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2014年第1期
目录
【长篇小说】
荒唐 马原
【中篇小说】
开爹 舒文治
他的名字叫白 光盘
【短篇小说】
黄金时间 乔叶
幸存记 叶弥
乾隆通宝 严泽
北京爷们 刘春
【诗歌】
边疆(组诗) 秦安江
遇见(组诗) 田湘
短诗八首 朱夏妮
【家族记忆】
1954:母亲的孤洲 朱朝敏
【散文随笔】
语言的裂口 薛忆沩
告别老家 筱敏
【现代流向】
冰箱和食物 汪民安
翻到这期《花城》的后半部分,我被一篇关于旅行的游记深深吸引。作者记录了一次前往偏远山区的徒步旅行,文字中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没有像许多旅行博主那样,着重于展示沿途的奇观异景,而是更加关注旅途中的遇见,那些与当地居民的短暂交流,那些在崎岖山路上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在寂静山林中独自面对内心的时刻。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诚,没有过度的渲染和矫饰,却能准确地传达出旅行中的艰辛与乐趣。他笔下的风景,不是冰冷的画面,而是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带着温度与故事。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的一段夜宿山间的经历,在远离尘嚣的星空下,听着虫鸣与风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伟大,这种体验是现代都市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文章中流露出的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都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这篇游记让我明白,真正的旅行,或许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去感受,去体会,去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它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也是一次关于回归本真的心灵洗礼。
评分这期《花城》仿佛一股清流,瞬间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与情感的独特空间。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那一抹素雅的色彩与抽象的线条,预示着内在的丰富与深邃。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清晨图景。文字中弥漫着湿润的空气,耳畔似乎能听到远处吴侬软语的低吟,眼前仿佛看到了薄雾笼罩下石板路上的斑驳光影。作者对景物的描摹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光影、色彩、声音乃至气息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将读者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生命、时间与自然的深刻体悟。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观察,实则蕴含着哲学的思辨,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慢”的论述,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作者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提醒我们,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生命本真的韵律,是一种多么奢侈却又如此重要的选择。整篇文章读来,如饮一杯清茶,余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本期的《花城》在小说板块的表现同样令人惊喜。我最先读到的是一篇中篇小说,故事围绕着一个即将拆迁的老街区展开。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几个生活在老街区里的小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坚守与妥协,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生活画卷。主人公是一位在老街经营了一辈子照相馆的老人,他看着街区一点点改变,看着熟悉的邻居一个个搬离,他的内心充满了不舍与无奈。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怀旧,而是用他特有的方式,记录着这个正在消逝的时代,用他的镜头捕捉着老街最后的光影,也试图留住那些温暖的人情。小说的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人物塑造真实可信,没有脸谱化的好坏之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挣扎与选择。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细节的刻画,也有对人物情感的深度挖掘。读到结尾,虽然故事的走向有些许伤感,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韧性,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的不屈与温暖。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概念,以及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社区,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无数生命故事的载体。
评分作为一名对诗歌颇有偏爱的读者,本期《花城》在诗歌部分的选目也让我眼前一亮。其中有一位年轻诗人的组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歌语言带着一股野性的力量,又不乏细腻的情感。他似乎擅长捕捉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瞬间,比如傍晚时分街角吹来的风,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气息,或者是一个陌生人在街头偶然投来的一个眼神。这些看似平凡的意象,在他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奇妙的生命力,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我特别喜欢其中一首关于“告别”的诗,没有煽情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悲伤,而是用一种极其克制的语言,将告别时的那种复杂的情绪,那种淡淡的失落与不舍,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将抽象的情感与具体的物质世界巧妙地连接起来,读来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梦境。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不加修饰的情感表达,也看到了年轻一代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境,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
评分这期《花城》的评论板块也相当精彩,特别是其中一篇关于电影的评论,让我受益匪浅。评论家对一部近期上映的艺术电影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分析角度之刁钻,论述之精辟,令我拍案叫绝。他不仅仅停留在对影片情节的梳理和演员表演的评价,而是深入挖掘了影片的镜头语言、叙事结构、色彩运用等多个维度,将其与导演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乃至哲学思考紧密结合。评论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但作者的语言风格却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激情与洞察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影片的层层迷雾,直抵其核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评论家对影片中一个象征性场景的解读,他提出的观点极具启发性,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改变了我最初的观影感受。这篇文章不仅提升了我对电影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电影,如何去思考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读完这篇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二刷这部电影,去重新体验那些被评论家点亮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