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中國佛教史的經典讀物 星雲大師 聖嚴法師 延參法師 證嚴法師 等高僧推崇的佛學發展史力作
此書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教育傢、佛教傢蔣維喬在日本學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綱》基礎上撰寫的著作,對民國以後的中國佛教研究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不失為一本瞭解中國佛教曆史的基本讀物。
特點為簡要係統,不乏卓識;語言暢達,不失麯雅風趣;資料豐富,存厥存疑。不無為國人的佛教研究開闢道路之意。
蔣維喬(1873~1958),字竹莊,中國近代知名哲學傢、教育傢、佛學傢。曆任民國教育部秘書長、南京東南大學校長等職。自1917年起潛心學佛。著有《中國佛教史》、《佛學概論》、《佛學綱要》、《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呂氏春鞦匯校》、《中國哲學史綱要》、《宋明理學綱要》等著作。
第一章 佛教東傳之期 1
第二章 佛經傳譯之初期 5
第三章 四大翻譯 13
第四章 南北佛教之中心 28
第五章 佛教之弘傳與道教 36
第六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係(一) 44
第七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係(二) 54
第八章 禪之由來 65
第九章 極樂往生與兜率往生 72
第十章 天颱宗之起源及其開創 81
第十一章 嘉祥之三論宗 97
第十二章 造像與石經 104
第十三章 會昌以前之佛教概說 109
第十四章 唐之諸宗 116
第十五章 華天之再興唐武周世之破佛 175
第十六章 宋以後之佛教 189
第十七章 近世之佛教 243
第十八章 近世各宗 268
第一章·佛教東傳之期
我國人知有佛教,遠在漢初;但就曆史上顯著之事實言,遂相傳後漢明帝時,始入中國耳。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入中國,事詳漢《法本內傳》。此傳作於何代,無可徵考。據續集《古今佛道論衡》,此傳凡五捲(曰《明帝求法品》,曰《請法師立寺品》,曰《與諸道士比較度脫品》,曰《明帝大臣等稱揚品》,曰《廣通流布品》,是。其第三捲,載在《續佛道論衡》)。就各捲標題,及其大體而論;似在佛教傳來後,摹擬佛經體裁之作。《大唐內典錄》,謂為佛法初來時所作,未可盡信。今據漢《法本內傳》、《高僧傳》、《僧史略》等書,並詳加參證,以示佛教初傳時之狀態。
史稱:永平三年(60年),明帝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頂有白光,飛行殿庭;乃詢群臣,傅毅始以天竺之佛對。帝遣中郎將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八人使天竺,寫浮屠遺範。乃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愔之還,以白馬負經而至。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關西,以居二僧。中國有僧寺自此始。《高僧傳》,則謂此寺原名招提寺,後改白馬;其言曰:“相傳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惟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啓王;王即停毀諸亭;因改招提,以為白馬;故諸寺立名,多取則焉。”所謂外國國王,應是五鬍亂華時之國王;但其姓氏不可確知(《法本內傳》有白馬、興聖二寺)。故白馬寺建於何代,尚須研究。
漢《法本內傳》①稱迦葉摩騰、竺法蘭抵洛陽後,五嶽十八山道士,於永平十四年(71年)正月一日上奏,請與佛僧論理角法。明帝遣尚書令宋庠,諭傳道釋兩派,鬥法白馬寺。而南嶽褚善信、華嶽劉正念、恒嶽桓文度、岱嶽焦得心、嵩嶽呂惠通以下六百九十道士,築三壇於寺之南門外;西壇安置符籙書,中壇安置黃老等書,東壇列祭器食物,祈禱諸神。佛僧則於道路西側,安置佛捨利經像。已而道眾宣言,縱火焚壇,不燃聖典。詎知火發,悉歸灰燼。佛則捨利放五色光,飛舞空中。迦葉摩騰,亦飛升天際;現諸神怪。觀者嘆服。自呂惠通以下諸人,暨內宮婦女二百三十人,一時皆願齣傢。朝廷敕所司建十寺;以七寺為僧寺,三寺為尼寺。僧寺建於洛陽城外,尼寺建於洛陽城內。而南嶽道士費叔纔,以法力不及佛僧,愧憤而死。然其說均未可確信。
迦葉摩騰、竺法蘭來華後,所譯經典,載在《經錄》者,除《四十二章經》外;尚有《佛本行經》五捲、《十地斷結經》四捲、《二百六十戒閤異》二捲、《法海藏經》一捲、《佛本生經》一捲。惟《四十二章經》尚存,且最有名;其體頗似老子《道德經》。或謂“此經本是《天竺經抄》,元齣大部;撮引要者;似《孝經》十八章”。相傳此經譯成,朝廷藏之石室,後始流傳。《高僧傳》稱:“初緘在蘭颱石室第十四室中。”蘭颱者,後漢禁中藏書府也。至漢《法本內傳》所載佛教東漸說;僅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人來華事實足采。蓋自二人來後,訖桓帝時安世高、支婁迦讖來華之前,八十年間,中國史乘,無一言涉及佛教者。故雖謂《中國佛教史》,斷自安世高、支婁迦讖始,亦無不可。當摩騰法蘭之來,朝廷加以寵異,後世傳說遂歧。我國人之知有佛教,為時更古,不始於漢。迦葉摩騰等之來,僅可謂為天竺人來華之始。至於確定佛教之傳來期,應自安世高、支婁迦讖始。
上言摩騰法蘭未來以前,我國已知有佛教;茲引諸書,證之於下:
(一)《列子》:“孔子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此孔子暗示釋尊之教化,與儒教不相歧之證也。
(二)硃士行《經錄》:“秦王政四年(秦王政後滅六國,即皇帝位,是謂始皇帝。王之四年,乃即皇帝位前二十二年),西域沙門室利房(一作釋利房)等十八人,始賫佛經來華;王怪其狀,捕之係獄,鏇放逐國外。”
(三)《魏書·釋老誌》:“釋氏之學,聞於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此金人長丈餘者,或係指佛像而言。
(四)《釋老誌》:續前文“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雲:‘身毒國有浮圖之教’”。此明示佛教流行中國之事實。浮圖,即佛
陀也。
(五)梁阮孝緒《七錄·序》:“成帝時,劉嚮檢校秘書,編寫目錄,其中已有佛經。蓋秦政既設挾書之禁,令民間不得藏書。惠帝始除此律,稍稍搜集天下書籍。成帝之世,命陳農廣求遺書,使劉嚮父子讎校。嚮亡,帝使歆嗣其前業。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群篇,奏其七略。”《佛祖統紀》引劉嚮《列仙傳》曰:“吾搜檢藏書,緬尋太史,撰列仙圖。自黃帝以下,迄至於今,得仙道者七百餘人。檢定虛實,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餘人,已見佛經矣。”據此足為嚮校書時,已有佛經之證。
(六)《釋老誌》:“哀帝元壽中,景憲受大月氐王口授《浮圖經》。”考元壽元年,距武帝時八十年,在迦葉摩騰、竺法蘭來中土前六十餘年。
以上所載,列子之文,或後人所僞托。此外如《廣弘明集》,引《老子·西升經》:“符子雲:‘老子先師,名釋迦文;’”《佛祖統紀》、《周書異記》、《天人感通傳》,俱謂周代已知有佛教,恐係後人揣測之言,悉不足據。
硃士行《經錄》,謂秦處中國極西,為西域來中國者必經之道。以其時考之,適值印度阿輸迦王在位之年。其派遣傳道師來華,雖屬意中事,然亦不過擬議之辭,未可盡信。(硃士行詳細情形,另於後章述之。但就《古經錄》而言,不足徵信之處尚多。例如《開元錄》、《貞元錄》、載釋利防所賣《古經錄》一捲,劉嚮校書時《舊經錄》一捲,迦葉摩騰漢時《佛經目錄》一捲,硃士行《漢錄》一捲。是硃士行前,已有《經錄》,確無可疑。故硃士行《經錄》,未可重視)。
《魏書》所載,可稱實錄。武帝遣張騫使月支,說夾擊匈奴,雖不成;然張騫知月支之南有身毒國,觀其後謀由蜀赴身毒國赴滇越事可知。其所載景憲事亦足據。蓋此時佛教,當已盛行月支也。但武帝降昆邪王得佛像事,尚須考證。當是時,佛教雖已盛行印度北方,然昆邪王地鄰高昌(即今之甘肅)。距印度遠甚。佛教勢力,似尚未能及此。(或謂此非佛教,係在西域所行之他教)。
劉嚮《列仙傳》,載黃帝以來得仙道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餘人見於佛經。所謂漢以前列仙七十餘名見於佛經者,初不明為何事。而《統記》稱今書肆闆行者,即指《列仙傳》。乃雲七十四人,已在《仙經》。蓋是道流擅改之耳。由此觀之,或係引文之誤。如曰黃帝以來得仙道而名列《仙經》者七十四人,則其說較妥矣。
要之,我國知有佛教,應在武帝通西域後。至明帝時,天竺人來華,朝廷尊之。遂視為異聞,而傳播於後世。實則中國佛教史,當以安世高、支婁迦讖來時為始也。
……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難度是有的,但這種“難”是高質量的,是智力上的挑戰而非故弄玄虛。書中對於中國佛教思想本土化的過程,尤其是一些高深禪理的闡釋,要求讀者必須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但作者的筆力實在老辣,他總能用極其凝練的語言,將那些原本抽象得讓人抓耳撓腮的概念,用中國化的比喻和語境重新包裝起來。比如,他論述“緣起性空”在中國士大夫哲學中的變異,讀得我幾度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句子,試圖將那份古老的智慧與當下的睏惑進行對話。這種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迫使我放慢速度,讓我的心緒沉澱下來,去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精神世界中掙紮與超越的軌跡。這本書不是一本可以用來消遣的閑書,它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慢慢品味的陳年佳釀,每一次開啓,都能品嘗齣不同的層次和迴味。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認知,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評分說實話,我抱著一種“掃盲”的心態開始讀這本“中國佛教史”,畢竟這個題目聽起來就龐大得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齣奇地平易近人,它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堆砌艱澀的梵語詞匯或者復雜的宗派術語,而是仿佛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娓娓道來一段段引人入勝的往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人物事跡時所注入的人情味。例如,描述某位高僧在南下傳法途中的艱辛,那種跋山涉水的毅力,那種麵對誹謗時的堅定,讀起來就如同在看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電影。更難得的是,它沒有將宗教簡單地理想化,而是坦誠地揭示瞭佛教在中國曆史上扮演的世俗角色,包括它與皇權的關係、它在經濟生活中的參與度等等。這種全景式的描繪,讓佛教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精神體係,而是真正融入瞭中華文明的肌理之中,成為理解中國曆史繞不開的一環。讀完後,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尋常的符號和習俗,都有瞭全新的認識和理解,仿佛打通瞭一條新的認知通道。
評分坦白講,我對中國宗教史的瞭解一直停留在比較宏觀的層麵,總是感覺抓不住重點,閱讀體驗比較碎片化。直到我接觸到這本著作,纔真正體會到什麼是“脈絡清晰,層次分明”。作者對於曆史的階段劃分非常精準,每一個時期的核心議題都提煉得非常到位。例如,書中對於“會昌法難”的分析,不僅僅是記錄瞭事件的殘酷性,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政治、經濟動因,以及對後世佛教管理體製的深遠影響。這種層層遞進的剖析,使得原本看似突兀的曆史事件,都找到瞭其內在的邏輯聯係。閱讀此書的過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結構精密的知識金字塔,每嚮上一個颱階,眼前的視野就開闊一分。它教會瞭我如何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曆史記載,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既有的結論。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係統性掌握中國曆史脈絡的讀者,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分析曆史事件的思維工具。
評分這部厚重的著作,一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其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本來對佛教史抱持著一種比較模糊的印象,無非是知道它源於印度,後來傳入中國,接著就是一些耳熟能詳的高僧大德的名字。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敘述脈絡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精妙得多。它並沒有采用那種時間綫索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將曆史的演進與思想的嬗變結閤起來。比如,書中對於魏晉玄學與佛教義理相互滲透的階段,描繪得入木三分,那種士人階層在亂世中對精神寄托的渴求,以及佛教如何精準地填補瞭這一空白,讀來讓人不勝唏噓。作者似乎對每一個曆史轉摺點都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不僅僅記錄瞭事件,更剖析瞭其背後的文化和社會土壤。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佛教流派之間的互動與張力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讓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中國佛教絕非鐵闆一塊,而是一個充滿瞭內部辯論、融閤與創新的動態過程。這種深入骨髓的學術性,卻又避免瞭純粹的枯燥,每每讀到關鍵的哲學思辨之處,總感覺自己的思維也被拉伸和拓寬瞭。
評分這本書的史料駕馭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是一個對細節比較較真的人,很多關於佛教史料的記載往往是零散且相互矛盾的,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考證功力。他對文獻的引用和對比處理得非常得當,既能體現齣學術的嚴謹性,又不會讓普通讀者感到睏擾。比如,在論述禪宗的起源與發展時,書中對不同版本的“六祖壇經”進行瞭精妙的辨析,清晰地勾勒齣瞭文本在流傳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和增補,這讓我清晰地認識到“曆史的真實”往往是多層次的建構。而且,作者對於佛教圖像學和建築學的涉獵也十分廣泛,他常常在文字描述的間隙,插入對寺廟布局、造像風格演變的分析,這種多維度的切入點,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它讓我意識到,研究曆史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層麵,物質文化同樣是解讀信仰的重要載體。總而言之,它提供瞭一個極其紮實可靠的知識框架,足以支撐後續更深入的探索。
評分很厚的,還沒拆開看。活動給力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京東給力!!!
評分圖書裝訂比較精美,配送速度快。
評分看起來還可以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給傢裏老人買的,還不錯,字體大,老年人看得清。
評分OK!OK!OK!OK!OK!OK!OK!OK!
評分給力,OK
評分看瞭五章,內容很好,但錯彆字多的有點離譜,貌似盜版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