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名著:永類鈐方》本之醫經,傷寒有法,雜病有方。傷寒屬外因,雜病通三因,而以風、寒、暑、濕四中、四傷居其前,並分脈、病、因、證、治五個方麵加以論述。捲一,有診候六脈入式圖,選奇脈訣撮要,中風、中寒、中暑、中濕鈐圖方論,傷風、傷寒、傷署、傷濕鈐圖方論及三陰三陽六經傷寒證治等內容。
捲二至捲七,以內、外科病證為主,傷寒居前,雜病居後,相互對應,彆具風格。捲八,南陽活人書傷寒集要方。捲九、捲十,和劑局方雜病集要方。捲十一至捲十四,輯錄諸名醫雜病集驗方。引用《濟生方》、《太平聖惠方》、《三因方》等十二部方書之方。捲十五至捲十九,為婦科病方。包括經、帶、胎、産多種病方。捲二十至捲二十一,為兒科。包括痘疹、急慢驚風等多種病證之辨證、治則、方劑。捲二十二,為風損傷摺。對各類骨摺與關節脫位的整復手法作瞭較為詳盡的記載,如用俯臥位過伸復位原則,治療脊柱骨摺及以有無“粘膝”徵(指患側膝關節屈麯、內收與運動障礙)作為鑒彆髖關節前、後脫位的主要依據等,均屬首次記述,對後世正骨術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全書搜羅甚廣,包括臨床各科病證,每病先簡述概念、證候、治則,繼以脈、病、因、證、治順序論述,一目瞭然。所引古書籍數十部,如唐·孫思邈《備急韆金要方》、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宋·嚴用和《濟生方》等,書中保存許多失傳之方,對後世有較深影響。對中醫文獻整理及臨床運用,均有很高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李仲南,元代醫傢。一作中南。居棲碧,而號棲碧山中人。嘗學習丹術,並研習方脈,意在奉養母親,使能享高壽。遂匯集古人醫書,撰成《锡類鈐方》。《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名著:永類鈐方》得其友人孫允賢相助而成。孫允賢以《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名著:永類鈐方》略於治法,故為之詳加補訂,備述治法。書成,其母已辭世。李氏茹痛而更其名曰《永類鈐方》。於至順二年(1331年)刊行於世。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診候六脈入式之圖
《選奇》脈訣撮要
中風
中寒
中暑
中濕
傷風
傷寒
三陰三陽六經傷寒證治
可汗不可汗證治
可下不可下證治
可吐不可吐證治
傷寒可溫證治
可水不可水證治
可灸不可灸證治
可刺不可刺證治
傷寒熱病不可治形證
傷寒熱病兩感證候
五運六氣天時地氣時行民病鈐圖
六氣時行民病藥味通治
疫
料簡諸疫證治
傷暑
傷濕
捲二
東垣先生內傷外傷辨
五髒
脾
肺
腎
肝
心
膽
三焦
傷寒頭痛
傷寒頸項強
雜病頭痛
傷寒眩暈
雜病眩暈
傷寒目疼
雜病眼目
眼科七十二證石人坪曾氏以眼疾皆始於風熱
傷寒耳聾
雜病耳
傷寒口噤
雜病口
傷寒舌
雜病舌
傷寒唇
雜病唇
傷寒咽乾
雜病咽喉
傷寒麵赤
雜病麵
傷寒鼻乾
……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捲十三
捲十四
捲十五
捲十六
捲十七
捲十八
捲十九
捲二十
捲二十一
捲二十二
精彩書摘
慢脾風證治詳說
慢脾風之候,麵青額汗舌短,頭低眼閤不開,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身溫而四肢冷,其脈沉微,陰氣極盛,胃氣極虛,十救三。蓋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脾風。若逐風則無風可逐,若治驚則無驚可治,但脾間痰涎,虛熱往來。其眼閤者,脾睏氣乏,神誌沉迷,痰涎凝滯而已。然慢脾風之名,又曰虛風。小兒或吐或瀉之後,麵色虛黃,因虛發熱,纔見搖頭斜視,昏睏額汗,身亦黏汗,聲沉小而焦,即脾風之證,不必皆因急、慢風傳次而至,又當識之。又,慢脾之候,言脾而不言胃,何也?蓋胃為腑屬陽,非若脾,乃陰髒也。故小兒病傳在腑多自愈,在髒不可不治。蓋小兒純陽之氣,在腑為順,在髒為逆,古人皆理其髒,未言治腑也。又,腎一髒常主虛,不可攻治,若腎髒有患,但清心肺。緣心與腎即既濟也,肺與腎叉子母也,無與腎藥及諸補藥也。損脾,惟吐與瀉,積與痢。傳人慢候,其證變至速,虛又速也,治必循次平和,無令速愈之理。既和且平,調脾養胃飛不可過劑也。錢氏有黃土湯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以脾土為本也。
治法大要,生胃迴陽。若眼半開半閤,手足不冷,證候尚在慢驚,則勿用迴陽、或已入慢脾,而氣未甚脫者,亦未可即用硫黃、附子等劑。手足漸暖,仍以醒脾散等調之。
慢脾風用藥乃非得已,其危如燈無油,漸見昏滅。錢氏用金液丹與青州白丸子各半,細研和勻,飯飲薄荷湯下一錢半許,此截風迴陽。又一方,以四君湯加黑附子末四分之二,腳手冰冷者,用和對半,生薑、棗子煎服。古人用方豈不同常?亦盡世之善也。
……
前言/序言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産臨床經典名著:永類鈐方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