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木盆景

杂木盆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文其 编
图书标签:
  • 盆景
  • 杂木
  • 园艺
  • 植物
  • 艺术
  • 园林
  • 景观
  • 养护
  • DIY
  • 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34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92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杂木盆景》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书中配有盆景照片200余幅,其中不乏大师佳作。为使读者更好地掌握松柏盆景培育制作技艺,书中配有手绘图近100幅。作者来自不同地区,他们介绍的经验和技艺具有普遍代表性,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杂木类盆景概述
1 杂木类盆景的范畴
2 杂木盆景的特点

第2章 杂木类盆景各部位造型
1 根的造型
2 干的造型
3 枝的造型
4 其他形式

第3章 杂木类常绿树种
1 榕树
2 雀梅
3 女贞
4 黄杨
5 赤楠
6 山橘
7 蚊母
8 博兰
9 柞木
10 福建茶
11 山格木
12 扶芳藤
13 九里香

第4章 杂木类落叶树种
1 柽柳
2 榆树
3 黄荆
4 牡荆
5 朴树
6 对节白蜡
7 桑树
8 鹅耳枥
9 水杨梅
10 水蜡

第5章 杂木类盆景的陈设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野趣天成:古法盆景艺术探源》 一、 序言:追寻自然的微缩之美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树种的培育技巧,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盆景艺术哲学与历史脉络。我们致力于深入挖掘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古老技艺、文化意涵以及创作精神。《野趣天成:古法盆景艺术探源》旨在带领读者跨越现代盆景的喧嚣,回归至中国盆景艺术的本源——那种顺应自然、师法造化的至高境界。 本书将盆景的审美核心定位于“拙、古、雅”三字,探讨如何通过对材料的选择、造型的构思以及意境的营造,使盆景不仅仅是植物的堆砌,而是凝固的自然史诗,是文人精神在方寸之间的寄托。 二、 卷一:形神兼备——古法造型的哲学基础 本卷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盆景艺术中对“形”与“神”的理解与处理。 2.1 追溯源头:从“蟠扎”到“自然生” 我们将详细考察古代盆景造型技术的发展轨迹。不同于现代强调快速成型与过度修剪,古法更注重模拟树木在严酷自然环境中历经风霜后的形态。 蟠扎的艺术: 探讨古代文人如何运用金属丝与麻绳进行蟠扎,其目的并非简单的塑形,而是引导树木生长方向,使其呈现出“虬、曲、瘦、老”的生命力。重点解析不同时期蟠扎工具的演变,以及如何通过蟠扎手法表达“风吹、雨淋、日晒”的岁月感。 自然生长的尊重: 强调不干预生长节奏的理念。许多古法盆景的精髓在于“因材施艺”,即根据树木自身的禀赋(如枝条的自然走势、根系的生长方向)进行微调,而非强行扭曲。 树木的姿态语言: 详细分类并阐述传统盆景的十二种基本姿态(如直干、斜干、悬崖、临水等),分析每种姿态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悬崖式代表坚韧不拔,卧干式象征谦逊沉稳。 2.2 意境营造:空间、虚实与留白 盆景的魅力在于它所构建的世界。本部分关注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意境。 “空”的艺术: 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中“虚”的重要性。探讨盆景中“留白”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并赋予作品呼吸感。分析如何通过调整枝条密度、根盘的露出程度来体现空气感和深度。 肌理的对话: 深入研究树皮、枝干的“苍老”质感是如何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特定的护理方式(如苔藓的控制、土壤的选择)来体现的。探讨如何通过肌理的对比来突出主体的生命力。 三、 卷二:器物与环境——盆景的载体美学 盆景不仅是树,也是承载树的“器”。本卷将目光聚焦于盆、土、以及组合环境的学问。 3.1 盆的哲学:陶土与时间的共鸣 本书将系统梳理历代制盆工艺的特色,特别关注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泥料与釉色。 泥料的地域性: 考察宜兴紫砂、龙窑陶土等不同地域泥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对盆景生长和审美效果的影响。分析特定泥料(如朱泥、段泥)如何衬托特定树种(如松柏、古梅)。 盆型的文化意涵: 深入探讨方、圆、扁、深筒等不同盆型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例如,方盆象征庄重沉稳,圆盆寓意圆融和谐。分析如何根据树木的姿态、树龄,选择与之“气场”相符的器物。 3.2 土壤的科学与艺术 不同于现代工业化配土,古法对土壤的理解更贴近自然生态。 “养地”的理念: 强调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矿物质平衡。详细介绍古代文人根据当地环境采集和炮制土壤的方法,以模拟树木原生的生长介质。 苔藓与地被: 探讨苔藓在古法盆景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装饰,更是保持土壤水分、稳定微气候的关键元素。分析不同种类苔藓的选择与养护,以匹配树木的年代感。 四、 卷三:流派纷呈——地域风格与技艺传承 中国盆景艺术体系庞大,本卷将聚焦于几个重要的历史流派,解析其核心区别。 4.1 南方峻峭与北方雄浑 岭南派的动态美: 重点研究岭南派如何以其独特的“舍利干”、“脱衣换锦”等技艺,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古树形态。分析其对“奇、险、秀”的追求。 长江流域的雅致: 探讨苏派盆景(如上海、苏州一带)对“意境”和“文气”的强调,其造型往往更为内敛、细腻,偏向于水墨画的写意风格。 4.2 盆景的文人属性:诗书画印的融合 盆景艺术自诞生之初就与文人阶层紧密相连。 题咏与铭刻: 探讨古代盆景如何通过在盆底或托盘上刻字、题诗,来深化作品的主题。这些铭文是理解作品意境的钥匙。 “一树一景”的叙事: 分析如何通过组合(如配置山石、点缀水景),使方寸之间能够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展现一处著名的山川地貌。 五、 结语:守正创新,回归本心 本书总结了古法盆景的精髓在于对“真”的追求——树的真实生命力、造型的真实自然感、以及创作者的真实情感投入。我们鼓励读者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更要培养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创作过程成为一种与自然对话、实现自我修养的途径。本书提供的工具和理念,旨在帮助当代爱好者建立起一座坚实的文化桥梁,通往那片充满野趣与智慧的盆景源头。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对“中世纪欧洲手稿的修复技术”这本书的期待值其实不高,毕竟这是一个非常小众且偏学术的领域。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修复的步骤,而是把每一种古老材料——从羊皮纸的鞣制工艺,到不同时期墨水的化学成分分析,都做了极其细致的科研级别的探讨。作者引用了大量一手档案资料,甚至包括了几个世纪前修道院图书馆的内部工作记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微生物污染控制”的那几章,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使用非侵入性的物理方法来清除霉菌和虫害,同时又不损伤脆弱的纸基材料,这需要多么深厚的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储备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多余的形容词,全是精确的技术术语和数据支撑。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古籍修复师或者历史文献研究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并从中获得新知的工具书,它让我们看到了“匠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极地探险中的心理调适与团队协作”的纪实文学,读起来简直就像身处南纬六十度以下的冰雪世界!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了他们团队在穿越某片无人冰原时所经历的种种极端考验。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度渲染外在的自然灾难,而是将焦点集中在了人类精神层面是如何应对无尽的孤独、低压和持续的恐惧感的。文字极其富有画面感,你几乎能闻到冰雪融化后的潮湿气息,能感受到电池快速耗尽时的那种绝望。特别是书中对于“决策疲劳”的描述,作者坦诚地记录了在连续高压下,优秀的领导者是如何依靠细微的习惯和仪式感来维持团队的理性判断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紧张的危机处理后,总会穿插一段关于极光、关于沉默的星空下的内心独白,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对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韧性”这个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抵抗,更是一种在极限环境下保持人性光辉的能力。

评分

天哪,我刚读完这本关于“园林艺术与实践”的厚重著作,简直可以说是大开眼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土壤学和植物生理学讲起,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选择和培育出具有独特风貌的观赏植物。特别是其中关于“微缩景观设计原理”那一章,作者用极其严谨的笔触,结合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现代设计案例,阐释了如何通过空间的压缩与重组,来营造出山川河流的壮阔感。书中插图的精美程度也令人惊叹,那些高清的彩印照片,即便是隔着屏幕看,都能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和光影的变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可持续性设计”时的前瞻性观点,他不仅仅停留在美学层面,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园林艺术的永恒流传。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想从“爱好者”迈向“专业实践者”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教科书级别的宝典。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才是真正大师级的体现。我花了整整两周的时间才细细品读完,感觉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读完这本介绍“世界灯光设计前沿趋势”的画册,我感觉自己的审美维度被彻底刷新了!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于传统的建筑照明,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如何利用新兴的LED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来创造出沉浸式的、与观众互动的光影体验。里面展示了大量欧洲和北美最新的博物馆、公共广场以及剧院的案例分析,每一个案例都配有详尽的流明计算、色温选择的理由以及节能减排的数据报告。尤其是对“动态光雕塑”这一部分的介绍,作者以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光束如何在空间中被塑形、被赋予情感,那种震撼感是任何静态的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我特别喜欢它对色彩心理学的运用分析,比如在特定频率的蓝光下,观察者的专注度会如何提升,或者在暖黄色调的序列变化中,如何自然地引导人流。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具现代感,大量的留白和大胆的黑白照片对比,让那些彩色的灯光作品显得愈发夺目。对于从事室内设计或舞台美术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本能带来灵感爆发的指南。

评分

这本关于“当代爵士乐即兴演奏的结构分析”的音乐理论专著,简直是为所有想真正搞懂即兴艺术的人准备的“密匙”!它完全摒弃了传统音乐学中那种刻板的分析方法,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拓扑学”的视角来解读和弦进行与旋律线的流动关系。作者深入剖析了近五十年间几位标志性演奏家(比如某个以速度著称的萨克斯风大师,以及一位以空间感闻名的钢琴家)的个人语汇库。书中包含了大量的五线谱示例,但这些示例都被配上了作者自创的符号系统,用来标注“动机展开的模式”、“色彩和声的迁移点”等概念,这使得原本复杂的演奏变得可视化和可量化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时间感错位”的理论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乐句听起来像是在“追赶”或“拖延”拍子,而这恰恰是爵士乐魅力的核心所在。这本书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对于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乐手或理论爱好者来说,它提供的洞察力是无价的,它让你从“模仿”提升到“创造”的哲学高度。

评分

实用。

评分

好书

评分

图文并茂,内容很丰富,看了几遍了,很值得购买

评分

书质量很好,

评分

图文并茂,内容很丰富,看了几遍了,很值得购买

评分

还不错。就是品种少了

评分

还不错。就是品种少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