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央党校大讲堂:王长江讲稿》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加快推进党内民主的几点意见、加快党内民主发展的几点设想、学会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党内基层民主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把握的关系、关于执政党建设科学化问题、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等。
作者简介
王长江,男,1956年12月生于河北省海兴县。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5年到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任教。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长期从事世界各类政党运行机制的比较和中国共产党建设问题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把政党比较拓展到党的建设领域,并在该领域主持开创了世界政党比较学科。出版有《世界政党比较研究》《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时代的声音——“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政党现代化论》等著作;合著、主编或参与编写了有关政党比较和党的建设的著作50余部,有关论文几百篇;参加过党章的修改和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论文多次入选全国级理论研讨会。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2010年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基市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
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论党的建设的继承和发展
在比较借鉴中研究政党执政规律
党的建设科学化专题
进一步改造我们的思维
解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体会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把握的关系
关于执政党建设科学化问题
提高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的制度创新
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几点思考
推进“党管干部”的科学化
政府体制创新要直面既得利益
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专题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现状与前景
关于民主的几点再认识
关于加快推进党内民主的几点意见
加快党内民主发展的几点设想
学会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
党内基层民主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
郑重对待地方和基层的民主创新
村民自治如何走出困境
他山之石
国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
政党改革的历史考察
精彩书摘
列宁在国内战争时期提出的有关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和原则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它帮助布尔什维克党度过了极其艰难的巩固政权的阶段,击败了帝国主义势力把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的图谋,领导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第三阶段:新经济政策时期。
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实践,既在保住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由于过度集权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针对这些问题,国内战争一结束,列宁便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系统思考。作为这种思考的重要成果,布尔什维克党果断终止“战时共产主义”制度,逐步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看作俄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只有通过新经济政策”,才能走向社会主义②。实行新经济政策对于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社会主义俄国真正由战争时期转入了和平建设时期,也标志着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执政党建设问题,列宁阐明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
2.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
列宁在对执政党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的思考中,阐述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
第一,对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也曾经有过一旦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就由工人阶级自己直接来行使权力的设想,即前面所说的,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官僚”,来防止真正的官僚的出现。但是,实践使列宁认识到,掌权的工人阶级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无法做到的。早在1919年,列宁就坦率地承认:“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
……
《中央党校大讲堂:王长江讲稿》图书简介 这本书并非对特定会议或课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在一个思想激荡的平台——中央党校大讲堂——中,汇集了著名学者王长江教授一系列深度探讨的讲稿精粹。这些讲稿围绕着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发展道路,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旨在为广大党员干部、理论研究者以及关心中国发展道路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视角。 核心主题与思想脉络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地梳理和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在逻辑与时代特征。王长江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怎样能”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并将其置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演进与创新: 讲稿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何从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直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步步实现了理论上的飞跃。这不仅仅是对理论成果的梳理,更是对其背后思想方法、认识规律、认识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讲稿会解析这些创新是如何回应时代之问、解决中国之题的,如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又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与深化: 王长江教授的讲稿着力于揭示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的执政规律。这包括其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如何构成其强大的生命力;如何通过不断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执政的稳固性与有效性。讲稿将从多个维度,例如党的历史经验、组织架构、思想引领、群众路线等,来阐释这些规律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推进: 本书的重要篇幅将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概念。讲稿会详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根本区别,强调其独特的历史起点、发展道路、文化基因和制度优势。这包括其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鲜明特征。讲稿将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以及它对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意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任务,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讲稿将深刻分析这些挑战的性质与根源,例如全球性政治经济风险、意识形态的博弈、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社会结构性矛盾等。同时,更重要的是,讲稿会阐释党中央如何以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部署,如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 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讲稿还会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推动政治发展的进步,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这包括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健全依法治国方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讲稿将分析这些举措如何体现了中国政治文明的独特创造,以及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与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王长江教授的讲稿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稿将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理解其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与能动性。同时,也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揭示事物转化的规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复杂性和精妙性。 内容亮点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讲稿具有以下几个突出亮点: 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并重: 讲稿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实践,从宏观的历史进程到微观的政策细节,都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使得本书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能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切实可行的思想指引和工作启示。 前瞻性与创新性: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王长江教授的讲稿紧扣时代脉搏,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方向、面临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前瞻性的研判。其提出的观点和分析,往往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创新性。 严谨的学术风格与清晰的逻辑: 尽管是面向大讲堂的讲稿,但王长江教授的论述严谨扎实,逻辑清晰。他对概念的界定、理论的阐释、事实的分析,都力求做到精准到位,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地理解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丰富的思想资源: 讲稿中引用的史料、理论依据、政策解读等,都经过精心筛选和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跨越时空的视野: 讲稿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关注其与世界大势的互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发展方向的思考,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 目标读者群体 本书主要面向以下读者群体: 中央党校的学员及相关研究人员: 作为中央党校的系列讲稿,本书是党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 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 帮助他们深化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升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师生: 为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视角。 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 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成就。 关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思想史的读者: 提供一份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论解读。 《中央党校大讲堂:王长江讲稿》是一部集理论高度、实践深度、思想深度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更是理解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战略和未来走向的必读之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发展逻辑以及其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扮演的独特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