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理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中国历史
  • 二战
  • 军事史
  • 历史研究
  • 战争史
  • 近代史
  • 民族解放
  • 历史事件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0104
版次:2
商品编码:117302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为一部全面系统的抗日战争史名著,吸收了近年来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战争背景到战争全过程及战后的善后完整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全貌,并对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

目录

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复兴(代序)
第一编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与中国抗日救亡
一、日本大陆政策及其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日本大陆政策的历史渊源
2.明治大陆政策与中日甲午战争
3.东方会议与昭和大陆政策
4.“田中奏折”出笼风波及其以后
二、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占东北及其殖民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一二八事变与十九路军上海抗战
4.长城抗战和华北事变
三、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局演变
1.民主抗日运动的蓬勃发展
2.国民党内部分化与反蒋抗日势力的兴起
3.西安事变和国内和平之初定
四、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
1.单边独走的日本外交与远东国际关系
2.欧美对日政策的变化
3.国民政府的外交
五、国共合作局面的初步形成
1.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转变
2.国共两党关于合作抗日的谈判
3.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六、日本法西斯体制及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1.日本法西斯国家体制的确立
2.193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调整”及其失败
3.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与发动

第二编 举国抗战与全国抗战局面的确立
一、全国抗战局面的确立
1.卢沟桥事变与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立
3.国民政府之抗战战略方针及基本战略格局的形成
二、抗战初期战略防御作战
1.华北战场
2.东南战场
3.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4.抗战战略防御作战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三、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方针与持久战理论
1.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战略原则
3.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民众抗日斗争
2.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3.发展华北平原游击战争
4.华中抗日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的战略展开

第三编 战略相持和两个战场的战略关系
一、转人战略相持阶段的中国战局
1.《抗战建国纲领》的制定与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2.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对发展全面抗战的部署
3.武汉失守前后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4.国民党内的“和平”倾向及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5.两个战场的形成和持久抗战战略格局的奠定
二、远东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外交方略
1.西方各国对日本的二重外交
2.欧战爆发后的国际关系变化
3.日汪条约与日蒋秘密媾和谈判
4.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与争取外援
5.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主张
三、正面战场战略方针的调整及主要战役
1.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及战区调整
2.正面战场主要战役
四、敌后战场的扩大和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1.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建设
2.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3.交通破袭战与八路军“百团大战”
4.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5.华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6.东北抗日联军游击战争的坚持
五、国共关系中的磨擦与调整
1.国民党限共政策及各地反共磨擦
2.中国共产党的反磨擦斗争
3.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与实现华北分区抗战
4.皖南事变和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5.1941年以后的国共关系
六、日本南进战略和1941年的中国战场
1.日本的外交困境及苏美对日绥靖政策的破产
2.日本的战略调整和对华长期作战方针
3.1941年的中国正面战场

第四编 中国参加同盟作战与敌后军民的艰苦奋斗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中国参加同盟国家作战
1.日美开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
2.中国战区的建立及其作战方针
3.中国军队对盟军的战略配合及其主要战役
二、日本对华新政策及其战略困境加剧
1.盟军转入战略反攻和日本对华政策、战略的再失败
2.日本对华战略的改变
三、中国大国地位与同盟外交
1.关于废除美、英对华不平等条约
2.谋求大国地位的中国外交
四、敌后军民的艰苦奋斗和人民游击战争的深入
1.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和中共坚持敌后持久抗战的方针
2.八路军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3.新四军和华中抗日军民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4.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坚持和发展
5.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五、1943年以后的正面战场
1.日军对正面战场的牵制性进攻
2.豫湘桂战役

第五编 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复兴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1.关于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问题
2.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社会改革
1.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
3.精兵简政,加强人民武装建设
4.共产党的整风运动及统一领导
三、国民党的战时经济政策及大后方的社会危机
1.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及大后方经济的凋敝
2.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政治危机
四、中国民主运动与民主党派的发展
1.民主究政运动与中国民主党派
2.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
五、民主联合政府与两种中国之命运
1.抗日战争后期的国共关系
2.1944年的国共谈判及民主联合政府的提出
3.美国介入中国政治及其扶蒋反共政策
4.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宣言书:中共七大与国民党六大

第六编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穷途末路的日本军国主义
1.“绝对国防圈”的破产
2.日本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
3.东条内阁倒台
二、缅北、滇西反攻与正面战场作战
1.缅北、滇西反攻作战
2.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收缩和败退
三、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
1.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攻势作战
2.加强部队整训,提高战斗力
3.“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4.开辟新战略区,争取大反攻战略先机
四、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公告
1.日本帝国“大厦将倾”
2.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决定
3.联合国大会的召开
4.波茨坦会议及其公告的发表
五、日本投降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1.美国原子弹轰击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2.敌后抗日军民大反攻
3.日本无条件投降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七编 善后战争:审判战犯与签订和约
一、审判日本战争犯罪
1.东京审判
2.国民政府南京审判
3.中国政府1956年沈阳、太原审判
二、旧金山会议及对日本的单独媾和
1.关国占领初期的对日政策
2.美国单独对日媾和方针
3.旧金山和约的签订
4.“日台条约”的出笼
三、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与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1.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2.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3.历史与未来:战争责任不容否认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初步展开在长江以北,为发展津浦铁路沿线的抗日游击战争,早在新四军第4支队组建初期,中共中央即先后派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向该支队领导人高敬亭等传达了东进抗日、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发展人民抗日力量的战略方针。
  1938年4月,新四军第4支队在舒城、桐县、庐江、无为地区相继展开。5月12日,该支队第9团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初战告捷,毙伤日军20余人。徐州失守后,国民党军队继续撤退,津浦沿线之主要城市纷纷沦陷。为迅速开展豫、皖、苏、鲁四省游击战争,坚持华中长期抗战,中共中央及时提出,共产党、新四军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对乡村游击战争的领导,创造许多游击根据地。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活动的中心是敌人统治薄弱的或没有敌人的广大乡村;被敌人占领的中心城市的工作应服从于广大乡村的战争。193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对华中总的指示要求,立刻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广大地区的工作。该省委的中心任务,是武装民众与发动游击战争,有计划地建立几个游击队和游击区。新四军第4支队应成为该地区主力部队。河南省委应以津浦线、陇海线、平汉线、浦信公路问之豫东、皖西北和陇海线以南、平汉线以西为两个主要区域。应派遣、动员在武汉等中心城市的大批革命分子、学生、工人等到乡村中去领导和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为此目的,武汉城市工作受到部分损失是不应顾惜的。
  江北新四军各部队依靠人民,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连续取得战斗胜利。第4支队为配合徐州、武汉战役,在安(庆)合(肥)、六(安)合(肥)公路两侧连续伏击日军,破坏日军补给运输线,在武汉失守前的三四个月,先后在桐城附近之范家岗、棋盘岭等地多次打击日军,击毙日军1000余人,毁汽车150余辆。铁铺岭战斗中,新四军一个连与日军白刃格斗,毙其小队长以下29人。新四军在敌后的英勇战斗,有力地打击并牵制了日军的西进,配合并支持了正面战场上保卫武汉的行动。10月,新四军攻克无为、庐江等地,肃清了当地土匪及反动武装,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皖中抗战局面。
  11月,第4支队第8团进入淮南路以东地区,并与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和东北军挺进团取得联系,初步开展了皖东敌后游击战争。同时,为加强皖东的抗日力量,开辟皖东根据地,张云逸率新四军军部特务营过江到达无为地区。根据军部决定,将当地中共组织领导的一部分游击队和人民自卫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以孙仲德为司令员,黄岩为政治委员,担负皖中的抗战任务;以第8团和东北军挺进团担负开辟皖东的任务。
  在黄淮流域,当地共产党组织积极领导沦陷区和黄泛区人民走上抗日武装自卫的道路。当时在豫东的抗日武装主要有由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领导的第一战区自卫军第7路,约1500余人,以及由原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领导的豫东(睢县、杞县、太康地区)游击第三支队,约2000人。1938年7月,河南省委派萧望东率先遣大队百余人,由竹沟出发,进入豫东地区,配合第3支队,开展游击战争,加强对豫东的领导。9月,开封等豫东主要城市相继沦陷。周恩来、叶剑英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重心转向豫东,创造苏鲁皖边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打通联系。毛泽东亦令彭雪枫向豫东发展。为此,9月27日,在河南竹沟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河南省委决定,先期出发的萧望东支队和吴芝圃的第3支队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9月30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00多人向豫东进发。同年年底,鄂豫皖省委成立。
  游击支队由竹沟出发东进,10月上旬,在华西与第3支队及先遣支队会师,并对部队进行整编,游击支队辖3个大队,共1020人。10下旬,游击支队东渡黄河,进入鹿邑境内。10月27日,在淮阳窦楼首战告捷,歼灭日军少尉以下10余人。11月,当地军民粉碎了日伪军2000余人的“扫荡”。11月20日,新四军游击支队通过日军封锁线,再次进入睢县、杞县、太康地区。同时,根据豫东、皖北平原地区的特点,游击支队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积极打击日军,消灭投降卖国、残害人民的伪军、土匪和反动游杂势力,以安定社会秩序,扩大共产党、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并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了一定的统一战线关系,基本打开了豫东抗战局面。
  新四军成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徐州、武汉等战役,驰骋大江南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大小战斗200多次,消灭日伪军约2000人。同时,新四军不断加强人民军队自身建设,提高军政素质,与广大人民群众结合,深人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抗日力量,为坚持华中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前言/序言


《盛唐气象:从贞观到开元》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唐朝由初唐的筚路蓝缕,经由贞观之治的盛世奠基,直至开元盛世的辉煌巅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它并非对传统史书的简单复述,而是力求从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思潮、军事部署乃至宫廷政治的微观细节中,还原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盛唐气象”。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但更侧重于主题的深入挖掘,旨在揭示唐帝国何以能在短短百年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开放、最具吸引力的文明中心。 第一部分:太宗之治的基石——制度的革新与边疆的开拓 本卷聚焦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时期。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隋亡后,唐朝如何通过精妙的政治手腕整合分裂的北方势力。重点分析了“三省六部制”在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上的突破性意义,以及由此支撑起的庞大官僚体系的运转逻辑。 在法律层面,我们详述了《唐律疏议》的编纂背景及其对后世法制的影响,分析其如何平衡儒家伦理与实用主义的统治需求。更重要的是,本书投入大量篇幅研究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运作机制。通过对当时赋税记录和户籍资料的交叉比对,我们试图重构一个理想状态下农民的负担与朝廷的财政基础,并探讨这些制度在贞观中后期开始出现的结构性疲态的早期征兆。 军事上,本书着重描绘了唐朝在对东突厥、吐谷浑和薛延陀等北方强敌的战略部署。我们详细梳理了李靖等名将的经典战役,但更深入地分析了唐朝的“羁縻”政策——一种融合了军事威慑、政治联姻和文化渗透的复合型边疆治理模式。通过考察西域都护府的实际职能,可以清晰看到唐朝超越前代的全球视野和对多元民族的包容态度,这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广阔的地理与民族基础。 第二部分:武周时期的转型与过渡 武则天时代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本书采取了一种去意识形态化的视角,着力于分析其统治对唐朝结构产生的实际影响。本卷探讨了武则天如何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关陇贵族的垄断,引入了大量寒门士人的政治力量,这极大地增强了皇权的独立性,但也无形中加剧了地方豪强与新晋官僚之间的权力张力。 在经济方面,武周时期对土地兼并的初步抑制,以及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本书也客观记录了“酷吏政治”对士人群体的震慑,以及佛教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提升,这反映了统治者在意识形态工具箱中的一次重要调整。 第三部分:玄宗开元年间的辉煌与隐忧 开元时期,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剖析唐玄宗李隆基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制度遗产,将“盛世”推向极致。 首先,我们详细考察了“节度使”制度的诞生与早期职能。初期,节度使是为应对边境复杂军事形势而设立的临时性官员,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这在提升边防效率的同时,也埋下了日后藩镇割据的制度伏笔。本书通过具体的边疆战例,展示了唐军在这一时期的军事素养和战略布局。 其次,在经济领域,我们关注杨炎推行“两税法”前的改革尝试。张说、姚崇、宋璟等名相的理财思想,以及对盐铁专营的调整,使得国家财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充裕。这种富裕不仅体现在国库的殷实,更体现在对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基础建设和对帝国各地(如扬州、成都)商业的间接刺激上。 文化上,这是本书着墨较多的部分。唐诗的喷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开放的社会氛围、完备的教育体系(国子监)和成熟的城市生活共同催生的结果。我们不仅分析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创作主题与艺术成就,更深入探讨了科举对诗歌创作的导向性作用,以及“乐府”传统在宫廷音乐中的延续与创新。 此外,本书还着眼于社会生活层面。通过对《唐语林》《朝野佥载》等笔记小说的梳理,我们得以窥见盛唐士人的生活情趣、服饰风尚、饮茶之风的兴起,以及国际交往的频繁。长安城作为世界性大都市的格局,其坊市制度的精细划分与管理,构成了那个时代高效治理的缩影。 第四部分:盛世之下的暗流——结构性危机的萌芽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最辉煌的顶峰往往也是危机开始酝酿之时。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揭示开元末年“盛世”光环下不易察觉的结构性裂痕。 重点分析了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加剧之间的矛盾。虽然户口数字看似庞大,但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户或流民,这削弱了均田制的基础。同时,贵族阶层的土地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中央财政的税源造成侵蚀。 在政治上,玄宗晚年的怠政、对道教的偏好,以及朝堂上“小团体”的形成,预示着中央集权的效率正在滑坡。方镇权力的过度集中,以及朝廷对地方军情的敏感度下降,都在无形中为“安史之乱”的爆发积蓄着能量。本书认为,开元盛世的终结并非一个突发事件,而是制度性矛盾在特定历史节点上集中爆发的结果。 总结 《盛唐气象:从贞观到开元》试图为读者勾勒出唐帝国从内部整合走向外部扩张,最终达到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巅峰历程。它探讨的不仅是帝王的功过,更是制度、经济与文化之间复杂互动的历史必然性,旨在说明盛唐的辉煌是如何建立在精密的制度设计之上,又如何因其制度的内在矛盾而走向转折。这本书献给所有希望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形成那样一种文明”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巨著的深度,体现在它对战争影响的多维度考察上。它没有止步于军事史的范畴,而是将触角伸向了后方的社会变迁、经济重组以及国际外交格局的微妙变化。例如,其中关于敌后根据地经济自给自足模式的分析,其详尽程度令人惊叹,显示出研究者非凡的田野调查能力和资料整合功力。它用翔实的数字和案例,有力地支撑起了论点,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扎实程度。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这些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或许有些挑战,但作者的行文风格又恰到好处地提供了必要的背景铺垫,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题材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领会其精髓。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工具书级别的历史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其出色,它懂得何时该放缓脚步,深入剖析一个关键节点的重要性,又懂得何时需要快速推进,展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顺序,而是一部充满悬念和高潮的史诗。其中对不同阶段抗战策略转变的梳理,尤其精彩,作者清晰地展示了决策层如何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灵活调整,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战略适应性。这种对“变”的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与以往读到的侧重于宏观概括的作品相比,它在微观细节的打磨上也毫不逊色,常常在一个不起眼的侧注中,发现对全局理解至关重要的新视角。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它的标题吸引,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远超预期。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温暖感结合在了一起。它在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战争中最基层的参与者——那些普通民众和士兵。对于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他们做出的牺牲,作者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细腻的描摹,这种温度感使得冰冷的史实带上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体故事所触动,感受到了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这本书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洗礼和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体认。

评分

初翻开这本厚重的著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充满官方腔调的严肃史学著作,但很快,它的文学性便展现了出来。文字的运用极其考究,那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那些尘封的档案资料瞬间“活”了起来。它在严肃的学术框架下,巧妙地融入了许多鲜活的个体记忆和侧面史料,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历史的严谨性,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政治博弈时的冷静与克制,没有过度渲染情绪,而是通过对史实的精确梳理,让历史的内在张力自然地流淌出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民众心态乃至文化思潮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世界的观察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深潜,将读者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对于宏大战争图景的描摹,绝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细腻地勾勒出各个战区、不同兵种在面对外侮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战略层面的剖析,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印证。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胜利的辉煌,更深入地探讨了胜利背后的代价与决策的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战役的细节处理,那种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仿佛能让人听到隆隆的炮火声,感受到前线战士们每一次呼吸间的紧张与渴望。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挑战了许多传统叙事中过于脸谱化的英雄形象,转而呈现出更加立体、充满人性挣扎的群像,这让历史的厚重感更加真实可触。

评分

好好学习学习,应该会有所收获。

评分

印刷清楚,内容详实,观点独到。

评分

应该学习一下历史了,不错的书

评分

应该学习一下历史了,不错的书

评分

商品还可以,不错,京东就是快!

评分

印刷清楚,内容详实,观点独到。

评分

给单位买的,不错的书!!

评分

塑封的有点差,外面脏兮兮的,改进。

评分

应该学习一下历史了,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