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是国内学界一部内容完整、叙述详实、影响广泛的中韩关系通史著作,适合韩国学相关的教学参考与研究入门使用。全书记述范围始于远古洪荒时代,终于2012年,主要旨在提供一份简明而准确的中韩关系史叙述文本。本卷为我社1998年出版的《中韩关系史一古代卷一》之修订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蒋非非、王小甫、赵冬梅、张帆等著,叙述自远古时代至清代前期中韩间绵远悠久的交流史。
《中韩关系史:近代卷》:
《中韩关系史:近代卷》是国内学界一部内容完整、叙述详实、影响广泛的中韩关系通史著,适合韩国学相关的教学参考与研究入门使用。全书记述范围始于远古洪荒时代,终于2012年,主要旨在提供一份简明而准确的中韩关系史叙述文本。本卷为我社1996年出版的《中韩关系史(近代卷)》之修订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徐万民著,详述19世纪中后期中韩相继“开国”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两国反抗西方列强侵扰,特别是互相协助、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历史。
《中韩关系史:现代卷》:
《中韩关系史:现代卷》是国内学界一部内容完整、叙述详实、影响广泛的中韩关系通史著适合韩国学相关的教学参考与研究入门使用。全书记述范围始于远古洪荒时代终于2012年,主要旨在提供一份简明而准确的中韩关系史叙述文本。本卷为我社1997年出版的《中韩关系史(现代卷)》之修订版,增加了1996-2012年中韩关系新的发展内容,北京大学宋成有等著。本卷详述1945年8月至2012年8月,特别是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韩双边关系由“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到“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王小甫,1952年生于四川成都。1978年秋考入北大历史系,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隋唐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等。、代表著作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等。
徐万民,1943年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中俄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中韩、中俄关系史及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发表《清季中朝海难救助之合作》《晚清中朝海上交通述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韩国民族解放运动》等论文数十篇及学术专著多部。
宋成有,1945年生于辽宁大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史、韩国史、东北亚史。著有《东北亚史研究导论》《新编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与韩国“三一”独立运动》《东北亚传统国际体系的变迁》等学术著作多部,论文百余篇。现任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朝鲜史学会副会长。
内页插图
目录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
第一章 远古时代至战国时期中原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第一节 远古时代中原与朝鲜半岛之交往
第二节 夏、商、西周与古朝鲜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朝鲜半岛之交往
第二章 秦、西汉、东汉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第一节 秦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第二节 西汉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第三节 东汉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第四节 秦汉时期中原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韩关系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与高句丽的关系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与百济的关系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新罗的关系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韩经济文化交流
第四章 隋唐与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关系
第一节 隋与高句丽的关系
第二节 唐与高句丽的关系
第三节 隋唐与百济的关系
第四节 隋唐与新罗的关系
第五章 隋唐与朝鲜半岛三国的文化、经济关系
第一节 隋唐与高句丽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与百济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隋唐与新罗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六章 宋、辽与高丽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宋辽和战与高丽奉行的外交方针
第二节 辽丽政治关系
第三节 宋辽丽三国和平外交
第七章 宋、辽、金与高丽的关系
第一节 金灭辽宋与高丽的对策
第二节 金丽关系的定位
第三节 金丽关系的稳同化
第四节 宋丽文化交流
第八章 蒙元与高丽的关系
第一节 大蒙古国与高丽的关系
第二节 元朝前期与高丽的关系
第三节 元朝中、后期与高丽的关系
第四节 元朝与高丽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第九章 明朝与朝鲜的关系
第一节 明朝初期与高丽、朝鲜的关系
第二节 明与朝鲜关系的稳定发展
第三节 明与朝鲜联合御倭战争
第四节 满族崛起后朝鲜与明、后金(清)两政权的关系
第五节 明朝与朝鲜的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
第十章 清代中朝关系
第一节 政治外交关系
第二节 经济贸易关系
第三节 文化学术关系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中韩关系史:近代卷》
《中韩关系史:现代卷》
精彩书摘
在两处的洞穴堆积中都发现了夹有烧骨、烧石的灰烬层,说明这里的远古人类也和北京人一样会使用火、保存火。发现于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鸽子洞遗址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该遗址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和尖状器等,从石器打制加工技术到石器工具的组合、形体大小等来看,鸽子洞与北京猿人文化有许多相近之处。另一方面,鸽子洞石器类型和工艺水平又比北京猿人有进步,石器的成品率和精致石器的比例亦高于北京猿人,可以说鸽子洞文化与北京猿人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基本上是北京猿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辽宁省凌源县西八间房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晚期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有具有细石器特征的石器,还有两端被截断、两侧边缘留有使用痕迹的石片,显然是作为刀片镶嵌在骨刀柄上作复合工具使用的。考古学研究的成果说明,在相当大的地理范围之内,远古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存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接触和继承关系,有长途迁徙的活动能力。
史学界有一派观点认为:鉴于朝鲜半岛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化石,该地域内的远古居民是由今天中国境内的东北地区迁入的。《中国东北史》的作者指出:“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特别是晚期,东北的古人类,体质显著增强,族体迅速扩大,生产力也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为他们冲出狭小的天地,扩大活动的地域,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因而,正是在这个时代里,他们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迁徙和远征。他们从辽河流域走向黑龙江地区,并通过东北这条天然通道,络绎不绝地走向毗邻的朝鲜半岛,走向乌苏里江以东的日本海沿岸,……成为那里最早的原始居民。”“朝鲜半岛与东北的南部紧相毗邻,这种交通地理上的便利条件,为东北古人类的向东迁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第四纪冰期的几次到来,渤海和黄海大陆架多次露出水面形成的陆桥,也为中国内地古人类从沿海地区迁向朝鲜半岛开辟了理想的通道。因此早自旧石器中期开始,古人类的足迹就已经出现于朝鲜半岛,至旧石器晚期,这种迁居日益发展,在朝鲜半岛与东北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远古文化联系。
……
前言/序言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相互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究其原因,在于中韩两国同为东北亚的文明古国,立国既久且地理邻近,为数千年的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时空环境。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两国朝代更替不一,国号亦时有变更。正如中国之既有统一国家时期的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也有分立时期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诸国并立。与此相类似,朝鲜半岛也曾出现过古朝鲜、三韩、三国等分立时期和统一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等国家统一时期。
一般认为,“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陈仓的西周初年何尊腹底铭文“宅兹中国”之中,距今已有3500余年。此后,中国则为历朝历代所沿用,以至于今。在古代,中国开化在先。在古代东北亚地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落差,促成了中国所拥有文化输出优势与周边地区文化输入需求的有机结合,为数以千年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尽的动力。以汉字为传播媒介,通过官民并行的交流渠道,中国不间断地向周边输送儒学、佛教或道教文化,形成同心圆式的中华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周边国家,特别是韩国或日朝鲜以交流时间最早、最全面和最持久地汲取中国文化而自立自强,并对其他国家,如日本输入中国文化或者向中国逆向输入,成为东北亚文化圈能动而积极的一员。
司马迁作《史记·朝鲜列传》,开正史里中国人认知“朝鲜”的先河;范晔撰《后汉书·东夷列传》,是为中国正史中采用“韩国”用语之首例。
北京大学东北亚史研究丛书:中韩关系史(第2版)(套装全3卷)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