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我国近代史地研究中备受瞩目的一部杰作,是作者远赴戍所——新疆途中的记录。临行前,他做了两只布口袋,随身携带,凡“道途之所经历,耳目之所遭逢,心思之所接斗,逐日为记,悉纳之囊中。”其行程始于南海,中经黄河,最后抵达昆仑山之境。行程11720余里,共370余天。书中记行、叙事、写景、言志、抒情、诗文互映,情事互补;自然风光、民情风俗、时事、历史、舆地、军事、外交、绘画、书法、古玩鉴赏,乃至于股票,无所不包。而论为人,谈治学,更是见识深刻。
  身为“囚犯”的裴景福,以满腔的热情关注祖国山河,所以在他的笔下,巍峨的群山、无垠的荒原,尽显“边塞莽苍光明气象”;茫茫的戈壁、萧索的大漠也是一片净海,能使人忘却严寒,战胜苦难,灵魂得到升华。而读者在领略其优美文字的同时,也会有所共鸣。     
作者简介
     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安徽霍丘县新店埠人。清同治十二年(1872)拔贡朝考一等,光绪五年(1879)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光绪十八年(1892)改官广东知县,先后补陆丰、番禺、潮阳、南海四县县令。1904年为两广总督岑春煊参劾,收禁于番禺。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议处谪戍新疆,次年四月抵迪化(今乌鲁木齐)戍所。是年所著《河海昆仑录》书成。宣统元年(1909),给事中李灼华为其伸雪,得赦归。是年《河海昆仑录》出版。     
目录
   重印序 001
序 002
自叙 004
卷一 005
卷二 086
卷三 151
卷四 225
书《河海昆仑录》后 294
附录 296
唱和诗附录 297
裴大中景福传(录皖志列传) 308      
前言/序言
     重印序
  光绪癸巳秋闱,余卷出霍邱裴睫师之房,其后师宰南海番禺,蒙招入幕,司笺札者有年粤东两首邑,号称繁剧,吾师举重若轻,治之裕如,曾以直言忤某藩司,后数年某藩司移督粤疆,甫莅位,即檄司撤参,诬以赃吏,穷治年余,毫无佐证,犹逼罚巨金,奏革职永戍新疆。吾师翛然物外,夷险一致,行更寒暑,虽极人世难堪之境,而处之泰然,途中山川道路风俗政教,凡所见闻,辄上下其议论,间或发为咏歌,声满天地,匪惟绝无怨尤,且能于患难流离之际,不乏省察克治之功,信乎义理之学之益人深也。戊申李肖峰侍御抗疏雪其冤,得赐还,余时由赣奉差至金陵,得与师遇,秉烛相对,真如梦寐。吾师出示《河海昆仑录》,读之狂喜,且得尽诵其诗,至《登嘉峪关城楼》末联云:“飞将神兵纷出塞,圣恩可许到伊犁。”不觉五体投地,盖师于粤中就道后,某督又奏请改戍伊犁,竟谓新疆藩司吴某,为裴某同年,在粤臬时极为相得,到新后必徇情优待,此真所谓又极之于其所往也,在他人闻之,尚不免于愤恚,而吾师之立言如此,其襟期可概见矣。此录经两翻印,风行海内,未几即罄,数年以来,远近驰书争索而无以应,时为惘然,因思吾师生前《睫诗钞》初集八卷,已由先兄寿荃精楷印行,脍炙人口,续集七卷,余亦于吾师身后印行之,叶遐庵且为之序,至吾师所著之《壮陶阁书画录》二十四册,视孙北海、高江村尤为赅博,而卷帙繁重,不易付之剞劂,近亦商得中华书局排比,不久可以行世,今复将此录重印,以广流传,死生契阔之感,庶几可以稍慰也夫。丙子冬月门下士金保权谨序。
  序
  霍邱裴伯谦同年,以事谪戍新疆,制二青布囊以自随。自光绪乙巳三月二十七日发广州,至丙午四月八日抵迪化,起讫一年,行一万一千七百余里。道途之所经历,耳目之所遭逢,心思之所接斗,逐日为记,悉纳之囊中。其长言之不足者,更缀之以诗,以道其志。事之所寄,书成都十七八万言,厘为四卷,名曰《河海昆仑录》,而问序于余,曰:“子善为文者,得君一言足以豪矣。”余观曩者学士、大夫纪行之作,大都镌镂山川景物,考证古今,以博雅炫名当世。伯谦之为是录也,其于行特迹焉者耳。横之而为宇,纵之而为宙,蕃然而有成亏者为物,赜然而有常变者为事。小之至于莫破,大之至于无剽。见见闻闻,一切感突,触之于心,应之于手,滂沛胸臆,流湎唇齿。儒行而道蕴,庄语而谐辞,妙物为言,籍外为论,连犿络绎,切理饫心。呜呼!其知道者耶?其所谓参差诡,充实而不可以已者耶?余既读而善之,而又诺为之辞,以谂世之知是书者,久之而未有以应也。戊申之夏,余患乳疽,延医视之,曰:“吁乎殆哉!此乳岩也。魂失其宅,痒忧以思,结在中,维肉之疵,壮木侮土,洞胸达脾,出而不返,鬼要之期。”余曰:“死生适也,此不足为吾病。吾病夫生而无言以应伯谦,而伯谦亦卒以不得余之一言为憾也。夫伯谦遘人生不测之祸,处难堪之境,而仰高俯下,夷然泰然,长歌琅琅,声满天地,且其于是行也,深以壮游万里,得践河海昆仑之谶,为平生幸事。此非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烈风雷雨不为变,万恶横至而不以滑成者,其孰能与于斯哉!嗟乎!以余之视伯谦,其遭之顺逆,心之戚愉,几不可同日语,而今日之病乃相反若此,学养之浅深,器宇之广狭,岂不远哉,殊自愧耳!”书此以质伯谦。伯谦其庶几有以广我而鞭其后乎?新城王树楠书于新疆布政使署之节爱堂。
  自 叙
  纪文达为人题图云:“何当痛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洪北江为人题图云:“便欲办鞵三日两,径从山协上昆仑。”未几俱谪西域。丙戌秋余留都门,有句云:“难从碧海求神药,再溯黄河问女牛。”及官番禺令,吟旧靴句云:“一笑何时便脱去,芒鞵蹑起到昆仑。”今亦踰岭海而西,渡江泝河,步二公后尘,放乎昆仑之墟,言为心声,几之先动,有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因举途次所得,汇为一编,取前诗之意,眉曰《河海昆仑录》云。光绪三十二年丙午闰四月朔西域戍卒裴景福识于北庭戍所。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星辰低语:失落的文明回响》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河海昆仑录》完全无关。    《星辰低语:失落的文明回响》  一部横跨时空、探寻文明起源与终结的宏大史诗   导言:宇宙的遗忘与铭刻  在浩瀚的宇宙图景中,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火花。本书《星辰低语:失落的文明回响》并非聚焦于已知的历史脉络,而是潜入那些被时间之沙掩埋的深层维度,追溯那些曾照亮宇宙、却最终归于寂静的伟大文明的踪迹。  这不是一部考古学的报告,也不是传统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份来自遥远过去的回声,一份破译自宇宙深空中的微弱信号。作者以其深厚的跨学科知识背景——融合了古代天文学、符号学、理论物理以及非主流考古学的发现——试图拼凑出一幅关于“存在”本身的宏伟图景。   第一部:寂静的源头——第一纪元的碎片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被称为“第一纪元”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类理性尚未完全塑造世界观的模糊阶段。作者首先审视了全球范围内流传的、关于“天空坠落之物”的古老传说。这些传说并非神话,而是对某些宇宙事件的扭曲记忆。  1. 赛博格的遗迹与神谕之城: 作者详细考察了位于南极冰盖之下发现的异常地质结构。这些结构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高度工程化的产物,暗示着一个掌握了超越我们当前理解的材料科学与能量控制技术的文明。书中通过对残留的“数据晶体”的模拟解读,揭示了这些古老种族如何在行星尺度上进行资源调配,以及他们对“熵增”这一宇宙基本定律的挣扎。我们看到的不是宏伟的宫殿,而是功能至上的冰冷逻辑。  2. 意识的上传与永恒的囚笼: 《星辰低语》深入探讨了第一纪元文明的终极目标:逃离肉体的局限。书中推测,该文明试图将集体意识上传至某种跨维度网络,以实现永恒的存续。然而,这种尝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当意识脱离了物质的反馈机制后,它是否还能保持“人性”或“文明的形态”?书中描绘了一种自我囚禁的、信息过载的“数字天堂”,它最终因内部的逻辑悖论而崩溃。这些遗迹,是关于“无限”的警示。   第二部:能量的畸变与维度间的裂缝  第二部分转向对能量形态的探索,聚焦于文明如何在追求“掌控自然力”的过程中,反而被自然力所反噬。  1. 谐振频率与时空剪切: 作者引入了关于“亚空间谐振”的理论模型,解释了为何一些古老遗址会表现出奇异的引力异常。这些遗址并非用于居住,而是巨大的能量节点,用于稳定或操控更高维度的能量流。书中的关键章节,通过对“失踪的舰队”这一谜团的重新分析,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假设:部分文明并非毁灭于战争或瘟疫,而是因为无意中开启了维度间的裂缝,被某种更高维度的“清理机制”所清除。  2. 零点能源的代价: 书中详细阐述了对“零点能量”的早期探索。早期的文明曾以为找到了无限的动力源,但却忽略了这种能量抽取对局部时空结构的撕裂效应。这种对基础物理的粗暴干预,在特定区域制造了“时间滞留点”和“空间折叠区”,使得这些区域成为了物理法则的“盲点”,是文明留下的最危险的遗产。   第三部:符号的密码与宇宙的孤独  本书的后半部分,视角转向了交流与知识的传承——或者说,知识的失败传承。  1. 语法黑洞与信息熵增: 作者考察了散布于不同星系的、具有相同结构特征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一种通用的“宇宙警报”或“基础指令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介质的退化,这些信息逐渐演变成了无意义的噪音,如同一个“语法黑洞”,吞噬了其原始意义。书中分析了如何通过对比不同星系符号的“熵值”变化,来推断文明衰亡的速度。  2. 最后的低语者: 在对多个废弃星际定居点的考察中,作者发现了一些看似随机的艺术品和音乐结构。这些并非日常记录,而是文明在自我毁灭前夕,试图向外界发出的最后信息。这些“低语”往往是高度抽象的、充满了数学美感和无法言喻的悲剧性。它们揭示了,即使是最先进的文明,在面对终极虚无时,也会回归到最原始的情感表达。   结论:我们在黑暗中寻找的究竟是什么?  《星辰低语:失落的文明回响》以一种冷静而又充满敬畏的笔调,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今天的科技进步,是否只是重蹈了某个早已湮灭的文明的覆辙?  本书最终没有给出任何确切的答案,它只是呈现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证据和推论,指出宇宙并非空旷的真空,而是充满了被遗忘的、关于“如何失败”的深刻教训。阅读此书,就是在直面我们自身文明终将面对的终极命题。它邀请读者一同进入这场宏大而又寂寥的星际冥想,去倾听那些来自深空的、关于辉煌与毁灭的低语。  这本书,献给所有不满足于已知边界、敢于凝视宇宙深处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