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中英双语)

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中英双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乐山 著
图书标签:
  • 翻译
  • 译文
  • 双语
  • 文学
  • 文化
  • 语言学
  • 经验
  • 行业
  • 译家
  • 中英对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493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3358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译家之言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翻译专业研究者、学生,英语学习者
  《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所谈的翻译问题,涉及社会、文化现象中具体问题的翻译,实例众多,实用性、趣味性极强。《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不但对专业翻译者、翻译专业研究者、学生以及英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也适合对翻译及其背后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内容简介

  《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收录了知名翻译家董乐山谈翻译的一系列文章,包括翻译理论探讨、翻译批评、词典编撰、语言综述以及关于翻译心得的各类随笔。《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所收文章兼具逻辑性和趣味性,涉及范围广,论述精到,见解深刻,对提高翻译技能极有帮助。

作者简介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 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1950 年后历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审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古典学》、《一九八四》、《中午的黑暗》、《太阳帝国》、《探索的路上》(编译)、《我热爱中国》、《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

目录

1 “人文主义”溯源
5 “人文主义”译名溯源
9 翻译的要求——与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谈经验
15 翻译与知识
22 翻译与政治
25 关键在于理解
30 概念的对等和字面的对等
33 形合与意合
36 统一与多样
41 翻译的地位
43 译名改革刍议
47 词典的不可译性
49 词典的可译性
52 叹译事难
55 “ 批评”之声太少——外国文学翻译座谈会上发言纪要
58 与韩素音谈翻译
60 “汉语优势”说
62 何谓“汉语的优势”
64 商业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
68 再论汉语自我次殖民地化
73 关于CYNICAL 一词译法的商榷
76 单口相声与翻译
79 电视剧里的翻译笑话
82 评《英华大词典》修订本
90 谈谈新闻英语的特点
109 怎样自学英语
118 文字狱与捉巫案
120 恺撒和剖腹生产
123 马可? 波罗和面条
125 从罗斯福的“新政”说起
127 衣衫认人
132 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135 “总统英语”
138 超级市场与自选商场
141 上城与下城
143 直译与CHINGLISH
146 “主义”何其多
148 数字商标
150 从希腊合唱队到歌舞女郎
152 “这才是真货!”
153 外国洋泾浜
155 译名混乱何时休?
157 垮掉一代与痞子文学
159 红灯区的来历
160 私家侦探的别名
162 MAFIA 不是黑手党
166 汉堡包和汉堡牛排
168 学些中国近代史知识
169 新权威主义还是新威权主义?
172 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174 运动服与西装
176 新语录
181 教父、教母、神父、嬷嬷
183 OK 的用法示范
184 OK 与外来语
187 时报广场上的大马戏班演出
190 来自西部片的新隐喻
191 《时代》、《时报》和“时报广场”
193 民族,种族,族裔?
198 “盖世太保”与“克格勃”
202 二战旧“话”重提
206 迷思弗晰
211 外来语的两化
213 外来语汲取三阶段
215 陪读英语
217 为什么说是“非高加索人种”
219 惟陈言之务去
221 “修正主义”辨微
223 从“持不同政见者”谈起——译余漫笔
225 爆炸与泛滥
227 阿Q 的革命
229 “主义”新解
231 以不变应万变的“民族”
233 活到老学到老
235 “隔都”还是“隔土”?
238 积习难改译地名
240 人名的借喻
243 洋泾浜与拉丁化
246 “克里斯马”说
249 英特来客巧
251 日新月异的美语新词
253 冷战旧“话”重提
256 黄色、蓝色及其他
259 从“白种人的负担”到“天定的命运”
262 《西滢闲话》续貂
26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精彩书摘

  叹译事难  从大学时代开始到如今,我从事翻译断断续续已有四十多年了。今天回想起来,其间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不知天高地厚,到自以为得心应手,最后是深感力不从心。  我在进大学之前,读的都是中国小说,外国文艺是通过译本接触到的。当时能接触到的译本大多佶屈聱牙,不忍卒读,但也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因此很难领略其中的妙处。只有进了大学以后,在图书馆里(除了大学的图书馆外,还应一提原来设在福州路小菜场——如今仿佛是水产公司——楼上的工部局图书馆,因为那里是开架借书的)发现了新大陆——英语原著。原来人间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仙境,真仿佛是打开了一个宝库一般,从此如饥如渴地沉迷其间,我也从哲学系转到了英国文学系。  俗语说,初生之犊不怕虎,其实这是说得好听一些,应该说是不自量力。刚刚读通了(或毋宁说自以为读通了)一两篇英语小说,就手痒起来。信奉的原则说起来是直译,实际上是死译、硬译,甚至错译。说来不信,这样的习作居然在报纸上发表了,不过马上有同学(亡友电影家王植波)仅仅根据中文就判定我译错了。这个例子我至今犹记得一清二楚,每到工作稍为顺利一些,有点得意忘形之时,就以此自戒。如今握笔之际犹感到脸红发烧。  当然翻译出错,不论是谁,恐怕是难免之事,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若可以自夸有一点点自知之明的话,多半是在后来十年中从事翻译这一职业所磨炼出来的。那十年中我每天需要翻译或校改好几千字。由于时间的紧迫,只能做到原文从眼中进去,译文就从手指间流泻出来,容不得经过脑子。因此人成了原始的翻译机器,远远比不上如今的电脑。质量的粗糙,可想而知。但这一番机械的训练,也有好处,使我日后避免了不少想当然的错误。  但是错误还是出了不少,这基本上是由于水平所限,对原文的理解不透。我原来以为凡是在理解上能吃透的原文,没有一句是不能译成地道的中文的。译文若有生硬不顺的地方,多半不是像有的人所自谦的那样中文修养不好,所谓“意思是理解了,然而找不到适当的中文表达”。没有那么一同事儿。至少从我自己来说,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吃透原文。但是实践证明,我对自己信奉的这个可译性原则越来越动摇了。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恐怕的确存在着不可译性(比如诗歌和相声),这不可译性在具体的人身上视其功力之深浅而有大小,但不论如何小,总是存在的。而在我自己身上却越来越大,以致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使我不止一次地有从此搁笔之想。  ……
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中英双语) 内容梗概 《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中英双语)》是一部深入探讨翻译实践、理论与人生体验的著作。本书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呈现,旨在搭建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不仅为翻译从业者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发,也为对跨文化交流、语言奥秘以及文字背后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带来深刻的阅读体验。全书不拘泥于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翻译家们亲身经历的鲜活案例、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翻译职业的独到感悟,层层剥开翻译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 本书的核心在于“甘苦”二字,它精准地捕捉了翻译工作的本质。所谓的“甘”,是指翻译过程中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当一语中的的译文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文的神韵,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为你的译文而心灵相通,当智慧的火花在跨越语言的障碍后得以碰撞和升华。这些时刻,是翻译家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对文字之美的极致追求,也是对人类文明交流贡献的无声证明。然而,“苦”同样是翻译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它体现在无数个夜晚,译者在词典与参考资料中反复推敲,只为寻得最贴切的表达;它存在于面对晦涩难懂的原文时,那种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迷茫;它显现在因文化差异、语境变迁而产生的理解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误译风险。更深层次的“苦”,还在于译者作为“隐形人”的孤独,他们的付出往往不为人所知,他们的智慧常常被忽略,他们的名字也少有被铭记。本书正是在这“甘”与“苦”的交织中,勾勒出翻译家们丰富而真实的生存状态。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翻译领域的多个维度。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作者们并非空谈概念,而是将抽象的理论熔铸于具体的翻译实践之中。他们会分享在处理文学作品、学术文献、技术文档、新闻报道等不同类型文本时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来克服这些挑战。例如,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捕捉原作的诗意、韵律和情感色彩,如何处理语言风格的异同,如何让译文在中国读者眼中同样具有文学魅力,这是需要译者极大的艺术敏感度和语言功力。在科技翻译中,对专业术语的精准把握,对科学逻辑的清晰呈现,对目标读者理解能力的考量,则是至关重要。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些具体的翻译现场,感受译者在字里行间的那份审慎与智慧。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是本书另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转换,更是文化理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本书的译家们会分享他们在跨越文化鸿沟时所经历的种种困惑与惊喜。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习惯?如何避免因文化误读而产生的隔阂与冲突?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底蕴,同时又能让目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些问题触及到了翻译工作最核心的文化维度。通过他们的讲述,读者将更深刻地认识到,优秀的翻译工作者不仅是语言的专家,更是文化的使者,他们肩负着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任。 翻译家的职业生涯与人生哲学构成了本书的情感和思想核心。本书中的译家们,许多人将翻译视为一生的事业,他们在这条道路上倾注了无数的汗水与热情。他们会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分享初入行时的青涩与摸索,分享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的成就感与失落感,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坚韧和乐观。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从翻译这一特殊的职业视角,折射出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例如,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极强的同理心,需要能够站在原文作者的角度思考,也要能够设身设地为译文读者着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同样是为人处世的宝贵品质。他们对文字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对精益求精的执着,这些都将成为读者汲取人生智慧的源泉。 本书的中英双语设计,本身就体现了其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一方面,这使得本书能够直接触及中英文两国的读者群体,为他们提供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读者可以通过对照阅读,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差异和翻译的魅力。另一方面,双语呈现也意味着本书本身就是一次翻译的实践,它将中文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英文的见解和表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呈现给读者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阅读体验。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也使得本书具有了独特的收藏和学习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真实性与人文关怀。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理论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温度的“翻译人物志”。书中呈现的不是抽象的“译者”形象,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困惑、挣扎、喜悦和泪水。这种真实感,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置身于翻译工作的现场,与译家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同时,本书也充满了对翻译职业的深切人文关怀。它呼唤社会对翻译工作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肯定他们为沟通世界、传承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书的潜在读者非常广泛。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而言,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实践指南和精神激励。他们可以在书中学习到丰富的翻译技巧,了解行业内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能够从资深译者的分享中获得职业认同感和前进的动力。对于热爱阅读、对外语和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则是一扇了解翻译世界、认识语言奥秘的窗口。他们将有机会窥探那些将世界名著、经典思想带到自己面前的幕后英雄,感受文字的魔力,理解不同文化碰撞的精彩。对于从事国际贸易、教育、文化交流等相关领域的人士,本书也能提供宝贵的跨文化沟通视角和实践智慧。 总而言之,《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中英双语)》是一部集知识性、实践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以真挚的笔触,生动的案例,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关于翻译事业的壮丽画卷。在这里,你会读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沟通的温度,领略到智慧的光芒,更会体会到,在每一次成功的翻译背后,都凝聚着译家们无数的心血与不懈的追求。这是一次关于语言、文化与人生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翻译工作者辛勤付出的致敬,一次对人类文明交流事业的美好赞颂。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此书,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魅力的世界。翻译从来不是简单的词对词的替换,它更像是一场文化间的“搭桥”,要求译者既是语言的驾驭者,又是两种文化背景的深度体验者。这本书的结构或许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生硬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译者细腻的体悟,将翻译的复杂性娓娓道来。我特别关注译者如何处理那些在不同文化中含义大相径庭的词语,比如幽默感、讽刺的表达,或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典故。能够将这些精髓在另一种语言体系中重新“点燃”,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门艺术的精妙之处,让我对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译文产生新的敬意。

评分

老实说,我对翻译行业抱有一种近乎神圣的敬畏。总觉得那些能把复杂、晦涩的原文,化为流畅、自然的佳译的大家,一定是站在了语言的顶端。这本书的名字《译家之言》,暗示了这不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更像是行业内资深人士的经验沉淀与肺腑之言。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关于“信、达、雅”这三大翻译原则在现代语境下的全新解读。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平衡原文的“真我”与目标读者的“接受度”,如何在保持原意的同时又不失语言的美感,这其中的平衡术,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保持译文的灵魂”的真谛。

评分

拿到一本关于翻译的深度之作,我首先看重的是它的真诚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打破翻译工作“光鲜亮丽”的表象,直面其中的枯燥、误解乃至委屈。翻译是一份常常处于幕后的职业,他们的心血往往被原作者的光芒所掩盖。因此,如果这本书能够真实记录下译者在寂寞的灯光下,与一个个文字难关搏斗的场景,那将是极大的鼓舞。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为难自己”的例子——那些为了一个恰当的表达,反复推敲、查阅数个工具书的细节。只有了解了这些投入的时间和心力,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流畅的译文,是怎样用译者的生命之火去点燃的。

评分

这本《译家之言:翻译的甘苦(中英双语)》光是书名就让人浮想联翩,它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翻译这条路上的酸甜苦辣。我拿到这本书后,就被它浓厚的专业气息和人文关怀所吸引。我常常在想,那些我们熟知的、信手拈来的译文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取舍?这本书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罗列,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让读者得以窥见译者在文字的迷宫中穿梭时所经历的挣扎与灵光乍现。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译文是如何一步步打磨而成,那种“神似”而非简单的“形似”的境界,究竟需要怎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语言感知力。

评分

这本双语对照的书籍,本身就体现了翻译工作者严谨的态度和对两种语言的深度承诺。我向来欣赏那些不惧怕面对跨文化障碍的译者,因为他们所做的,是将两个世界的思想有效地连接起来。我尤其想知道,在“甘苦”二字背后,那些“苦”是如何熬过去的?是面对海量生僻词汇时的焦头烂额,还是在不同译法间左右为难的煎熬?书中是否探讨了机器翻译时代下,人工翻译的不可替代性究竟体现在何处?我想,一本真正优秀的翻译见闻录,应该能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最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替代人类在理解语境、把握情感张力方面的独特能力。

评分

很喜欢他翻译的书,学习下是如何翻译出来的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很喜欢他翻译的书,学习下是如何翻译出来的

评分

好的翻译真不容易。。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印刷质量很不错,包装也没什么问题。

评分

非常棒的产品,性价比高,下次还会购买的。

评分

好的翻译真不容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