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何谓密教?:关于密教的定义、修习、符号和历史的诠释与争论》为有关“密教”的一本译文集,共收录文章11篇。这些文章皆为当前国际学术界著名佛教学者对有关密教这一主题的讨论,分别从密教的定义、修习、符号和历史等不同的角度,对密教这一宗教、历史现象进行了阐述,代表了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认知程度和研究水平。
内页插图
目录
关于密教的定文、历史建构和象征意文的诠释和争论——对晚近西方密教研究中几篇重要论文的评述
《实践中的怛特罗:勾勒一部教派传统》导论
金刚乘:来源与功能
《密教在东亚》导论
论汉传密教………
果真有“密乘”佛教吗?
极端的东方:东方学家想象中“密教”范畴的构建
诊断怛特罗的“疾病”——《怛特罗:宗教研究中的性、秘密、政治和权力》导论
作为密续的《心经》
修辞、分类学与转向:简论佛教密宗历史编纂源流
牛肉、狗肉和其他神话:大瑜伽续仪轨和经典中的涵指符号学
吃婆罗门的心:密宗佛教论述中相异性的表现和身份的形成
精彩书摘
在学科诞生之初,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临时理论来为新出现的知识领域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使得更为深入的研究成为可能。这些理论,如果没有很快遭遇颠覆或反检,便会形成该领域的初始研究路径,并成为该学科研究背景的一部分,即公理之一。在获得“公理化”的地位以后,即使不曾有任何(抑或只是最微弱的)证据的支持,这些假设仍然会持续为后来的研究提供相关定义、结构,并常常规定研究进展的方向(以及随之而来的成果)。而最终,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被投诸于以这些从未被质疑过的“既定观点”为基础的研究中来,自此人们便生怕打破了科学平静的面孔,粉碎了令人安心的“进步”假象。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有时会感觉到一种顽固而跨越世代的学术保守主义——前辈学者很不愿支持(更别说“纵容”)那些企图对一个领域绝大多数基本假设进行大面积修订的行为。
佛教坐拥浩繁卷帙,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于是探索性的假设在人们刚开始尝试理解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现象时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基于这些假设学者们才有可能继续进行该领域的研究。正如从别处体现出的,①将诸多看似离散的现象构想为一个统一体,即一个共同的概念——“佛教”当中来,花费了学者们不少工夫;而基础性的工作——提供一部完整的佛教史,则花费了相对较短的时间。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制约的现代学术制度的紧逼,如果印度及佛教研究想要在学术界取得合情合理的一席之地,佛教便需要一部历史……于是有人将其构建了出来。
当然,如同一切人类活动一样,印度佛教史最初的想象过程自身也有一段历史。其资料范畴、解释方法,以及用于历史知识结构中的意识形态,绝不会来自一个“凭空”出现的特权。相反,知识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出人类活动的戏,只是我们将要讨论的这出戏比其他通过话语体系构建起其历史的人类活动更加奇异、特殊、难以捉摸。本文的关注焦点正是这种“元史学”(metahistory)。我们在此处并不关注佛教史本身的真实情况(尽管学术界在此问题上也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分歧)。相反,我们的关注点将集中在佛教密宗历史编纂的历史上:从19世纪早期直至今日,支撑着印度佛教密宗历史结构的话语体系的演化,以及这种结构化(以及正处在结构化过程中)的叙述是如何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中,随着研究的推进而发展变化的。这种方法能够增强该领域的学术活力。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眼光,即观察构造的历史材料与构造过程本身相互作用的过程,才有可能使历史编纂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能够缓解学术界在“常规科学”(如上文所述)阶段所产生的“目光狭窄”的问题,还能够为一些模糊的、或是在传统范式及其基础公理中被认为是毫无疑问的根本性问题,提供重新思考的路径。
在下文中,我将介绍印度佛教密宗的历史编纂源流,并着重介绍相关研究及其(“人性的,太人性的”)结果的历史状况。我将说明,佛教史基本框架的最初构建过程在当时是如何受到了叙述原型选择的决定性影响(修辞),这一框架又是如何通过最早的印度宗教解释模型得以确证(分类学),以及在没有更多证据或论证被提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历史编纂(及其连带效应)是如何通过一个原本博学广知(且曾多疑的),并且本可以成为20世纪全世界最负盛名及影响力的佛学教授的学者的戏剧化的妥协,而在佛教正统当中获得权威地位的(转向)。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办法来说明这种对佛教密宗历史的基本想象——在近两百年之中流行于现代学者之间的“通行货币”——亟须严肃、持久的反思。尽管学界对此问题有过零星的研究,并已说明了传统观念(如,密宗就是印度佛教只在7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最后的、堕落的阶段”)无法与我们所掌握的事实相抗衡,但并没有针对此类观点的源头进行过持续的批判。②我写下本文的目的旨在于提出一个论题,希望——不论之前的既定观点最终能否被推翻——它将会使得该问题越辩越明,并且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我们认为自己“确实了解”的印度宗教史有着如此模糊的来历。
……
《秘境的呢喃:一场跨越时空的探寻》 本书并非简单地对“密教”这一概念进行学术性的罗列或界定,而是以一种探索者的姿态,引导读者深入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与文化深处、常被误解与神秘化的领域。它试图拨开笼罩在“密教”二字周围的重重迷雾,不仅揭示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实践形式的实质,更深入审视其在不同文明、不同时代中所演变出的丰富面貌,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讨论与争议。 我们并非从一个僵化的定义出发,而是从最根本的问题开始:“密教”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宗教,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抑或是一种融合了上述多种元素的复杂体系?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寻根之旅,追溯其在印度古代宗教思潮中的起源,观察其如何与佛教、印度教等主流信仰体系交织、融合,并最终向喜马拉雅山脉的腹地,直至东亚的广大区域传播、生根、发芽。 一、 语境与根源:从“密”字背后的玄机说起 “密”字,在汉语中便自带了几分神秘、隐秘的意味。这并非偶然,而是它内在特质的体现。本书将首先解析“密”字的多重含义,它指向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私密传承,更是其修行方法的精妙与深邃。我们将深入探究,为何这种修行方式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借助师徒间的直接互动才能得以传达,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教理与智慧。 从印度的吠陀时代开始,我们就将看到一些零星的线索,暗示着一种注重转化、注重身心合一的修行趋向。而当佛教兴起,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出现,为这种趋向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空间。本书将详细阐述“密教”在佛教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它并非独立于佛教之外的存在,而是佛教后期发展中一种至为重要的分支。我们将剖析其如何吸收、转化了印度教的某些瑜伽传统、能量观念,以及萨满教式的仪式元素,从而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修行体系。 二、 实践的织锦:能量、转化与意识的飞跃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其修行实践的深入描摹。我们将打破“密教”仅与少数“神秘”仪式相关的刻板印象,而展现其丰富多样的实践面貌。 观想(Visualization): 密教的观想并非简单的想象,而是通过高度集中的精神力量,在意识中构建出清晰、生动的坛城、本尊形象,以及各种神圣的符号。这些观想对象,是宇宙法则的象征,是修行者内心状态的投射,也是通往觉悟的桥梁。我们将探讨不同流派在观想技法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观想来引发内在的转化。 咒语(Mantra): 咒语在密教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被视为具有特定振动频率的神圣语言,能够直接作用于修行者的身心,乃至整个宇宙。本书将解析咒语的结构、发音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咒语所对应的本尊、功德。我们还会探讨咒语与声音、能量之间的深层联系。 手印(Mudrā): 手印是密教修行中另一项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它们通过特定的手势组合,来象征特定的意义,激活特定的能量,并帮助修行者进入特定的精神状态。我们将展现各种常见手印的图示与寓意,并说明它们在仪式中的作用。 坛城(Maṇḍala): 坛城是密教宇宙观和修行体系的视觉化呈现。它通常以圆形或方形的精致图案为基础,描绘了诸佛菩萨、神灵以及宇宙的秩序。本书将深入解析坛城的象征意义,它既是宇宙的缩影,也是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地图,更是进行冥想和仪式的神圣空间。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坛城,并说明它们在引导修行者超越二元对立、进入圆满状态中的作用。 瑜伽与气功(Yogic Practices and Qi Gong): 密教的修行体系中,融合了高度发展的身体技法,如瑜伽的体式(āsana)、呼吸控制(prāṇāyāma),以及更具特异性的“拙火”(Kuṇḍalinī)修行等。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技法如何作用于身体的能量系统(脉、轮、气),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修行者解锁潜藏的生命能量,促进身心的净化与提升。 仪式(Rituals): 密教的仪式庄严而复杂,它们往往包含音乐、舞蹈、供养、诵经等多种元素,旨在创造一个神圣的场域,引导修行者与本尊建立连接,并完成特定的转化。本书将描绘一些代表性的密教仪式,并深入解析其背后的象征意义与心理效应。 三、 符号的语言:解码宇宙与心灵的密码 密教是一个充满丰富而深刻的符号体系的领域。这些符号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宇宙的智慧、佛陀的教诲以及修行者内在体验的密码。 本尊(Deities): 密教中出现的众多本尊,如忿怒尊、寂静尊,并非简单的偶像崇拜,而是不同面向的佛性、力量和智慧的象征。本书将深入解析这些本尊的形象、颜色、坐姿、手持物等各个方面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代表了修行者需要转化或整合的内在品质。 色彩与方位: 密教的坛城、唐卡等艺术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具有极其严谨的象征意义。每种颜色都对应着特定的元素、情感、智慧或佛母。同样,方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不同的本尊、能量场相关联。本书将揭示这些色彩与方位背后的秘密。 动物与自然元素: 狮子、大象、龙、金刚杵(Vajra)、铃(Ghaṇṭā)等,在密教的图像和仪式中频繁出现。本书将深入解析这些象征物所代表的含义,例如金刚杵象征着不可摧毁的智慧,铃象征着空性与慈悲的结合。 身体的象征: 密教将人体视为一个微宇宙,其脉、轮、拙火等能量节点,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本书将探讨身体在密教修习中如何被视为通往精神觉醒的载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如何与宇宙的宏大图景相呼应。 四、 历史的回响:传播、适应与误读 “密教”的历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蜿蜒曲折与丰富多样的演变。本书将梳理其在不同地域的历史轨迹。 印度本土的演变: 从早期婆罗门教的神秘主义,到佛教密部的形成,再到印度教密续(Tantras)的勃兴,本书将勾勒出密教在印度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的传播: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密教的精华被源源不断地传入西藏,并在那里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体系完备的藏传佛教。本书将重点探讨密教如何在藏地生根发芽,形成苯教、宁玛、噶举、萨迦、格鲁等不同教派的特色,以及它们在教义、修行和仪式上的独特之处。 东亚的足迹: 密教的某些元素也曾深刻影响了东亚的佛教,例如中国唐代传入的“密宗”(真言宗),以及日本的“东密”与“台密”。本书将探讨这些密教分支在东亚的接受、改造与传承,以及它们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西方世界的接受与争议: 近现代以来,随着东方文化的传播,密教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也伴随着各种误解、神秘化,甚至是商业化的解读。本书将审视西方学界与社会对密教的不同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学术争论与文化现象。 五、 争论的焦点:界定、正统与误读 “密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本书将无畏地探讨这些争议。 “密教”的定义问题: 什么是真正的“密教”?仅仅拥有某些仪式、咒语、手印就属于密教吗?本书将探讨学者们在界定“密教”时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不同学者提出的不同标准。 正统性与异端: 在历史长河中,密教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关系,常常伴随着正统与异端的辩论。本书将解析为何某些形式被视为“正统”,而另一些则被边缘化,以及这种划分背后所涉及的权力、文化与教义因素。 性与密教: 长期以来,“密教”常与性修行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其一部分实践的真实写照,也常常是西方世界最容易产生误读和猎奇的焦点。本书将以严谨的态度,探讨密教中关于“乐”(Bliss)的修行,以及它与“非二元”智慧的深刻关联,区分真正的转化之道与肤浅的感官享乐。 历史研究的挑战: 密教的很多知识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其历史文献也常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达,这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书将探讨学术界在研究密教历史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面临的困境。 结语:一场未竟的探索 《秘境的呢喃》并非一本终结性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开放性的邀请,邀请读者与作者一道,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探寻之旅。它旨在提供一种更为深入、更为 nuanced 的视角,去理解“密教”这个复杂而迷人的概念。无论你是对东方哲学、宗教史、心理学,还是对人类意识的潜能感兴趣,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你得以窥见隐藏在“密”字背后,那片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它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那些被遗忘的智慧,去理解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实践,去感受那些直指心灵的象征。这是一场关于探索、理解与自身转化的旅程,其意义远不止于对“密教”本身的认知,更在于它所能激发的人类自身觉醒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