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总第十三期)

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总第十三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振濂 编
图书标签:
  • 西泠印社
  • 篆刻
  • 书法
  • 绘画
  • 艺术史
  • 中国传统艺术
  • 文化
  • 学术
  • 艺术丛书
  • 西泠艺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72095936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05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黄永年先生的篆刻看当代学人印、20世纪中叶的扬州印坛及其现象、西泠印社2015年秋拍选萃、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学员作品选、传承印学贡献印坛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专题·当代篆刻研究
从黄永年先生的篆刻看当代学人印
20世纪中叶的扬州印坛及其现象
——以蔡易庵、孙龙父、桑宝松为中心
初暖乍寒
——1960年前后以“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
为中心的江苏篆刻
马衡“重篆轻刻”印学观的史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秋季雅集
攒聚理论研究力量指导当代篆刻实践
——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在杭举行
以理论创新指导当代篆刻实践
——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总结讲话
秋拍选萃
西泠印社2015年秋拍选萃
学术研究
设计印稿
——早期篆刻艺术史研究中被忽视的环节
《纪念韩登安先生诞辰110周年·青灯籀古集》后记
西泠掇英
传承印学贡献印坛
——纪念陈寿荣先生百年诞辰
艺丛信息
陆维钊书画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在平湖举行/谢稚柳学术艺术思想座
谈会在上海举行/“嘉兴书学”全国书法研讨会在嘉兴举行/西泠印社
美术馆推出“风斋藏南宋瓷印展”/“秦印风韵——一戎壹轩藏秦印珍品
展”在杭州举行/日本篆刻家协会换届/“岭东雅韵西泠书画名家邀
请展”举行/“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在上海举行/鲍复兴
先生18方紫砂陶印人藏西泠印社/鞠稚儒篆刻高级研修班第二季课程在
深圳开课/李刚田主编、谷松章编著《历代篆刻赏析系列——秦汉私印
赏析100例》出版/王佩智著《西泠印社收藏史》出版/王佩智编著《三
老碑今昔》出版/《王晨篆刻心经》出版
篆刻群英会
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学员作品选

前言/序言


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总第十三期) 《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作为该刊的第十三期总号,延续了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与对艺术领域前沿探索的关注。本期精选了一系列涵盖广泛艺术门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文章,旨在呈现当下艺术生态的多样面貌,并为相关研究者、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碰撞灵感的平台。 本期特约了多位在各自艺术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与实践者,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学术探讨。其中,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转型议题,就有文章深入分析了近现代绘画大师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西方艺术理念,从而开创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画风。文章不仅梳理了历史脉络,更着重探讨了这一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启示意义。 在书法艺术方面,本期聚焦于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有学者对某一出土碑刻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解读,不仅揭示了其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更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对其章法、用笔、结字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力图勾勒出这一碑刻在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对后世书风的影响。文章的论证严谨,引证详实,为碑学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见解。 雕塑艺术部分,本期关注了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者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公共雕塑如何与城市环境互动,如何承载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其在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市民生活方面的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公共艺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公众接受度、场地适应性、材料选择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未来的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摄影艺术作为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篇幅探讨了纪实摄影的伦理困境与艺术价值,作者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剖析了摄影师在记录现实、表达观点时的责任与考量。文章强调了摄影作品的客观性、真实性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对其在社会议题的传播与讨论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此外,本期还收录了关于当代艺术创作理念的探讨。有艺术家分享了其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详细阐述了其作品的灵感来源、艺术语言的建构以及其作品所要传达的观念。文章不落窠臼,力求展现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触动与对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直接了解当代艺术创作脉络的窗口。 在设计艺术领域,本期聚焦于传统工艺的创新性传承。文章以某个地区的特色手工艺为例,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与市场趋势的新产品。研究者考察了该项工艺的发展历史、技法特点,并分析了其在当代设计语境下的创新潜能,旨在为传统工艺的复兴与发展提供思路。 学术评论方面,本期对近年来的艺术展览、艺术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评介。评论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对展览的策展理念、作品的艺术水准,以及著作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既肯定了其亮点,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为读者提供了辨别艺术优劣的参照。 本期《西泠艺丛》还特别关注了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有文章探讨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作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建议,强调了艺术教育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期杂志的整体编排上,力求图文并茂,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精美的图片插页,不仅为文章提供了有力的视觉支撑,也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欣赏到艺术作品的魅力。同时,清晰的版式设计和严谨的学术规范,也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总而言之,《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总第十三期)是一份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视野开阔的艺术刊物。它汇集了艺术学界与实践界的智慧结晶,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当代艺术发展的多元趋势,是了解当前艺术生态、进行学术研究、激发艺术灵感的宝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阅读《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总第十三期),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类的艺术,而是将视角延展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我注意到其中有几篇关于古代书画收藏的鉴赏文章,从材质、风格、题跋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读来引人入胜。作者们在介绍作品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关于收藏家的逸闻趣事,使得文章既有学术价值,又不乏可读性。尤其是对一些当代书画名家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的探讨,更是紧贴时代脉搏,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我个人一直对一些名家笔下的山水画情有独钟,而刊物中的相关评述,恰好契合了我的审美偏好,从笔墨的晕染到构图的意境,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独到精辟的见解,无疑是作者深厚艺术功底的体现。我也从中获益良多,开始更加留意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者的心迹。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总第十三期)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文章。它们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对生活、对情感的细腻捕捉。我记得有一篇关于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文章,详细描绘了他们在书斋中的日常,从品茶论道到抚琴作诗,每一个细节都勾勒出一幅和谐雅致的画面。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超脱。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古典生活美学的赞美,以及对现代人忙碌生活的反思,都让我深有同感。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书法家心路历程的访谈,那些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我看到了艺术家在光鲜外表下的不易和坚持。他们不仅仅是在创作艺术品,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去表达。这种深入人心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本刊物不仅仅是一本艺术杂志,更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的读物,它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评分

这次翻阅《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总第十三期),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高品质的视觉呈现。无论是印章的放大细节,还是画作的精美复刻,都呈现出极高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这对于我们这些欣赏艺术作品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飞白,每一刀的力度,每一个字的结构。这不仅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例如,在介绍一件古代拓片时,清晰的图像配合详实的文字说明,使得我们能够近距离地“审视”那件文物的历史痕迹和艺术价值,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生动和有说服力得多。我甚至觉得,有些图片的质量,已经可以媲美专业展览图录的水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刊物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可以说,视觉上的享受与内容上的收获是相辅相成的。

评分

阅读《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总第十三期),让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和深厚情怀。刊物中的许多文章,都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简单介绍,更是对背后文化精神的挖掘和传承。例如,关于古籍善本的介绍,不仅列举了其版本价值,更深入探讨了其在历史文献中的地位,以及抄写、校勘过程中凝聚的心血。这种对文化载体的珍视,让我看到了刊物编辑者们对于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责任感。而且,我注意到,刊物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年轻艺术家或研究者的报道,这表明它并非只沉浸在对过去的追忆,而是积极关注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为新生的力量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这种连接古今、贯穿过去与现在的视野,让我觉得这本刊物非常有生命力。它不是一本陈列在书架上的“老古董”,而是一本能够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魅力的“活”的载体。

评分

初翻开这本《西泠艺丛》(2016年第一期,总第十三期),内心便涌起一股久违的亲切感。虽然我并非西泠印社的资深会员,但素来对金石书画、篆刻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刊物恰恰是通往那一世界的一扇明亮窗户。翻阅其中的篇章,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在指尖流淌,那些历代名家的刀法斧痕,那些印款的跌宕起伏,无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一些关于印章历史演变的考证性文章,引经据典,逻辑清晰,让人在阅读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碑刻、印谱的深入挖掘和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资料。作者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其中,使得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艺术的赤诚之心,让我深受感动。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印章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而刊物中的文章,正是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窥见那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