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 [Practical Design Calculations for Groundwater and Soil Remediation, Second Edition]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 [Practical Design Calculations for Groundwater and Soil Remediation, Seco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杰夫·郭(Jeff Kuo) 著,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翻组 译
图书标签:
  • 土壤修复
  • 地下水修复
  • 环境工程
  • 工程设计
  • 污染治理
  • 环境科学
  • 实际计算
  • 第二版
  • 环境工程设计
  • 修复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1353
版次:2
商品编码:1201222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ractical Design Calculations for Groundwater and Soil Remediation, Secon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内容丰富翔实,涵盖了场地修复工程计算的多个方面,包括场地调查、反应器设计、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等的计算,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计算说明书。
  场地修复工程涉及地质、水文、化学、土木、环境等学科,这使得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员难以完成系统的场地修复设计计算。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烹饪书式”的写作手法解决了以上难题。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从原理引出公式,再过渡到工程案例计算,循序渐进,使非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员也能很快读懂,适合作为地下水和土壤修复领域的工程师们的工作手册使用,也可作为高年级大学生或环境修复方向的研究生们的补充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作者简介

  杰夫·郭(Jeff Kuo),于1995年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位于美国加州富勒顿)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在此之前,他已在环境工程领域从业十余载。他在地下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在的Flora-GTI)、戴姆斯摩尔公司(Dames & Moore)、詹姆斯·蒙哥马利咨询工程公司(现在的Montgomery-Watson)、南亚塑胶公司和洛杉矶郡卫生区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从业经验。杰夫·郭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包括:空气吹脱装置、活性炭吸附器、土壤气相抽提系统、火焰/催化焚烧炉及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生物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场地评价和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归趋分析;填埋场和超级基金场地的修复调查、可行性研究工作;应对日趋严格的无组织排放要求的特殊设计;污水处理系统的尾气排放;污水处理。此外,他还完成了多项研究:卤代芳烃的超声波脱氯、粉剂/菌剂在多孔介质内的迁移、沥青的生物可降解性、复合矿物氧化物的表面特征、活性炭吸附动力学、污水过滤、离子交换树脂的三氯甲烷生成势、紫外消毒、连续性氯化、硝化、脱硝、纳米粒子去除目标化合物、过硫酸盐氧化难降解化学制品、污水微波氧化、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温室气体和甲烷排放的控制技术和雨水径流处理。
  杰夫·郭在“国立”台湾大学取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在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取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获得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及环境工程的硕士、博士学位。杰夫·郭是加利福尼亚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机械工程师、注册化学工程师。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北京建工集团环保业务板块,是国有控股的专业化股份制公司。北京建工集团是我国领先的大型建筑工程企业集团,跻身全球225家*大国际承包商、中国500强企业、中国工程承包商10强企业。环保板块是近十几年来在集团旗下蓬勃而起,并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凭借股东强大的资本运作实力、工程建设经验以及技术研发、运营管理优势,融合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以高起点和快节奏推动中国环境修复事业。公司在国内率先展开土壤修复实践,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并以此为起点不断拓展业务,完善土壤修复、生态修复、水体修复的战略布局,持续推动修复行业产业化进程。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背景和目标
1.2 本书结构
1.3 如何使用本书

第2章 场地评价及修复调查
2.1 概述
2.2 污染程度的确定
2.2.1 质量和浓度关系
2.2.2 储罐移除或污染区域挖掘产生的土壤量
2.2.3 包气带中污染土壤的量
2.2.4 汽油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
2.2.5 毛细带高度
2.2.6 计算自由漂浮相的质量和体积
2.2.7 确定污染范围——一个综合计算案例
2.3 土壤钻孔及地下水监测井
2.3.1 土壤钻孔的钻屑量
2.3.2 填料和膨润土密封材料
2.3.3 地下水采样的井体积
2.4 不同相态中污染物的质量
2.4.1 自由相与气相间的平衡
2.4.2 液-气平衡
2.4.3 固-液平衡
2.4.4 固-液-气平衡
2.4.5 污染物在不同相中的分配
参考文献

第3章 污染羽在含水层和土壤中的迁移
3.1 概述
3.2 地下水运动
3.2.1 达西定律
3.2.2 达西流速和渗流速度
3.2.3 固有渗透率与渗透系数的比较
3.2.4 导水系数、给水度和释水系数
3.2.5 确定地下水径流的水力梯度和方向
3.3 地下水抽水
3.3.1 承压含水层的稳态流
3.3.2 非承压含水层的稳态流
3.4 含水层试验
3.4.1 泰斯(Theis)方程
3.4.2 Cooper-Jacob直线法
3.4.3 距离-降深方法
3.5 溶解羽的迁移速度
3.5.1 对流-弥散方程
3.5.2 扩散系数和弥散系数
3.5.3 地下水迁移的阻滞因子
3.5.4 溶解羽的迁移
3.6 包气带污染物的迁移
3.6.1 包气带中的液体运动
3.6.2 包气带中气体扩散
3.6.3 包气带中气相迁移的阻滞因子
参考文献

第4章 物质平衡概念和反应器设计
4.1 概述
4.2 物质平衡概念
4.3 化学动力学
4.3.1 速率方程
4.3.2 半衰期
4.4 反应器类型
4.4.1 序批式反应器
4.4.2 连续流搅拌式反应器(CFSTR)
4.4.3 活塞流反应器(PFR)
4.5 确定反应器尺寸
4.6 反应器组合
4.6.1 串联反应器
4.6.2 并联反应器

第5章 包气带土壤修复
5.1 概述
5.2 土壤气相抽提
5.2.1 土壤通风技术介绍
5.2.2 抽提气体浓度
5.2.3 影响半径和压强分布
5.2.4 气体流量
5.2.5 污染物去除速率
5.2.6 清理时间
5.2.7 温度对SVE的影响
5.2.8 气体抽提井的数量
5.2.9 真空泵(风机)的规格
5.3 土壤洗脱/溶剂浸提/土壤冲洗
5.3.1 土壤洗脱(SoilWashing)技术介绍
5.3.2 土壤洗脱系统设计
5.4 土壤生物修复
5.4.1 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介绍
5.4.2 水分需求量
5.4.3 营养物需求量
5.4.4 氧气需求量
5.5 生物通风
5.5.1 生物通风技术介绍
5.5.2 生物通风技术设计
5.6 原位化学氧化
5.6.1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介绍
5.6.2 常用氧化剂
5.6.3 氧化剂需求量
5.7 热裂解
5.7.1 热裂解技术介绍
5.7.2 焚烧单元设计
5.7.3 危险废物焚烧的法规要求
5.8 低温加热解吸
5.8.1 低温加热解吸技术介绍
5.8.2 低温加热解吸技术设计
参考文献

第6章 地下水修复
6.1 概述
6.2 地下水抽出
6.2.1 降落漏斗
6.2.2 捕获区分析
6.3 活性炭吸附
6.3.1 活性炭吸附技术介绍
6.3.2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容量
6.3.3 活性炭吸附系统设计
6.4 空气吹脱
6.4.1 空气吹脱技术介绍
6.4.2 空气吹脱系统设计
6.5 异位生物修复
6.5.1 异位生物修复技术介绍
6.5.2 地上生物修复系统设计
6.6 原位地下水修复
6.6.1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介绍
6.6.2 基于增加溶解氧的强化生物降解
6.6.3 基于添加营养物质的强化生物降解
6.7 空气注入
6.7.1 空气注入技术介绍
6.7.2 空气注入的增氧效果
6.7.3 空气注入压力
6.7.4 空气注入供电要求
6.8 生物曝气
6.9 化学沉淀法去除重金属
6.10 原位化学氧化
6.11 高级氧化工艺
参考文献

第7章 VOCs富集气体处置
7.1 概述
7.2 活性炭吸附
7.2.1 活性炭吸附技术介绍
7.2.2 颗粒状活性炭吸附系统规模设计
7.2.3 吸附等温线与吸附量
7.2.4 活性炭吸附器的常用横截面积和高度
7.2.5 计算活性炭吸附器的污染物去除速率
7.2.6 更换(或再生)频率
7.2.7 活性炭需求量(现场再生)
7.3 热氧化
7.3.1 气体流量与温度的关系
7.3.2 气体的热值
7.3.3 稀释空气
7.3.4 助燃空气
7.3.5 补充燃料用量
7.3.6 燃烧室体积
7.4 催化焚烧
7.4.1 稀释空气
7.4.2 补热需求
7.4.3 催化反应床的体积
7.5 内燃机
7.6 土壤生物滤床

参考文献
案例索引
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序言

  译者序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人为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的环境影响日益凸显。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威胁粮食和饮用水安全、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阻碍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文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逐步推进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在土壤和地下水的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场地修复起步较晚,直至2007年,国内以北京宋家庄交通枢纽污染场地为代表的修复工程项目开始实施,我国场地修复正式进入大规模的工程化阶段。2007—2015年,国内公开招标的工业场地修复工程类项目近150个。但是,目前国内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将多领域、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经验,设计工作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译者认为,其中的原因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两点。首先,在中文资源检索范围内,各类图书、论文等都对污染场地修复的现有或前沿知识理论体系有了比较全面、详细的介绍,奠定了修复行业发展的基础,但均难以指导实际工程应用。其次,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涉及环境、土木、地质、水文、化学、生物、材料、机械等领域,若没有经过专门的综合培训,技术/设计人员很难独立完成一整套方案的设计或计算工作。
  一方面,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修复工程设计缺乏相关的指导。如何解决“供”、“需”矛盾,提高从业人员的设计水平,确保设计质量、效率及可行性是我们一直思考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译者在杰夫?郭的Practical Design Calculations for Groundwater and Soil Remediation中找到了答案,并决定翻译此书,与行业同仁或学生共享。该书的特点与各章节主要内容已在内容简介和第1章中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2013年6月,在李书鹏、马骏、杨乐巍、张秋子、于宏旭、徐海珍、王翔等同仁的努力下,《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中文版第1版出版,并获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2014年,原著第2版一经面世后,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旋即组织翻译小组,开展此书的翻译工作。此外,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与使用,在征得原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译者们将书籍中的相关公式、经验参数、案例中的美制单位全部统一换算为国际标准单位。为了确保书籍翻译的专业性、计算的准确性,翻译组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校对、验算工作,为此付出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在此,对参与本书翻译与出版的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果本书对污染场地修复的业内同仁或有志于从事修复事业的学生有所帮助,译者将感到莫大的欣慰。由于翻译的水平和时间有限,文中难免存在错漏,恳请读者指正和原谅。
  译 者
  2016年9月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 内容简介: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深入探讨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本书以实用的设计计算为核心,为环境工程师、学者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技术指南。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涵盖了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理论基础、评估方法、修复技术选择、工程设计以及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 污染场地评估与风险评价: 详细阐述了场地调查的目的、程序以及常用的采样与分析技术,包括土壤、地下水和空气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实验室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污染场地环境基准的建立、超标污染物的识别以及风险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模型,帮助读者理解污染的 extent, nature, and potential impacts。 修复技术原理与适用性分析: 详尽介绍了各类主流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物理修复技术: 如土壤挖掘与陆地处理、固化/稳定化、土壤热处理(烘烤、焚烧)、土壤气抽出(SVE)、真空辅助土壤提取(VA-SET)等。 化学修复技术: 如化学氧化/还原(ISCO/ISCR)、土壤淋洗、电化学修复等。 生物修复技术: 包括好氧生物修复、厌氧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强化技术等。 多相抽提(MPPE)与多组分修复技术。 地下水处理技术: 如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高级氧化工艺(AOPs)等。 每种技术都详细阐述了其作用机理、工艺流程、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影响因素,并提供了相关的设计参数和初步估算方法。 修复工程设计计算实例: 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工程设计计算方法与实例。针对不同的修复技术,详细讲解了关键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如: 污染负荷计算: 如何根据采样数据计算需要处理的污染物总量。 设备选型与参数设计: 如SVE系统中的抽气井间距、抽气速率、真空度计算;化学氧化剂投加量计算;生物修复系统中的氧气/营养物需求量估算;地下水处理系统中吸附剂用量、膜通量计算等。 工艺流程设计: 例如,如何根据场地条件和修复目标设计多级抽提、多介质联用等复杂工艺。 安全性与环境影响评估: 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考虑施工安全、二次污染控制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通过具体的算例,读者可以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方案,并掌握详细的工程计算步骤。 修复工程项目管理: 涵盖了修复项目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到监测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内容包括项目进度控制、成本估算、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风险管理、合同管理以及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等。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书中穿插了多个不同类型污染场地(如工业区、加油站、垃圾填埋场等)的修复工程案例,展示了不同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与面临的挑战,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借鉴。 本书的特点: 实践导向: 强调实际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方法和步骤,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技术全面: 涵盖了当前主流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兼顾了不同技术的优劣势分析。 系统性强: 从场地评估到项目管理,构建了完整的修复工程设计框架。 深度与广度并存: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适读对象: 本书适用于从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各类工程师、环境科学家、研究人员、高校学生、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修复工程设计原理并掌握实用计算方法的专业人士而言,本书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的普通市民,我一直以来都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治理进展感到好奇,并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如何修复”的实际信息。我经常阅读一些科普性的环境文章,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细节,我总觉得一知半解。我期待《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这本书,即使它面向的是专业人士,也希望它能够以相对易懂的方式,阐述修复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修复工程的复杂性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了解不同修复技术的大致原理和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评分

我是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就集中在地下水污染的运移模拟和修复技术优化。在学术研究中,我深切体会到理论模型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巨大差异。很多时候,我们能够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来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但如何将这些模拟结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工程设计,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这本著作,我寄希望于它能够架起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根据场地特征和污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修复技术组合的指导原则,并对关键的设计计算步骤进行清晰的讲解,例如污染物迁移速率的估算、修复效率的评估、以及长期监测方案的制定等。

评分

我是一名在高校从事环境工程教学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作为我授课参考的书籍,特别是关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的实践性指导。《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非常适合推荐给学生的教材。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讲解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场地调查、风险评估、技术选择、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效果监测等。并且,我非常看重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工程概念,掌握实际的设计方法,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是一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在为新建或改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常常需要评估潜在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对于可能出现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我需要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工程设计来预防其发生,以及一旦发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修复。《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污染预防工程设计方面的建议,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防渗系统、收集和处理系统等。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修复技术在不同污染场景下的适用性和设计要点,以便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修复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评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多次参与到工业场地退役后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作中。这些场地往往历史悠久,污染类型多样,修复难度极高,对工程设计的严谨性和前瞻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到它是一本能够提供“硬核”技术支持的著作。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深入讲解一些关键的工程问题,例如如何根据地质条件和水文动力学特征,设计有效的地下水抽取和处理系统;如何选择能够长期稳定有效控制污染扩散的固化/稳定化材料和工艺;以及如何对修复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长期监测。

评分

我一直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充满兴趣,特别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更影响着子孙后代的未来。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污染案例,需要深入了解各种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方法。正因如此,当我得知《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这本书面世时,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期待。这本书名本身就传达了一种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信息,这对于我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思路和计算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环保工程领域的新人,我对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这门学科感到既兴奋又有些许迷茫。在大学里,虽然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但面对真实的污染场地,总觉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够“手把手”教我如何进行工程设计的书籍,它不仅要讲解理论,更要教会我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方案。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项目来学习修复技术的选择、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关键参数的计算。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样,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解答我在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问,那将对我职业生涯的起步有着莫大的帮助。

评分

我是一名在大型企业负责环境管理部门的资深工程师,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评估和处理厂区历史遗留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复杂且具有挑战性,涉及到多种污染物、地质条件多样以及经济可行性等诸多因素。因此,我对于一本能够提供前沿修复技术、详细设计指南和精确工程计算的书籍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这个书名,尤其是“工程设计”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很可能是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书”。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主流的修复技术,例如异位/原位修复、化学氧化/还原、生物修复、固化/稳定化等,并对这些技术的设计参数、设备选型、成本估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分

我是一名在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工作的工程师,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我非常需要了解修复工程设计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趋势,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发和优化我们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前主流修复技术的详细工程设计考量,例如在原位修复技术中,如何优化注剂的布设方式和浓度控制;在异位修复技术中,如何进行高效的土壤筛分和处理;以及在生物修复技术中,如何选择和培养适宜的微生物群落,并为其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

评分

我曾是一名在工程咨询公司工作的项目经理,负责过多个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如何将技术专家的建议转化为可执行的工程设计方案,以及如何进行准确的成本估算和风险评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第2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工程设计方法论,从场地调查、风险评估、技术选择、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到效果评估,都能够有详细的指导。特别是对于设计计算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工程实例,以及在不同复杂情况下进行计算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这对于项目成本控制和风险规避至关重要。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雾霾天快递小哥也很辛苦。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第一版我也买过,搬家丢了,但手里的这本书无论是印刷字迹清晰度还是纸张都比上一版差远了。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评分

还行

评分

学习污染场地修复工程设计的入门教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说好的发票呢?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绝对正版,好评。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第一版我也买过,搬家丢了,但手里的这本书无论是印刷字迹清晰度还是纸张都比上一版差远了。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