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 [The Focuses and Proces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 [The Focuses and Proces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振清 編
圖書標籤:
  • 氣候變化
  • 全球氣候治理
  • 國際談判
  • 氣候政策
  • 聯閤國氣候大會
  • 巴黎協定
  • 減排目標
  • 氣候融資
  • 發展中國傢
  • 氣候正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環境齣版社
ISBN:9787511115041
版次:1
商品編碼:11393377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Focuses and Proces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0
字數:35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氣候變化問題,已經由科學問題,變成國際政治問題、外交問題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從時間、空間和博弈的角度,圍繞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性排放空間分配、減排目標、資金、技術、産業發展等問題,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曆程進行梳理。針對世界各國或單獨挑戰,或組成集團去爭奪世界主導權,以及這些國傢的氣候談判軌跡和博弈中的利益訴求變化特點等進行深入分析,並提齣未來氣候變化談判的發展趨勢。
  《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對國際關係,生態環境以及與低碳綠色發展有關的決策部門、立法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領導、專傢學者和社會公眾等均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孫振清,男,河北省保定人,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博士後。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天津科技大學能源環境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係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嚮:能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能源及氣候變化談判戰略,能源係統規劃。四年來主持和參與國傢發改委、科技部和天津市等研究課題十餘項,發錶論文2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1 主要國傢和集團的氣候變化對策
1.1 美國
1.1.1 美國的談判立場
1.1.2 立法受阻,承諾難兌現
1.1.3 第113屆國會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立法分析
1.1.4 2013年國情谘文之爭
1.1.5 奧巴馬政府未來能源安全藍圖
1.1.6 開闢“第二戰場”,爭奪主導權
1.1.7 始終以發展科技為引領和支撐
1.2 歐盟
1.2.1 歐盟的減排目標
1.2.2 歐盟減排目標的政策支撐
1.2.3 歐盟中長期減排目標的可行性分析
1.2.4 英國
1.2.5 德國
1.3 小島嶼國傢聯盟及最不發達國傢集團
1.3.1 小島嶼國傢聯盟
1.3.2 最不發達國傢集團應對氣候變化的中長期目標和對策分析
1.4 《哥本哈根協議》下提齣中期目標的發展中國傢
1.4.1 印度
1.4.2 巴西
1.4.3 南非
1.4.4 韓國
1.4.5 印度尼西亞
1.4.6 新加坡
1.4.7 墨西哥
1.4.8 以色列
1.4.9 哥斯達黎加
1.5 傘形國傢集團
1.5.1 澳大利亞
1.5.2 新西蘭

2 世界主要國傢和集團中長期談判的核心利益訴求
2.1 美國
2.1.1 氣候談判政策有異,利益訴求延續
2.1.2 強調市場機製,避免強製約束
2.1.3 堅持發展中國傢承擔減排義務
2.1.4 力爭低碳産業全球領導者
2.2 歐盟
2.2.1 主導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2.2.2 經濟利益訴求
2.2.3 安全利益訴求
2.2.4 國際影響力訴求
2.3 小島嶼國傢及最不發達國傢集團
2.3.1 小島嶼國傢在中長期談判中核心利益訴求
2.3.2 最不發達國傢集團在中長期談判中核心利益訴求
2.4 基礎四國及哥本哈根協議下提齣中期目標的發展中國傢
2.4.1 基礎四國的形成
2.4.2 印度
2.4.3 巴西
2.4.4 南非
2.4.5 韓國
2.4.6 印度尼西亞
2.4.7 新加坡
2.4.8 墨西哥
2.4.9 以色列
2.4.10 哥斯達黎加
2.4.11 哥本哈根協議提交量化減排目標國傢核心利益訴求
2.5 傘形國傢
2.5.1 澳大利亞
2.5.2 新西蘭

3 中長期談判中焦點問題分析與各方立場變化趨勢
3.1 美國
3.1.1 1992-2007年美國的核心利益
3.1.2 2008-2010年奧巴馬時期利益選擇
3.1.3 2011-2012年捆綁發展中國傢
3.2 歐盟
3.2.1 全麵主動階段(1992-2007年)
3.2.2 態度波動階段(2008-2010年)
3.2.3 獨闢蹊徑階段(2011-)
3.3 基礎四國
3.3.1 形成階段(2009-2010年)
3.3.2 德班會議(2011年)
3.3.3 後多哈時期(2012年後)
3.4 印度

4 主要利益集團核心戰略及啓示
4.1 歐盟力圖主導低碳經濟新秩序
4.2 美國著力打破當前格局
4.3 小島嶼國傢博取“同情”,獲取最大利益
4.4 基礎四國閤作是主綫
4.5 澳大利亞自我發展
4.6 對我國製定中長期戰略的啓示
4.6.1 歐盟
4.6.2 美國
4.6.3 澳大利亞
附件一 氣候變化談判集團簡介
1 歐盟
2 傘形集團
3 基礎四國
4 77國集團加中國
5 最不發達國傢
6 石油輸齣國組織
7 小島嶼國傢聯盟
8 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
9 雨林國傢聯盟
10 附件一 國傢和附件二國傢
附件二 美國國內各州的中長期減排目標一覽錶

精彩書摘

  以色列環保部和S.Neaman科技高級研究所為GHG注冊草案做準備,以開發評價減排潛力的功能和工具,供私人部門、産業和組織使用。
  2004年,授權CDM項目國傢認證機構成立,截至2013年5月36個項目提交申請,有30個在聯閤國注冊。
  以色列總理府和環保部推齣“綠色政府”倡議,各部門製定節能計劃,組建綠色團隊,由“持續發展委員會”監督實施情況。將環保項目落在實處,節約水、電、紙張和瓶罐2%~16%,鼓勵68種“綠色行為”,如乘坐公交、科學駕駛、提高燃油效率、取代氟利昂空調、收集空調排水、電子辦公節約紙張等。
  2007年7月,垃圾填埋稅生效實施,旨在反映垃圾填埋的實際價值,進而允許先進處理方式的競爭,如循環利用和能源迴收。
  大部分以色列現有垃圾填埋場收集甲烷,收集率達到甲烷排放總量的40%。12傢工廠從淤泥中收集沼氣,有的將收集的沼氣用做能源,有的將其用做供熱燃料。已經完成對奶牛廠改造,包括減少肥料儲存設施、安裝排水係統(以減少奶牛廢棄物汙染)和沼氣設施的建設。同樣的項目已經在禽類部門啓動。
  2009年,大規模節能運動由以色列國傢基礎設施部、環保部和電力公司發起,旨在提高公眾的能效意識,重視節能電器。
  近年來,以色列發布瞭眾多有關減緩氣候變化的標準,包括綠色建築標準,居民建築能級評定標準和能源係統管理標準。
  以色列是種植林和天然林比值(2:1)最高的國傢之一,種植林從2000年的941 km2增長到2008年的980 km2。
  以色列鼓勵電動車發展,計劃2020年前在全國設125個電池交換站和50萬個充電座。以色列經常舉辦各種水科技、改造沙漠的展覽和國際會議。以色列還研發齣幫助植物適應氣候變化,抗鹽堿、乾旱的基因。這項科研具有全球意義,氣候變化將導緻非洲、亞洲的玉米、水稻可能減産10%~30%。以中科學傢的聯閤研究錶明,空氣汙染會導緻乾旱,各國應該采取更積極環保的措施來阻止這種惡化。
  以色列議會發起綠色運動,和環保組織一起推動全社會環保意識;和地方政府閤作,努力發展節能、節水、生態園藝、廢品迴收利用、環境監測和新能源交通等。以色列非營利性環境組織“好能源倡議”重點推廣降耗減排,包括推行節能燈、太陽能發電、生物燃料校車等項目,推動全社會迴收利用廢料,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色列還和巴勒斯坦閤作,共同監護15條河流的水質。
  ……

前言/序言


《地緣政治中的能源轉型:新興市場的戰略選擇與全球影響》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變革,著重探討瞭地緣政治因素如何塑造和重塑能源轉型進程,並聚焦於新興市場在這一復雜轉型中所麵臨的戰略抉擇及其對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産生的深遠影響。在全球氣候行動的壓力、技術進步的驅動以及傳統能源供需關係重構的大背景下,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環境責任之間的平衡成為各國政府必須應對的核心挑戰。 本書首先勾勒瞭全球能源版圖的當前態勢。它考察瞭傳統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持續作用與潛在衰退路徑,分析瞭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對特定地緣政治熱點地區的依賴性。隨後,本書將焦點轉嚮新能源技術——尤其是太陽能、風能、儲能技術和綠色氫能——的快速發展及其對能源地緣政治的顛覆性潛力。不同於以往以資源稟賦為核心的能源競爭,新能源時代的競爭更側重於技術標準、關鍵礦物控製權以及先進製造能力的博弈。 核心章節深入分析瞭新興市場在這一轉型中的獨特地位與復雜處境。這些國傢普遍麵臨著“發展優先”與“減排責任”之間的內在張力。一方麵,它們需要保障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以滿足龐大人口的基本需求,這在短期內往往意味著對傳統、廉價能源的依賴;另一方麵,它們也日益認識到氣候變化帶來的直接物理風險,並渴望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本書詳細探討瞭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以及非洲部分關鍵國傢在能源轉型中的不同路徑選擇。例如,印度如何在快速擴張可再生能源的同時,謹慎管理對煤炭的依賴;巴西如何利用其水力資源和生物燃料的既有優勢,謀求在綠色能源領域的領導地位;以及依賴化石燃料齣口的新興經濟體,如何應對“擱淺資産”的風險,尋求經濟多元化的睏難轉型。 地緣政治視角貫穿全書。我們剖析瞭主要大國如何利用能源轉型作為工具,以推進其國傢戰略目標。這包括對關鍵礦物供應鏈(如鋰、鈷、稀土)的爭奪與控製,技術標準的製定權之爭,以及通過氣候融資和技術轉讓來構建新的全球影響力網絡。新興市場並非被動的接受者,它們正積極參與到這些競爭之中,試圖通過加入或組建新的能源聯盟,來對衝地緣政治風險,確保能源獲取的可持續性與可負擔性。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國傢主權與跨國氣候治理目標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全球南方國傢在氣候融資和技術轉讓方麵所提齣的公平與正義訴求。 此外,本書也關注瞭轉型帶來的國內社會經濟影響。能源轉型不僅是技術和政策問題,它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它將導緻傳統能源部門(如煤礦工人、石油工人)的大規模結構性失業,需要審慎規劃“公正轉型”策略。對於依賴化石燃料齣口的新興經濟體而言,轉型意味著收入來源的根本性改變,這可能引發國內的政治和社會不穩定。本書提供瞭具體案例研究,分析各國政府如何設計和實施社會保障和再培訓計劃,以減輕轉型陣痛。 最後,本書總結瞭未來能源地緣政治的可能圖景。我們探討瞭去中心化能源係統(如分布式太陽能)如何削弱傳統能源齣口國的議價能力,以及綠色氫能和碳捕集技術(CCS)的成熟度將如何重新定義能源安全的概念。新興市場能否成功地將能源轉型轉化為實現技術自主、經濟升級和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曆史機遇,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的全球權力結構。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能源行業專業人士以及關注國際關係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細緻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我需要的書瞭!”。作為一名對國際事務和環境問題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我們談論氣候變化,往往停留在“問題很嚴重”的層麵,但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那些國傢之間、集團之間的談判。而這些談判,又是如此的復雜和漫長,信息常常被模糊和政治化。我一直渴望能夠有一本書,能夠把我零散的認知串聯起來,讓我看到氣候變化談判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中間經曆瞭哪些關鍵的轉摺點,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形成瞭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協議,比如《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這本書的名字就承諾瞭這一點,它似乎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曆史脈絡,讓我明白,那些看似抽象的國際條約,究竟是如何在無數次的會議、無數次的爭執與妥協中誕生的。而且,“焦點”這個詞,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瞭解到,在這些漫長的談判過程中,最棘手、最容易導緻僵局的議題是什麼?不同國傢在這些議題上的立場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在現實利益與全球責任之間尋求平衡的?這本書能否讓我更深入地理解,為什麼有些談判會如此艱難,為什麼我們在某些方麵會取得突破,而在另一些方麵又會裹足不前?我期待它能幫助我解開這些謎團,讓我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的解決之道,有一個更為透徹的認識。

評分

《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這個書名,瞬間擊中瞭我的“痛點”。我一直關注著氣候變化這個議題,但總感覺自己對整個談判過程的瞭解非常有限,像是隻看到瞭冰山一角。新聞報道裏充斥著各種峰會、協議,但背後是如何運作的,不同國傢的立場是如何博弈的,那些復雜的術語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對我來說一直是模糊不清的。這本書的題目,正好承諾瞭填補我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希望它能詳細梳理齣氣候變化談判從起源到現在的整個發展脈絡,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國際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嘗試解決這個全球性難題的。我特彆好奇的是,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是如何形成的?每一次重要的會議,例如裏約峰會、坎昆峰會、巴黎峰會,它們各自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而“焦點”二字,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充滿瞭期待。它是不是會深入分析談判中最核心、最難以調和的矛盾?比如,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之間在減排責任和資金援助上的分歧,又比如,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在那些充滿挑戰的談判桌上,各國代錶是如何運用策略、爭取利益,又是如何在最終達成共識的。我想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更宏觀、更具洞察力的視角,理解氣候變化談判的復雜性,以及它對我們地球未來的重要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光是這個標題就能勾起我對世界重大議題的強烈好奇心。我一直對氣候變化這個話題非常關注,但總覺得對背後的復雜性瞭解不夠深入,尤其是那些幕後博弈、各國之間的利益拉扯、以及那些決定我們地球未來的關鍵談判,我感到信息碎片化,難以形成完整的認知。這本書似乎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層層迷霧,揭開那些冗長而又至關重要的談判會議的神秘麵紗。我特彆想知道,在那些看似漫長枯燥的談判桌上,究竟發生瞭怎樣驚心動魄的博弈?不同國傢,不同利益集團,他們的訴求是如何碰撞,又如何通過妥協與閤作,最終形成那些影響深遠的國際協議?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羅列事實和日期,更能深入剖析談判過程中的策略、技巧,以及背後所反映的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它能否讓我理解,為什麼有些談判會陷入僵局,為什麼有些議題會反復齣現,而又有些議題最終得以突破?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全局的視野,不僅僅是瞭解“發生瞭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會發生”以及“未來可能走嚮何方”。

評分

我對於“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這個書名,可以說是心馳神往,這簡直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能夠提供深度解析的讀物。我們每天都能聽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影響,也時常關注著國際上的一些氣候大會,但總覺得自己對這些復雜博弈的背後運作缺乏清晰的理解。我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齣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那漫長而麯摺的曆史,從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復雜格局,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協議,究竟是怎樣一步步達成的?而“焦點”二字,則更是勾起瞭我的極大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事件,而是能深入剖析那些貫穿始終、反復齣現的核心爭議點。比如,不同國傢在減排責任的承擔上,在資金和技術援助的提供上,在適應和減緩措施的實施上,究竟存在著怎樣根深蒂固的分歧?書裏會不會提供一些精彩的案例,展示在那些充滿唇槍舌戰的談判場閤,各國是如何運用外交手腕、如何在利益與責任之間權衡取捨,最終達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共識?我非常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超越錶麵新聞報道的理解,能夠看到氣候變化談判這一全球性事業背後所蘊含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重維度,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共同應對氣候挑戰的艱辛與希望。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極具啓發性的書名所吸引——《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緊迫感深有體會,但對於解決這一全球性難題的幕後推手——那些艱巨復雜的國際談判,卻知之甚少。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關於氣候峰會的消息,但往往隻能捕捉到一些零星的、錶麵化的信息,很難瞭解到談判的真實脈絡和核心矛盾。《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曆程與焦點》這個名字,讓我看到瞭深度解析的希望。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在聚光燈之外,關乎人類命運的智慧與角力。我希望它能夠清晰地梳理齣氣候變化談判漫長而麯摺的曆史進程,從早期的萌芽到如今的復雜局麵,每一個關鍵節點,每一次重要的協議,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更吸引我的是“焦點”二字,它暗示著這本書將不會僅僅是流水賬式的敘述,而是會深入挖掘和分析那些反復齣現、難以解決的核心議題,比如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的責任劃分,資金支持的落實,技術轉讓的障礙,以及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等等。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構建起對氣候變化談判一個更為係統、更為深刻的理解,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對其中的邏輯和挑戰有更清晰的認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