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让·瓦尔让因为偷了一片面包而要服十九年的劳役;芳汀为了抚养自己的私生女,竟然卖掉了自己的牙齿;窃尸贼反而成了死里逃生的将军的救命恩人。这是怎样的一个悲惨世界?雨果用充满激情的文笔,再现了那段从拿破仑战争到法国七月王朝的深重黑暗而又荡气回肠的年代,勾勒出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众生相。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 芳汀
第一卷 正直的人
一、米里埃尔先生
二、米里埃尔先生变成福来主教大人
三、好主教遇到苦教区
四、言行一致
五、福来主教大人的教袍穿得太久
六、他托谁看守房子
七、克拉瓦特
八、酒后的哲学
九、妹妹笔下的哥哥
十、主教面对玄妙的智慧
十一、保留
十二、福来大人的孤单
十三、他相信的事
十四、他的所思所想
第二卷 堕落
一、黄昏,走了一天
二、劝明智者谨慎
三、百依百顺的英雄气概
四、细说蓬塔利埃的干酪业
五、静谧
六、让·瓦尔让
七、绝望的内涵
八、波浪和黑暗
九、新的不满
十、半夜醒来
十一、他所做的事
十二、主教在工作
十三、小热尔维
第三卷 一八一七年
一、一八一七年
二、两个四重奏
三、四对四
四、托洛米耶斯非常快乐,竟然唱起一支西班牙歌曲
五、在蓬巴达小酒馆
六、相爱篇
七、托洛米耶斯的智慧
八、马之死
九、寻欢作乐的愉快结局
第四卷 托付,有时就是断送
一、一个母亲与另一个母亲相遇
二、两副贼相的初次素描
三、云雀
……
第二部 柯赛特
第三部 马里于斯
第四部 普吕梅街的牧歌和圣德尼街的史诗
第五部 让·瓦尔让
精彩书摘
事实是,他令人不快。怪事不少,有一件事他不由自主说了出来,一天晚上,他呆在一个地位煊赫的同事家里:
“漂亮的挂钟!漂亮的地毯!漂亮的仆役服装!这真是很令人讨厌!噢!我可不愿意所有这些浮华的东西,在我耳边不停地叫唤:有人饿了!有人冷了!有穷人!有穷人!”
顺便说说,憎恨奢华不会是明智的。这种憎恨会带来憎恨艺术。然而,在教会人士家里,在摆排场和宗教仪式之外,奢华是个错误。看来这不像显露真正仁慈的习俗。一个肥胖的教士是违背常理的。教士应当呆在穷人身边。可是,是否能不停地,日日夜夜地接触各种困苦,各种不幸,各种穷人,而自身却不沾一点这种神圣的贫困,就像劳动能不沾一点灰尘呢?能设想一个人呆在炭火边,却不感到热吗?能设想一个工人在一只大火炉旁干活,却没有一根头发被烧掉,一根手指被熏黑,没有一滴汗,脸上也没有一点灰吗?教士,尤其是主教身上,仁慈的首要证明,就是贫穷。
这无疑正是迪涅的主教的所思所想。
再说,也许不应该认为,他在某些敏感的问题上,有着我们所说的“本世纪的思想”。他很少参与当时的神学争论,对教会和国家达成和解的问题保持沉默;不过,要是对他逼得紧,看来不如把他看作教皇绝对权力主义者,而不是拥护法国教会自主的人。由于我们是在描绘一幅肖像,不想隐瞒什么,我们不得不补充说,他对日落西山的拿破仑态度冷淡。从一八一三年起,他参加或者欢呼一切敌意的示威。在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路过时,他拒绝去看皇帝。在百日期间,他在自己的教区拒绝吩咐为皇帝作公开祈祷。
除了他的妹妹巴普蒂丝汀小姐,他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将军,另一个是省长。他常常写信给他们俩。他对前者一度严厉,因为在戛纳登陆时期,这位将军是普罗旺斯的一个统帅,指挥着一千二百个人,追赶皇帝时却想把他放走。他对另一个兄弟的通信显得更加友爱,这个以前的省长正直、高尚,蛰居在巴黎的卡塞特街。
福来大人也曾经拥有党派思想,这是他悲苦的时期,笼罩着乌云。当时激情的阴影,掠过这关注永恒事物的、和善而崇高的头脑。自然,这样一个人与没有政治见解是相称的。但愿读者不要误解我们的观点,我们绝不将所谓“政治见解”和对进步的孜孜以求,以及和崇高的、爱国的、民主的、人道的信念混淆起来;今日,这种信念理当成为一切通达之士的根底。我们不想深入探索与本书无直接关系的问题,只想这样说:福来大人不是保王派,他的目光一刻也不离开平静的注视,那是幸事;人们在他的注视中,清晰地看到,在人间事物的风云变幻之上,有三注纯洁的光芒在闪闪发光:真理、正义、仁慈。
我们承认,天主创造出福来大人,决不是要他起政治作用。我们理解和赞赏他以法律和自由的名义对手握全权的拿破仑提出抗议,傲然表示反对,这是正确而危险的抗拒。可是,我们面对飞黄腾达的人感到顺眼,而对一落千丈的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只喜欢在有危险的地方进行战斗;无论如何,惟有最初的斗士才有权利成为最后全歼敌人的斗士。谁在兴盛时期没有成为不屈不挠的揭发者,谁就应该在崩溃时保持沉默。只有成功的揭露者,才是失败的合法辩护人。至于我们,当天主参与进来并进行打击时,我们就听之任之吧。一八一二年,有人开始缴我们的械。一八一三年,受到灾祸鼓动的、以前缄默不语的立法会议卑怯地打破沉默,表示愤慨,人们对此表示赞许是不对的;一八一四年,面对那些背叛的元帅,面对从一个泥潭到另一个泥潭、被捧到天上以后詈骂不止的参议院,面对撒腿逃跑、向偶像啐唾沫的狂热崇拜者,掉过头去是一种责任;一八一五年,空气中弥漫着大灾大难,法国对灾难临头感到颤栗,能隐约辨别到滑铁卢在拿破仑面前张开大口,军队和人民对受命运判决的人发出痛苦的欢呼,这一切丝毫没有可笑的地方。一颗像迪涅主教那样的心,即使对暴君作了全部保留,也许不该视而不见一个伟大民族和一个伟人在深渊边的紧紧拥抱,所具有的壮美和动人之处。
……
前言/序言
《浮士德》 序言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永恒追寻的史诗,一次关于灵魂与欲望、知识与体验、救赎与毁灭的深刻辩证。歌德用毕生的心血铸就了这部巨著,它不仅是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宏大的格局、深邃的思想和不朽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触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灵魂。 《浮士德》的故事,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却被歌德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它讲述了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却又极度苦闷的老学者,在对一切知识都感到厌倦后,与魔鬼靡菲斯特签订了灵魂契约,企图通过体验人世间的一切,以求得真正的满足与解脱。然而,这场交易,注定是一场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旅程,它将浮士德带入了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境遇,让他经历了爱恨情仇,品尝了权欲浮华,也感受了生命极致的欢乐与痛苦。 第一部:个人命运的悲歌与青春的狂想 故事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宏大的宇宙景象——天堂的序幕。在这里,上帝与魔鬼就人类的本质进行了一场关于“人是否会因失去方向而堕落”的赌约。魔鬼靡菲斯特认为,人类终将沉沦,而上帝则坚信,只要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奋斗,总能找到通往光明的道路。这场赌约,为浮士德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也预示着他即将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灵魂洗礼。 我们的主人公,海因里希·浮士德博士,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学者。他精通哲学、法学、医学、神学,甚至炼金术,一生都在书本中遨游,寻求知识的终极奥秘。然而,即使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他却发现自己依然被困在生命的迷宫中,对现实世界的一切感到索然无味,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深深的怀疑。他对着书本发出绝望的呐喊:“我研究了哲学,也研究了法学,医学以及所有我知道的,不幸的是,我也研究了神学,从头到尾,带着狂热,但仍旧是个糊涂虫!” 这种知识的贫困感,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共同写照,也是浮士德苦闷的根源。 在一次复活节的郊游中,浮士德遇到了他多年未见的学长,一位虔诚的老农夫。老农夫质朴的话语,让他看到了与书本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激起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很快就被他内在的矛盾所吞噬。他渴望摆脱束缚,体验生命的激情,却又对世俗的污秽感到恐惧。 就在浮士德陷入深深的绝望之际,魔鬼靡菲斯特出现了。靡菲斯特是一个狡黠、嘲讽、玩世不恭的形象,他代表着诱惑、怀疑与虚无。他看中了浮士德对知识和体验的无尽渴求,于是向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交易:靡菲斯特将成为浮士德的仆人,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带他体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如果浮士德在某个瞬间感到真正的满足,并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ön!),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属于靡菲斯特。 浮士德,在对生命彻底绝望之后,毅然接受了这个危险的契约。他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找到那种让他心满意足的瞬间,因此他觉得自己可以毫无顾忌地放纵。 靡菲斯特并没有直接将浮士德拉入地狱,而是以一种巧妙而富有欺骗性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他走向深渊。首先,他为浮士德施展了魔法,让他恢复了青春。这不仅是外貌上的年轻,更是心灵上的重获活力,让他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冲动。 在靡菲斯特的引导下,浮士德体验到了各种各样的刺激。他被带到一家酒馆,品尝美酒,与一群粗俗的年轻人打闹,体验了底层社会的放纵与狂野。然而,这种短暂的欢愉并没有填补他内心的空虚,反而让他更加厌恶这种庸俗。 随后,靡菲斯特将浮士德带入了贵族的沙龙,让他体验了奢华的生活和虚伪的社交。在这里,浮士德看到了人性的虚伪与空洞,感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堕落。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浮士德遇见了纯洁善良的少女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是一位虔诚、善良、美丽的少女,她的出现,让浮士德重新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暖与美好。然而,这段感情,注定是一场悲剧。在靡菲斯特的怂恿和操纵下,浮士德的爱情变成了纵欲,玛格丽特为了取悦浮士德,染上了罪恶。她错杀了自己的母亲,淹死了自己的孩子,最终被送进了监狱,在精神错乱中走向了死亡。 玛格丽特的悲剧,是浮士德个人命运的悲歌,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露。浮士德虽然享受了爱情的短暂美好,但最终却导致了无辜生命的毁灭。他内心的痛苦与愧疚,开始与靡菲斯特的诱惑交织在一起,让他对这场交易产生了动摇。 第二部:社会、政治与历史的宏大画卷 《浮士德》的第二部,将故事的视野从个人的命运,拓展到了宏大的社会、政治与历史的维度。浮士德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是开始参与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在更复杂的环境中继续他的探索。 在靡菲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来到了皇帝的宫廷。在这里,他见识到了权力的游戏,体验了政治的虚伪与腐败。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和靡菲斯特的“魔法”,帮助皇帝解决了财政危机,通过发行纸币,表面上繁荣了经济,但实际上却播下了通货膨胀的种子,为未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浮士德在这一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权力的吸引力,也看到了其内在的腐蚀性。 接着,浮士德的目光转向了更远大的目标。他开始渴望创造,渴望建设,渴望改变世界。在靡菲斯特的协助下,他获得了大片海滨的土地,并决心将其改造成一片繁荣的土地。他驱逐了阻碍他建设的居民,填平了沼泽,建造了港口和城市。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追求着“效率”与“进步”。 在建设的过程中,浮士德依然充满了矛盾。他一边追求着宏伟的目标,一边又在靡菲斯特的引导下,犯下了一些罪恶。他利用权力,驱逐了善良的老夫妇菲莱蒙和鲍西丝,他们的房屋被意外烧毁,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死亡。浮士德对此感到深深的自责,但他同时也在靡菲斯特的劝说下,将其归结为“必要的牺牲”。 然而,就在浮士德在建设事业中,看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已经年迈,双目失明,但他内心对生命的热情依然不减。他想象着自己正在指挥工人们进行最后的工作,他相信,这片土地将成为人类进步的典范。 在弥留之际,浮士德发出了那句他曾以为永远不会说出的句子:“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魔鬼靡菲斯特认为,他已经赢得了浮士德的灵魂。因为浮士德此刻感受到的,是一种对未来事业的期盼,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这在靡菲斯特看来,是一种“满足”。 然而,就在靡菲斯特准备收取浮士德的灵魂时,天使们降临了。他们用歌声和光明驱散了靡菲斯特,并将浮士德的灵魂带入了天堂。 结局:救赎与永恒的升华 浮士德的灵魂之所以能得到救赎,并非因为他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是因为他一生都在不懈地探索、不懈地奋斗。即使他犯过错误,即使他曾被欲望所驱使,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对真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他的“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并非是对当下某个瞬间的短暂沉醉,而是对他一生不懈追求过程的肯定,是对人类永恒奋斗精神的赞美。 天堂中的歌声,宣告了浮士德的升华。他不再是那个苦闷的学者,也不再是被欲望操控的凡人。他成为了一个在永恒的爱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存在。 《浮士德》的意义与价值 《浮士德》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不朽的杰作,在于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普遍困境,以及人类精神的永恒追求。 对知识与体验的辩证: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经历,展现了纯粹的理性知识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而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深刻地认识世界和生命。然而,体验也并非没有代价,它可能带来痛苦、罪恶与毁灭。 对欲望与诱惑的警示: 靡菲斯特代表了人性的阴暗面和外界的诱惑。歌德通过描绘浮士德被欲望所驱使的过程,告诫人们要警惕那些看似美好的事物,它们可能隐藏着吞噬灵魂的危险。 对人类奋斗精神的赞美: 尽管浮士德充满缺点,但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奋斗,永不满足。歌德歌颂了这种永不停止的追求,认为这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也是通往救赎的道路。 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第二部的宏大叙事,展现了歌德对当时欧洲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揭示了权力的腐蚀性,社会的虚伪性,以及人类在追求进步过程中的矛盾与困境。 对爱与救赎的思考: 玛格丽特的悲剧,以及最终浮士德灵魂的救赎,都指向了爱与救赎的力量。最终,是“永恒的女性”——一种超越世俗的爱,拯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浮士德》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细心品味的巨著。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它又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迷雾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永恒追问,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无尽探索。阅读《浮士德》,就是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思想的激荡,体验生命的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