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育文集》(6卷)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于永正老师50余年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文集分别从教育理念、教师成长、语文教学、课堂实录及人生感悟等方面,全面展现了于永正老师深刻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
本套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教研员、语文教育工作者阅读,特别适合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阅读与培训。
教好语文,其实并不难。于永正老师数十年耕耘课堂,对语文教育有着系统思考,他还培养数十位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师读后,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论文精选,主要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中的这些文章围绕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的上课、备课,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写作教学等展开,系统阐述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心得。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我很喜欢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是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简直神了!
其间的奥秘何在呢?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会向你娓娓道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研究所所长 张 庆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
——江苏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孙景华
于永正老师的课能令我的心安静下来,让我赞叹再三。在漫不经心处,我看出他的一片匠心;在大开大合的格局中,有温婉的细腻让人感动;在平实的对话里,有一种沉色素朴的随喜之音。我想要从思想的、艺术的、学科的、心理的维度去剖析,却发现那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的课是浑然天成的。
——全国劳动模范、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崧舟
于永正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悟”,另一个是“做”。
所谓“悟”,就是他用心思考,求得明白;所谓“做”,就是他一直在努力。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管。没有“悟”和“做”,于永正怎么能成为跨世纪名师?您若用心去“悟”,用力去“做”,也能成为未来的名师。
——南京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著名特级教师
高林生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
写字.育人.做人
“熏锅屋”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
从雪中送“灰”说起
教学相长
和教育名人的一席谈
第二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五重”教学
“攒钱”与“花钱”
纠正错别字的一点做法
处处留心皆语文.
微笑教学
幽默
说示范
解读“三席话”
“再想想”
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
第三辑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导人的艺术
解词的艺术
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
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
揭示寓意的艺术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走南闯北
“第八次”
备课断想
第四辑
关于作文教学
“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就作文教学答青年教师问
“下水”
命题的艺术
“小题大做”
会观察,更要会想象
“三维一体”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后记
人生留痕
——写在前面的话
一
小时候想当画家。邻居家有四幅郑板桥画的竹、兰、菊、梅,每年春节才舍得挂出来,挂到正月十五,就收起来了。听着大人的品评,羡慕得不得了,心想,长大了,我也要当画家。于是天天画画儿,常常画得天昏地暗,废寝忘食。
读初中一年级时,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又想长大了当作家。读了神童作家刘绍棠写的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坚定了当作家的信念,而且不一定等“长大”了。于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文革”彻底粉碎了我的“作家梦”。但改革开放后,它“死灰复燃”,我继续操笔为文,只是不写小说、散文之类,而改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心想,写什么不行,只要文章能见诸报端就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 年第12 期《江苏教育》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选材与命题》,同年同月,《徐州日报》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没脑子的人》。我把《选材与命题》的用稿通知书在衣兜里整整揣了一个星期,逢人便掏给人家看。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经常开玩笑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呀!”是的,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看看人家是怎样看待教育、教学的?人家是怎样做的?人家是怎样研究学生的?人家又是怎样写的?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
总之,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感谢读、写的习惯。它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而记忆不会长久。记忆一旦消失了,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这样,至少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对得起教育我,并寄希望于我的老师。14 岁那年(1955 年),徐州京剧团招收文武场学员(即乐队学员,包括操琴、打锣鼓的),我独自一人,提了把胡琴去应试。没考上。但我对京戏、拉琴的兴趣丝毫未减。到了晚年,才体会到这一习惯给我带来的好处。对我来说,收获习惯,比收获“琴师”、“名角”真的更重要。
二
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与感受。没有拾人牙慧,更没有抄袭。偶尔引用别人的话,是因为他(她)说得对,引起了我的共鸣,或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力而已。
我常常想,为什么叶圣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也好读,不像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教育家,而不是空头理论家。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把工作做好,课上好,否则写什么?还要会思考、会感受,少了这一条也不行。没有“消化生活的胃”,对所从事的工作就不会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就概括不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育的理论是古老的理论。我只不过是用孔子、苏格拉底等中外教育家的理论演绎自己的故事罢了。我很卖力,很勤奋,因为我总想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能愧对学生以及他们身后的家长。
但,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由此,我有了许多故事和体悟;于是,写的习惯让我把它们形诸于文字;于是,有了这一套书。亲爱的读者,其实,我的“教学实录”,也是我和学生书写的故事,是有趣的故事。不信,你们读读看。
好文章的确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恕我也使用了“张力”这个费解的词),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三
这套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2. 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3. 忆师友与对人生的感悟等。
本人从教五十多年,主要教的是语文学科,所以有关语文教育的,占的篇幅最多。除了有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语文教育实践——课堂教学实录。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法。同时,如我刚才所说,也是故事。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刚写好的,本书是我对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封笔”之作了。我很用心写它;写好了,也很喜欢它。和其他五本比起来,我自认为,它也是“压卷”之作。因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个别文字和课例,难免与其他几本书有相似或重复之处。
四
有一次,我的一位徒弟写了一篇题为《你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吗》的文章,请我提提意见。一看题目,我就问:“你是质问我吗?——这个题目我读了有点不舒服。我想,任何一位读者读了都会有同感。”接着,我对这位徒弟说,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即使是让读者消遣,那也一定得给读者带去一抹阳光,一缕春风,让人心情放松,甚至博得读者开心一笑。如果文章写出来自己都觉得没多大意思,我绝不投寄给报刊社,不能无端地耗费读者的精力和时间。只有自己觉得有点味道,甚至把自己感动了,才小心地投寄出去。有时,把写好的稿子先请你师母“审阅”。她读后脸上若有笑意,便有门儿;若眉头锁起,评价时吞吞吐吐,我就会把它丢进纸篓,或者打入“冷宫”,以后再加工。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曾说过,既然我们的语汇中有“可是”、“但是”,就不一定用“然而”。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因此,话说得越明白越好。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即使对某些人、某些问题、某些现象有看法,在言辞上也要把握好分寸。
我的这位徒弟对我的话表示赞同,连声说:“记住了!”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启功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行文简浅显
做事诚平恒
我深以为是,而且努力去践行。至于做得怎么样,就有待于读者去评价了。
五
吴法源先生早就想为我出一套教育文集,为此,他费了不少心血。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法源先生的抬举,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朋友们!
对于教学,我一直抱着一种探索和反思的态度。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力的教学方法。于永正先生的名字,我有所耳闻,他的教育理念一直备受关注。虽然我尚未有机会阅读《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但从一些公开的信息中,我隐约感受到他是一位非常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者。我非常好奇,他是如何在课堂上构建起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构建知识的?我设想,在他的书中,一定会有许多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宝贵经验,如何帮助他们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共鸣,以及独立判断的能力。对我而言,教育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持久的热情,而非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记忆。最近在了解教育界的动态时,我留意到了于永正先生的名字,并且对他的教育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还没来得及读到《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但我从一些二手资料中窥见了于先生在教学上的一些独特之处。我尤其对他在鼓励学生“说”与“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感到钦佩。在很多课堂上,“说”和“写”往往被视为一种负担,而于先生却能将其转化为学生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的途径。我设想,在书中,他一定会分享许多关于如何激发学生表达欲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并转化为文字。我希望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展示他是如何让那些原本不善言辞的孩子开口说话,如何让那些对写作感到枯燥的学生找到灵感。
评分最近,我对教育领域的一些经典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教育认知。于永正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我还没有读到《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具体的著作,但他在教育界的声誉和所传播的一些教育理念,已经让我心生向往。我特别好奇,于先生是如何看待“语文”这门学科的,它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思维、情感、文化传承的载体。我猜测,在书中,他一定会深入阐述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比如如何让枯燥的语法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内化于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语文教学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践行这些理念。
评分我一直相信,教育的根基在于对孩子心灵的深刻理解与关怀。在我的教育求索之路上,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触及灵魂、激发内在力量的教育智慧。于永正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代表着一种质朴而深沉的教育情怀。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但从他过往的教育实践中,我窥见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我尤其想知道,他是如何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错误”的,是否将它们视为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而不是需要被严厉批评的障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他是如何用耐心和智慧,去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关,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我深信,真正的教育,是用爱与理解去播撒希望的种子,而于先生,无疑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播种者。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阅了于永正先生的教育著作,虽然还没有机会细读《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但从他过往分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案例中,我已经被深深吸引。我一直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如何在课堂中真正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文字,爱上表达。于先生在教学过程中,那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都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不生硬灌输,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知识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更多具体生动的教学场景,了解他是如何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课堂操作的,如何一步步带领学生走进文字的迷宫,又如何在迷宫中为他们指点迷津,找到通往智慧的出口。我总觉得,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而于先生身上恰恰展现了这种光辉。
评分于老师讲的很不错,指点迷津。
评分书已收到,质量很好,值得一读再读!很有借鉴价值!
评分正版书,质量挺好的,内容丰富实用
评分多次购买了,正品,信得过。
评分基本买了一整套了,值得购买收藏。
评分速度没话说,必认真拜读,能量满满!
评分之前是听的这本书的录音,后来买来看,受益良多,推荐购买。
评分一直在京东自营买东西,质量一直没话说,非常好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