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似乎有一种“去魅”的倾向,把书法从那种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请了下来,变得平易近人。很多书法理论书籍,读起来就像是在听天书,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典故,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口诀,语言非常接地气,像是邻里之间在传授经验。举个例子,它教我们如何处理字与字之间的“气韵连贯”,不是用什么“一气呵成”这种老生常谈,而是用“笔断意不断,气脉要相牵”这种更具操作性的描述。当我按照这个思路去练习一整行的字时,我发现先前总是断裂的行气,果然开始有了流动感。这种将复杂概念转化为简单行动指令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师傅们是如何将毕生所学浓缩成几句箴言传给弟子的,充满了智慧的沉淀,但又没有丝毫的架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也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内页纸张的选择偏向于哑光,触感温润,这对于书法练习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过亮的反光会影响观察笔锋的细节。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似乎在向我们展示一种“大道至简”的哲学观。口诀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复杂技法的一种提炼和升华。它并没有试图包罗万象,而是挑选了那些最核心、最容易让人在练习中走弯路的环节进行重点剖析。比如,书中关于“墨法”的描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对浓淡干湿的运用,描述得极其到位,让人明白墨法的变化并非随意涂抹,而是与笔法的力度、速度紧密相关的。这种精确性,让我对中国书法的技术层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认为书法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物理和力学在纸面上的精确控制。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和实践之间那座常常让人感到迷茫的桥梁。
评分我对书法入门书籍的挑选标准一向是“重实践,轻空谈”,而这本《中国书法口诀:汉简口诀》在实践指导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陷入对古代大家作品的过度赞美和理论的玄学探讨,而是直奔主题——如何把字写好。其中有一部分专门针对“笔法结构”的口诀,简直是结构上的“速成秘籍”。比如,它用极简的语言概括了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起笔要藏,行笔要匀,收笔要回”的精髓。我以前临帖时,总是纠结于收笔时毛笔的走向,生怕一收笔就“飞白”或者“软塌塌”。这本书里的口诀,比如描述收笔要“如蚕食桑叶,力聚于锋”,这个画面感太强了,我照着试了一下,果然收笔处干净利落了许多。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不仅便于记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立即可操作的训练方法。我把书放在案头,随时可以拿起,对照口诀,重新审视我刚刚写下的那个字,感觉就像是随时随地都有一个专业老师在身边指点江山,这对于自学非常关键。
评分从一个资深书法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专注性”。它没有试图涵盖篆隶楷行草所有书体,而是集中火力打磨“口诀”这一核心载体,专注于将那些最基础、最易错的点用最易记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过去也买过很多号称“全能”的书籍,结果往往是每种书体都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没学到。但这本聚焦于“口诀”的书,却展现了极高的效率。它就像是武术中的“套路精要”,只要把这些口诀吃透,很多后续的书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我发现,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在练习中默念这些口诀时,我的心态都变得更沉稳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每一步的落笔都有据可循,不再是盲目的摸索。对于想要系统、高效入门或者想解决自己多年瓶颈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古朴,那种仿佛能从纸张的纹理中嗅到墨香的味道,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刚刚踏入书法学习的门槛的新手,我最看重的就是那些能够帮助我快速建立正确认知和基本功的“口诀”类书籍。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讲解,结果翻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在手把手地教你入门。里面对于执笔、运腕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简直是把每一个微小的肌肉动作都拆解分析了。我记得有一段讲到“提按”的诀窍,用到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我之前模糊的概念给点亮了。我过去总是觉得提按是靠手腕的上下运动,但书里强调的是笔锋与纸面的接触角度变化,这对我触动很大。这种讲解方式,非常适合我这种需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比喻来理解抽象技术要领的初学者。而且,书中的排版也很讲究,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拥挤或枯燥,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往下读,而不是应付式地翻阅。
评分还好,没有腹膜,有些折痕!
评分刘增兴先生的《中国书法口诀》系列丛书出版了,我深表祝贺。据我所知,刘先生自幼从父学习书法,家学渊源很深。他编这部丛书,历时十六个寒暑。那是一九九零年春,他向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请教书艺,说起了要将自己学习书法的切身体会以最简捷的方式整理出来,使之成为一套《中国书法口诀》,好为初学书法的同道找出一条便捷的途径,得到了杨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第二年刘先生即拿出了正楷、隶书、魏碑、筒帛四种书体的歌诀。当即,杨再春先生手书了《隶书口诀》,张有清先生手书了《筒帛书口决》。但是,许多老一辈书法家尤其是刘先生的同乡——著名学者、老前辈书法家大康先生,建议缓一缓:作为书法的口诀,虽然早就有了成熟的腹稿,也该再千锤百炼;对于字的本身,也许学一学王世镗集《章草草诀歌》和于佑任先生集《大草千文》为更好。刘先生欣然接受了老前辈们的意见,一锤一炼就是十六年。今天,刘先生将这块砖抛出,期望得到更多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批评指正,治学态度之严谨,于兹可见。
评分一直想买本关于汉简书,没有合适的,当看到这本书,马上就买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okokokokokokok!
评分帮别人定的
评分刘增兴先生的《中国书法口诀》系列丛书出版了,我深表祝贺。据我所知,刘先生自幼从父学习书法,家学渊源很深。他编这部丛书,历时十六个寒暑。那是一九九零年春,他向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请教书艺,说起了要将自己学习书法的切身体会以最简捷的方式整理出来,使之成为一套《中国书法口诀》,好为初学书法的同道找出一条便捷的途径,得到了杨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第二年刘先生即拿出了正楷、隶书、魏碑、筒帛四种书体的歌诀。当即,杨再春先生手书了《隶书口诀》,张有清先生手书了《筒帛书口决》。但是,许多老一辈书法家尤其是刘先生的同乡——著名学者、老前辈书法家大康先生,建议缓一缓:作为书法的口诀,虽然早就有了成熟的腹稿,也该再千锤百炼;对于字的本身,也许学一学王世镗集《章草草诀歌》和于佑任先生集《大草千文》为更好。刘先生欣然接受了老前辈们的意见,一锤一炼就是十六年。今天,刘先生将这块砖抛出,期望得到更多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批评指正,治学态度之严谨,于兹可见。
评分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物有所值
评分刘先生的这套丛书,分甲骨文、金文、简帛书、隶书、魏碑、正楷、大草共七种;对于前人的三种《篆书三百韵》、《章草草诀歌》和《草诀百韵歌》或作了阐释,或作了增补。至此。我国书法十种书体的口诀均已完备了。在这套丛书中,他从书法入门谈起,由点及画、结字成篇、间架结构、章法经营,将自己学习书法的深切体会和失败经验、创新主张都作了归纳和阐发,具有深厚的基础,是实践出来的结晶。
评分不错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