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

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山,陸原 編
圖書標籤:
  • 美容史
  • 美發史
  • 服飾史
  • 中國文化
  • 曆史文化
  • 傳統文化
  • 風俗習慣
  • 妝容
  • 發型
  • 飾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福建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34631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42176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是一部具有一定學術性、科學性、知識性的文化百科全書。全書約125萬字,共收錄分類條目4014條,內文插圖1046幅,另書前附有精美彩圖插頁100餘幅,後有相關附錄及全書條目索引等。該書較全麵曆史地介紹瞭我國古今的美容、美發、美飾知識,內容涉及民族、民俗、曆史、地理、科技、考古和宗教等各個方麵。全書分麵妝、眉妝、唇妝、指妝、齒飾、須式,曆代發式、少數民族發式、兒童發式,冠飾、額飾、耳飾、項飾、胸飾、腰飾、足飾、簪釵、簪花、香囊和節慶俗飾等46大類,涉及曆代美容妝飾文化的各種錶現形式。從《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中可以清晰地看齣曆代美容妝飾文化的各個方麵、人們審美的演變及在傳承中隨著時代不斷創新的理念和某些規律,這對喜愛傳統美容文化的讀者,瞭解中國古代豐富而獨特的美容妝飾文化,探求當今美容、美發、美飾的時尚趨勢和內在動因,定會有所啓示和獲益。

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是一部具有一定學術性、科學性、知識性的文化百科全書。全書約125萬字,共收錄分類條目4014條,內文插圖1046幅,另書前附有精美彩圖插頁100餘幅,後有相關附錄及全書條目索引等。該書較全麵曆史地介紹瞭我國古今的美容、美發、美飾知識,內容涉及民族、民俗、曆史、地理、科技、考古和宗教等各個方麵。全書分麵妝、眉妝、唇妝、指妝、齒飾、須式,曆代發式、少數民族發式、兒童發式,冠飾、額飾、耳飾、項飾、胸飾、腰飾、足飾、簪釵、簪花、香囊和節慶俗飾等46大類,涉及曆代美容妝飾文化的各種錶現形式。從《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中可以清晰地看齣曆代美容妝飾文化的各個方麵、人們審美的演變及在傳承中隨著時代不斷創新的理念和某些規律,這對喜愛傳統美容文化的讀者,瞭解中國古代豐富而獨特的美容妝飾文化,探求當今美容、美發、美飾的時尚趨勢和內在動因,定會有所啓示和獲益。
  《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特色:
  1.第一部中國曆代美容妝飾文化百科辭典,收錄分類條目4014條,內文插圖1046幅,另有精美彩圖插頁100餘幅,條目很全,插圖豐富。
  2.由多年從事中國工藝美術研究、在該專業領域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吳山先生,曆時多年的專業文化積纍與專業研究搜集整理而成,具有科學性、專業性、知識性。
  3.圖書以辭典分級條目的形式呈現,配以1100多幅曆代典籍圖誌及考古史料中的原始圖影繪畫,內容翔實,層次井然,文圖並茂,圖片珍貴可看。
  4.書後附有中國曆代發式、眉式、唇式、梳篦及帝王革帶、佩玉、玉器、牙雕、寶石等相關附錄,並配以全書分類條目筆畫索引,組織嚴密有序,方便讀者閱讀考索。
  5.語言文辭古雅,圖書設計製作精美雅緻,適閤有文化品味的高端讀者。

作者簡介

  吳山(1929~),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史學傢,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江蘇張傢港市人。1951年南京大學藝術係畢業,1960年代迄今,任教於南京藝術學院。數十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圖案、中國工藝美術史和江蘇工藝美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在工藝美術研究方麵,1987年完成瞭《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的編纂工作。全書包括陶瓷、織綉等31個大類,11 875個辭條,250多萬字,3100多幅插圖。擔任主編,並撰寫8000餘個辭條。本書較全麵和曆史地介紹瞭中國工藝美術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內容廣博。1989年由江蘇美術齣版社齣版後,獲“中國圖書奬”等六次大奬。1991年颱灣齣版中文繁體字版《中國工藝美術辭典》,1992年獲颱灣“金鼎奬”。
  在工藝史研究方麵,對中國工藝美術通史、專題史、斷代史均有深入研究。齣版有:《中國工藝美術簡史》(閤作)、《中國曆代裝飾紋樣》(四冊)、《中國八十年代器皿造型》和《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大奬)。1980年代中期,參加瞭《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捲》工藝美術部分詞條的撰寫。
  在民間工藝研究方麵,對紫砂、刺綉、彩塑和剪紙等都有較深研究。齣版有:《中國紫砂辭典》(主編、主要撰稿人)、《宜興紫砂文化史》(閤著)、《宜興紫砂壺藝術》、《常熟花邊針法》、《無锡惠山彩塑》和《百花齊放圖集》(南京剪紙,閤著)。
  1956年,國畫《燕子磯》獲“江蘇省第一屆青年美術展”大奬。
  2005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奬”。
  2008年,榮獲“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傢”稱號。
  
  陸原(1985-),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藝術係教師。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文學碩士。學習期間曾前後獲2005年江蘇省勞動廳“江蘇省廣告設計大賽”學生組金奬、2006年江蘇省包協設計委員會第10屆“華東大奬”藝術設計大賽學生組最佳藝術設計奬等。曾參與《南京傳統手工藝》一書中關於銅雕藝術、瓷刻藝術的撰寫,參與《中國紋樣全集》的繪圖等。先後在《美術大觀》等刊物發錶論文多篇。

目錄

彩圖插頁
主編簡介

凡例
類彆目錄
分類目錄
正文
附錄
分類條目筆畫索引
後記
《中國古代服飾風華錄》 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辭典,而是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探索。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領略不同朝代、不同階層、不同場閤下的服飾之美,解析其中蘊含的社會風俗、審美觀念以及哲學思想。 本書打破瞭傳統服飾史的梳理模式,不再拘泥於朝代更迭的綫性敘述,而是以主題為綫索,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我們從“禮儀之衣”齣發,探討周秦漢唐時期那些森嚴而華麗的祭祀、朝會、婚嫁等重大場閤的服飾規製,理解“衣冠先行”所體現的等級秩序和文化認同。從“生活之彩”,走進尋常百姓傢,描繪宋明時期男女老少的日常著裝,感受民間樸素而又不失雅緻的生活情趣。 書中,我們還會重點關注“匠心獨運”,深入挖掘中國古代服飾在材質選擇、色彩搭配、紋樣設計、刺綉工藝等方麵的精湛技藝。精美的絲綢、輕柔的麻布,它們如何經過巧手化為華美的霓裳?鮮艷的紅、莊重的黑、淡雅的青,它們如何承載著陰陽五行、象徵著吉祥寓意?龍鳳、祥雲、花鳥、山水,這些充滿東方韻味的紋樣,又如何被巧妙地運用在服飾之上,訴說著天人閤一、萬物有靈的哲學理念?我們將通過詳實的史料考證和精美的圖例展示,讓讀者直觀地感受中國古代服飾的藝術魅力和工藝水平。 此外,“風俗之變”也將是本書的重要篇章。我們將聚焦服飾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與融閤,觀察鬍服對漢族服飾的影響,探討少數民族服飾的獨特風情,以及它們如何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交織齣絢麗的文化圖景。同時,我們也會審視時代變遷對服飾觀念的影響,如從唐代的開放自信到宋代的內斂含蓄,服飾的變化不僅是審美的演進,更是社會思潮的摺射。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服飾的樣式,更緻力於探究服飾背後的故事。每一件服飾,都可能是一段曆史的見證,一種文化的載體,一個時代的縮影。我們試圖揭示,為何某種顔色在特定時期會被視為尊貴,為何某種圖案會被賦予特殊含義,為何某種款式會在民間流行。通過解讀服飾的語言,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追求,甚至他們的精神世界。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雅緻而富有感染力,避免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生動形象的筆觸,帶領讀者沉浸在古代的服飾畫捲中。我們相信,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生動呈現,本書將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視角,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無論您是對曆史感興趣的學者,還是熱愛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亦或是對服飾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強調服飾的“情境性”。我們不僅僅展示服飾本身,更將其置於特定的曆史場景、社會環境和文化語境之中。比如,在描繪宮廷服飾時,我們會結閤當時的政治格局、宮廷禮儀;在講述民間服飾時,我們會融入節慶習俗、日常生活場景。這種“情境化”的解讀方式,能夠幫助讀者更立體、更鮮活地理解服飾的功能與意義。 本書的編寫,凝聚瞭研究者們多年的心血,搜集瞭大量的文獻資料、考古發現以及傳世文物中的服飾圖像。我們力求在嚴謹考證的基礎上,呈現齣最具代錶性和學術價值的服飾文化內容。每一個章節的論述,都建立在紮實的史實基礎之上,同時又富含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分析。 《中國古代服飾風華錄》是一次關於美的追溯,也是一次關於文化的尋根。它希望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的細緻品味,讓讀者在領略華夏衣冠之美的同時,更能體悟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智慧與風采。這是一本能夠讓你“看”懂曆史,“讀”懂文化,並從中汲取無窮美學靈感的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意外驚喜”!我本來隻是想找點關於古代服飾的圖片,結果誤打誤撞翻到瞭這本《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一開始我以為就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沒想到越看越入迷。它不僅僅是羅列各種飾品的名字和齣處,而是將這些物品放置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去解讀,比如為什麼某種發髻在某個朝代特彆流行,這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審美變遷、社會階層區分,甚至宗教信仰的影響。書裏對每個詞條的解釋都詳盡到位,配圖也非常精美,很多都是我從未見過的文物照片,生動地展現瞭古代“儀容”的講究。它讓我意識到,古代的美學遠不止“穿金戴銀”,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精緻和內涵的追求。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妝容演變的章節,從漢代的黛眉到唐代的花鈿,再到宋代的“麵靨”,每一種妝容都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女性故事。我甚至嘗試根據書中的描述,在網上搜集瞭一些復原圖,感覺真的穿越迴瞭曆史長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古代女性的生活,讓我對“美”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遠超我最初的預期。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個“寶藏”!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審美和生活方式很感興趣,但苦於找不到係統性的資料。這本《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的齣現,可以說是解決瞭我的燃眉之急。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美容”部分的介紹,它不僅僅是介紹瞭古代的化妝品和化妝技巧,更深入地探討瞭古代人對於“膚如凝脂”、“麵如芙蓉”等美學理念的追求。我尤其驚訝於書中關於古代保養品成分的介紹,很多都是天然的植物提取物,比如珍珠粉、桃花、杏仁等等,這讓我看到瞭古代人對於天然護膚的智慧。書中的一些關於古代香料和香薰在美容中的應用也讓我大開眼界,這讓我意識到古代的美容不僅僅是外在的修飾,更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身心調養。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走進中國古代的美容世界,讓我對“美”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內容簡直太豐富瞭!我本來隻是抱著好奇的心態隨便翻翻,結果卻一頭紮進去瞭,根本停不下來。我對書中的“美飾”部分尤其感興趣,它詳細介紹瞭中國古代各種頭飾、耳飾、頸飾、手飾以及服裝配飾,從材質、工藝到文化寓意,都進行瞭深入的闡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步搖”和“禁步”的描述,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更承載著穿著者的身份和地位,甚至還蘊含著一些特殊的文化象徵。書中提供的很多插圖都非常精美,有些是文物復原圖,有些是古代繪畫的局部,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古代美飾的魅力。我還發現書中對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古代配飾也有涉及,比如“玉環”、“禁步”等,這些都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女性的整體形象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感嘆古人對於細節的極緻追求。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本《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以為不過是市麵上泛泛的介紹類讀物。但真正翻開它,我纔發現自己大錯特錯。它給我的感受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寶庫,每一個條目都像一顆璀璨的珍珠,散發著迷人的光彩。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古代發型的部分,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瞭“靈蛇髻”、“拋傢髻”之類的名稱,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這些發髻的梳理方法,甚至還提到瞭當時使用的發簪、梳子等工具的材質和工藝。很多配圖都非常寫實,我甚至能想象齣古代女子是如何精心打理自己的秀發的。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瞭香料和香薰在古代美容中的應用,這部分內容以前我很少接觸到,但讀來卻饒有興味,讓我窺見瞭古人對於“體香”和“環境香氛”的追求。這種全方位的美容方式,從外在的裝扮到內在的調理,都展現瞭古代人民對於“美”的極緻追求。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審美文化産生瞭由衷的敬意。

評分

拿到這本《中國曆代美容·美發·美飾辭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太“厚重”瞭。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隻適閤專業研究者閱讀的工具書,但當我開始翻閱,卻被它龐大的信息量和嚴謹的考證深深吸引。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曆代首飾的分類和考證感到驚嘆。它不僅僅是將珠寶玉石簡單地羅列,而是詳細地追溯瞭每一種飾品在不同朝代的材質、形製、紋飾以及它們所代錶的社會意義。比如,書中對“簪”的演變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從漢代的樸素到唐代的華麗,再到清代的精巧,每一步都伴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我還發現書中對“玉佩”的解讀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古代君子品德的象徵,不同的玉佩材質和雕刻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將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對古代的審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瞭解中國古代社會風貌的絕佳窗口。

評分

贊物流超級快。

評分

在工藝史研究方麵,對中國工藝美術通史、專題史、斷代史均有深入研究。齣版有:《中國工藝美術簡史》(閤作)、《中國曆代裝飾紋樣》(四冊)、《中國八十年代器皿造型》和《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大奬)。1980年代中期,參加瞭《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捲》工藝美術部分詞條的撰寫。

評分

贊物流超級快。

評分

很好很實用的

評分

收到,包裝完好,值得收藏。

評分

太驚喜瞭,這麼大一本,精美無比啊,沒有白等那麼久!!!!!!!!

評分

不錯的東西,很好很好!!!

評分

幫人買的

評分

廣而不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