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活中、职场中,人与人交流,难免会遇到需要拒绝的时候;其实,拒绝有时也是一种获得;拒绝别人的同时,又不伤害对方,这就是拒绝的艺术;怎么个拒绝法?何时该严词拒绝?何时该婉拒?需要技术。《拒绝的艺术》让你做一个懂得拒绝的人。
作者简介
安素,毕业于郑州大学,现工作于杂志p0yf,主要从事写作,参与编著作品有《无敌青春期女孩》、《品格决定人生——青少年人格修炼的阳光指南》、《品格决定成功——职场人士的成功锦囊》、《消费心理学》。
内页插图
目录
拒绝的方法论——拒绝也是一门艺术
1.“脸”是情感之窗——表情拒绝法
2.“动作”有暗语——姿势拒绝法
3.“人靠衣裳马靠鞍”——着装拒绝法
4.让他“坐立不安”——位置拒绝法
5.善假于人——权威拒绝法
6.善假于物——道具拒绝法
7.板凳“进攻”策略——设备拒绝法
8.“毕恭毕敬”——恭敬拒绝法
9.装聋作哑——糊涂制胜法
10.随机应变——软硬兼施法
不做生活的小丑——拒绝是你的权利
1.生活方向盘你掌握——如何拒绝频繁饭局
2.玫瑰再美终有刺——如何拒绝身边的谎言
3.糖衣炮弹听不得——如何拒绝不切实际的夸赞
4.不做庇荫的参天大树——如何拒绝成为他人的依靠对象
5.构建一面心灵保护墙——如何拒绝被他人打探隐私问题
6.不做“万能胶”——如何拒绝替他人收拾烂摊子
7.高富帅与白富美都是浮云——如何拒绝朋友的炫耀
8.“垃圾桶”的可悲——如何拒绝成为他人无节制倾诉的对象
9.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何拒绝朋友借东西不还
10.我的地盘我做主——如何拒绝他人干涉你的私生活
职场中的兵法达人——战略制胜之道
1.我不是超人——如何拒绝棘手的任务
2.生活不是电视剧——如何拒绝办公室的钩心斗角
3.时间就是生命——如何拒绝他人占用你的工作时间
4.小心披着羊皮的“狼”——如何拒绝办公室性骚扰
5.一个抉择决定一个未来——如何拒绝不想聘用的求职者
6.顾客不是全都对——如何拒绝客户的无理要求
7.有选择性地作答——如何拒绝下级的刁难
8.天上会掉“钱”吗——如何拒绝下属提出的不合理的加薪要求
9.兄弟间也要明算账——如何拒绝同事之间的非常规借贷
10.不做“小白菜”——如何拒绝上司工作之外的要求
对外界压力说“NO”——拒绝完美,享受缺陷
1.不做被荣誉绑架的人——如何拒绝虚名
2.维护权利,免受伤害——如何拒绝做违背自己的原则的事
3.不当被上司邀约的红人——如何拒绝上司的约会
4.不要把爱情关在笼子里——如何拒绝不爱的人
5.爱不是无条件的顺从——如何拒绝不公平的待遇
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何拒绝做欲望的奴隶
7.不做“小丑”——如何拒绝被乱开玩笑
8.不做守财奴——如何拒绝被金钱驱使
9.划出“界限”——如何拒绝“分外事”
10.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如何拒绝贬低自己的人
说“不”的窍门——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1.防患未然,先发制人——拒绝他人给予的伤害
2.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拒绝无理的要求
3.开门见山,直接拒绝——夺取说服先机
4.糖衣炮弹,赞美拒绝——从容面对社交中的尴尬
5.假借他物,无声拒绝——让对方感受到一种无声的拒绝
6.隐约委婉,绵里藏针——要尊重对方的感觉
7.正话反说,点到为止——劝将不如激将
8.循序渐进,为我所诱——拒绝他人需要采取主动
9.开诚布公,直言不讳——拒绝说话绕弯子
10.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拒绝附和
对自己说“NO”——塑造自己的“全新形象”
1.不要在摔了跟头后才后悔——如何拒绝口头承诺
2.“梦想太遥远”——拒绝放弃梦想
3.不做冥顽不化的人——拒绝固执
4.“铁杆哥们”——如何拒绝造谣中伤的人
5.不做午夜游魂——如何拒绝无休止的加班
6.不做“冤大头”——拒绝盲目消费
7.不做“无用”的人——拒绝懒惰和拖延
8.口是心非的靠边站——如何拒绝言而无信的人
9.不做“隐形人”——拒绝自卑
10.不做牢骚满腹的人——拒绝抱怨
精彩书摘
6.善假于物——道具拒绝法
其实利用东西,就可以很容易做出拒绝的意思,这样听起来,好像跟变魔术一样。事实上,对于我们口袋里的那些小东西,只要善加利用,也可以成为拒绝他人有力的武器。例如,男人口袋中的香烟盒、打火机,以及女人口袋中的袖珍型书本、口香糖、小钱包、钥匙串等。
假如两个人在圆桌旁面对着面坐着,一人率先拿出烟点上,然后又把烟盒和打火机推给对方,随后,他又将烟灰缸轻轻地向对方推一下。这样一来,对方就很靠近烟灰缸、香烟盒、打火机了。在一切准备停当以后,这个人就从物理上和心理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以至于自己可以很轻易地去拒绝别人了。
在平常,当人们坐在圆桌旁相对而视时,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会在圆桌的中心画出一条看不见的线条,然后把彼此所在的领域分开。这是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实际在客观位置上承认双方对等的立场,而那些侵入对方的小物品,则等于把属于自己的地方扩大了。这样,对方的心里,会因为受到你的干扰,而受到很大的动摇。
大家一定知道,在动物世界里,猴子很喜欢争夺地盘,尽管人类比猴子要保守一些,但潜意识也是一样。也正是因为这样,侵犯地盘的行为,通常会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使人屈居于不利的地位。德斯蒙·毛里斯认为,人类是“裸露的猴子”,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小工具来刺激潜藏在“文明化了的猴子”的潜意识里的动物性感觉。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男人曾经在轮胎厂工作,作为推销员,他旅行了全美国,来推销他的商品。他说服顾客所使用的策略,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方法。他一边把手放在轮胎上,一边抓住它慢慢地推向顾客。这样一来顾客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轮胎上面,他们通常会不断地看它。而后,这个推销员就会抓住某一个机会,把轮胎滚到顾客那边,这样顾客不得不接住它。在商谈的整个过程当中,轮胎会一直停留在顾客的手中,最后,顾客就不得不买下他的轮胎了。
采用这样的方法,这人成为了全美国最优秀的推销员。从他的工作来看,他不仅靠自己的嘴巴,而且运用到了自己的脑子,使用道具巧妙地达到了目的。
7.板凳“进攻”策略——设备拒绝法
对于你想拒绝的人来说,在他来访到结束的这段时间里,他坐的那张椅子,可以说是与他最为亲密的了。那么,在你想要表达拒绝时,何不运用它来作为一种武器呢?
据说,咖啡店里有这样一个原则:椅子要稍硬,不能太软。因为如果太软,坐起来就会很舒服,那么来喝咖啡的人就会不愿起来,顾客周转率就会不好,收入就会相应地减少。
“不要让他坐软的椅子”,这也是希尔顿饭店大获成功的原因所在。老希尔顿认为假如在饭店的大厅里摆一些坐起来很舒服的椅子的话,那么饭店就会因为大家都坐在那里而赚不到钱了。因此,餐厅的椅子在设计时要稍软一些,大厅的椅子要设计得稍微硬一些。这样客人才能从大厅进入到餐厅里,这样才能赚到钱。
学校里的椅子,是绝对不会设计成软软绵绵的样子的。那种木头做的长凳,通常作为学术报告用的椅子。用这样的一些椅子就是发出一些警告“你不应该在这里休息”,提醒学生要收敛一下自己的惰性,抱有谦虚的态度来倾听老师的教诲。
这样看来,如果能让对方坐在比较硬的椅子上的话,那么椅子就可以表达你的拒绝了。如果你想尽早结束谈话,让对方坐在硬椅子上,比用语言直接拒绝好得多,这样你可以在无言中漂亮地传达你的拒绝。如果让一个很烦人的推销员坐在你的沙发上,等于你承认他可以与你交流,这样你甚至连说不的机会都没有,并且还有可能被对方说服。
坐硬板凳的方式,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对方长坐不起,因此,上策便是,对对方的屁股发起进攻,让对方感到“如坐针毡”,自然也就知道你的意思了。
另外,除了板凳,生活中还有很多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比如说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在电影或者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剧中的人物被逼去相亲,但是自己又不想去,或者担心到了现场之后对方是“青蛙”或者“恐龙”,就会在出门之前告诉自己的死党,一定要在某某时间给自己打电话,说有急事找自己。如果自己对对方不满意,也可以假借有急事,改天再谈,趁机脱身。
总之,只要有心,身边的设备有很多可以拿来用,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柜绝。
……
前言/序言
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无法独立生活,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与别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别人提出的请求或者要求。大家都知道,接受这些是非常容易的,不过是动动嘴皮的事情,而拒绝可能需要足够的勇气,还得拉下面子。但是如果因为一时心软就把事情给答应下来,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因为你可能要赔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会力不从心,最后不但不会让别人满意,反而会落埋怨。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学会拒绝吧!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很多。”对别人有求必应,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别人提出的要求并不全是合理的,有时候是无理的,如果你不去拒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大家应该不陌生。但是有时候别人向你求助,你可能会因为某些情况不能或者不愿去做。那这时候,该怎么拒绝呢?
拒绝别人,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如果方法合适,对方不但不会怪你,反而觉得你可交;如果方法不合适,轻则导致对方不满,重则对你怀恨在心。
所以,拒绝是门艺术,如何运用并不容易。遇到不同的请求,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或直接,或委婉,让对方知难而退,也免得给自己添麻烦。
生活中处处需要拒绝,拒绝上司的命令、拒绝客户的要求、拒绝别人的请托等一系列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
本书讲述了拒绝的艺术。相信读过以后,当你再次面对这些问题时,将会处理得游刃有余。
作者
2013年11月
《静水流深:探寻内在力量与边界的智慧》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时常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需求与期望,它们像潮水般涌来,试图将我们淹没。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与迎合中,我们可能逐渐遗忘了内心最真实的渴望,迷失了自我前行的方向。然而,生命的轨迹并非注定只能随波逐流,我们内在的力量,如同沉静的湖水,蕴藏着足以抵御洪流的深度与韧性。 《静水流深》并非一本教导如何强硬拒绝的指南,也不是一本宣扬功利主义的社交手册。它是一场关于自我探索的旅程,一次对内在力量觉醒的深刻描绘。本书旨在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并拥抱那个被忽视已久的自己,理解个体存在的独特性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更具智慧、更富弹性的生命状态。 第一部分:觉察自我,倾听内心的低语 生命的起点,是认识自己。我们常常忙于满足外界的期待,却忽略了那个最不应被辜负的灵魂。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之旅。我们将一同剖析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些定义了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社会标签。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反思,我们鼓励读者去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那些关于喜悦、关于恐惧、关于渴望的微弱信号。 “我”的构成: 我们是谁?我们拥有的价值是否仅仅取决于我们的成就或他人的评价?本书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个体的多重面向,包括情感、才能、经历、信仰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将识别那些构成我们独特个性的基石,并学会欣赏这些构成要素的丰富性。 情绪的语言: 情绪是我们内心最直接的表达。然而,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压抑负面情绪,或者将某些情绪视为“不应该”存在。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所有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们是信号,是反馈。我们将学习如何辨识、接纳并理解不同情绪背后的信息,而不是被情绪所裹挟。例如,焦虑可能指向未被满足的期望,而愤怒则可能源于边界被侵犯。 价值观的罗盘: 在人生的岔路口,清晰的价值观是我们最可靠的导航仪。本书将引导读者去梳理和明确自己真正看重的东西——是家庭、是事业、是个人成长、是公平正义,还是宁静平和?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选择时,做出更符合内心意愿的决定,而非仅仅屈服于外部压力。 内在需求的探索: 我们常常被外在的物质需求所吸引,却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本书将引导读者去发掘那些支撑我们生命活力的内在需求,例如归属感、被理解、成就感、创造性表达以及对意义的追寻。认识并满足这些内在需求,是构建强大内心世界的关键。 第二部分:看见边界,构建自我保护的屏障 个体的边界,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它不是冰冷的围墙,而是有弹性的界限,是我们保护自我能量、维护心理空间的重要屏障。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识别和理解个人边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来界定和维护这些边界。 边界的形态: 边界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维度,包括情感边界(不承担他人不属于自己的情绪)、时间边界(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不被随意侵占)、能量边界(不被他人的负面情绪耗竭)以及物质边界(对自己财物的合理保护)。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帮助读者识别自身边界的薄弱环节。 边界被侵犯的信号: 当边界受到侵犯时,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会发出信号,例如疲惫、怨恨、焦虑、失落感,甚至出现身体不适。本书将教会读者如何敏锐地捕捉这些信号,并将其视为需要关注的警示。 “不”的力量与智慧: “不”并非是一种拒绝,而是一种选择。它意味着选择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选择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选择忠于自己的价值观。本书将探索“不”的多种表达方式,从直接的拒绝到委婉的推辞,从设置明确的规则到适时的沉默。关键在于,以一种不伤害他人、不贬低自己的方式来实现。 “是”的边界: 边界的建立并非意味着孤立,而是为了更好地连接。当我们能够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边界时,我们也能够更真诚地表达“是”,更投入地参与到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互动中。本书将阐述,只有在安全、被尊重的空间里,我们才能建立起更深层次、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三部分:内在力量的觉醒与滋养 个体的内在力量,并非某种天赋,而是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关怀和积极行动不断培养而成的。它是一种自信、一种韧性、一种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保持内心平静的能力。 自我关怀的艺术: 关怀自己,不是自私,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自我关怀方法,包括正念练习、冥想、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拥抱那些能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活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是滋养内心力量的源泉。 韧性的培养: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挑战。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面对逆境的韧性。这并非意味着无视困难,而是学会在困境中寻找成长的机会,从中汲取经验,并重新站起来。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失败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积极情绪的引导: 积极情绪并非虚幻的乐观,而是基于现实的积极心态。本书将分享如何通过感恩、专注当下、培养兴趣以及与积极的人互动来提升整体的幸福感。积极的心态能够增强我们的能量,使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 行动的力量: 最终,内在力量的体现,离不开积极的行动。本书将鼓励读者将内心的觉察和边界的建立,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无论是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时间,还是在工作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抑或是拒绝不合理的请求,这些行动都将不断强化我们的内在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 第四部分:在关系中生长:智慧的互动与连接 生命并非独立存在的孤岛,我们生活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如何在维持自身边界的同时,与他人建立真诚、健康的连接,是本书探讨的又一重要主题。 倾听的力量: 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言语,更是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和需求。本书将强调有效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同理心来化解误会,增进理解。 建设性沟通: 沟通是连接的桥梁。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沟通技巧,帮助读者以清晰、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鼓励他们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观点。 同理心的实践: 同理心是一种强大的连接工具。它让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建立更深厚的情感纽带。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实践同理心。 健康的合作与共赢: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非意味着单方面的付出或牺牲。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合作中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尊重他人的需求,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这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 《静水流深》是一本关于自我赋权的书。它不提供速成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踏上一段持续的自我探索和成长之旅。通过觉察内心的声音,看见并维护自己的边界,滋养内在的力量,并在关系中学习智慧的互动,我们能够逐步构建起一种更加自由、更有韧性、更富意义的生命状态。当我们真正懂得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我们便能以一种更从容、更深刻的方式,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与机遇。这本书,愿成为您在人生旅途中,那盏指引方向、温暖心灵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