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丛小平 著
图书标签:
  • 师范教育
  • 中国近代史
  • 现代化
  • 民族国家
  • 社会转型
  • 教育史
  • 1897-1937
  • 历史学
  • 社会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3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13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着眼于1897年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作者简介

  丛小平,历史学博士,美国德州休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社会、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妇女史、近现代教育史。本书英文版2007年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明清时代的学校、教师及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改革
1. 明清时期的学校体系与教师
2.19世纪后半叶教育改革和教师问题
3. 明清时期的女学与现代女子教育的转型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转型:师范院校的兴起, 1897-1911
1. 师范学堂与社会转型
2. 从母亲到女教师:女子师范学堂与国家建设,1907-1911
3. 从旧式文人士大夫到现代教育家:以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为例,1904-1910
第三章 在政治动乱中建设民族国家:民初的师范学校,1912 - 1921
1. 以教育统一为国家统一之基石
2. 以教育独立与教师职业化促成国家建设
3.职业女教师群的出现:1910年代的女子师范第四章 寻求“现代性”和“普世性”:壬戌学制下的师范学校,1922–1930
1. 1922年教育改革中的师范学校
2. 1920年代教育和教师的问题
3. 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女子中等师范的衰落
第五章 现代性与中国农村:乡村师范的兴起, 1922-1930
1. 艰难的现代乡村教育
2.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
3. 改造乡村社会的实验:晓庄乡村师范学校, 1927-1930
附录:程本海:乡村小学教师应有的本领第六章 国家权力渗入地方社会:乡村建设中的师范学校, 1930-1937
1. 重建国家控制的统一师范学校体系
2. 国家权力的延伸:规范师范学校与教师
3.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乡村师范:三个案例
4. 内陆地区教育发展的亮点:30年代的女子师范
第七章 通向乡村革命的桥梁:师范学校与30年代的社会政治变革, 1930-1937
1. 对现代教育与共产党乡村革命的重新思考
2. 三十年代地方师范学校与社会流动
3. 社会革命的温床:山东、河北的地方师范学校
4. 江西苏区时期的师范学校:1929-1934
结语 文献、书目缩写凡例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的近代转型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在传统社会,教育往往是通过宗教机构、家族或专业组织进行的,而在现代社会,教育成为国家社会的公共事业。现代教育的兴起和普及以及社会化、专业化是工业时代的关键,因为学校将前现代的人转变成工业社会适用以及能够适应工业社会的人。不仅如此,现代教育对政治和社会的转变也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国家可以将其影响力伸展到地方社会.美国学者厄尼斯特.盖尔纳(E,nest Ccllnel.)指出,现代学校将一种所谓民族的“高级文化”灌输给大众,使得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的沟通整合成为可能。①尤金.韦伯(Eugen webcr)在其对法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中认为,普及教育使得法国农民有了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对都市的官方文化变得熟悉,有利于他们融人现代社会。②本尼德特.安德森(Ber,edi。t Anderson)认为,现代教育对与形成“想象的社区”,传播民族主义功不可没,至少在东南亚国家是如此。尽管从全球的角度来讲,教育的普及是一种大趋势,其作用也有一些共同性,但在具体推进这一过程中,每个国家却经历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
  同样,从全球范围来说,现代教师既是教育现代化的产物,又推动着教育的普及与现代化.在启蒙时代的法国,教师往往成为共和制的启蒙者和宣传员,新世界的民主制度与美好生活经由他们的中介与调和,传播给社会底层“愚昧的”民众。④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女教师们成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挑战着男性统?台的领域,以行动推进男女平等的理想。⑤在后发性现代国家,教师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20世纪初期的俄国和墨西哥,教师们以新思想教育农民,并发动他们参与社会革命。⑥尽管各国教师都同样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各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及社会政治环境不同,教师群体的形成、训练的方法,以及他们在各自社会舞台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与西方大多数社会不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仍然拥有全国范围的官学体系,同时还有大量的半官方和私立书院,众多的社学、义学、族塾、村塾、家塾。这种庞大的教育体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训练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在科场寻求功名。尽管中国前近代的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从教人员不少,但并没有专业机构培训教师。在1905年科举废除之前,教师一直是官僚体系的附属物,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
  ……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英文版的基础上翻译修改而成,而英文版则是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写成。从2001年写成博士论文到2007年英文版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再到本书的中文版发行,中间经历了许多年头,但是作者对书中的观点坚信不疑,认为它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解释能力,并与当下中国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相关性,因此相信有出中文版的价值.
  本书名为《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但是“现代化”一词本身是一个非常有问题的概念。英文版书名为“Tcachcrs’Sch001sandthcMakingoftheM0dernChineSeNation—State”,其中“making”带有“化”的意思,但是又有塑造、造成、制造、形成等意思,强调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并带有社会的转型问题。可是,使用“现代化”一词就有了目的论的意味,与本书所要表达的历史过程不甚相符。但若将英文书名直接翻译成《师范学校与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不仅与中文习惯不符,而且太长拗口,所以只有勉为其难地用了这个书名。
  关于本书中对“近代”与“现代”的使用,需要做一些说明。英语中的“modern”一词涵盖了中文的“近代”和“现代”两个概念,这就使得翻译时很难准确地用这个单一词汇来说明中文概念中的两个时代。而我所研究的时段也正好是从19世纪末的晚清(近代)到20世纪30年代抗战开始(现代),所以这两个词可能会造成一些概念上的混淆。然而对于时代分期的讨论属于历史学中的重大课题,本书无力涵盖。目前我只能艰难地交互使用这两个词。有时我会将二者并用即“近代(现代)”,或在讨论20世纪的现象时,单纯使用“现代”一词,以符合中文读者的习惯。但无论如何使用这两个词都不会影响本书观点的表达,而且.这也正是本书的意图之一,即中国的近代现代,甚至包括所谓的“前近代”或说“传统”时代,都有着强烈的连续性,而师范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它们的连续性正说明了这一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正因为“现代”或“近代”是争议性很大的用词,作者使用这个词并不代表认可它是一种已经定性的概念。实际上,我只是从功能主义(functionaIism)的角度使用这两个词汇,取其方便以指认时代而已。
  相较于英文版,中文版中的一些变化需要说明,一是在过去十几年中,一批研究成果相继出现,我在翻译时尽量将这些新成果包括在内,使得中文版不会显得过时。同时,根据新找到的史料,我又在第三章第二节中增加了一个小专题,讨论教育专业化与教师伦理问题,这是英文版所没有的。二是对英文版中的一些遗漏或省略部分做出增补。当时出英文版时,出版社对书的页数有严格限制,因此不得不对资料引用和讨论分析做一些删节或简化处理,甚至忍痛舍弃某些小的论点,包括像第四章中壬戌学制颁行前关于师范学校存废的讨论都在英文版中被删除。而这次在中文版中则将这些被简化和被删除的部分都恢复添加了进去,使得本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也体现了作者本来之意图。三是作者在翻译自己的书时自由度更大一些,不必按照英文版逐字逐句地翻译。造成译文生硬。我尽量采用意译的方法,以将意思表达得更清楚,让行文更加流畅为原则。而且,在翻译时,我对英文版本中一些针对英文读者的背景介绍做了简略处理,使其更适合中文读者的习惯。尽管如此,由于作者长期用英文写作,又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行文中难贪出现一些比较拗。的英式化句子,只能请读者谅解。最后,我在结构上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英文版中的第四章本来就比较长,中文版又做了一此增补,就变得更长。为了阅读方便,我将其劈成两章,即中文版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英文版的第四章。这样,中文版的第四章比起其他几章稍稍短了一点,但是仍然可以自成一章。其他章节则保持原状,序号依次类推。
  我在英文版的序言中感谢了许许多多曾经帮助过我的学者、教授、编辑和工作人员,这种感激之情至今犹存。而在翻译和出中文版的过程中,又得到不少学者和朋友的帮助。例如老同学赵军秀教授和她的学生王本涛为我在北京的研究提供了各种方便。另一老同学王晓欣教授帮我找到所需资料,并复印邮寄给我。好友秦燕教授长期以来尽其所能地支持和帮助我,正是在她的不断敦促下,我才有了将本书翻译成中文的行动。刘九生教授极具耐心地阅读了中文稿的全文,对书稿中每一处不符合国内出版惯例的地方都——做了标记,并指出了一些打字错误,让书稿变得更加完善。李惠莲同学、汪永平教授都曾帮我在电脑上对这些错误进行了更正.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中,杨念群教授、刘昶教授都对我有过巨大的帮助。严搏非先生独具慧眼,将书稿出版。对以上学者们和朋友们的帮助,我铭感于心并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
  本书英文版在2007年出版后,获得了“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我衷心感谢学会和历史学家同行们对我的肯定和鼓励,希望这本书的中文版也不负他们所望。
  2013年7月25日子休斯顿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897年至1937年间,中国师范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其如何深刻影响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社会转型。作者以扎实的史料研究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师范学校的兴起、发展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第一部分:变革的序曲——晚清教育改革与师范雏形(1897-1911) 19世纪末,内忧外患的中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甲午战争的惨败,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唤醒了沉睡的国人,也催生了深刻的改革思潮。“变则存,不变则亡”,在这一紧迫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被视为图强御辱的重要途径。本书将首先聚焦于晚清末年,在维新变法思潮的推动下,传统的官学体系开始松动,新式学堂应运而生。 在此过程中,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尤其是具备科学知识和救国理念的教育者。传统的私塾教育已无法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教师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因此,早期师范教育的萌芽,往往与兴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紧密相连。本书将追溯这一时期师范教育的早期探索,重点关注那些先行者在理念引进、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例如,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提出的“兴学”主张,虽然并非直接指向“师范”,但其强调培养“新民”的思想,为师范教育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教育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在这种认识的驱动下,一些官办或半官办的学堂中,开始出现了初步的师范教育内容,或是设置了专门的“师范班”,其目的在于训练能够适应新式学堂教学的教员。 本书还将考察这一时期,西方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师范学校,但其在引入西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方面,间接为中国本土师范教育的出现提供了参照。例如,一些教会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品德培养的重视,都为后来的师范学校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晚清师范教育的雏形,虽然尚不成熟,却承载了国家对未来的殷切期盼。它们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变革的土壤中悄然孕育,为之后民国时期大规模的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埋下了伏笔。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些早期探索的特点、遇到的挑战以及其历史局限性,为理解整个师范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轨迹,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民国曙光——师范教育的勃兴与国家建构(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代,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统一的民族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精英。师范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勃兴的态势。 本书将重点探讨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时期,在教育政策上的转变。教育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范教育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成立,更是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进一步加大了对师范教育的投入。 这一时期,师范学校的数量急剧增加,类型也日益多样化。除了中央政府创办的国立师范学校,各省纷纷设立省立师范学校,一些教会学校和私人机构也开办了师范教育。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不同类型的师范学校的特点、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招生情况。例如,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等师范学府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迈入了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培养具有更高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教师。 师范教育的勃兴,不仅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其在塑造民族国家认同、推广现代思想文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新式教育的传播者,深入到全国各地,尤其是乡村地区,他们不仅教授知识,更传播着科学、民主、共和等现代观念,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火种”。 本书将深入分析师范学校在培养“新国民”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考察其课程设置,包括国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以及政治常识等科目,可以看出师范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对教师品德和仪表的要求,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教师“为人师表”的期望。 这一时期,师范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资金短缺、师资匮乏、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师范学校的发展。然而,尽管困难重重,师范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奠基作用不容忽视。它们为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和思想动力。 第三部分:变革的深化——社会转型与师范教育的挑战(1927-1937) 国民政府统治的十年(1927-1937),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在政治上,国民党试图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现代化的国家;在经济上,努力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建设;在文化上,倡导新生活运动,试图重塑国民精神。在这一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师范教育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书将重点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政府一方面继续重视师范教育,将其视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例如,对高等师范学校的扩建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初等、中等师范教育的管理和规范,都体现了政府对师范教育的重视。 然而,这一时期师范教育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对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也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本书将深入分析师范教育在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例如,一些师范学校开始增设农科、工科等应用型专业,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师范教育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以应对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社会转型对师范教育带来的冲击。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思潮的碰撞,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等问题,都给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证师范教育的稳定和发展,如何培养出既有知识又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教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书中还将关注教师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社会思想的引导者。在政治动荡、社会思潮涌动的大背景下,教师的立场和选择,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书将通过对当时教师群体生存状态、思想观念以及职业发展的考察,来展现社会转型时期,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结论:师范教育的 legacy——民族国家的基石与社会转型的动力 1897年至1937年,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转折时期。在这三十年间,师范教育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师范教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师范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合格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们传播了现代教育理念、科学知识和进步思想,为提高国民素质、普及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范教育的毕业生,如同无数颗火种,播撒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知识点亮了人们的心灵,用思想启迪了社会的进步。他们是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更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同时,本书也客观地展现了师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局限性。在贫穷、战乱、思潮混乱的环境下,师范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曲折与奋斗,才使得师范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教育,尤其是教师的培养,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并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汲取智慧。本书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师范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来说,这部著作提供了一个极富洞见的全新切入点,它成功地将“民族国家”的构建从政治军事领域拉回到文化教育的场域进行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它巧妙地论证了,在国家机器尚未完全成熟、权力尚未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时代,师范学校如何通过培养一批“被授权的知识分子”——教师,成为了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权力渗透和意识形态扩散的神经末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时间跨度上选择的精妙性,1897年作为一个起点,恰好抓住了戊戌维新后教育思想的首次剧烈震荡;而1937年作为终点,则精准地框定了抗战爆发前夕,这一现代化实验的暂时休止符。这种对时间节点的精确把握,使得全书的论述线索清晰、逻辑严密,仿佛一张精密绘制的路线图,清晰地展示了在剧烈外部冲击下,中国如何试图在内部重塑其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于“现代化”悖论的揭示,它没有简单地将师范教育描绘成一条笔直通向进步的光明大道,反而清晰地勾勒出其内部的矛盾与断裂。比如,当国家试图通过标准化课程来灌输统一的民族主义观念时,这种自上而下的工程在面对庞杂的区域文化和方言差异时,其效力和阻力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作者对此的分析极其到位,它揭示了教育现代化在实践层面是如何被地方权力、经济资源甚至性别观念所形塑和扭曲的。特别是对于早期女师范教育的论述,精彩地展现了在父权制社会结构下,国家对“新女性”的培养目标是如何在解放与规训之间来回摇摆的。这种对教育权力运作机制的批判性反思,使得全书的基调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拒绝简单肯定的姿态,让读者在赞叹教育变革力量的同时,也不禁反思其伴随而来的文化同质化和结构性压迫的阴影。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一次对历史迷宫的深度探索,它巧妙地将教育史与宏大的国家构建进程编织在一起,引人入胜。作者对于1897年至1937年这段关键时期的敏感度令人印象深刻,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新式教育机构如何从无到有,逐渐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书中对师范教育如何成为塑造现代国民身份认同的核心工具的论述尤为精妙,不同于传统只关注政治精英的史学视角,这里将笔触深入到乡村和地方教育实践中,展现了国家权力如何在“教化”的名义下,尝试统一一个多元、复杂的文化版图。特别是对于不同地域间师范学校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能动性和结构性张力,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使得对“民族国家形成”这一宏大命题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教学大纲、师资培训和学生命运交织而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晚清到民国初期社会精英阶层的构成、思想变迁的路径,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现代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样的深层叩问。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文献广度着实让人感到震撼,它绝非等闲之辈能够轻松消化的入门读物,但一旦沉浸其中,其回报是巨大的。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教育行政体系的每一份档案、每一份细则都有过反复的摩挲和推敲,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构建起一个极其坚固的论证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社会转型”这一议题时所采取的跨学科路径,它跳出了纯粹的教育史叙事,引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的观察视角,探讨了“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在传统士绅与现代公务员身份之间的尴尬过渡与身份重塑。书中对师范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职业伦理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作为“文化代理人”在执行国家意志与面对本土文化抵抗时的内心挣扎。这种对微观主体经验的关注,有效地平衡了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扁平化倾向。坦白讲,阅读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力,但每一次深入都能发现新的肌理,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在书桌旁备一本厚厚笔记本来进行研读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研究的价值正在于挖掘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却具有深远影响的“基础设施”。师范学校,在传统史观中可能只是一个次要的背景元素,但作者通过扎实的研究,将其提升到了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心位置。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史的书,它实质上是一部关于“想象的共同体”如何被制度化、被编码进一代代人的心灵深处的社会史。书中对课程设计、教科书审查、教师资格认证等具体制度细节的梳理,无不体现出国家意志如何通过日常的、重复性的教育活动,去重塑个体的世界观和集体的情感结构。这种从制度层面逆向工程国家认同构建过程的写作手法,严谨而不失文学性,它迫使我们重新评估在社会剧变时期,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共谋关系,是一部充满思考价值的里程碑式著作。

评分

第一节 内外官员:帝制末年

评分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评分

我在英文版的序言中感谢了许许多多曾经帮助过我的学者、教授、编辑和工作人员,这种感激之情至今犹存。而在翻译和出中文版的过程中,又得到不少学者和朋友的帮助。例如老同学赵军秀教授和她的学生王本涛为我在北京的研究提供了各种方便。另一老同学王晓欣教授帮我找到所需资料,并复印邮寄给我。好友秦燕教授长期以来尽其所能地支持和帮助我,正是在她的不断敦促下,我才有了将本书翻译成中文的行动。刘九生教授极具耐心地阅读了中文稿的全文,对书稿中每一处不符合国内出版惯例的地方都——做了标记,并指出了一些打字错误,让书稿变得更加完善。李惠莲同学、汪永平教授都曾帮我在电脑上对这些错误进行了更正.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中,杨念群教授、刘昶教授都对我有过巨大的帮助。严搏非先生独具慧眼,将书稿出版。对以上学者们和朋友们的帮助,我铭感于心并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

评分

这书,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目录

评分

正好最近收集近代教育史发展,不错

评分

我在英文版的序言中感谢了许许多多曾经帮助过我的学者、教授、编辑和工作人员,这种感激之情至今犹存。而在翻译和出中文版的过程中,又得到不少学者和朋友的帮助。例如老同学赵军秀教授和她的学生王本涛为我在北京的研究提供了各种方便。另一老同学王晓欣教授帮我找到所需资料,并复印邮寄给我。好友秦燕教授长期以来尽其所能地支持和帮助我,正是在她的不断敦促下,我才有了将本书翻译成中文的行动。刘九生教授极具耐心地阅读了中文稿的全文,对书稿中每一处不符合国内出版惯例的地方都——做了标记,并指出了一些打字错误,让书稿变得更加完善。李惠莲同学、汪永平教授都曾帮我在电脑上对这些错误进行了更正.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中,杨念群教授、刘昶教授都对我有过巨大的帮助。严搏非先生独具慧眼,将书稿出版。对以上学者们和朋友们的帮助,我铭感于心并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

评分

全国联保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