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皇帝与圆明园

五朝皇帝与圆明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阳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朝
  • 圆明园
  • 五朝皇帝
  • 乾隆
  • 雍正
  • 康熙
  • 历史遗迹
  • 文化
  • 宫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529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4657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五朝皇帝与圆明园》是一本结合典籍与历史图片,介绍雍正至咸丰五位皇帝与圆明园关系的历史书籍。他们中的雍正和道光就去世在圆明园内,而嘉庆和咸丰则出生在圆明园。发生在圆明园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讲述了清朝的兴衰;帝王生活中的故事,丰富多彩又波澜诡谲,耐人寻味。圆明园正是这样的历史见证者。

作者简介

  刘阳,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现在就职于圆明园遗址公园宣教部。著有《昔日的夏宫——圆明园》(2004)、《三山五园旧影》(2005)、《万园之园——圆明园胜景今昔》(2012)、《谁收藏了圆明园》(2013)。

目录

一、雍正与圆明园
1.1 圆明园的建成
1.2 三朝皇帝共赏牡丹
1.3 雍正登基后全面扩建圆明园
1.4 样式雷与圆明园建设
1.5 葡萄牙使臣到访圆明园
1.6 雍正十二美人图
1.7 笃信道教的雍正皇帝与圆明园
1.8 雍正皇帝驾崩于圆明园

二、乾隆与圆明园
2.1 幼年在圆明园学习受教
2.2 扩建圆明园
2.3 修建长春园
2.4 修建西洋楼
2.5 移天缩地,意在君怀:对江南园林的仿建工程
2.6 《四库全书》与圆明园
2.7 圆明三园内的书画收藏
2.8 乾隆在圆明园的茶舍
2.9 乾隆与“五福五代堂”
2.10 乾隆与纪恩堂
2.11 兰亭八柱与《曲水流觞》
2.12 圆明园内的买卖街
2.13 “训守冠服国语骑射”碑与山高水长
2.14 乾隆在圆明园接见外国使节
2.15 六世班禅与圆明园
2.16 乾隆与后妃在圆明园
2.17 奉三无私殿的宗亲宴
2.18 圆明园与《十二月禁图》
2.19 退位太上皇

三、嘉庆与圆明园
3.1 乾隆在圆明园宣布传位给十五子琰
3.2 铲除和
3.3 继续经营圆明、长春二园
3.4 大规模扩建绮春园
3.5 分割春熙院,圆明五园从此不存
3.6 英国使臣再来圆明园

四、道光与圆明园
4.1 继续营建和重修圆明三园
4.2 道光皇帝与皇太后的感情
4.3 改正大光明石桥
4.4 裁撤圆明三园僧道
4.5 分割熙春园:圆明三园格局定型
4.6 道光皇帝园居生活
4.7 道光皇帝驾崩

五、咸丰与圆明园
5.1 咸丰的园居生活
5.2 杏花春馆土地庙
5.3 圆明园四春
5.4 同道堂和“天地一家春”
5.5 “天地一家春”与慈禧
5.6 咸丰在圆明园的三十岁万寿节
5.7 咸丰逃离圆明园
5.8 圆明园最后的抵抗
5.9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圆明园毁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傍晚,康熙皇帝驾临牡丹台,把酒临风,心情愉快。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把弘历介绍给康熙,是雍亲王精心策划的一个步骤。不过康熙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在父子闲聊之际,胤稹闲闲地提起:“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还没机会见到圣颜呢。”康熙随口答道:“好啊!上次我听侍卫说你有个儿子书读得很好。把他们俩叫出来我看看。”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清康熙朝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康熙皇帝共有二十多个成年的儿子,孙子就更多,加起来据说有一百二十多个,政务缠身的康熙只见过其中的不到一半。
  一见到这两个孩子,康熙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弟弟弘昼没有给康熙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历却让康熙过目难忘。这孩子相当与众不同。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刚才行礼的时候,康熙注意到他一举一动既敏捷得体,又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紧张局促。
  跟在他身后同岁的弟弟弘昼就明显拘束很多。
  凭着丰富的阅人经验,老皇帝确信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询问起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从头到尾清晰地讲解了一遍。康熙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的机敏和聪慧,后来他在承德的胤稹花园狮子园,还曾当面连声夸奖弘历的母亲能生这么个儿子是“有福之人”。这样康熙帝就破例传旨将弘历养育宫中,并立即让其随居于畅春园,而且叫自己的两位妃子“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和“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在宫中抚养小皇孙弘历。弘历后来顺利登上皇位,在乾隆二年(1737)五月二十日的谕旨中曾经提到:“朕自幼龄仰蒙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太妃皇贵妃、太妃贵妃提携看视。两太妃仰体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在弘历之前,近百个孙子中,只有太子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宫中”。这个皇孙极为康熙所喜爱,以至于在康熙晚年太子两立两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割舍不了这个弘皙。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朝鲜使臣回国后向国王汇报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云。”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也就是说,因为希望这个孙子将来能登上皇位,康熙才在废太子问题十迟迟下不了决心。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有人认为,喜欢弘历,是康熙传位给雍正的一个理由。我们很难说,胤稹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父亲,不是老谋深算的一步。对于胤稹来说,这一举动从哪方面来说都没有坏处。首先,这是试探老皇帝态度的一个机会。如果老皇帝把自己列入继位的候选人行列,那么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子息。因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多算几步。退一步来讲,即使老皇帝不打算把自己列入候选人行列,那么使祖孙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自己的政治安全,无疑也大有好处。后来事情的发展甚至超过了雍亲王的期望。
  ……

前言/序言

  圆明园的兴建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营了近一百五十多年,终毁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大火。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清王朝政治经济最鼎盛时期,又见证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说一座圆明园就是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我之前写的《昔日的夏宫——圆明园》是介绍景点的书籍,《谁收藏了圆明园》是介绍圆明园流散文物的书籍,而《五朝皇帝与圆明园》则是讲述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在圆明园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嫔妃和太后在圆明园的故事。
  清朝皇帝对皇家园林的宠爱和依赖超过任何一朝帝王,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中,嘉庆和咸丰就是在圆明园出生的,而雍正和道光则是在圆明园去世的。乾隆皇帝虽然去世时间是正月初三,但因为清帝正月初一要在太和殿举行重要的仪式,所以清帝正月都居住在故宫,否则乾隆皇帝也肯定在他最爱的圆明园内去世。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就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虽然后来成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但许多游客对圆明园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圆明园的了解和认知远不及故宫、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所以很多发生在圆明园内的重大事件并不为人所熟悉,或者说很多改变清朝乃至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很多人并不知道是发生在圆明园。如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乾隆皇帝禅位等重大事情都是发生在圆明园。
  另外,圆明园也见证了民族团结。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西不远千里来到承德和京城给乾隆皇帝祝寿,在京期间就曾经驻赐在圆明园的月地云居,并欣赏了圆明园的西洋楼喷泉。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皇帝随后查处权臣和坤,为其列举了二十大罪状,其中就有两条与圆明园有关。我编写《五朝皇帝与圆明园》也是为了按照五朝皇帝的顺序把这些发生在圆明园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系统地展现给大家。
  在编写《五朝皇帝与圆明园》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圆明园管理处、中国圆明园学会、海淀区区委宣传部陈明杰部长,圆明园管理处曹宇明主任、邱静小姐、庞晓寒小姐、陈辉女士,故宫出版社王志伟先生,中国圆明园学会副秘书长要砾闵女士、段宇红女士、陆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道成教授,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以及端木红先生、赵大涵先生、石岭先生、罗东生先生、唐春小姐等人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另外还有许多不愿意公布姓名的朋友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太太侯洁和我的女儿刘益嘉,是她们多年来对我事业的鼓励和帮助才有了本书最后的完成。本书截稿日(2014年2月2日)正好是我闺女2周岁生日,借此机会也将本书献给我的女儿刘益嘉小朋友。
  本书的部分圆明园流散文物是台湾收藏家周海圣先生的藏品,感谢周先生对我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部分圆明园全景图和部分分景复原图乃张宝成先生所绘,感谢张宝成先生对本书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孙元元女士,是她的帮助和努力,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本书的大量资料是我多年来从海内外各大机构和博物馆收集来的,其中有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布。但圆明园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多太大了,很多资料也许不一定准确,或许还有更好更权威的资料我并没有查到,借此也希望读者朋友们多多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出的图书名称“五朝皇帝与圆明园”之外的、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旨在避免提及该书的任何元素,并力求自然流畅: ---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文明的演进》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史上,天文学知识如何不仅作为一门科学,更作为塑造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乃至政治权力的核心驱动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朝代或地域,而是以宏大的时间尺度,追溯从新石器时代的观测遗迹到中世纪晚期科学革命前夜的星空记录,揭示人类如何理解和利用头顶的宇宙图景。 第一部分:从观测到信仰——原始宇宙图景的构建 第一章:泥板上的星辰轨迹 本章考察了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与巴比伦)如何系统地记录了行星的运行。我们重点分析了泥板文献中记载的复杂历法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如何与农业生产、神庙祭祀紧密结合。巴比伦的天文学家不再仅仅是记录者,他们开始尝试预测,这种预测能力如何转化为祭司阶层和统治者的权威来源。特别地,我们将详细剖析“浑天仪”等早期观测工具的雏形,及其在建立时间基准上的里程碑意义。 第二章:巨石与太阳的对话 我们将目光投向欧洲的史前遗迹,如巨石阵(Stonehenge)和纽格雷奇(Newgrange)。这些巨大的石制结构不仅仅是墓葬或聚会场所,它们是精确的太阳与月亮观测器。本书通过对这些遗迹的精确对齐角度分析,重建了新石器时代社群对岁差(Precession)的朴素认知,并论证了这种对周期性天文现象的掌握,是早期社会组织化和阶层分化的重要前提。 第三章:东方竹简中的宇宙秩序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被视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物理体现。本章侧重于先秦至汉代的天文记录。我们将深入研究《甘石星经》等文献中对“三垣二十八宿”的划分,以及日食、月食预报在王朝合法性论证中的关键作用。此处讨论的重点在于“天象授时”的政治功能——一个准确的历法是皇帝“奉天承运”的铁证。 第二部分:理论的飞跃与哲学的交锋 第四章:几何学的胜利——托勒密的宇宙模型 本部分的核心转向理论体系的建立。我们将详细梳理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港的学术成就,特别是托勒密《至大论》(Almagest)的结构与影响。我们分析了地心说的数学模型如何通过本轮、均轮的复杂设计,成功地解释了肉眼可见的行星逆行现象。这种模型不仅是科学上的成就,更是哲学上“完美宇宙”观的体现,对中世纪的西方思想产生了长达千年的统治性影响。 第五章: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桥梁作用 在欧洲中世纪的相对停滞期,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学家们扮演了关键的保存者和革新者的角色。本章聚焦于马拉加和撒马尔罕天文台的贡献。我们将探讨伊斯兰学者如何改进了托勒密的模型,发展了高精度的三角学,并创造了如星盘(Astrolabe)等更为便携和精确的观测仪器。重点分析了他们对“九山问题”的修正尝试,这些努力为后来的哥白尼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工具和观测数据。 第六章:印度的周期律与数字体系 本书也关注了古代印度天文学的独特贡献。在这一章中,我们探讨了印度对大周期(Yuga)理论的阐述,这与地中海世界的线性时间观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分析印度对零的概念以及其在计算天文数据中的应用,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时间本质的不同理解如何塑造了其宇宙观。 第三部分:技术革新与新旧观念的冲突 第七章:航海术背后的星象学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临近,天文学的应用性需求激增。本章不再关注纯粹的理论,而是探讨如何利用星象来确定经纬度。我们将分析六分仪、象限仪的发明,以及“月距法”等导航技术的诞生过程,揭示天文学知识从神职人员手中,逐步转移到水手、探险家手中的社会变迁。 第八章:望远镜的革命与地心说的黄昏 本书的高潮部分描述了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时代的剧变。我们详细分析了望远镜初次指向夜空所带来的观测震撼——木星的卫星、金星的相位,这些都直接动摇了托勒密体系的根基。随后的章节将剖析开普勒如何从第谷的精确数据中提炼出椭圆轨道定律,最终,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何以统一的物理法则,彻底重塑了人类对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认知。 结语:未完的探索 《星辰的低语》总结道,天文学史不仅是科学史,更是人类心智史。它记录了我们如何从仰望星空以寻求神谕,到精确计算行星轨迹以掌控航向,最终构建起一个由数学和物理定律支配的客观宇宙模型的过程。星空永远在那里,但我们解读它的方式,却随着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飞跃而不断更新。 --- 目标读者群体: 对古代史、科学史、天文学史以及人类文明演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及专业研究人员。 关键词: 天文学史、古代历法、宇宙模型、托勒密、开普勒、星盘、巨石阵、天人合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相当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写法,而是选择了一条围绕“圆明园”这一核心载体,串联起不同朝代君主治世哲学的独特路径。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松散的历史碎片被紧密地编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在描述那些历史转折点时的笔触极其精准,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内廷与外朝、君主与文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时,那种步步为营的刻画,让人不禁为那些身处漩涡中心的人物捏一把汗。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松木香和墨香的味道,看到那些华丽的陈设在烛光下闪烁。更深一层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中国传统帝王权力的巅峰与衰退的必然性。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园林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心态的变迁史,其深度远超标题所暗示的范围。

评分

读罢此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于那座昔日万园之园的废墟之上,感受着历史的沉重与无常。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物件、场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皇家生活的浮光掠影式的描摹,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君主在面对圆明园这样一个象征着帝国权力和审美的载体时所展现出的不同性情与执念。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皇家园林设计理念的探讨,那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学追求,更是权力哲学的一种投射。书中对不同时期园林修缮和增建的记载,清晰地勾勒出了朝代更迭下,统治者对“完美”的理解与追求是如何变化的。语言风格上,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带有某种文学性的光泽,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人手不释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页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细节。

评分

这本《五朝皇帝与圆明园》读起来,仿佛一脚踏入了历史的洪流,那些曾经辉煌的宫殿和王朝的兴衰,都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我尤其被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所震撼,无论是建筑风格的演变,还是皇帝们处理政务时的微妙心思,都描绘得入木三分。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地剖析着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时而又如同惊涛骇浪,将我们卷入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虽然书名聚焦于“五朝皇帝”与“圆明园”,但它所展现的远不止于此,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帝国晚期画卷。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些昔日盛景的恢弘,以及最终的落幕是何等的令人唏嘘。作者的文笔老练,逻辑清晰,总能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这本书无疑是历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满足了我们对往昔的好奇心,更引发了我们对兴衰更替的哲学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慢读”之作,如果你期待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解读,可能会稍感吃力,但只要沉下心来,回报是巨大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他似乎对清代宫廷的礼仪规范、生活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考据热情,这使得书中的场景还原度极高,极具画面感。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某几位皇帝对园林文化理解的差异性论述,那简直是心理学和美学研究的绝佳结合点。他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对于那些充满争议的决策和人物,也给出了多角度的阐释,避免了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元论。每一次翻阅,都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新的体会,仿佛旧的知识点被重新激活,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观察平台,让读者得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盛世”背后的真实肌理。

评分

坦白讲,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丝对“皇家秘史”的好奇心,但很快,我的关注点就从猎奇转向了对历史逻辑的深度探究。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史学家的冷静与艺术家的细腻并存的特质。他笔下的“圆明园”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容器,承载着数代君主的功过是非。书中对不同时期皇家园林建筑材料、工艺流程的细致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简直令人叹服。这种扎实的“干货”铺陈,使得即便是一些相对平淡的记述,也显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我欣赏作者对于时间跨度的把握能力,能够流畅地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而读者的体验始终是连贯且引人入胜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而又发人深省的。

评分

了解一下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评分

很專業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物流也很快,主要是服务态度特别好,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便宜啦,送货非常非常快准稳啊

评分

万园之园不止有美景,还有半部清朝史。

评分

送货速度挺快的,书的质量也不错,内容丰富,正在仔细研读中

评分

还没看,包装很好

评分

图书讲述的角度别具一格!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