俎一书的撰着方式和学术属性,皆应作出新的认识。就其学术属性来说,即使依旧遵循四库全书总目的类目区分,将酉阳杂俎仍然留在子部小说家类,那也不宜再混同于述异记、清异録、谐史、古今谚等单一缀辑琐语,无关宏旨之作,而应该独设一个兼备小说诸体的「杂俎」属类。而若就酉阳杂俎有关历史、地理、动植、矿产以及中外交通史的主体成分来说,则改易其原属门类,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具体来说,我以为酉阳杂俎脱离小说家类,改入子部杂家类,方称允当。按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序云:「杂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变而得宜,于例为善。今从其说,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涂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凡六类。」如今考察酉阳杂俎的主体部分,「旁究物理」的条目固然所在多有,而「类辑旧文」的条目亦复不少,不正近于杂家类「杂品」、「杂纂」之属乎?现在中华书局拟将酉阳杂俎一书重新定位,视之为史料笔记之属,凸显其广见闻、资考证之价值,谅不为无说也。

  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八○三?—八六三),字柯古,祖籍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北,据元和姓纂卷九、金石録卷二三唐段志玄碑),自称东牟(今山东牟平)人(见本书续集卷五寺塔记序)。其六世祖(据岑仲勉说)名志玄(五九八—六四二),官至右卫大将军,封褒国公,陪葬昭陵,名列凌烟阁,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其父文昌(七七三—八三五),字墨卿,穆宗朝尝为宰相,文宗朝则以使相历镇淮南、荆南、西川,封邹平郡公。志玄、文昌于两唐书并有传。由此可见,段氏在唐朝可谓名门望族,虽说自五世祖以下,稍见式微,但至其父辈已然重振,家道裕余,颇富藏书,此种非同常人的出身背景,为段成式的一生经历与撰述奠定了非同凡响的基调。

  在两唐书中,段成式仅有不足百字的小传,附见于段文昌传后。所记仕履简而又简,且不言生卒年寿。今能据以确定其卒年者,唯唐尉迟枢南楚新闻有如下记载:「太常卿段成式,相国文昌子也。与举子温庭筠亲善,咸通四年六月卒。」(太平广记卷三五一「段成式」条引)段成式卒于咸通四年(八六三)由是可得而定,惜无寿数,生年仍不可知。按宋洪迈万首唐人絶句卷四四载段成式送僧诗二首,其一云:「形神不灭论初成,爱马乘闲入帝京。四十三年虚过了,方知僧里有唐生。」(又见全唐诗卷五八四)据考,此诗当作于会昌六年(八四六)武宗死后。上年武宗毁佛,而宣宗于六年三月即位后,反其道而行之,敕令恢复寺院,故成式送僧入京,感慨「方知僧里有唐生」。此处明显借用史记蔡泽传典故,不过「四十三年」似一语双关,也可能是成式自叹流年之词。若以此上溯四十三年,则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八○三),这或许就是成式之生年。本书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中说:「贞元十七年,先君自荆入蜀,应韦南康辟命。」则成式出生于今四川成都,也应无所疑义。

  段成式的前半生,未见有登第释褐之事,大抵随父宦所迁徙,主要往来于京、蜀之间。乃父死后,始以荫入官。其一生仕履约略如下:元和二年(八○七),李吉甫拜相,文昌受其奖擢,入京为官,成式亦随之居京(今陕西西安)。(本书前集卷一七虫篇:「元和中,成式假居在长兴里。」)十五年,文昌拜相。长庆元年(八二一),文昌上表请退,诏授西川节度使,成式又随之入蜀(今四川成都)。(新唐书本传:「侍父于蜀,以畋猎自放。」)四年,敬宗即位,文昌入为刑部尚书,转兵部,成式第二次随父进京。(本书前集卷一六羽篇:「宝历中,国子四门助教史迥语成式。」)太和元年(八二七),文昌出为淮南节度使,成式亦离京赴润州(今江苏镇江),从事李德裕浙西幕府,不久又转至其父宦所扬州(今属江苏)。(本书续集卷四贬误:「予太和初,从事浙西赞皇公幕中。」又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太和二年,于扬州僧栖简处听平消御注一遍。」)四年,文昌移镇荆南(治所在今湖北荆州),成式亦随父往。(本书前集卷六艺絶:「成式尝于荆州藏钩。」又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太和)六年,于荆州僧靖奢处听大云疏一遍。」)六年,文昌复为剑南西川节度,成式再次入蜀。九年,文昌卒,成式回归长安私第。(本书前集卷一九草篇:「开成元年(八三六)春,成式修行里私第书斋前,有枯紫荆数枝蠹折,因伐之。」又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开成元年,于上都怀楚法师处听青龙疏一遍。」)

  开成二年(八三七),段成式以父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本书续集卷四贬误:「开成初,予职在集贤,颇获所未见书。」又金石粹编卷一○八段成式撰寂照和尚碑自署「宣德郎守秘书省著作郎充集贤殿修撰上柱国段成式纂」。又旧唐书本传:「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会昌六年(八四六),职于京洛。(续集卷五寺塔记上:「武宗癸亥三年夏,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丘、郑君符梦复连职仙署」,「后三年,予职于京洛。」)大中元年(八四七),以尚书郎出为吉州刺史。(本书续集卷五寺塔记上:「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归京,在外六甲子。」又新唐书本传:「擢累尚书郎,为吉州刺史。」)九年,为处州刺史。(全唐文卷七八七段成式好道庙记:「云郡之东南十五里,抵古祠曰好道」,「予大中九年到郡。」又新唐书地理志五:「(处州云郡丽水)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十三年,寓居襄阳(今属湖北),与李商隐、温庭筠等游。(全唐文卷七八七段成式塑像记:「(大中)十三年秋,予闲居汉上。」又旧唐书本传:「解印,寓居襄阳。」又新唐书本传:「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时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咸通元年(八六○),为江州刺史。(全唐诗卷五八四段成式寄温飞卿笺纸诗自注:「予在九江,造云蓝纸。」又旧唐书本传:「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四年,卒,年约六十,官终太常少卿。(太平广记卷三五一引南楚新闻:「太常卿段成式,相国文昌子也。与举子温庭筠亲善,咸通四年六月卒。」又新唐书本传:「终太常少卿。」)

  从上述段成式的履历梗概中,可知其足迹曾及于今四川、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等地,说他是一个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的人,恐非虚誉。不过此人究竟性情如何,才学如何,上述履历尚无法呈现,还需要具体事证给予状貌。好在唐、宋人笔记中不乏其轶事,兹摭举数端,以显其人之风采。

  一、少好驰猎,放达好奇。

  太平广记卷一九七「段成式」条引玉堂闲话云:

  成式多禽荒,其父文昌尝患之。复以年长,不加面斥其过,而请从事言之。幕客遂同诣学院,具述丞相之旨,亦唯唯逊谢而已。翌日,复猎于郊原,鹰犬倍多。既而诸从事各送兔一双,其书中征引典故,无一事重迭者。从事辈愕然,多其晓其故实。于是齐诣文昌,各以书示之,文昌方知其子艺文该赡。山简云:「吾年四十,不为家所知。」颇亦类此。

  又清异録卷下云:

  段成式驰猎饥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踰五鼎,曰:「老姥初不加意,而殊美如此!」常令庖人具此品,因呼「无心炙」。

  由此二事,足以见出段成式生性放达,求知欲旺盛,读书博览之外,对生活中诸般事物亦充满好奇。「征引典故,无一事重迭」,非博学者不能,仿老姥彘臛而推出美味「无心炙」,亦非一介书生之所为。其人其行,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

  二、研精苦学,博学多识。

  旧唐书本传说:「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解印,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家多书史,用以自娱。尤深于佛书。」这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时段的事,前者在开成初年,当时段成式大约三十几岁。后者在大中末年,已逾半百之年矣。终其一生,段成式都在读书,无怪乎他的博闻多识故事,广有传播。如太平广记卷一九七「段成式」条引南楚新闻云:

  唐段成式词学博闻,精通三教,复强记,每披阅文字,虽千万言,一览略无遗漏。尝于私第凿一池,工人于土下获铁一片,怪其异质,遂持来献。成式命尺,周而量之,笑而不言。乃静一室,悬铁其室中之北壁。已而泥户,但开一牖,方纔数寸,亦缄鐍之。时与近亲辟牖窥之,则有金书两字,以报十二时也。其博识如此。

  又云溪友议卷一云:

  故太尉李德裕镇渚宫,尝谓宾侣曰:「余偶欲遥赋巫山神女一诗,下句云:『自从一梦高唐后,可是无人胜楚王。』昼梦宵征,巫山似欲降者,如何?」段记室成式曰:「屈平流放湘沅,椒兰久而不争,卒葬江鱼之腹,为旷代之悲。宋玉则招屈之魂,明君之失,恐祸及身,遂假高唐之梦,以惑襄王,非真梦也。我公作神女之诗,思神女之会,惟虑成梦,亦恐非真。」李公退惭,其文不编集于卷也。

  南楚新闻之说甚新奇,也不见于他书记载,惟悬片铁于密室北壁,凿孔透光,以日影纪时之法,当有其合理内核。看来段成式不但博物,对天文似也曾有所研究。至于云溪友议所说,是否真为李德裕事,尚可争议,但段成式之论屈、宋,可谓得其妙谛。

  三、出处自适,为政有善声。

  段成式身为名门之后,却不见有应试科考之举,止是在其父死后,行将步入中年之际,始「以荫入官」。其中有何难言之隐,证据阙失,不得而知。但揆之常情,或当与其放达之性情不无关系。不过不鸣则已,一旦出仕,为政亦能赢得善声,此事既见于正史,又有他文可征,或当可信。新唐书地理志五处州云郡丽水下云:

  本括苍,武德八年省丽水县入焉,大历十四年更名。有铜,出豫章、孝义二山。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

  按宋人地志中,如元丰九域志卷五、方舆胜览卷九、舆地广记卷二三等,于段公善政及水怪潜去事,亦津津乐道。又今存段成式好道庙记一篇,则专为恶溪变好溪而写,今且摘引两节,看成式本人作何说:

  云郡之东南十五里,抵古祠曰好道,询于旧,云置自后周,莫详年月。好溪本曰恶溪。时有陈氏子,失名,尝任永嘉长史,秩满北归,卒于溪阴。意乎骨青独勇,目紫方视,负垂冠之一敌,耻结绶于千石。赍志就木,竟不呼医。岂泰山伍伯,敦道而行;昊天藏吏,请告而退?何魂不敛于秋柏,气不散于焄蒿?若伯有见怪,据传巫语。是时陆擅蛇虎,水制蛟螭,道茀路絶,一境相恐,吏民始为建庙。木人长史,徒俨衣冠;桐郎诸侯,未加印绶。州内昉定,畏涂坦夷,安流漪,遂名溪曰好溪,路曰好道,里人因以署庙焉。计其岁月,踰六甲子矣。

  予大中九年到郡,越月方谒。至十年夏,旱,悬祭沈祀,毒泉舋石,初无一应。始斋沐诣神,以诚附篿,一掷而吉。其日远峰殷雷,犯电焮云,半夜连震,大雨如瀑。自一更至二更,中如散丝,迟明稍止。沟塍涌泛,斥卤沈淖。信宿又作。梓潼之祀纳着,王门之庙输,事岂虚传欤?(全唐文卷七八七)

  此虽非好道庙记全文,但其要点具在。文中坦言赴任之前,好道庙已立,并未贪天功为己功,为政态度至少算得诚实。如果剥除其迷信外壳,则其率民祈雨抗旱,体察民瘼之心昭然可鉴。类似情景,其实在酉阳杂俎中屡见不鲜。如前集卷一四诺皐记上云:

  贾相公耽,在滑州,境内大旱,秋稼尽损。贾召大将二人,谓曰:「今岁荒旱,烦君二人救三军百姓也。」皆言:「苟利军州,死不足辞。」贾笑曰:「君可辱为健步,乙日,当有两骑,衣惨绯,所乘马,蕃步鬣长,经市出城,君等踪之,识其所灭处,则吾事谐矣。」二将乃裹粮、衣皂衣寻之。一如贾言,自市至野,二百余里,映大冢而灭。遂垒石标表志焉,经信而返。贾大喜,令军健数百人,具畚锸,与二将偕往其所。因发冢,获陈粟数十万斛,人竟不之测。

  这则故事写来出神入怪,但内中「苟利军州,死不足辞」一语,足以振聋发聩,令人肃然起敬。

  四、长于文学,尤精骈俪。

  段成式寓居襄阳时,与温庭筠、韦蟾等诗酒唱和,尽得一时风流。他们的唱和之作,后来由段成式结为一集,新唐书艺文志着録为汉上题襟集者是也。汉上题襟集行于世,被认为「大抵多闺闼中情昵之事」(古今诗文类聚别集卷二六),并未获得佳评,全帙也早已亡佚,全唐诗卷五七五至卷五八四所録之温、段遗篇,远非原书旧貌。唐诗纪事卷五七记有温、段等光风亭联唱逸事,从中或能一窥斯日景象:

  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温飞卿曰:「若状此,便可以『疻面』对『捽胡』。」成式乃曰:「捽胡云彩落,疻面月痕肖。」又曰:「掷履仙凫起,撦衣蝴蝶飘。羞中含薄怒,颦里带余娇。醒后犹攘腕,归时更折腰。狂夫自缨絶,眉势倩谁描。」韦蟾云:「争挥钩弋手,竞耸踏摇身。伤颊讵关舞,捧心非效颦。」飞卿云:「吴国初成阵,王家欲解围。拂巾双雉叫,飘瓦两鸳飞。」

  此种联唱,诸人之所咏所感,实属百无聊赖之辞,尚可欣赏者,无非各位的诗思捷才而已。

  ……

  以上是关于本次校笺的要点事项,更多细节,请参看本书凡例。凡体例不当之词,校笺谬误之词,尚祈方家不吝赐教。

  许逸民

  二○一三年三月


《酉阳杂俎校笺》(套装1-4册) 一、 内容概述: 《酉阳杂俎》是中国唐代笔记小说的瑰宝,由段成式所著。此书以其奇幻志怪、博物广闻的特点,收录了大量唐代及之前的神怪传说、民间故事、异闻轶事、风俗民情、动植物考证、地理物产等内容。全书共二十卷,分为“宣室志”、“广知载”、“搜神记”、“器物”、“天意”、“虹霓部”、“祥梦部”、“怪蟆部”、“疵疐部”、“蠋蠋部”、“李树部”、“玉泉部”、“卢陵部”、“洞冥部”、“见闻部”、“方术部”、“官仪部”、“乐意部”、“驳史部”、“记异部”。 《酉阳杂俎校笺》(套装1-4册)是在《酉阳杂俎》原文的基础上,由当代学者进行细致校勘、笺注,并加以注释的版本。校笺工作旨在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酉阳杂俎》,考证文字的准确性,辨析字词的含义,厘清史料的真伪,并补充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详尽的校笺,使得这部古籍的阅读更为通俗易懂,也为研究唐代社会文化、思想信仰、科学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二、 价值与意义: 1. 文学价值: 《酉阳杂俎》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叙述和精妙的文笔,展现了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书中包含大量奇幻色彩的故事,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其笔记体的形式,也体现了唐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2. 史料价值: 《酉阳杂俎》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珍贵的史料。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唐代社会生活细节,包括官方制度、民间习俗、宗教信仰、服饰饮食、交通工具等,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例如,书中关于唐代对外交流的记载,也揭示了当时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3. 民俗学价值: 本书广泛收集了唐代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鬼怪观念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文献。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对自然、鬼神、命运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仪式和习俗。 4. 博物学与科学价值: 《酉阳杂俎》中不乏对动植物、矿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的记载,其中一些记述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反映了唐代人们在这些领域的观察和认识。虽然其中可能夹杂着迷信成分,但仍不失为一部古代博物学的参考。 5. 版本研究价值: 《酉阳杂俎校笺》的出现,对于《酉阳杂俎》的版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谨的校勘,可以厘清不同传本之间的关系,挖掘出更接近原貌的文字,为《酉阳杂俎》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6. 文化传承价值: 《酉阳杂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笺本的出版,使得这部经典得以更好地流传和普及,让更多读者能够接触和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校笺工作的重要性: 《酉阳杂俎》成书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传抄错误、版本差异等问题。校笺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 校对文字: 对比不同版本,甄别字词的对错,订正讹误。 笺注释义: 对古奥难懂的字词、典故、人名、地名等进行解释,阐明其含义。 考订背景: 补充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文献等背景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辨析真伪: 对于书中记载的事件和人物,尽可能结合史料进行考证,辨析其真实性。 梳理脉络: 在必要时,对原文的结构和逻辑进行梳理,使之更加清晰。 通过严谨细致的校笺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酉阳杂俎》的真实面貌,克服阅读障碍,提升阅读体验,并为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基础。 四、 目标读者: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 致力于唐代文学、笔记小说、志怪小说等领域的研究人员。 历史学研究者: 关注唐代社会史、文化史、民俗史等方面的学者。 民俗学研究者: 探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传说、习俗的专家。 古籍爱好者: 对中国古代典籍有浓厚兴趣,希望深入了解古典文化的读者。 对唐代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希望通过阅读经典,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奇闻异事的读者。 语言文字研究者: 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文字演变感兴趣的学者。 五、 总结: 《酉阳杂俎校笺》(套装1-4册)不仅是对一部古代经典文献的整理与注释,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与传承。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酉阳杂俎》这部奇书的钥匙。通过校笺,这部记录了唐代社会万象、充满奇幻色彩的巨著,得以以更清晰、更易懂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必将为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做出积极贡献。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风貌,更通过现代学者的智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神秘世界的大门,让人得以领略古人的想象力与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真是看了好几遍,才敢下定决心入手。一打开,那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都让人心生欢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有着莫名的情结,总觉得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背后,藏着的是那个时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和对生活百态的细腻观察。《酉阳杂俎》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好的版本能够让我沉浸其中。这次入手这套《酉阳杂俎校笺》,光是这“校笺”二字,就足够让我对它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尤其期待它在文字的校勘和注释上的严谨,毕竟,古籍的阅读,离不开前人的智慧指引。想象一下,在某个闲适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捧着这厚重的书卷,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光是想想,就觉得无比满足。我非常看重书籍的整体装帧和排版,因为这直接影响到阅读体验,希望这套书在这方面也能给我带来惊喜,让我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吸引力,首先来自于它那充满神秘色彩的书名。我一直对那些带有“杂俎”字样的书籍有着天然的好奇,因为它们往往包含着各种各样、包罗万象的内容,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宝库,总能让人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酉阳杂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听闻它里面记载了无数奇闻异事,既有神怪鬼魅,也有风土人情,还有不少关于动植物、医药、占卜等方面的记述,真是应有尽有。这套《校笺》版本,更是让我看到了它在学术上的严谨性。我期待它能够提供清晰的校勘信息,让我能够看到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了解原文的演变过程。同时,详尽的注释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让我能够更顺畅地阅读,不至于因为语言障碍而影响阅读的兴致。我希望这套书能够让我像寻宝一样,在其中发现一个个有趣的灵魂和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评分

对于《酉阳杂俎》这样的古籍,我最看重的就是它的“可读性”。我知道,有些古籍的翻译和注释,往往会过于学术化,反而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而我,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化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更希望的是能够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去理解书中的内容。这套《酉阳杂俎校笺》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架起一座桥梁,连接古今,让那些深藏在文字里的故事和道理,能够被我们这些现代人所理解和欣赏。我特别关注书中的注释是否详尽,是否能够解释清楚那些生僻的字词、典故,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果注释过于简略,或者过于专业,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套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我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领略到《酉阳杂俎》独特的魅力。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奇闻异事,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想象力。

评分

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敬畏与热爱。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就必须从他们的文字中去寻找答案。《酉阳杂俎》作为唐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早已被誉为“唐人百科全书”。我希望这套《酉阳杂俎校笺》能够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最完整、最清晰的面貌呈现给我。我非常关注它的校勘是否严谨,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真实面貌,避免后世的讹误。同时,我也希望它的注释能够足够详尽,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在当下看来已经非常陌生的词语、概念和民俗。这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更是为了能够真正地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唐朝人的生活、思想和想象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

对于一本古籍来说,选择一个好的版本至关重要。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深入理解《酉阳杂俎》的书,而这套《酉阳杂俎校笺》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情有独钟,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和精神世界。《酉阳杂俎》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奇特,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我希望这套书的“校笺”部分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对原文进行严谨的考证和校对,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同时,我也非常重视注释的质量,希望它能够清晰地解释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以及一些当时特有的社会习俗,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一个好的版本,不仅能够让我更好地阅读,更能让我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我期待这套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得力助手。

评分

期待已久的一套,志怪内容就是有趣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物流较慢,包装不满意,其中一本封面边缘有磕碰,懒得换了。

评分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上古天真+天年+异法方宜+金匮真言(套装共6册)

评分

看图以为是布面书脊,才买的,结果大跌眼镜,这么好的书,这么贵,用着烂塑封,档次一下掉了很多,真是恶心透了 ,内容自然不必说,如果想要收藏的,切勿上当。

评分

抵制不良网购,拒绝盗版网购。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评分

书还行,装祯设计挺不错的,用纸也挺好。

评分

所谓满减,我也信了;所谓任选,我也信了。

评分

更令人愤怒的是有的书和地摊上卖的货一模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