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上律指南针司法考试命题研究中心所著的《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必读:历年真题分类解析(套装共9册 第八版)》在综合考察市面常见的真题解析类书籍的基础上,结合指南针广大学员的意见,构建了更加科学和实用的解析体系。
(1)“备考提示”根据近六年命题重点的分布情况总结而成,旨在清晰预测当年命题热点,为备考指明方向;
(2)“考点分类”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拆分组合,旨在将散乱的考点体系化,考生每学完一个考点,就可以学习相对应的真题;
(3)“常见错误分析”根据司法部“考题异议”和指南针“DPSD错题分析系统”统计而成,旨在全面揭示命题人常用的设置陷阱的手法,避免重蹈覆辙;
(4)“命题角度拓展”由指南针特有的“命题关联人”根据命题人新研究动态,拓展重点考点的命题角度。旨在让考生“还没走上考场,就知道某个考点要怎么考”。
内容简介
每年司法考试所考查的知识点中的80%以上为近五年已考过或反复考过(除新颁布法律外),而且还有重复的原则,因此,研习历年真题是复习备考的途径。
《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必读:历年真题分类解析》以学科为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司法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知识点对历年的真题进行甄选,删除一些不符合大纲考查知识点的内容,使得各部分真题更贴近考试的需要。上律指南针司法考试命题研究中心请进心思汇编的历年真题汇集了以下五大亮点:
亮点一:备考提示
总结每讲考点、紧跟立法动态、预测命题方向。
亮点二:考点分类
精确总结考点、六年真题分类、直接命中得分。
亮点三:独到解析
旧题新解、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亮点四:常见错误分析
熟知设题陷阱,避免重蹈覆辙,熟知其所以然。
亮点五:命题江都拓展
举一反三,深挖重点,对比记忆,事半功倍。
《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必读:历年真题分类解析》适合复习阶段:第1阶段和冲刺阶段。因为,第1阶段使用本书,便于考生深入了解各个学科考试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式,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的复习。冲刺阶段使用本书,考生要深刻领会本书提供的主观试题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方法,才能在考场上真正实现有的放矢、驾轻就熟地进行答题。总之,考生若把本丛书的历年真题都加以消化和巩固,必将为司法考试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1、刑法
2、民法
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4、刑事诉讼法
5、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
6、商法.经济法
7、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8、理论法学
9、2011-2013年真题实战演练
精彩书摘
第一章刑法概说考点1刑法的基本原则
1.甲给机场打电话谎称“3架飞机上有炸弹”,机场立即紧急疏散乘客,对飞机进行地毯式安检,3小时后才恢复正常航班秩序。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卷二·1题·单选)①
A.为维护社会稳定,无论甲的行为是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都应追究甲的刑事责任
B.为防范危害航空安全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相关犯罪判处甲死刑
C.从事实和法律出发,甲的行为符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D.对于散布虚假信息,危及航空安全,造成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的案件,可突破司法程序规定,以高效办案取信社会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
【逐项解析】《刑法》②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罪刑法定原则的机能是保障人权,是为了防止:一旦出现危害社会、民意激愤的案件,为了平民心、惩恶害、稳定社会,或为了杀鸡给猴看,就不顾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是否符合,定罪处罚。一个人有罪无罪的唯一依据是犯罪构成要件。因此,要根据甲的行为判断甲犯何种罪。c选项正确,当选。
2.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②罪刑法定既约束司法者,也约束立法者,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③罪刑法定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机关权力,保障国民自由,与执法为民的理念相一致
④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表现
关于上述观点的正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3年·卷二·2题·单选)③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c.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
D.第①②③④句均正确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逐项解析】依法治国,一方面要求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要求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主要是用法律规范来约束执政权,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理念是一致的。D选项正确,当选。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
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
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2年·卷二·3题·单选)①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
D.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
【逐项解析】罪刑法定原则既约束立法者也约束司法者;既约束法官,也约束侦查人员。其禁止习惯法和类推的适用。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C选项正确,当选。
注意罪刑法定原则的两个不禁止: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4.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
(2011年·卷二·1题·单选)②
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B.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C.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
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内在联系
【逐项解析】这些理念贯彻到刑法领域,便要求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而这种要求正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因此,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A选项正确。
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种表述意味着对刑事立法权、司法权的限制。具体而言,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立法机关在规定犯罪时必须保持明确性和谦抑性,要求司法机关在行使入罪权、施刑权时必须以法律明文规定为依据。因此,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B选项正确。
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该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这正是人民民主的要求。c选项正确。
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及文明执法。以人为本,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保障人权,要求国家机关牢固树立宪法观念和法律观念,严格遵守法律,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文明执法,要求执法手段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一方面,网民民意只是一部分群体的一部分意见,并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网民民意不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不符合成文的罪刑法定和确定的罪刑法定的要求,无法成为判决依据。因此,刑事判决的依据应当是《刑法》规定,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应有之义。D选项不正确,当选。
D选项当选。
5.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38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30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2011年。卷二·2题·单选)③
A.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
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c.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考点】依法治国与罪刑法定的具体实现
【逐项解析】定罪的判断方法需要遵守罪刑法定。
……
前言/序言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备考指南:精要、前瞻与实战演练 目录 第一部分:法学理论基石与核心概念精讲 一、宪法学:国家构建与公民权利的保障 本册深入剖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的基础理论,旨在帮助考生构建起严谨的宪法思维框架。内容涵盖宪法的历史演进、核心原则(如人民主权、依法治国、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的深刻内涵。重点解析了国家机构的组织结构与职权划分,详细阐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的法定权限与相互关系。尤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部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不仅罗列了各项权利(如人身自由、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更结合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与宪法判例,分析了权利的边界、限制的法定要件以及救济途径,确保考生能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二、法理学与法史学:理解法律的本质与脉络 法理学部分聚焦于法律的本质、规范体系、法律关系、法律部门划分、法律效力等基础概念。本书摒弃纯粹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阐释了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的适用场景)。同时,对法律意识、法律文化等宏观议题进行了探讨。 法史学部分,则带领读者穿越中国法律制度的漫长历史河流。从先秦时期的法律萌芽,到秦汉的初步定型,再到唐律的集大成,直至近代法律的变革。重点突出了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主要法律规范(如《唐律疏议》、《大清律例》的结构与影响),并对比分析了西方法律体系(如罗马法、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对中国现代法律的影响,为理解现行法律的立法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公法领域深度透析与实务对接 三、行政法:公权力运行的规范与制约 本卷是公法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全面覆盖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详细解读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核心法律的最新修订内容及司法解释。内容细致到行政主体的界定、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不同类型行政行为(如行政决定、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效力。 尤其注重行政救济程序的讲解,包括行政复议的申请、受理、审理程序,以及行政诉讼的管辖、起诉条件、证据规则和判决类型。通过剖析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行政争议案例,阐明了“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合理信赖原则”在具体行政行为审查中的运用,帮助考生掌握判断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关键技巧。 四、经济法与知识产权法:市场秩序的构建与创新保护 经济法部分侧重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制。反垄断法、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了本部分的主体。对反垄断法中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审查的认定标准,进行了详尽的图表化梳理,并结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执法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知识产权法部分聚焦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大支柱。深入讲解了侵权认定的难点(如合理使用范围、深度链接的认定)、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运作、以及专利申请和无效程序的实务操作。对于新兴的商业秘密保护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等前沿问题,也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部分:私法领域精微剖析与纠纷解决 五、民法总则与物权法:民事主体与财产权益的保障 民法总则部分是理解全部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石。详尽阐述了民事主体的概念(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意思表示、行为能力、形式要件)、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分适用。 物权法部分聚焦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所有权。重点解析了不动产物权的公示原则、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以及抵押权与质押权的设立、效力与顺位变动。针对司法实践中常见的共有物分割、相邻关系纠纷,提供了清晰的裁判思路和法律适用路径。 六、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民事法律关系的动态与救济 合同法部分以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违约为核心框架。全面梳理了各类典型合同(买卖、租赁、承揽、借款)的特殊规定,深入分析了合同解除权、不安抗辩权、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特别对格式条款的效力审查和可撤销性进行了重点论述。 侵权责任法部分,不仅涵盖了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过错、因果关系),还重点剖析了特殊侵权责任,如产品责任、环境污染责任、饲养动物致害责任的举证责任倒置与特殊归责原则。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结合最新司法解释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第四部分:诉讼程序与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七、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司法程序的逻辑与技巧 本卷旨在培养考生的程序意识和实战应变能力。详细讲解了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起诉与受理、证据的收集、保全与证明责任的分配;一审、二审的审理程序与裁判形式。对督促程序、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如公示催告、宣告程序)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明确区分。 仲裁法部分,侧重于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认定、仲裁庭的组建、仲裁裁决的执行与撤销的法定事由。通过对比诉讼与仲裁的程序差异,指导考生如何为当事人选择最优的争议解决路径。 八、刑事诉讼法与法律职业道德:公正审判的程序保障与职业操守 刑事诉讼法部分,严格按照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的顺序展开。重点解析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如辩护权、回避制度、沉默权),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要求。对于强制医疗、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程序,亦有详细阐述。 法律职业道德与实务运作部分,是贯穿所有法律部门的“软技能”。系统梳理了律师、法官、检察官的职业行为规范,重点强调了保密义务、利益冲突的判断与回避标准,以及司法文书的写作要求和论证逻辑,确保考生不仅知法,更能守法、用规范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九部分:刑法学核心体系与前沿难点精研 九、刑法学原理与分则实务:罪刑法定与责任认定的艺术 本册是刑法学的核心。刑法总则部分,深入剖析了犯罪构成(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体要件、违法性、有责性)的每一个层次,重点解析了未遂、间接正犯、教唆犯的认定标准。对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界限进行了细致区分,这是历年考试的必考点。 刑法分则部分,采用模块化方式,系统讲解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财产罪、金融诈骗罪、职务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重点罪名。对于罪名间的竞合、想象竞合、牵连犯的处理原则,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提供了清晰的判断流程。尤其对经济犯罪领域(如非法集资、洗钱罪)的认定标准和数额标准进行了滚动更新和深度解析。 --- 核心特点总结: 本书以“体系化、精细化、实战化”为指导思想,严格遵循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最新要求。摒弃了纯粹理论的冗余叙述,侧重于对法律条文的精确解读、核心法条的内在逻辑梳理以及司法解释的实操指引。通过对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复杂案例的提炼与分析,帮助考生建立起从基础法理到具体应用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网络,确保考生能以最精炼的知识储备,应对最复杂的法律挑战。 适用人群: 所有准备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生、法学专业学生以及希望系统回顾和提升法律实务运用能力的法律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