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控辩审三人谈

新控辩审三人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军,姜伟,田文昌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
  • 辩护
  • 审判
  • 控辩
  • 法律实务
  • 庭审
  • 刑事辩护
  • 法庭策略
  • 法律思维
  • 司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50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60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字数:3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刑事法学者及从事刑事审判实务的法官、检察

  《新控辩审三人谈》以《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为契机,是继2001年出版的《刑事诉讼:控、辩、审三人谈》之后,张军、姜伟、田文昌三位作者的又一次“三人谈”。三位作者分别站在法官、检察官、律师角度,对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该书以其自然融入的现场感、辩驳求真的可读性、不同观点交锋碰撞的全景式呈现,为控、辩、审法律共同体,为实务界、理论界和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探究刑事诉讼法的三维视角。

内容简介

  十年前推出的《新控辩审三人谈》,当时三位作者的职务分别为最高法刑一庭庭长、最高检公诉厅厅长及全国律协刑委会主任。十年后,为从控诉、辩护及审判三方面诠释新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我们组织了三位作者,以学者的身份,从各自职能的角度进行的高端谈话,并将上述谈话整理出版。
  《新控辩审三人谈》的出版,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刑事司法实务领域,都将在学术界及刑事司法实务界引起一定的反响。

作者简介

  张军,1956年生,山东省博兴县人。1973年在吉林省插队,1975年在长春团市委工作。1978年起先后在吉林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在职获得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刑事审判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具体负责刑事审判、司法解释和应用法学研究工作。期间,曾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任职,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任副院长,在司法部任副部长。曾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参与1996年、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和1997年及其后多次《刑法》的修订工作。兼任国家法官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现在中央纪委工作。
  
  姜伟,1957年生,山东龙口人。曾下乡插队,入伍当兵。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先后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自1985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法学,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期间赴日本任客座研究员一年,曾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任兼职副检察长三年。历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公诉厅厅长、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务。
  多次参与刑事立法修订工作,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田文昌,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1983年至1995年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5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95年创办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被评为北京市首届十佳律师,被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称号,获得“ALB2013年度中国十佳诉讼律师”称号,被评为全国普法办、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出版著作《刑罚目的论》《刑事辩护学》《控辩审三人谈》《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律师建议稿》《律师制度教程》《律师与法治》《中国名律师辩护词代理词专辑——田文昌专辑》(上、下)《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热点问题及辩护应对策略》。

目录

序一 张军
序二 姜伟
序三 田文昌

第一编 总论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
二、如何贯彻落实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
三、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制定司法解释

第二编 辩护制度
一、委托辩护人(第33条)
二、刑事法律援助(第34条)
三、辩护人的举证责任问题(第35条)
四、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第36条)
五、辩护人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的规定(第37条)
六、辩护人阅卷(第38条)
七、辩护人申请调取无罪或罪轻证据(第39条)
八、辩护人将有关无罪证据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第40条)
九、辩护律师收集证据的规定(第41条)
十、对辩护人违法取证的处理(第42条)
十一、辩护律师的保密义务(第46条)
十二、辩护权利的救济(第47条)

第三编 证据制度
一、证据种类(第48条)
二、举证责任(第49条)
三、依法收集证据(第50条)
四、行政机关收集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的规定(第52条)
五、证明标准(第53条)
六、非法证据排除(第54—58条、第182条第2款)
七、对证人的特别保护(第62条)

第四编 附带民事诉讼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第99条)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第101条)
三、附带民事诉讼审判程序(第102条)

第五编 提起公诉
一、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对证据合法性审查的责任(第171条)
二、审查起诉中补充侦查的规定(第171条)
三、全案移送案卷材料、证据的规定(第172条)
四、没有犯罪事实不起诉(第173条)

第六编 审判制度
一、树立庭审中心主义意识
第一审程序
二、庭前程序——庭前会议(第182条)
三、涉及商业秘密不公开审理(第183条)
四、举证质证(第190条)
五、专家证人出庭(第192条)
六、量刑程序(第193条)
七、撤回起诉
八、简易程序(第208—215条)
第二审程序
九、二审开庭审理(第223条)
十、二审检察机关阅卷时间的规定(第224条)
十一、审限
十二、发回重审(第225条)
十三、上诉不加刑(第226条)
死刑复核程序
十四、最高人民法院不核准死刑的案件处理规定(第239条)
十五、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中讯问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意见
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意见的规定(第240条)

第七编 特别程序
一、未成年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第266—276条)
二、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第277—279条)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第280—283条)
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第284—289条)

第八编 关于新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的对话
一、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介绍
二、辩护律师的调查权问题
三、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作为证据使用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规定
四、收集程序、方式有瑕疵的证人证言的补正
五、证人出庭
六、监所外提讯的供述能否作为定案根据
七、非法证据排除
八、强制措施
九、当庭提交证据
十、如何应对破坏法庭秩序的问题
十一、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次数
十二、二审开庭
十三、再审程序
十四、庭审直播问题
十五、对速裁程序的探讨
编后记

精彩书摘

  《新控辩审三人谈》:
  问题对新法救济措施的探讨
  关于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47条,我简单说几句,这也是立法修改过程中我们提出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这次修法,律师界包括学术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整体上救济措施不力,保障措施不足,这是这次修法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按照我们的想法,应当在一些具体的规定当中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能够写出相应的救济条款,比如证人出庭问题、排除非法证据问题、律师辩护权问题等。但遗憾的是,这种要求在立法中没有体现出来,只是最后在第47条中作出了一个比较概括的总体性的救济措施:“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有权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人民检察院对申诉或者控告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应当说这条规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比单独的规定要差很多,现在我们只能在实践当中尽力去争取,但是能有多大的作用,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第47条规定了一个救济的渠道,但是能起到的作用如何,要在实践中看。
  实践中对律师权益保障不够,主要在于司法机关对律师和律师的权利不够尊重,对律师依法提出的申请有时处理得不及时、不认真,这是主要因素。但同时,实践中确实也有个别律师盛气凌人、耍特权、耍威风,教训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造成了双方的矛盾。我常听到律师抱怨说不被尊重,也做过一些调查,有的律师确实也不尊重司法人员、耍大牌。举个我知道的例子,某律师去法院立案,在法院快下班的时候过去的,立案法官说你还需要一份材料,但是律师若是回去取再回来法院就下班了,这个律师就不干了,教训法官说:“我从某某(大城市)来的,我走哪儿都这么立案,你比别的地方特殊吗?”之后当着围观群众的面在立案大厅叫嚷,拿个笔比比划划,戳伤了法官,法官也急了,这样就发生了冲突、闹下了矛盾,这一冲突网上就炒作了,说法官打律师了。可见,实践中确实有个别律师不遵守工作程序,不尊重司法人员。像文昌讲的要求每一条每一项规定都有救济规定,律师的权利要保障,保障不了就要申诉、控告,而且申诉、控告了就要受理,不受理下一步庭审就不再进行了,这样下去,对庭审的效率、法律的公平正义都有损害。这里面还是有一个价值考量,我认为目前立法规定有一个总体的救济方式,是比较现实的。
  姜伟说的想法和我的是一致的,但你说拧了,我说的救济措施和你说的不一样,不是律师申诉、投诉、控告,而是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哪些可以做,哪些有效,哪些无效,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救济措施。比如证人出庭,我们现在规定了证人要出庭,但不出庭也没有什么后果。救济措施就是要明确规定,关键证人不出庭,他的证言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这样的救济措施才是最有效的;又比如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不出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不能证明不存在非法证据,有什么法律后果?现在我们需要规定法律后果的地方都没有规定,反过来在第47条中规定了申诉、控告和审查等事后的救济方式,但事后投诉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大。
  ……

前言/序言







审判的迷宫:权力、程序与正义的边界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司法体系中,权力运作的复杂性、法律程序的精妙设计以及追求实体正义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案件的叙事,而是着眼于司法实践背后的宏观结构与微观互动,旨在揭示法律文本如何转化为现实的审判结果,以及个体在庞大司法机器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权力的制衡与审判权力的边界 司法权力的独立性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但这种独立性并非绝对,它始终在与其他国家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进行着微妙的博弈。本章首先考察了司法权力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君主附庸到现代的独立审判机构。我们详细分析了司法审查制度的设立及其对立法和行政行为的约束作用。这不仅仅是关于宪法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权力制衡机制在具体案件裁决中的体现。例如,在涉及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冲突的行政诉讼中,法院如何界定其审查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案件走向的关键。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法官的自主性与局限性。法官在裁判时,既要遵守法律条文和先例,又必须运用自由裁量权来填补法律的真空或应对情势的特殊性。我们考察了“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这两种哲学立场在司法实践中的张力。通过对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的剖析,揭示了当法官的个人价值判断不经意间介入到法律适用时,审判的客观性如何受到考验。特别是涉及高度政治化或社会敏感性的案件,法官必须在维护法律尊严和回应社会期待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第二部分:程序的正义:形式与实质的永恒拉锯 法律程序被认为是保障实体正义的“防火墙”,然而,程序的严苛性本身也可能成为实现个案正义的障碍。本部分致力于解构诉讼程序的内在逻辑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我们详细阐述了证据开示与采纳的标准。证据是构建事实的基础,但获取证据的过程充满了争议。在刑事诉讼中,排除非法证据规则的严格执行,既是为了遏制公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也可能导致真相的湮没。本书对这一“毒树之果”理论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分析了在不同法域下,这种排除规则的适用尺度如何摇摆不定。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与履行,往往决定了败诉方。我们探讨了举证责任倒置、或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通过程序设计来保障弱势一方的诉权。 此外,司法时效与审限制度的探讨也占据重要篇幅。公正的审判必须是及时的。然而,漫长的诉讼过程,尤其是在涉及复杂商业纠纷或生命权保障的案件中,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本书对比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对“合理期限”的界定标准,并分析了司法资源配置不均对审判速度产生的系统性影响。程序如何被“程序化”——即被用作拖延或阻碍审判的工具——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 第三部分:事实的重构与认知的局限性 法庭工作的核心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事实认定。然而,人类的记忆、物证的局限性以及证人陈述的主观性,使得“还原事实真相”成为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任务。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证据评价体系。从“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标准到“优势证据”的民事标准,不同证明标准的背后,是对错误成本分配的价值取向。我们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击证人的不可靠性,以及如何警惕误导性提问对证人记忆的重塑。在技术证据,如电子数据和DNA分析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确保这些“科学证据”的可靠性、如何审查其采集过程,并避免“科学崇拜”对法官判断的干扰,成为新的挑战。 更深层次地,本书探讨了叙事与司法的关系。法庭审理本质上是一个“谁的故事更可信”的过程。检察官、辩护律师或原告代理人,都在努力构建一个符合其诉求的、逻辑自洽的叙事框架。法官作为最终的裁决者,其认知框架、文化背景乃至专业训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不同叙事的接受度。本书试图剥开法律术语的表象,探究法官在接收双方叙事时,其“心证形成”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第四部分:制度的张力:效率、公开与个案正义 现代司法体系面临着效率提升、保障公众知情权(公开审判)与确保个案裁判质量之间的多重压力。 司法公开化的推进,旨在增强司法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然而,当案件涉及个人隐私、国家安全或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时,限制公开的必要性便凸显出来。本书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庭审直播”与“法庭录音录像”等问题上的不同路径,以及如何在公开的压力下,保障被告人的人格尊严和审判的严肃性。 此外,司法资源的分配不均是影响审判质量的结构性问题。法官工作量的超负荷,必然导致对案件的审阅时间缩短,这直接威胁到复杂案件的精细化处理。本书审视了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ADR),如调解、仲裁等方式,以减轻法院压力的努力,并探讨了这些替代性机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与主流司法判决相匹敌的法律公正性。 综上,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现代司法审判的内在机理,从宏观的权力制衡到微观的证据认知,揭示了在追求“正义”的崇高目标下,司法实践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限制与永恒的哲学困境。它旨在促使读者,无论是法律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公民,对我们赖以维系的司法体系产生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认为,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与人性紧密相连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深刻揭示了这一点的佳作。它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法律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审判的生态系统,着重探讨了控方、辩方以及审判者这三个核心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作者以一种极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思辨过程,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在每一个案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冲突、伦理困境以及逻辑挑战。书中对不同立场视角的高度还原,以及对角色内心深处动机的细致描摹,都让我对“正义”的实现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索的书,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

我一直对刑事辩护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法律的另一面,是人性最真实的映射。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宏观的延展。它不仅仅局限于辩护律师的视角,而是将控方、辩方以及法官这三个核心角色,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框架下进行审视。通过书中对不同观点的呈现,我看到了法律程序中每一个环节的必要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公正的审判体系的。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困境和挑战,反而直面这些问题,并试图从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规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法庭,亲历着一场场智与勇的较量,感受着不同立场之间的张力。那些关于证据的解读、关于法律条文的适用、关于量刑的考量,都让我对整个司法过程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促使我去质疑、去分析,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逻辑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颇有些许老派法律剧的味道,让人联想到法庭上激烈的交锋。然而,真正翻开扉页,却发现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为精妙的方式,将法律的严谨性与人性的复杂性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法条汇编,也不是一次简单的案例复盘,而是对“审判”这一行为背后,三方(控方、辩方、审判方)各自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相互制约的深刻剖析。读这本书,你会不自觉地代入其中,思考在证据链的构建、逻辑的推演、情感的倾向上,不同立场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真相”的定义,以及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有多少模糊的地带和难以逾越的障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不同角色心理活动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那种在压力下的挣扎、在权衡中的犹豫,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不是一本能让你快速获取知识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反复品味,并在字里行间寻找共鸣的书。那种阅读的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它暗示了一种对话,一种关于审判过程的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又聚焦于控辩审三个关键角色。我一直觉得,理解法律,不能只停留在条文和案例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那些在司法实践中,真正推动案件前进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它通过对控方、辩方以及审判方这三个不同维度的视角进行呈现,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的人性博弈和智慧交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各个角色心理变化和决策逻辑时所展现出的细腻。那种在证据压力下的思考,在法理与情理之间的权衡,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非常有启发性。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通过展示“为什么会这样做”,来让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这种开放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去感悟,也因此获得了远超预期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张力,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法律与人性的深度对话。而真正阅读起来,它也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却又在其中注入了深刻的理解,为我们展现了控辩审三方在司法过程中的角色、思维以及相互制约。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的书,也不是一本简单罗列案例的书,而是通过对这三方关系的细致剖析,来展现法律实践的复杂性与人性中的多面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那种对细节的把握,以及对不同观点之间张力的呈现。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审判现场,你能感受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决定背后所承载的重量。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公平”与“正义”的边界,以及在追求它们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妥协。它是一本能够让人在阅读后,久久回味,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书。

评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分

姜伟,1957年生,山东龙口人。曾下乡插队,入伍当兵。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先后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自1985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法学,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期间赴日本任客座研究员一年,曾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任兼职副检察长三年。历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公诉厅厅长、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务。

评分

破坏。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归纳出法官通过语篇手段重构控辨审关系的框

评分

开拓思维用,还不错吧

评分

新控辩审三人谈义课:从电影故事看美国法律文化

评分

控辩审关系是司法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刑事诉讼研究的一个

评分

专业视角,对做刑事辩护很有帮助。

评分

很好的参考书,送货速度快

评分

向,违背庭审程序。法庭对话中,法官也会使用有违庭审程序的“有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