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勇 著
图书标签:
  • 传感器
  • 现代传感器
  • 原理
  • 应用
  • 电子技术
  • 测量技术
  • 自动化
  • 仪器仪表
  • 物理学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20791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022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物联网工程与技术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为背景,在详细论述基本传感器的原理、结构与应用的基础上,论述了智能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介绍了一些新型传感器和设计中的相关技术及其实现方法,反映了传感、测试和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重要应用。
全书内容共9章,其中第1~7章主要以测量对象种类为主线,依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测量温度、光、力、磁、气体、湿度和声波/超声波等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性能指标及其应用电路的设计,第8章介绍了智能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及智能化功能的实现方法等,第9章介绍了网络传感器的系统结构、网络管理及应用实例。

作者简介

王雪文,西北大学教授,国家微纳米学会会员,陕西电子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和传感器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厅项目。

目录

目 录

绪论 1
第1章 温度传感器 9
1.1 电阻型温度传感器 9
1.1.1 金属热电阻 9
1.1.2 热敏电阻 11
1.1.3 半导体热电阻 15
1.1.4 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18
1.2 热电偶 22
1.2.1 热电偶的基本原理 22
1.2.2 热电偶的种类和结构 25
1.2.3 热电偶的实用测量电路 28
1.3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29
1.3.1 单PN结温度传感器 29
1.3.2 集成温度传感器 31
1.3.3 温敏闸流晶体管 34
1.3.4 结型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36
1.4 热释电器件 39
1.4.1 热释电效应及器件 39
1.4.2 双元型热释电传感器 40
1.4.3 热释电器件的应用 42
1.5 新型温度传感器及发展趋势 42
1.5.1 辐射温度传感器 42
1.5.2 温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44
习题与思考题 45
第2章 光敏传感器 46
2.1 外光电效应及器件 46
2.1.1 外光电效应 46
2.1.2 光电发射二极管 47
2.1.3 光电倍增管 49
2.1.4 光电倍增管的应用 54
2.2 光电导效应器件 54
2.2.1 光电导效应 54
2.2.2 光敏电阻及其偏置电路 56
2.2.3 光敏电阻的应用 59
2.3 光生伏特效应器件 60
2.3.1 光生伏特效应 60
2.3.2 典型的光生伏特探测器 61
2.3.3 光生伏特效应器件的应用 70
2.4 固态图像传感器 75
2.4.1 电荷耦合器件 75
2.4.2 CMOS固态图像传感器 82
2.4.3 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86
2.5 光纤传感器 87
2.5.1 光纤传感器的基本构成 87
2.5.2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88
2.5.3 光纤传感器 89
2.5.4 光纤光栅传感器 91
2.6 新型光敏传感器及发展动向 93
2.6.1 激光传感器 93
2.6.2 高分子光传感器 94
2.6.3 机器人光学阵列触觉系统 95
2.6.4 光敏传感器的发展动向 96
习题与思考题 96
第3章 力学量传感器 98
3.1 应变计 98
3.1.1 金属应变计 98
3.1.2 半导体应变计 102
3.1.3 应变计的测量电路 105
3.1.4 硅膜片上压阻全桥的设计 108
3.1.5 硅杯式压力传感器 110
3.1.6 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112
3.2 压电式传感器 115
3.2.1 压电效应 115
3.2.2 典型材料的压电效应 116
3.2.3 压电传感器的相应电路 120
3.2.4 压电式传感器 123
3.3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124
3.3.1 单电容压力传感器 124
3.3.2 差动式电容压力传感器 126
3.3.3 电容式集成压力传感器 127
3.3.4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应用电路 129
3.4 电感式压力传感器 133
3.4.1 自感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33
3.4.2 单电感压力传感器 134
3.4.3 差动式电感压力传感器 134
3.4.4 互感式压力传感器及其接口
电路 135
3.4.5 特点和应用 137
3.5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 137
3.5.1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37
3.5.2 测量接口电路 140
3.5.3 压电谐振传感器及其应用 140
3.6 新型力学量传感器及其发展 141
3.6.1 压电涂层传感器 141
3.6.2 力敏Z元件 141
3.6.3 基于硅微机械谐振传感器的稳
幅式真空计 143
3.6.4 机器人力学量传感器 144
3.6.5 力敏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44
习题与思考题 144
第4章 磁敏传感器 146
4.1 霍尔器件 146
4.1.1 霍尔效应 147
4.1.2 霍尔元件 148
4.1.3 霍尔集成传感器 154
4.1.4 霍尔器件的应用 156
4.2 半导体磁阻器件 159
4.2.1 磁阻效应 159
4.2.2 磁阻元件 162
4.2.3 磁敏电阻的应用 163
4.3 结型磁敏器件 164
4.3.1 磁敏二极管 164
4.3.2 磁敏三极管 167
4.3.3 结型磁敏元件的应用 170
4.4 铁磁性磁敏元件 171
4.4.1 强磁性金属薄膜磁阻传感器 172
4.4.2 巨磁阻抗传感器 174
4.5 电感式磁传感器 177
4.5.1 电涡流磁传感器 177
4.5.2 磁通门 181
4.6 新型磁敏传感器及其发展趋势 189
4.6.1 CMOS磁敏器件 189
4.6.2 电磁式流量传感器 190
4.6.3 磁栅式传感器 190
4.6.4 磁敏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194
习题和思考题 194
第5章 气敏传感器 195
5.1 概述 195
5.2 半导体电阻式气敏传感器 196
5.2.1 表面电阻控制型气敏传感器 196
5.2.2 体电阻控制型气敏传感器 201
5.2.3 多层薄膜及复合型气敏传感器 204
5.3 结型气敏传感器 205
5.3.1 气敏二极管 205
5.3.2 MOSFET型气敏元件 207
5.4 浓差电池式气敏传感器 208
5.4.1 O2传感器 208
5.4.2 SO2和H2S传感器 212
5.5 接触燃烧式气敏传感器 212
5.5.1 气敏元件结构及其工艺 212
5.5.2 检测原理 213
5.5.3 气敏元件的优点及特性 214
5.6 光学类气敏传感器 215
5.6.1 红外吸收式气敏传感器 215
5.6.2 检测中的干扰因素及补偿方法 218
5.6.3 光纤吸收式气敏传感器 221
5.7 气敏传感器的应用及其发展 225
5.7.1 气敏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225
5.7.2 新型气敏传感器 227
5.7.3 气敏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232
习题与思考题 232
第6章 湿敏传感器 234
6.1 概述 234
6.2 湿敏电阻 235
6.2.1 无机电解质湿敏传感器 235
6.2.2 高分子湿敏传感器 236
6.2.3 其他电阻式湿敏传感器 238
6.3 电容式湿敏传感器 239
6.3.1 湿敏电容器结构 239
6.3.2 多孔陶瓷湿敏电容器 240
6.3.3 高分子湿敏电容器 242
6.4 光学湿敏传感器 245
6.4.1 光敏薄膜式湿敏传感器 245
6.4.2 光纤式湿敏传感器 246
6.4.3 平面光波导式湿敏传感器 248
6.5 其他类型湿敏传感器 248
6.5.1 MOS型湿敏传感器 248
6.5.2 界限电流式高温湿敏传感器 248
6.5.3 射频湿敏传感器 250
6.6 湿敏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 251
6.6.1 湿度/电压与电容湿度/频率转换
电路 251
6.6.2 湿敏传感器的实用电路 252
6.6.3 新型湿敏传感器及其发展 254
习题与思考题 255
第7章 声波传感器 256
7.1 概述 256
7.1.1 声波 256
7.1.2 声波的物理性质 257
7.2 声波传感器的类型 259
7.2.1 电阻变换型声波传感器 260
7.2.2 静电变换型声波传感器 260
7.2.3 电磁变换型声波传感器 263
7.2.4 光电变换型声波传感器 264
7.3 超声波及其传感器 265
7.3.1 超声波 265
7.3.2 超声波换能器 265
7.3.3 超声波传感器 266
7.3.4 常用超声波传感器应用电路 271
7.4 声表面波传感器 274
7.4.1 SAW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75
7.4.2 实用的SAW传感器 276
7.5 声板波及其传感器 282
7.5.1 声板波 282
7.5.2 APM传感器 283
7.5.3 APM传感器的应用 283
7.6 次声波及其传感器 284
7.6.1 次声波及其特性 284
7.6.2 次声波传感器 284
7.6.3 次声波传感器的应用 285
7.7 微波声波及其延迟线 286
7.7.1 微波声波 286
7.7.2 微波声波延迟线 287
7.7.3 微波声波延迟线的应用 287
7.8 新型声波传感器及其发展 288
7.8.1 新型次声波传感器 288
7.8.2 听觉传感器 289
7.8.3 波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289
习题与思考题 289
第8章 智能传感器 291
8.1 概述 291
8.2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 292
8.2.1 计算机型智能传感器 292
8.2.2 材料型智能传感器 294
8.2.3 结构型智能传感器 294
8.2.4 集成智能传感器 295
8.3 智能传感器的数据处理技术 298
8.3.1 非线性校正 298
8.3.2 自校准 302
8.3.3 自补偿 305
8.3.4 自适应 305
8.3.5 自诊断 306
8.3.6 噪声抑制与弱信号检测 306
8.4 智能传感器的接口技术 307
8.4.1 数据输出接口电路 307
8.4.2 智能传感器的接口芯片 307
8.4.3 IEEE 1451智能传感器的接口
标准 308
8.4.4 基于IEEE 1451标准的传感器 310
8.5 智能传感器应用实例 312
8.5.1 智能温度传感器 312
8.5.2 其他智能传感器 314
8.6 智能传感器新技术及其发展 317
8.6.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317
8.6.2 模糊传感器 320
8.6.3 人工神经网络 322
8.6.4 新型智能传感器系统 324
8.6.5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325
习题与思考题 326
第9章 网络传感器 327
9.1 概述 327
9.1.1 网络传感器的概念与结构 327
9.1.2 网络传感器信息交换体系 329
9.1.3 网络传感器测控系统体系结构 329
9.2 网络传感器的通信协议 330
9.2.1 IEEE 802.15.4协议 330
9.2.2 蓝牙协议 330
9.3 无线传感器网络 336
9.3.1 WSN的特征 337
9.3.2 WSN的体系结构 337
9.3.3 WSN的通信技术 338
9.3.4 WSN的网络管理 343
9.3.5 WSN网络优化处理技术 350
9.3.6 WSN的应用 356
9.3.7 网络传感器的展望 360
习题与思考题 360
参考文献 361

前言/序言


远古智慧的传承:古代文明的科技与哲学 一、文明的曙光:史前工具与早期农业的革命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回溯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将深入探索石器时代先民们如何凭借智慧与双手,制造出锋利的石斧、精巧的骨针,以及用于狩猎和采集的各式工具。这不是对简单石器时代的描绘,而是对人类早期创造力、观察力和对自然规律初步掌握的深入剖析。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农业的诞生。从首次被驯化的谷物到动物的圈养,本书将详细阐述农业革命如何颠覆了人类的游牧生活,催生了定居社会,并为后来的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我们将审视早期农业技术,如原始的犁耕、灌溉系统以及谷物储存方法,并探讨它们对社会结构、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农耕的兴起,更是关于人类如何从被动适应自然转向主动改造自然的伟大飞跃。 二、璀璨的星河:古代天文学与宇宙观的演进 古人仰望星空,不仅是为了辨识方向、预测季节,更是为了探寻宇宙的奥秘,理解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本书将深入研究古代文明中丰富多彩的天文学成就,从巴比伦人精确的星历表,到埃及人对日升日落周期的细致观察,再到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和天文观测仪器。我们将还原古人如何通过肉眼观察,绘制出星图,预测天象,并将其与宗教信仰、历法制定紧密结合。 更进一步,本书将探讨不同古代文明的宇宙观。这包括古希腊的几何宇宙模型,古印度对时间和宇宙循环的深刻理解,以及古玛雅文明对天体运行周期的精密计算。我们将分析这些宇宙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并揭示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探索如何反映了他们对和谐、平衡以及规律性的不懈追求。 三、文明的脉搏:古代数学、工程与城市规划的智慧 古代文明的伟大之处,不仅体现在星空之下,更体现在他们如何改造大地,建造辉煌的城市和宏伟的工程。本书将详细介绍古代数学的萌芽与发展,从古埃及的几何学在金字塔建造中的应用,到古巴比伦的代数计算能力,再到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逻辑体系。我们将展示这些数学工具如何被用于测量土地、计算建筑材料、设计复杂的灌溉系统,以及支持贸易往来。 同时,本书将聚焦于古代工程学的奇迹。我们将剖析罗马人如何建造宏伟的渡槽、道路和斗兽场,展现他们卓越的材料科学和结构力学知识。我们将探究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高超测量和搬运技术。本书还将审视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如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布局、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排水系统,以及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和规划理念。这些案例将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展示,更是古代社会组织能力、资源调配能力以及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深远思考。 四、哲学的低语:古代伦理、政治与艺术的思考 在物质文明辉煌的同时,古代文明也孕育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塑造了人类精神的走向。本书将深入探究古代文明的伦理思想,从孔子“仁”的思想,到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再到佛教的“慈悲”精神。我们将分析这些伦理体系如何指导人们的行为,如何构建社会秩序,以及它们对后世道德观念产生的持久影响。 在政治哲学方面,本书将回顾古希腊民主的实践与理论,探讨中国古代的集权制度与“大同”理想,以及古罗马的共和制与法律体系。我们将分析这些政治模式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不同文明的治理方式和社会结构。 艺术是人类情感与精神的载体。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古埃及雕塑的神秘庄严,到古希腊雕塑的完美比例,再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写意精神。我们将探讨古代艺术如何服务于宗教、政治和日常生活,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本书还将审视古代文学、音乐和戏剧的成就,展现古人如何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五、文明的回响:古代知识体系的传承与影响 古代文明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的知识、思想和技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融合与传承。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古代知识体系的传播与影响。我们将追溯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探讨古希腊哲学对阿拉伯文明乃至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我们将审视古代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如何被不同文明吸收和发展,并为后世的科学进步奠定基础。 本书旨在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科技、哲学和艺术的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展现人类早期智慧的辉煌成就。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并认识到古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不仅仅是一次回溯历史的旅程,更是一次对人类智慧与创造力永恒价值的深刻体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模拟信号调理技术的书籍,虽然它不是我心心念念的《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但其内容对于处理来自传感器的原始模拟信号至关重要。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模拟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与应用,包括放大器(如仪表放大器)、滤波器(低通、高通、带通)、基准电压源以及电荷泵等。它详细讲解了这些电路在提高信号信噪比、抑制干扰、匹配阻抗以及将信号转换到适合模数转换器(ADC)输入的范围等方面的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差分信号放大”的章节印象深刻,这对于从低电平传感器信号中提取有效信息非常关键。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传感器的特性,设计出最优的信号调理方案。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但它为我理解如何将传感器产生的微弱、易受干扰的模拟信号转化为高质量、可供后续数字处理的数据提供了核心技术。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运放器件,如何设计滤波器来滤除特定频率的噪声,以及如何进行阻抗匹配以避免信号衰减。书中关于“共模抑制比(CMRR)”的深入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何仪表放大器在处理微弱传感器信号时如此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传感器的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其核心的物理转换机制,更在于其前后端的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它为我理解如何“驯服”原始的模拟信号,使其变得“听话”和“有用”提供了宝贵的知识。

评分

偶然获得的一本关于信号处理算法的书籍,虽然不是我正在找的《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但它所阐述的原理与传感器数据的质量息息相关。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DSP)的基础理论,包括傅里叶变换、Z变换、滤波器设计(如FIR和IIR滤波器)以及各种变换域分析方法。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算法来去除信号中的噪声、提取有用信息,以及进行信号的增强和压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维纳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的应用案例印象深刻,这些算法在处理具有噪声的传感器数据时非常有效。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信号处理应用场景,例如音频信号的去噪、图像的边缘检测以及生物信号的分析。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但它为我理解如何处理从传感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根据传感器的特性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信号处理算法来优化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书中关于“频谱分析”的章节,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成分,从而更好地识别和抑制干扰。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FFT(快速傅里叶变换)来分析时域信号的频域特性,这对于理解某些传感器的动态响应非常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明白,即使传感器本身的设计再精妙,如果没有有效的信号处理,最终获得的数据也可能难以利用。它为我打开了理解传感器数据“后处理”过程的窗口,并让我意识到,算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硬件本身。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书籍,虽然不是《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但其内容对于构建完整的传感器应用系统至关重要。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任务调度、内存管理、中断处理以及进程间通信(IPC)等。它还深入探讨了实时操作系统(RTOS)在保证测量实时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事件驱动的编程模型”在响应传感器事件方面的优势印象深刻,这使得系统能够高效地处理来自传感器的各种输入。书中还提供了大量使用C/C++语言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实例,以及如何利用常用的嵌入式开发工具链进行调试和优化。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但它为我提供了如何“驾驭”微控制器,使其能够有效地接收、处理和响应传感器数据的“软实力”。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设计模块化的软件架构,如何编写健壮的驱动程序来与传感器硬件交互,以及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书中关于“多任务同步机制”(如信号量和互斥锁)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在并发执行的多个任务之间安全地共享传感器数据,避免数据竞争和死锁。此外,书中对“低功耗管理”策略的探讨,也为我理解如何设计节能的传感器应用提供了重要思路。这本书就像一本“嵌入式传感系统软件工程师手册”,让我清晰地了解了软件在传感器技术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软件设计,充分发挥传感器的潜力。

评分

近期阅读的一本关于嵌入式系统通信接口的书籍,虽然不是《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但其内容对我理解传感器与微控制器之间的连接至关重要。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SPI、I2C、UART等主流串行通信接口的工作原理、时序、电气特性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它深入剖析了这些接口在数据传输速率、总线复杂度、设备数量支持等方面的差异,并提供了丰富的实际应用案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I2C总线在多主控和多从属设备连接时的仲裁机制感到着迷,这对于构建复杂的传感器网络非常重要。书中还提供了大量代码示例,演示了如何使用C语言在不同的微控制器平台上实现这些通信接口的驱动程序,以及如何进行数据的高效传输和错误校验。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但它为我提供了如何从各种传感器获取数据的“桥梁”。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根据传感器的通信协议,选择合适的接口并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以实现与传感器的无缝连接。书中关于“总线冲突检测”的章节,让我明白了在共享总线的系统中如何避免数据损坏。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SPI时钟极性(CPOL)和相位(CPHA)”的详细解释,这对于确保SPI通信的正确性至关重要。这本书就像一本“传感器通信指南”,让我清晰地了解了如何让微控制器“听懂”传感器发出的“语言”,为构建完整的传感系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奇妙装置。最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传感器技术的书,虽然它不是我正在寻找的《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但它同样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从最基础的光电效应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光电耦合器件和光电二极管的特性分析。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光传感器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比如物体检测、位置识别,甚至还探讨了光传感器在安防监控领域的最新进展,例如夜视技术和运动检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传感器灵敏度和响应时间优化的算法分析,这些内容虽然有些偏向理论,但对于理解传感器性能的极限和如何进行更精密的测量非常有帮助。另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光电传感器,并进行系统集成。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及我最关心的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但它所揭示的传感器设计理念和数据处理方法,无疑为我理解其他类型的传感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噪声抑制”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对于实际应用中的信号完整性至关重要,让我在理解传感器如何从嘈杂的环境中提取有用信息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配图也很丰富,清晰地展示了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流程,使得抽象的原理变得直观易懂。总的来说,虽然这本书的侧重点与我最初的搜寻目标有所不同,但它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和启发性思考,让我对传感器技术这一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为我进一步探索其他传感器类型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储备。

评分

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物联网(IoT)通信协议的书籍,虽然不是我期盼的《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但其内容同样引人入胜,并且与传感器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MQTT、CoAP以及Zigbee等主流物联网通信协议的设计理念、工作机制和优缺点。它不仅解释了这些协议如何实现设备间的低功耗、高效率通信,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考量。我尤其对MQTT在发布/订阅模式下的应用感到惊叹,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解耦设备和服务器,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和易于管理。书中还提供了一些使用这些协议进行设备组网和数据采集的实际案例,从智能家居到工业自动化,展现了物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但它清晰地展示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如何通过这些通信协议被高效地传输到云端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适合的通信协议,以及如何优化数据传输策略以降低功耗和延迟。此外,书中还对不同协议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例如星型、网状和树型网络,这对于理解整个物联网系统的架构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的深入剖析,它详细讲解了Broker、Publisher和Subscriber的角色,以及QoS(服务质量)等级在确保数据传输可靠性中的作用。这种对通信底层机制的理解,对于我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传感器数据进行有效地采集和传输,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即便不是直接关于传感器本身的原理,这本书也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传感器技术应用场景的认知,并让我对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充满期待。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数据可视化及其在科学研究中应用的书籍,虽然不是《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但它为我理解如何呈现和解读传感器数据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数据可视化技术,包括图表、图形、地图以及交互式仪表盘等,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在揭示数据模式、趋势和异常方面的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息设计的原则”和“认知心理学”在可视化设计中的应用印象深刻,这使得数据能够更直观、更有效地被人类大脑所理解。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利用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Power BI以及D3.js)来呈现复杂的科学数据,例如气候变化模型、基因组学数据以及物理实验结果。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将传感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信息的高效工具。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和测量目标,选择最合适的可视化方式,以清晰地展示传感器的性能、数据的变化规律以及潜在的异常情况。书中关于“颜色选择”和“布局设计”的指导,让我明白了如何避免信息过载,突出关键数据点。此外,书中对“交互式可视化”的探讨,也为我思考如何让用户能够主动探索传感器数据,发现隐藏的洞察提供了重要思路。这本书就像一本“传感器数据解读艺术指南”,让我看到了通过精妙的可视化设计,能够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传感器所传递的“世界的声音”。

评分

我近期接触到一本关于数字信号处理(DSP)在测量系统中的应用的图书,虽然不是《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但其内容对理解传感器数据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各种DSP算法来改善测量精度、提高实时性以及实现复杂的测量功能。它深入剖析了数字滤波、频谱分析、自适应滤波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技术,并提供了在不同测量场景下的应用案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自适应滤波”在抑制环境噪声和动态干扰方面的强大能力感到惊叹,这对于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的传感器非常有价值。书中还提供了许多使用C语言和MATLAB等工具实现DSP算法的代码示例,使得理论知识更易于转化为实践。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大脑”,能够对传感器输出的原始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使其焕发新的价值。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根据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和测量环境,选择和设计合适的DSP算法,以提取更准确、更可靠的测量结果。书中关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在频域分析中的应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并据此优化测量策略。此外,书中对“相关性分析”的讲解,也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比较不同传感器信号或者信号与已知模式之间的相似性,来实现更高级的测量功能,例如同步测量或故障诊断。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传感器数据“后处理”的广阔天地,让我看到了通过先进的算法,能够将看似普通的传感器数据转化为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信息。

评分

我偶然翻阅的一本关于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的图书,虽然不是《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但它为我理解传感器如何将数据传输到外部世界提供了关键信息。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Wi-Fi、蓝牙、LoRa以及NB-IoT等主流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通信范围、功耗特性以及适用场景。它深入剖析了不同技术在数据传输速率、网络拓扑、成本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权衡,并提供了一些实际的组网和应用案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和NB-IoT)在远程传感器节点上的应用感到着迷,这解决了传统无线通信在功耗和覆盖范围上的瓶颈。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如何进行无线网络设计的指导。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送出去”的通道。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根据传感器节点的部署环境和数据传输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无线通信技术,并设计高效的通信协议。书中关于“射频(RF)干扰”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如何确保通信的可靠性。此外,书中对“低功耗模式”的讲解,也为我思考如何延长传感器节点的电池寿命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本书就像一本“物联网传感器无线传输指南”,让我清晰地了解了各种无线技术如何赋能传感器,使其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

评分

手头有一本关于微控制器(MCU)架构与编程的书籍,这本书与我搜寻的《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主题看似独立,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本书详尽地剖析了各种主流微控制器的内部结构,从CPU核心、内存体系到外设接口,再到中断处理机制,无不涉及。它详细讲解了嵌入式C语言编程技巧,包括寄存器操作、位操作以及如何高效地利用微控制器的各种硬件资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优化代码以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功耗的章节印象深刻,这对于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至关重要。书中还提供了一些使用微控制器驱动通用外设的实例,比如GPIO、ADC、UART等,这些都是连接传感器必不可少的接口。虽然书中没有直接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但它为我理解如何从传感器接口读取模拟或数字信号,并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编写驱动程序来配置和控制微控制器,以便能够精确地读取传感器的输出。书中对于中断向量表和优先级设置的讲解,让我明白如何高效地响应传感器数据的变化,避免数据丢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部分,这不仅可以用于精确的时间测量,还可以用于生成PWM信号来控制执行器,间接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环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喂养”和“指挥”那些连接着传感器的“大脑”,让它们能够根据传感器的反馈做出智能的响应。即使我还在寻找关于传感器本体的深度知识,这本书也让我对整个嵌入式传感系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为我后续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评分

东西不错,促销买的,超值。

评分

还好,觉得挺有用的

评分

印刷不错,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锕锕锕锕锕

评分

内容很丰富 适合前期的技术归纳

评分

很不错,会继续支持。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买来给老公看看的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