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2014年第1期总第206期)

《花城》(2014年第1期总第206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花城》杂志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文学期刊
  • 花城
  • 诗歌
  • 小说
  • 散文
  • 评论
  • 中国当代文学
  • 文学
  • 广州
  • 广东省作家协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 ,
ISBN:9771000789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91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花城》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全国纯文学期刊中久负盛名的“四大名旦”之一。
《花城》支持具有真正人文精神、独立建树的写作,支持创新;重实验性,反对刻意的另类;重可读性,反对流俗和平庸。《花城》为您及时地展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和最新风貌。

目录

《花城》2014年第1期
目录

【长篇小说】
荒唐 马原

【中篇小说】
开爹 舒文治
他的名字叫白 光盘

【短篇小说】
黄金时间 乔叶
幸存记 叶弥
乾隆通宝 严泽
北京爷们 刘春

【诗歌】
边疆(组诗) 秦安江
遇见(组诗) 田湘
短诗八首 朱夏妮

【家族记忆】
1954:母亲的孤洲 朱朝敏

【散文随笔】
语言的裂口 薛忆沩
告别老家 筱敏

【现代流向】
冰箱和食物 汪民安


《花城》(2014年第1期总第206期) 《花城》杂志2014年创刊号,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对时代脉动的敏锐捕捉,再次向读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学盛宴。本期杂志延续了《花城》一贯的高品质追求,精选了一系列兼具艺术高度与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多个文学门类,力图勾勒出当下中国文学的最新图景,并引发读者对生活、社会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入思考。 在本期小说板块,我们遴选了多位在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和一批充满潜力的新生代力量的作品。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展现了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探寻了历史的幽微与现实的复杂。无论是对历史记忆的重塑,对都市生活的精微描摹,还是对个体内心隐秘角落的挖掘,都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呈现无限的意蕴,让读者在故事中获得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启迪。 散文部分,本刊特别关注那些触及人心灵深处,充满生活气息与人生智慧的篇章。作家们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或追忆往昔,或感悟当下,或畅谈人生哲理,文字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温度。这些作品或清新淡雅,或厚重深沉,既有对个体经历的温情回顾,也有对广阔世界的独到见解,旨在引领读者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诗意与哲思。 诗歌天地在本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我们网罗了不同风格、不同年龄段诗人的力作,他们的诗句或激昂奔放,或婉约低回,或充满象征意味,或直抒胸臆,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诗歌空间。这些诗歌不仅是对语言的精妙运用,更是对情感的极致表达,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追问。通过阅读,读者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韵律之美,体味情感的激荡与升华。 此外,本期杂志还特别设置了文学评论栏目,邀请了业界知名的评论家,对当前文学创作的某些现象、重要作品或文学思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这些评论文章以其专业的视角、深刻的见解,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文学作品的另一重维度,也为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智慧。它们旨在搭建一个作者、读者与评论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花城》2014年第1期,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汇聚思想、碰撞灵感的文学阵地。它承载着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对读者的真诚奉献,以及对时代声音的关注。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刊物,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优质的阅读平台,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启迪对生活的热情,共同感受文字的力量,品味生命的丰富与精彩。 本期编辑团队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每一篇稿件都进行了精心遴选和细致打磨,力求以最佳的呈现状态与读者见面。我们相信,无论您是资深的书迷,还是初涉文学领域的读者,都能在这本《花城》中找到属于您的那份惊喜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到这期《花城》的后半部分,我被一篇关于旅行的游记深深吸引。作者记录了一次前往偏远山区的徒步旅行,文字中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没有像许多旅行博主那样,着重于展示沿途的奇观异景,而是更加关注旅途中的遇见,那些与当地居民的短暂交流,那些在崎岖山路上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在寂静山林中独自面对内心的时刻。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诚,没有过度的渲染和矫饰,却能准确地传达出旅行中的艰辛与乐趣。他笔下的风景,不是冰冷的画面,而是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带着温度与故事。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的一段夜宿山间的经历,在远离尘嚣的星空下,听着虫鸣与风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伟大,这种体验是现代都市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文章中流露出的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都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这篇游记让我明白,真正的旅行,或许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去感受,去体会,去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它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也是一次关于回归本真的心灵洗礼。

评分

这期《花城》仿佛一股清流,瞬间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与情感的独特空间。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那一抹素雅的色彩与抽象的线条,预示着内在的丰富与深邃。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清晨图景。文字中弥漫着湿润的空气,耳畔似乎能听到远处吴侬软语的低吟,眼前仿佛看到了薄雾笼罩下石板路上的斑驳光影。作者对景物的描摹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光影、色彩、声音乃至气息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将读者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生命、时间与自然的深刻体悟。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观察,实则蕴含着哲学的思辨,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慢”的论述,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作者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提醒我们,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生命本真的韵律,是一种多么奢侈却又如此重要的选择。整篇文章读来,如饮一杯清茶,余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本期的《花城》在小说板块的表现同样令人惊喜。我最先读到的是一篇中篇小说,故事围绕着一个即将拆迁的老街区展开。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几个生活在老街区里的小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坚守与妥协,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生活画卷。主人公是一位在老街经营了一辈子照相馆的老人,他看着街区一点点改变,看着熟悉的邻居一个个搬离,他的内心充满了不舍与无奈。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怀旧,而是用他特有的方式,记录着这个正在消逝的时代,用他的镜头捕捉着老街最后的光影,也试图留住那些温暖的人情。小说的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人物塑造真实可信,没有脸谱化的好坏之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挣扎与选择。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细节的刻画,也有对人物情感的深度挖掘。读到结尾,虽然故事的走向有些许伤感,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韧性,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的不屈与温暖。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概念,以及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社区,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无数生命故事的载体。

评分

作为一名对诗歌颇有偏爱的读者,本期《花城》在诗歌部分的选目也让我眼前一亮。其中有一位年轻诗人的组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歌语言带着一股野性的力量,又不乏细腻的情感。他似乎擅长捕捉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瞬间,比如傍晚时分街角吹来的风,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气息,或者是一个陌生人在街头偶然投来的一个眼神。这些看似平凡的意象,在他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奇妙的生命力,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我特别喜欢其中一首关于“告别”的诗,没有煽情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悲伤,而是用一种极其克制的语言,将告别时的那种复杂的情绪,那种淡淡的失落与不舍,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将抽象的情感与具体的物质世界巧妙地连接起来,读来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梦境。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不加修饰的情感表达,也看到了年轻一代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境,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

评分

这期《花城》的评论板块也相当精彩,特别是其中一篇关于电影的评论,让我受益匪浅。评论家对一部近期上映的艺术电影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分析角度之刁钻,论述之精辟,令我拍案叫绝。他不仅仅停留在对影片情节的梳理和演员表演的评价,而是深入挖掘了影片的镜头语言、叙事结构、色彩运用等多个维度,将其与导演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乃至哲学思考紧密结合。评论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但作者的语言风格却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激情与洞察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影片的层层迷雾,直抵其核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评论家对影片中一个象征性场景的解读,他提出的观点极具启发性,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改变了我最初的观影感受。这篇文章不仅提升了我对电影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电影,如何去思考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读完这篇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二刷这部电影,去重新体验那些被评论家点亮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