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

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山,陆原 编
图书标签:
  • 美容史
  • 美发史
  • 服饰史
  • 中国文化
  • 历史文化
  • 传统文化
  • 风俗习惯
  • 妆容
  • 发型
  • 饰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31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176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性、科学性、知识性的文化百科全书。全书约125万字,共收录分类条目4014条,内文插图1046幅,另书前附有精美彩图插页100余幅,后有相关附录及全书条目索引等。该书较全面历史地介绍了我国古今的美容、美发、美饰知识,内容涉及民族、民俗、历史、地理、科技、考古和宗教等各个方面。全书分面妆、眉妆、唇妆、指妆、齿饰、须式,历代发式、少数民族发式、儿童发式,冠饰、额饰、耳饰、项饰、胸饰、腰饰、足饰、簪钗、簪花、香囊和节庆俗饰等46大类,涉及历代美容妆饰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从《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历代美容妆饰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审美的演变及在传承中随着时代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某些规律,这对喜爱传统美容文化的读者,了解中国古代丰富而独特的美容妆饰文化,探求当今美容、美发、美饰的时尚趋势和内在动因,定会有所启示和获益。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性、科学性、知识性的文化百科全书。全书约125万字,共收录分类条目4014条,内文插图1046幅,另书前附有精美彩图插页100余幅,后有相关附录及全书条目索引等。该书较全面历史地介绍了我国古今的美容、美发、美饰知识,内容涉及民族、民俗、历史、地理、科技、考古和宗教等各个方面。全书分面妆、眉妆、唇妆、指妆、齿饰、须式,历代发式、少数民族发式、儿童发式,冠饰、额饰、耳饰、项饰、胸饰、腰饰、足饰、簪钗、簪花、香囊和节庆俗饰等46大类,涉及历代美容妆饰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从《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历代美容妆饰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审美的演变及在传承中随着时代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某些规律,这对喜爱传统美容文化的读者,了解中国古代丰富而独特的美容妆饰文化,探求当今美容、美发、美饰的时尚趋势和内在动因,定会有所启示和获益。
  《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特色:
  1.第一部中国历代美容妆饰文化百科辞典,收录分类条目4014条,内文插图1046幅,另有精美彩图插页100余幅,条目很全,插图丰富。
  2.由多年从事中国工艺美术研究、在该专业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吴山先生,历时多年的专业文化积累与专业研究搜集整理而成,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知识性。
  3.图书以辞典分级条目的形式呈现,配以1100多幅历代典籍图志及考古史料中的原始图影绘画,内容翔实,层次井然,文图并茂,图片珍贵可看。
  4.书后附有中国历代发式、眉式、唇式、梳篦及帝王革带、佩玉、玉器、牙雕、宝石等相关附录,并配以全书分类条目笔画索引,组织严密有序,方便读者阅读考索。
  5.语言文辞古雅,图书设计制作精美雅致,适合有文化品味的高端读者。

作者简介

  吴山(1929~),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史学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张家港市人。1951年南京大学艺术系毕业,1960年代迄今,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数十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图案、中国工艺美术史和江苏工艺美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工艺美术研究方面,1987年完成了《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全书包括陶瓷、织绣等31个大类,11 875个辞条,250多万字,3100多幅插图。担任主编,并撰写8000余个辞条。本书较全面和历史地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广博。1989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后,获“中国图书奖”等六次大奖。1991年台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中国工艺美术辞典》,1992年获台湾“金鼎奖”。
  在工艺史研究方面,对中国工艺美术通史、专题史、断代史均有深入研究。出版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合作)、《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四册)、《中国八十年代器皿造型》和《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大奖)。1980年代中期,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工艺美术部分词条的撰写。
  在民间工艺研究方面,对紫砂、刺绣、彩塑和剪纸等都有较深研究。出版有:《中国紫砂辞典》(主编、主要撰稿人)、《宜兴紫砂文化史》(合著)、《宜兴紫砂壶艺术》、《常熟花边针法》、《无锡惠山彩塑》和《百花齐放图集》(南京剪纸,合著)。
  1956年,国画《燕子矶》获“江苏省第一届青年美术展”大奖。
  200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2008年,荣获“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陆原(1985-),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艺术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学习期间曾前后获2005年江苏省劳动厅“江苏省广告设计大赛”学生组金奖、2006年江苏省包协设计委员会第10届“华东大奖”艺术设计大赛学生组最佳艺术设计奖等。曾参与《南京传统手工艺》一书中关于铜雕艺术、瓷刻艺术的撰写,参与《中国纹样全集》的绘图等。先后在《美术大观》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彩图插页
主编简介

凡例
类别目录
分类目录
正文
附录
分类条目笔画索引
后记
《中国古代服饰风华录》 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辞典,而是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不同朝代、不同阶层、不同场合下的服饰之美,解析其中蕴含的社会风俗、审美观念以及哲学思想。 本书打破了传统服饰史的梳理模式,不再拘泥于朝代更迭的线性叙述,而是以主题为线索,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我们从“礼仪之衣”出发,探讨周秦汉唐时期那些森严而华丽的祭祀、朝会、婚嫁等重大场合的服饰规制,理解“衣冠先行”所体现的等级秩序和文化认同。从“生活之彩”,走进寻常百姓家,描绘宋明时期男女老少的日常着装,感受民间朴素而又不失雅致的生活情趣。 书中,我们还会重点关注“匠心独运”,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服饰在材质选择、色彩搭配、纹样设计、刺绣工艺等方面的精湛技艺。精美的丝绸、轻柔的麻布,它们如何经过巧手化为华美的霓裳?鲜艳的红、庄重的黑、淡雅的青,它们如何承载着阴阳五行、象征着吉祥寓意?龙凤、祥云、花鸟、山水,这些充满东方韵味的纹样,又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在服饰之上,诉说着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哲学理念?我们将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和精美的图例展示,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服饰的艺术魅力和工艺水平。 此外,“风俗之变”也将是本书的重要篇章。我们将聚焦服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观察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探讨少数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情,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交织出绚丽的文化图景。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时代变迁对服饰观念的影响,如从唐代的开放自信到宋代的内敛含蓄,服饰的变化不仅是审美的演进,更是社会思潮的折射。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服饰的样式,更致力于探究服饰背后的故事。每一件服饰,都可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载体,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试图揭示,为何某种颜色在特定时期会被视为尊贵,为何某种图案会被赋予特殊含义,为何某种款式会在民间流行。通过解读服饰的语言,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追求,甚至他们的精神世界。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雅致而富有感染力,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带领读者沉浸在古代的服饰画卷中。我们相信,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生动呈现,本书将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无论您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学者,还是热爱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亦或是对服饰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强调服饰的“情境性”。我们不仅仅展示服饰本身,更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场景、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之中。比如,在描绘宫廷服饰时,我们会结合当时的政治格局、宫廷礼仪;在讲述民间服饰时,我们会融入节庆习俗、日常生活场景。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立体、更鲜活地理解服饰的功能与意义。 本书的编写,凝聚了研究者们多年的心血,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以及传世文物中的服饰图像。我们力求在严谨考证的基础上,呈现出最具代表性和学术价值的服饰文化内容。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同时又富含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 《中国古代服饰风华录》是一次关于美的追溯,也是一次关于文化的寻根。它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细致品味,让读者在领略华夏衣冠之美的同时,更能体悟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智慧与风采。这是一本能够让你“看”懂历史,“读”懂文化,并从中汲取无穷美学灵感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太丰富了!我本来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随便翻翻,结果却一头扎进去了,根本停不下来。我对书中的“美饰”部分尤其感兴趣,它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各种头饰、耳饰、颈饰、手饰以及服装配饰,从材质、工艺到文化寓意,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步摇”和“禁步”的描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承载着穿着者的身份和地位,甚至还蕴含着一些特殊的文化象征。书中提供的很多插图都非常精美,有些是文物复原图,有些是古代绘画的局部,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美饰的魅力。我还发现书中对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古代配饰也有涉及,比如“玉环”、“禁步”等,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女性的整体形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感叹古人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太“厚重”了。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只适合专业研究者阅读的工具书,但当我开始翻阅,却被它庞大的信息量和严谨的考证深深吸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历代首饰的分类和考证感到惊叹。它不仅仅是将珠宝玉石简单地罗列,而是详细地追溯了每一种饰品在不同朝代的材质、形制、纹饰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比如,书中对“簪”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汉代的朴素到唐代的华丽,再到清代的精巧,每一步都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还发现书中对“玉佩”的解读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古代君子品德的象征,不同的玉佩材质和雕刻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古代的审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貌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宝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很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系统性的资料。这本《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的出现,可以说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美容”部分的介绍,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古代的化妆品和化妆技巧,更深入地探讨了古代人对于“肤如凝脂”、“面如芙蓉”等美学理念的追求。我尤其惊讶于书中关于古代保养品成分的介绍,很多都是天然的植物提取物,比如珍珠粉、桃花、杏仁等等,这让我看到了古代人对于天然护肤的智慧。书中的一些关于古代香料和香薰在美容中的应用也让我大开眼界,这让我意识到古代的美容不仅仅是外在的修饰,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身心调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国古代的美容世界,让我对“美”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不过是市面上泛泛的介绍类读物。但真正翻开它,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它给我的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宝库,每一个条目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古代发型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灵蛇髻”、“抛家髻”之类的名称,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发髻的梳理方法,甚至还提到了当时使用的发簪、梳子等工具的材质和工艺。很多配图都非常写实,我甚至能想象出古代女子是如何精心打理自己的秀发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香料和香薰在古代美容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以前我很少接触到,但读来却饶有兴味,让我窥见了古人对于“体香”和“环境香氛”的追求。这种全方位的美容方式,从外在的装扮到内在的调理,都展现了古代人民对于“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意外惊喜”!我本来只是想找点关于古代服饰的图片,结果误打误撞翻到了这本《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一开始我以为就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没想到越看越入迷。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饰品的名字和出处,而是将这些物品放置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解读,比如为什么某种发髻在某个朝代特别流行,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审美变迁、社会阶层区分,甚至宗教信仰的影响。书里对每个词条的解释都详尽到位,配图也非常精美,很多都是我从未见过的文物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仪容”的讲究。它让我意识到,古代的美学远不止“穿金戴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精致和内涵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妆容演变的章节,从汉代的黛眉到唐代的花钿,再到宋代的“面靥”,每一种妆容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女性故事。我甚至尝试根据书中的描述,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复原图,感觉真的穿越回了历史长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

200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评分

收到,包装完好,值得收藏。

评分

不错的东西,很好很好!!!

评分

在民间工艺研究方面,对紫砂、刺绣、彩塑和剪纸等都有较深研究。出版有:《中国紫砂辞典》(主编、主要撰稿人)、《宜兴紫砂文化史》(合著)、《宜兴紫砂壶艺术》、《常熟花边针法》、《无锡惠山彩塑》和《百花齐放图集》(南京剪纸,合著)。

评分

2.由多年从事中国工艺美术研究、在该专业领域具有相当权威与影响力的吴山先生,历时多年的专业文化积累与专业研究搜集整理而成,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知识性。

评分

打折才敢买啊,这么贵。。。不过里面的内容值了。。。  《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性、科学性、知识性的文化百科全书。全书约125万字,共收录分类条目4014条,内文插图1046幅,另书前附有精美彩图插页100余幅,后有相关附录及全书条目索引等。该书较全面历史地介绍了我国古今的美容、美发、美饰知识,内容涉及民族、民俗、历史、地理、科技、考古和宗教等各个方面。全书分面妆、眉妆、唇妆、指妆、齿饰、须式,历代发式、少数民族发式、儿童发式,冠饰、额饰、耳饰、项饰、胸饰、腰饰、足饰、簪钗、簪花、香囊和节庆俗饰等46大类,涉及历代美容妆饰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从《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历代美容妆饰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审美的演变及在传承中随着时代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某些规律,这对喜爱传统美容文化的读者,了解中国古代丰富而独特的美容妆饰文化,探求当今美容、美发、美饰的时尚趋势和内在动因,定会有所启示和获益。  《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特色:

评分

1956年,国画《燕子矶》获“江苏省第一届青年美术展”大奖。

评分

赞物流超级快。

评分

在民间工艺研究方面,对紫砂、刺绣、彩塑和剪纸等都有较深研究。出版有:《中国紫砂辞典》(主编、主要撰稿人)、《宜兴紫砂文化史》(合著)、《宜兴紫砂壶艺术》、《常熟花边针法》、《无锡惠山彩塑》和《百花齐放图集》(南京剪纸,合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