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産技術大全

食用菌生産技術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申進文 著
圖書標籤:
  • 食用菌
  • 栽培技術
  • 種植技術
  • 菌類
  • 農業技術
  • 園藝
  • 食用菌産業
  • 生産技術
  • 養殖技術
  • 農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4962554
版次:1
商品編碼:1140764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3
字數:5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食用菌生産技術大全》內容新穎,內容全麵,介紹瞭近幾年食用菌的新技術、新成果。

內容簡介

《食用菌生産技術大全》詳細介紹瞭食用菌的基礎理論、食用菌菌種生産技術、主要食用菌栽培技術、食用菌病蟲害防治、食用菌保鮮與加工等內容。力求全麵、新穎、實用,期望給廣大讀者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申進文:教授,碩士生導師。1986年6月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係,獲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獲碩士學位。2004年被評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555人纔工程”人纔),現任中國食用菌協會理事、河南省食用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菌物學會會員。2001年作為項目主持人承擔瞭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農副産品下腳料栽培雞腿菇技術産業化示範”;2003年作為項目組成員參加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白阿魏蘑菌種選育及栽培技術試驗與示範”;2004年作為項目主持人承擔瞭國傢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杏鮑菇栽培技術推廣”,已在河南推廣杏鮑菇500多萬袋;2004年承擔國傢級星火計劃項目“白阿魏蘑菌種及栽培技術試驗與示範”項目;2005年作為項目主持人承擔瞭河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優質高産平菇菌株新831及栽培技術試驗與示範”;2007年參加河南省科技廳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食用菌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 “優質高産平菇菌株新831菌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與開發”2005年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貳等奬,項目主持人;“白阿魏蘑菌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2002年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貳等奬,項目主持人;“黃背木耳菌種選育及栽培工藝研究和應用”2000年獲河南省星火貳等奬,項目主持人;“雙棚中袋春栽香菇技術研究與應用”1999年獲河南省星火叁等奬,項目主持人;“農副産品下腳料栽培雞腿菇技術研究與應用”2001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叁等奬,項目主持人;編著食用菌專著8本,發錶論文20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 導論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編 食用菌基礎知識
第一章 食用菌的生物學基礎
第二章 食用菌生産的儀器和機械設備
第三章 食用菌栽培設施
第四章 消毒與滅菌

第三編 食用菌菌種生産
第一章 食用菌菌種培育
第二章 食用菌菌種保藏

第四編 食用菌栽培技術
第一章 平菇栽培技術
第二章 香菇栽培技術
第三章 雙孢蘑菇栽培技術
第四章 黑木耳栽培技術
第五章 毛木耳栽培技術
第六章 銀耳栽培技術
第七章 金針菇栽培技術
第八章 草菇栽培技術
第九章 雞腿菇栽培技術
第十章 猴頭菇栽培技術
第十一章 巴西蘑菇栽培技術
第十二章 茶樹菇栽培技術
第十三章 白靈菇栽培技術
第十四章 杏鮑菇栽培技術
第十五章 滑菇栽培技術
第十六章 姬菇栽培技術
第十七章 秀珍菇栽培技術
第十八章 真姬菇栽培技術
第十九章 灰樹花栽培技術
第二十章 大球蓋菇栽培技術
第二十一章 大杯傘栽培技術
第二十二章 竹蓀栽培技術
第二十三章 靈芝栽培技術
第二十四章 天麻栽培技術
第二十五章 茯苓栽培技術
第二十六章 蛹蟲草栽培技術

第五編 食用菌病蟲害防治
第一章 食用菌侵染性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章 食用菌的主要害蟲及其防治
第三章 食用菌病蟲害綜閤防治

第六編 食用菌産品保鮮與加工
第一章 食用菌産品保鮮
第二章 食用菌的鹽漬加工
第三章 食用菌的罐藏加工

前言/序言


《中華美食烹飪秘籍:從入門到精通的味蕾之旅》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長河中,烹飪藝術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手段,更是一種承載著曆史、地域風情、傢庭情感以及匠心傳承的獨特載體。而《中華美食烹飪秘籍:從入門到精通的味蕾之旅》正是這樣一本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中華美食奧秘的百科全書式著作。本書並非簡單羅列菜譜,而是以係統、全麵、深入的視角,展現中華烹飪技藝的博大精深,引導讀者從零基礎到爐火純青,踏上一段精彩紛呈的味蕾探索之旅。 一、 烹飪理論的基石:中國烹飪的哲學與美學 本書的開篇,並非直接進入菜肴的製作,而是首先為讀者構建起堅實的理論基礎。深入探討中國烹飪的哲學思想,闡釋“天人閤一”的飲食理念,以及“五味調和”的味覺追求。我們將追溯中國烹飪的起源與發展,瞭解不同朝代的飲食特色如何演變,地域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及其形成原因。 食材的智慧: 深入解析中國各地常用食材的特性、營養價值、時令特點以及最佳搭配。從稻米、小麥等主食的精耕細作,到蔬菜、水果的四季采摘,再到肉禽蛋奶、水産海鮮的品質鑒彆,本書將一一為您揭示。更會詳細講解不同香料、調味品(如醬油、醋、料酒、八角、桂皮等)的獨特風味,以及它們在烹飪中的妙用,教會讀者如何巧妙運用,賦予菜肴更豐富的層次感。 技法的精髓: 詳細剖析中國烹飪十八般武藝,包括炒、爆、烹、炸、溜、煮、燉、燜、煨、扒、燴、烤、蒸、汆、鹵、醬、拌、熏等基本烹飪技法。每一種技法都將配以詳盡的圖文講解,從火候的掌握、食材的處理、調味的順序,到最後的成菜要點,力求讓讀者透徹理解其原理和操作要領。書中更會涵蓋一些更高級的烹飪技巧,如刀工的藝術、吊湯的學問、勾芡的技巧等,幫助讀者提升技藝。 美學的呈現: 探討中國菜肴的視覺美學,從色彩搭配、造型設計到器皿的選擇,都蘊含著東方獨特的審美情趣。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通過擺盤、裝飾,讓每一道菜肴都成為一件藝術品,滿足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 二、 地域風味的巡禮:品味中國的南北東西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氣候物産、曆史文化差異造就瞭豐富多彩的地域飲食文化。本書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穿越中國的味蕾之旅,深入探尋中國八大菜係的精髓,以及更細分的特色地方風味。 魯菜的醇厚: 探究以蔥蒜調味、注重原汁原味的山東菜,如蔥燒海參、九轉大腸等經典名肴的製作奧秘。 川菜的麻辣: 領略辣椒、花椒帶來的火熱激情,學習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等標誌性川菜的烹飪技巧。 粵菜的鮮美: 領略清淡、原汁原味的廣東菜,學習白切雞、燒鵝、各種點心(如蝦餃、叉燒包)的製作方法。 蘇菜的精緻: 欣賞如詩如畫的淮揚菜,如獅子頭、鬆鼠鱖魚等,品味其細膩的口感與雅緻的擺盤。 浙菜的清雅: 探索杭州、寜波等地的風味,如西湖醋魚、東坡肉的獨特魅力。 閩菜的鮮醇: 體驗福建沿海獨特的風味,如佛跳牆、蠣餅等。 湘菜的香辣: 感受湖南菜的香、辣、鮮,如剁椒魚頭、毛氏紅燒肉的製作。 徽菜的醇厚: 瞭解安徽菜的煙火氣,如臭鱖魚、毛豆腐的烹調。 除瞭八大菜係,本書還將重點介紹其他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菜肴,如東北的燉菜、西北的牛羊肉料理、江南的本幫菜、西南的少數民族特色菜肴等等,讓讀者對中國的飲食版圖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 三、 經典菜肴的實戰演練:從易到難的階梯式進階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本書精心挑選瞭數百道涵蓋傢常菜、宴客菜、節日特色菜肴的經典食譜。每道菜肴都經過精心設計,從食材的選擇、處理,到詳細的步驟分解,再到烹飪中的關鍵提示,以及最後的成品展示,力求讓讀者能夠輕鬆上手,並逐步掌握更復雜的烹飪技巧。 傢常小炒的溫暖: 從簡單的番茄炒蛋、青椒肉絲開始,逐步過渡到麻婆豆腐、魚香肉絲等稍微復雜一些的傢常菜。 宴客大菜的體麵: 教授如何製作年夜飯、壽宴、傢宴等場閤必備的大菜,如清蒸鱸魚、紅燒肉、佛跳牆、全傢福等,讓您在傢也能宴請賓客。 特色麵點與湯羹: 除瞭主菜,本書還將涵蓋各式麵點(如包子、餃子、饅頭)和湯羹(如排骨湯、雞湯、羅宋湯)的製作,讓您的餐桌更加豐富。 節日限定的儀式感: 專題介紹端午的粽子、中鞦的月餅、春節的餃子、元宵等節日特色美食的製作,讓傳統節日更添一份溫馨與甜蜜。 四、 創新與傳承的對話:現代烹飪的視野 在傳承經典的同時,本書也關注現代烹飪的發展趨勢。我們將探討如何將傳統技法與現代烹飪理念相結閤,如何利用現代廚具和烹飪設備,如何搭配齣更健康、更富創意的菜肴。書中還將介紹一些時下流行的烹飪方法和菜品,鼓勵讀者在掌握基礎的同時,敢於嘗試與創新,形成自己的烹飪風格。 五、 廚房的智慧:實用技巧與生活百科 本書不僅僅是菜譜的集閤,更是一本廚房的實用寶典。 廚房必備: 詳細介紹各種廚房用具的選購與使用,如鍋具、刀具、烹飪工具等。 食材儲存與保鮮: 教您如何正確儲存各類食材,最大限度地延長其保鮮期,減少浪費。 飲食健康: 結閤現代營養學知識,指導讀者如何搭配齣更均衡、更健康的飲食,以及如何根據個人體質進行食療。 餐桌禮儀: 穿插介紹中國傳統的餐桌禮儀,讓您的美食體驗更添文化底蘊。 常見廚房問題的解決: 提供解決烹飪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問題的實用建議,例如如何去除魚腥味、如何讓肉質更嫩滑等。 《中華美食烹飪秘籍:從入門到精通的味蕾之旅》 是一本集知識性、指導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烹飪指南。它不僅能幫助您掌握高超的烹飪技藝,更能讓您在廚房中找到樂趣,在美食中體驗生活。無論您是烹飪新手,還是希望提升廚藝的愛好者,亦或是對中華飲食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本書都將是您不容錯過的得力助手,引領您開啓一段屬於自己的精彩“食”光。準備好您的圍裙,跟隨本書的指引,一同探索中華美食的無限魅力吧!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業餘的、在陽颱上搗鼓種植的都市白領,購買這本書主要是想找點放鬆身心的愛好。我發現《食用菌生産技術大全》雖然技術含量很高,但它的敘事風格和章節安排極其人性化。比如,它將那些高難度的內容用“常見問題解答”或“新手快速入門”的闆塊進行瞭拆解和軟化處理。我特彆喜歡它關於不同品種風味差異形成的生化機理分析,這讓我不僅學會瞭“種蘑菇”,更學會瞭如何“品鑒”蘑菇。書中對特定培養基的微調如何影響特定風味物質(如氨基酸和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描述,簡直是烹飪哲學的體現。它讓我從一個單純的生産者視角,轉變為一個對生命過程充滿好奇和敬畏的探索者。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知識的深度和趣味性達到瞭完美統一,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大全”類的書籍都有點持懷疑態度,總覺得內容會很龐雜但都不夠深入。但這本《食用菌生産技術大全》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我個人對食用菌的設施農業和智能化管理比較感興趣。書中關於現代菇房環境的自動調控係統集成部分寫得極為精妙。它詳細講解瞭如何整閤物聯網傳感器、PID控製器和決策算法,來實現對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和光照的實時、動態、閉環控製。裏麵甚至提到瞭針對不同生長階段菌絲體對環境因子需求的細微變化,以及如何編寫相應的控製程序邏輯。這已經超齣瞭傳統農業技術的範疇,更像是一本結閤瞭自動化工程的專業教材。對於希望將傳統種植業升級為現代智慧農業的同行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路和技術框架是極具啓發性和實操性的。

評分

我主要關注的是食用菌的質量安全和深加工領域,對傳統的種植技術瞭解不多。最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這本書,沒想到它在“病蟲害防治與質量控製”這部分的內容,遠超我的預期。書中對真菌、細菌和綫蟲的綜閤管理策略闡述得極為透徹,不僅列舉瞭化學防治手段,更花瞭大量篇幅介紹瞭生物防治技術,比如拮抗微生物的應用和菌床的物理隔離措施。更重要的是,它對食用菌的營養成分分析和重金屬富集風險的控製標準描述得非常嚴謹,這些數據對於我們後續進行産品認證和齣口標準對接至關重要。閱讀過程中,我感覺作者對整個産業鏈的理解非常深刻,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的安全隱患都被考慮進去瞭。這本書的科學性非常強,引用的數據和案例都非常可靠,讓作為技術人員的我,對其專業性深信不疑。

評分

我是一個有著十多年經驗的食用菌閤作社負責人,我們閤作社主要麵嚮市場化、規模化生産,對技術的前沿性和實用性要求極高。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基礎,要麼就是純粹的學術理論堆砌,很難直接落地到生産綫上。《食用菌生産技術大全》給我的感覺是它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不僅涵蓋瞭香菇、木耳這些傳統大宗品種的優化栽培模式,還深入探討瞭一些高附加值珍稀菌種,比如猴頭菇和某些藥用菌的無性繁殖與有性繁殖的切換技術,這對於我們開拓高端市場非常有指導意義。尤其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關於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那一部分,書中提齣瞭幾種利用農業廢料替代傳統木屑作為培養基的創新方案,不僅大幅降低瞭成本,也符閤當前的環保趨勢,我們已經開始小規模試驗其中一種方案瞭。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絕對配得上“大全”這個名字,它更像是一本技術手冊,隨時可以翻閱解決生産中的疑難雜癥。

評分

這本《食用菌生産技術大全》簡直是蘑菇愛好者的聖經!我最近剛開始嘗試自己種植平菇,完全是個新手,連菌種的保存都摸不著頭腦。幸運的是,這本書從最基礎的菌種選擇、培養基配方的調整,到後期的環境控製,幾乎是手把手地教。我特彆欣賞它對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條件下栽培方法的細緻區分。比如,書中詳細解釋瞭夏季高溫高濕對某些菌類生長抑製的影響,並提供瞭具體的降溫增濕技術方案,這對於我們南方地區的種植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它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介紹,而是充滿瞭實用的操作細節,比如如何判斷培養基是否滅菌徹底,如何精確控製接種室的空氣潔淨度。我按照書裏的步驟操作,第一次嘗試就獲得瞭遠超預期的産量和品質,那種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這本書的圖文並茂也是一大亮點,那些清晰的顯微結構圖和病蟲害識彆圖譜,幫我省去瞭無數次跑去請教專傢的彎路。

評分

還沒看。。。。

評分

印刷精美,內容新穎,經濟實用,很好。

評分

還不錯 沒看完

評分

15年2月21日下的單,從北京到福州,3月5日收貨,能再慢點的嗎?什麼物流啊!粉碎機嗎?如果不是書,其他物品估計粉身碎骨瞭吧。

評分

15年2月21日下的單,從北京到福州,3月5日收貨,能再慢點的嗎?什麼物流啊!粉碎機嗎?如果不是書,其他物品估計粉身碎骨瞭吧。

評分

很滿意,蠻快的!喜歡。

評分

買來做功課的,書還可以瞭,學習液態菌種發酵。

評分

買書驅黨日活動送給村裏的,很實用

評分

貨還可以,物流太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