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 名 | 中国文学史(第1卷)(第三版) | ||
| 定 价 | 36.00元 | |||
| 作 者 | 袁行霈 | |||
| 重 量 | 350g | |||
| 开 本 | 16 | |||
| 装 帧 | 平装 | |||
| 页 数 | 256页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5月3日 | |||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条 形 码 | 9787040391572 | |||
| 目录 | ||||
总绪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 |
| | 书 名 | 中国文学史(第2卷)(第三版) | ||
| 定 价 | 51.80元 | |||
| 作 者 | 袁行霈 | |||
| 重 量 | 600g | |||
| 开 本 | 16 | |||
| 装 帧 | 平装 | |||
| 页 数 | 433页 | |||
| 出版时间 | 2005年7月1日 | |||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条 形 码 | 9787040309881 | |||
| 目录 | ||||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 总集的编纂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药与酒: 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 宗族与伦理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自然与真 言意与形神 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从玄言到理趣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文人与佛教 佛教对文学 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 两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 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 |
| | 书 名 | 中国文学史(第3卷)(第三版) | ||
| 定 价 | 44.20元 | |||
| 作 者 | 袁行霈 | |||
| 重 量 | 600g | |||
| 开 本 | 16 | |||
| 装 帧 | 平装 | |||
| 页 数 | 343页 | |||
| 出版时间 | 2005年7月1日 | |||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条 形 码 | 9787040309447 | |||
| 目录 | ||||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四章 苏轼 |
| | 书 名 | 中国文学史(第4卷)(第三版) | ||
| 定 价 | 55.70元 | |||
| 作 者 | 袁行霈 | |||
| 重 量 | 500g | |||
| 开 本 | 16 | |||
| 装 帧 | 平装 | |||
| 页 数 | 488页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5月1日 | |||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条 形 码 | 9787040325720 | |||
| 目录 | ||||
| 第七编 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壮大 新的读者群的形成 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的转变 文学的商业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 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新思潮的先天不足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文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 《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主旨 政治上向往“仁政” 人格上注重道德 才能上崇尚智勇 关于“拥刘反曹” 在悲怆 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虚与实的结合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历史演义体语言 ...... |
| | 书 名 | 中国文学史 辅导及习题集 第三版 | ||
| 定 价 | 38.00元 | |||
| 作 者 | 袁行霈 | |||
| 重 量 | 500g | |||
| 开 本 | 16 | |||
| 装 帧 | 平装 | |||
| 页 数 | 298页 | |||
| 出版时间 | 2013年9月1日 | |||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条 形 码 | 9787564326364 | |||
| 目录 | ||||
总 绪 论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历年真题精选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二编 秦汉文学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历年真题精选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历年真题精选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历年真题精选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五编 宋代文学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历年真题精选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六编 元代文学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历年真题精选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七编 明代文学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历年真题精选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八编 清代文学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历年真题精选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九编 近代文学 考点概述 章节精讲 历年真题精选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答案 附 录 全真模拟题一 全真模拟题二 参考文献 |
《中国文学史》这套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袁行霈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文学的全新视角。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文学与时代精神关系的深刻阐释。比如,在论述唐代诗歌的辉煌时,他将其置于大唐盛世的宏大叙事之中,分析了那个时代开放、自信、包容的社会氛围如何孕育出如此多面向、如此富于生命力的诗歌。他能够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民情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都与当时的历史进程、社会思潮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不仅仅是欣赏作品的美,更能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再如,他对于宋代词的发展,不仅仅是描述其从唐代的歌词发展而来,更深入地分析了词体如何契合宋代士人细腻、内敛的情感表达需求,以及如何在政治动荡时期,成为士人心灵的慰藉。袁先生的文字,优雅而富有力量,他常常能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某个文学流派的核心特征,又能在随后的叙述中,通过具体的作品和作家,将这些特征具体化、生动化。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中国文学并非是静态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河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淌、演变,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评分选择阅读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是我在文学探索道路上的一次幸运之举。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帮助我理解了文学的“存在感”,即文学作品是如何与时代、与社会、与人发生联系的。袁先生在书中,并非孤立地讲解文学作品,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例如,在论述汉代赋的兴盛时,他不仅仅分析了赋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更将其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皇权至上的思想以及士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联系起来,揭示了赋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同样,在探讨唐代传奇小说时,他不仅介绍了《莺莺传》、《李娃传》等经典篇目,更将其置于唐代社会开放、繁荣、对外交流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这些小说为何会如此受到喜爱,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爱情、对理想的向往。袁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学者的严谨与文人的情怀,他的叙述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常常能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某个时代的文学特征,又能在随后的具体分析中,将这些特征生动地展现出来。读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文学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每一朵浪花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民族的情感。
评分我之所以对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如此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活”的文学史视角。这套书并不枯燥地陈列年代和作家,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说书人,将一个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娓娓道来。他能够将抽象的文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文学案例,让我这个非文学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举个例子,在讲解宋代婉约词的兴盛时,他没有仅仅引用几首词作,而是详细地描述了词体在宋代的普及程度,从文人雅士到歌女艺人,词的传播方式以及它所抒发的细腻情感,如何反映了宋代社会温婉、细腻的文化特质。他对于“婉约”的理解,不仅仅是词的内容,更是渗透到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的方方面面。同样,在讨论清代小说的世情小说时,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儒林外史》等作品如何以讽刺的笔触,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精神困境和社会人情的冷暖。他对于这些作品的解读,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大众的亲切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场景之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总能让我感受到文学与人生的紧密联系。每一段文学历史的叙述,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读罢,我不仅认识了中国文学的演变,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阅读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次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精细的分析,为我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袁先生在梳理文学史时,并非孤立地看待文学作品,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时代文学所呈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例如,在论述汉代文学时,他不仅仅强调了汉赋的铺张和文采,更将其与汉朝强盛的国力、对国家统一的歌颂以及士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联系起来,揭示了汉赋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同样,在解读宋代文学时,他深刻地分析了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以及其如何成为宋代士人抒发内心情感、寄托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他会将词体的演变与宋代社会经济、政治局势、以及士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词的魅力。袁先生的文字,优雅而富有力量,他常常能够用精准的词语概括出某个文学流派的核心特征,又能在随后的叙述中,通过具体的作品和作家,将这些特征具体化、生动化。读罢此书,我对中国文学的演进历程有了更系统、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初次捧读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被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宏大的叙事视野所折服。这套书并非仅仅罗列古代文人墨客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将中国数千年文学演变的脉络清晰地勾勒出来。从先秦的质朴与浪漫,到汉魏六朝的骈丽与玄思,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与婉约,元曲的市井与豪放,明清小说的繁盛与世俗,直至近现代文学的觉醒与革新,袁先生都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层层剥茧,深入浅出。他不仅梳理了文学体裁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他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与社会、历史、哲学、文化思潮之间的血脉相连。例如,在谈到唐诗的盛世时,他不仅仅是列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作品,更将其置于大唐帝国开放包容、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科举制度、寺庙经济、宗教信仰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同样,在解读宋代文学时,苏轼的豪放与辛弃疾的悲壮,在他笔下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创造,而是对积贫积弱、屡遭外患的国家命运的深情回应。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文学作品诞生的土壤,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更令人称道的是,袁先生的语言风格雅致而不失生动,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他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复杂的文学理论和历史演变过程变得通俗易懂,仿佛置身其中,与古代的文人墨客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品味他们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迪。
评分这套《中国文学史》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袁行霈先生在梳理中国文学长河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专业性和广博的学识。他对于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流派的划分,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分析,都做到了既全面又深入。不同于一些过于侧重理论的学术著作,袁先生的叙述更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影响当时的社会现实。例如,在探讨明清小说时,他不仅仅停留在《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作品的文本分析,更深入地挖掘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如市民阶层的兴起、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他认为,这些小说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由士大夫阶层主导转向大众化、世俗化的重要标志。他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叛逆与黛玉的敏感,都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使得这些文学形象跃然纸上,鲜活如初。另外,书中对于一些文学现象的探讨,也颇具启发性。比如,他如何分析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影响,如何阐释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不同体裁之间的演变与融合,都展现了他对中国文学整体性的把握。读完之后,我对中国文学的演进脉络有了更系统、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评分《中国文学史》这套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厚重感”和“生命力”。袁行霈先生的著述,并非仅仅是史料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中国文学的深情理解和人文关怀。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画卷与个体生命的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论述唐代诗歌时,他不仅仅是介绍了李白、杜甫等巨匠,更能通过他们的诗句,展现出那个时代士人的胸怀、抱负以及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情感波动。他对于“诗言志”的理解,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能够让你感受到,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当时人们真挚情感的抒发,是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国家的深刻感悟。再比如,在讲解明清小说时,他不仅仅停留在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更能触及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如市民阶层的兴起、家庭伦理的变迁、以及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挣扎与追求。他将文学作品视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袁先生的叙述,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细腻,他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复杂的文学现象变得栩栩如生。读完之后,我不仅对中国文学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更对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这套《中国文学史》所带来的,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认识升华。袁行霈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宏大,他能够将中国文学数千年的演变,描绘得既有条理又不失生动。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文学作品的“生命力”的挖掘。他不仅仅是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深入地探究作品诞生的土壤,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例如,在论述先秦文学时,他不仅仅介绍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楚辞》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将其置于早期国家形成、思想萌芽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这些作品如何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石。再比如,在讲解唐诗的巅峰时,他不仅仅列举了无数名篇,更分析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科举制度的催化作用,以及佛教、道教等思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让读者能够理解为何唐诗能达到如此辉煌的高度。袁先生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文人的雅致,他的叙述流畅自然,充满了人文关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他引导我去看、去听、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文字,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之前,我对文学史的认知相对零散,也有些枯燥。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袁先生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条理清晰,并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对于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能抓住其最核心的特质,并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我尤其喜欢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他不是简单地介绍情节,而是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例如,当他论述《诗经》时,不仅仅是强调其现实主义精神,更深入地分析了“风”、“雅”、“颂”的分类及其社会功能,以及《诗经》如何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再比如,在讲到元代散曲时,他不仅仅介绍了关汉卿、马致远等大家的作品,更将其置于当时元朝统治下民族文化的交融背景下,分析了散曲为何会如此贴近市民生活,为何会如此活泼生动。袁先生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他的叙述流畅自然,引人入胜。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友聊天,他能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又能用生动的例子,将那些久远的作品重新鲜活起来。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有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带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长久的回味。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史实和评论,更在于它所构建的一种阅读和思考文学的方式。袁先生在书中展现了一种将文学放置在广阔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视野,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文学与社会变迁、哲学思潮、乃至日常生活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如,当他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文学,不仅仅是介绍嵇康、阮籍的诗文,更会深入剖析当时士人为何会对“清谈”和“竹林”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这种对个体生命自由的追求,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再比如,他对于唐代边塞诗的分析,不仅指出了其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将其与唐朝强盛的国力、频繁的对外交流联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边疆的壮阔与战士的豪情。书中对于不同时代文学的“精神气质”的把握,是我认为最难能可贵之处。他能够概括出汉赋的铺张、唐诗的雄浑、宋词的婉约、元曲的俚俗、明清小说的世情,这些标签背后,是无数生动的作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袁先生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诗人的浪漫,常常能以精准的词语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每次阅读,都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睿智的老师对话,他引导我去看、去听、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淘洗过的文字,去理解它们背后的苦乐悲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