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和发布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该公约明确地提出了残疾儿童“适应性训练”(habilitation))的概念,倡导要协助由于先天残疾或在儿童早期获得的残疾而致功能障碍的残疾儿童得到适应性训练的服务,以改善其功能,其中也包括残疾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康复训练。
沟通能力包括口头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姿势和表情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利用辅助器具和手段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对语言沟通能力障碍的儿童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极其重要,理由如下:
沟通能力的发育从一出生后便开始了,而出生后头几年,正是沟通和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此期间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和水平,对儿童心理精神状态的发展、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家建和人际关系的培育,以及个人独立生活和融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抓紧残疾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是促进他们日后全面发展的一个策略。
正因如此。国内外康复界和教育界都很重视推广普及有关残疾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康复训练。由世界卫生组织(WHO) 康复协作中心著、香港复康会以及中山大学出版社联合编译的这套“0-6岁残疾儿童沟通能力康复训练手册”,肯定将会对国内残疾儿童沟通能力的康复训练提供巨大的推力和助力。
这套丛书的内容和编排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重视阐述清楚残疾儿童沟通能力康复训练在原理上和方法上的共性和特性。在共性方面,讲清沟通的基本概念、沟通能力的正常发展、对沟通困难的早期识别、日常生活中沟通技能的培养;在特性上,根据造成沟通困难原因的不同,其障碍表现和康复训练方法也有其差异之处,本丛书分别对几个不同的病因,即“脑瘫”“智力障碍”“言语特殊困难”“听力损伤”“多重残疾”等引起的沟通能力障碍,分别介绍其障碍表现的不同特点,以及训练上不同的方法。
以社区康复服务为背景,具体介绍在社区和家庭用得上、简便易行、效果确实的残疾儿童语言沟通能力训练方法,充分利用社区坏境促进康复。
照顾到中国的社情、民情、文化背景,本丛书在编译时,于适当的场合下,对一些案例的描述,注意到尽贴近中国本土的情况,使读者感到更为亲切并便于理解。
作为一套有关残疾儿童康复理论与方法的实操性读物,本丛书适合于康复界(尤其残疾儿童康复界)人士、特殊教育教师、有关家长、保育人士以及社区康复工作者参阅使用。我衷心祝贺本丛书成功地出版发行,并造福于有沟通能力困难的残疾儿童和他们的家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教授
(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协作中心主任)
卓大宏
2014年12月22日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有一种递进的美感,从基础的非语言信号识别,到复杂的情景对话模拟,每一步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情绪识别与表达”的训练模块印象深刻。智力障碍儿童往往在理解和表达自身情绪方面存在巨大障碍,这常常是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精细化的步骤,教导我们如何使用视觉支持卡片(如“高兴”、“生气”的表情图),配合具体的语言描述,帮助孩子建立情绪与生理感受之间的联系。它的训练目标设定非常务实,不是要求孩子瞬间达到成人的表达水平,而是首先确保他们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标记自己的核心需求和不适。这种“先满足基础需求,再追求高级表达”的策略,极大地降低了训练初期的难度,也显著提升了孩子对沟通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它有效地避免了早期训练中常见的挫败感累积,使得整个康复过程看起来更加有希望和可控。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手册时,最先抓住我眼球的是它对“环境创设”的独到见解。很多同类书籍往往聚焦于个体技术操作,而这本书却把重点放在了“生态有效性”上,强调沟通的发生必须植根于儿童真实的生活环境。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如何将家庭、幼儿园乃至社区空间,转化为促进沟通意愿的“催化剂”。例如,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在餐桌上设置“请求”的机会点,如何设计结构化的游戏环境来引发“提问”和“分享”。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转变,让我意识到,沟通康复并非仅仅是坐在治疗室里进行的“练习”,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分钟。书中关于“泛化”的章节也极其出色,它不仅强调了技能的习得,更关注习得的技能能否在不同的对象和场景下有效运用。我尤其欣赏它提出的“同伴促进策略”,教导如何引导普通能力的孩子成为有效的沟通伙伴,这种社区融合的视角,远比单纯的个别化训练更有远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们学会如何“设计”一个让孩子愿意开口说话的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在特殊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教师,我发现这本书在专业深度和实践易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引用了最新的发展心理学和语言病理学的研究成果,确保了方法的科学前沿性,但同时,作者们非常巧妙地将那些晦涩的理论用非常直观的“操作清单”和“常见错误纠正”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处理“刻板重复性语言”(Echolalia)的部分,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障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潜在的沟通尝试或信息处理方式,并提供了具体的策略来引导其向功能性语言转化。这种正向的、不贴标签的视角,让我对许多以前感到棘手的案例重新燃起了解决的信心。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每一步操作时都陪在你身边,及时指出哪里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教科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度的专业技能“内化”之旅。
评分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一点,或许是它对“家庭参与”的极端重视。很多康复项目往往在机构内形成闭环,一旦孩子回到家,训练效果便大打折扣。然而,这本手册清晰地阐明,家长才是孩子沟通能力发展的最主要、最持久的“治疗师”。书中专门设计了一套“家庭沟通日志”和“每周目标回顾”模板,这些工具设计得极其简单,即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也能轻松上手填写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家长如何用一种鼓励、接纳而非“纠错”的态度去回应孩子每一次微小的沟通尝试。书中甚至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年龄段智力障碍儿童的典型沟通障碍模式,这使得家长能够提前预判,做好准备。这种将康复工作从专业机构延伸至家庭日常生活核心的理念,是这本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之一,它真正实现了让康复训练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额外的“负担”。
评分这本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沟通能力康复训练的手册,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焦急的家长和一线康复师量身定做的指南。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在浩瀚的专业术语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精髓。特别是关于“功能性沟通训练”的那一部分,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详细拆解了如何从最基础的眼神交流、手势引导,逐步过渡到符号交换(PECS)甚至是辅助沟通设备的使用。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供的一套评估工具,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量表,而是更注重观察儿童在真实生活场景下的表现,这为我们制定个性化训练目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前总觉得沟通康复是个漫长且充满挫败感的过程,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每一步都有明确的预期效果和应对策略,让人感觉每走一步都是扎实的进步。它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日常可执行的“脚本”,这对于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训练挑战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和及时的支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看待和理解这些特殊孩子的方式,充满了尊重与耐心。
评分质量非常好,包装仔细,非常满意
评分还没有看,看完再说
评分物流很快,就是感觉印刷的质量一般
评分书及时送到了,包装好,就是要的书,下次还会在京东买书。
评分GOOD good
评分质量高
评分很不错
评分智力障碍儿童属于多重残废障碍儿童,这本书从实际出发讨论帮助多重残废儿童恢复、提高交际沟通能力的技巧,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建议一线特殊教育康复老师研读、学习和思考。
评分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