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经典的作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优中选优,提炼出了国宝建筑的精华,选题独到,很有价值。它是迄今为止首部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建筑作品加以系统梳理、集中介绍的大型高级建筑文化普及读物。其中《近代杰作》卷的问世,更是首次填补了中国近代建筑人文普及的空白,成为我国建筑文化普及创作中具有创新性的一页。
我们编撰这套丛书的目的,就是采用图文并重的方法,展现国宝级建筑的艺术形象和精华所在,提示它的“看点”,讲清这些建筑的由来、变迁,告诉您它有什么特殊价值、有什么背景故事和涉及的历史人物。同时,以“小贴士”形式普及一些古代、近代建筑的知识,并且每处建筑用一句最精辟的话,帮助您“读”懂国宝。即使您现在还没有机会亲临实地,我们也希望通过这套图文双重解读的丛书,激发您对中国古代、近代建筑的浓厚兴趣,对这些珍贵的国宝建筑进行一次有益的神游。
本套丛书分为六卷,各卷的划分侧重于建筑文化的近似和游览路线的顺畅。六个分册所涵盖的地域是:
《北国经典》——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等;
《塞外奇葩》——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等;
《中原珍藏》——山西、河南等;
《东南精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北、福建、广东等;
《西南瑰宝》——四川、重庆、湖南、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
《近代杰作》——不受地域限制,与近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关的杰出建筑。
《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是建筑学家、散文家、摄影家数载辛劳的结晶,但愿这套具有独特价值的丛书,伴您足不出户就能神游九州,恍若时光倒流,置身于雄伟的殿阁、神秘的厅堂、优美的庭院之中,与历史名人对话。
鸦片战争的烽火,摧毁了清帝国的美梦,原来自以为强大无比的王朝,在西方炮舰面前是那么不堪一击。呼吁改革、维新之风,席卷全国。得到光绪皇帝支持的康梁变法,被“老佛爷”的“后党”压制,光绪被控制于瀛台,康梁被迫流亡海外。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在国内外进步势力的支持下不断壮大,并在民众中培植了“驱逐鞑虏,建立民国”的理想。
黄花岗烈士的英灵,动摇了封建王朝的根基;四川保路运动的浪潮,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从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热爱祖国的志士仁人,用鲜血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英雄史诗。
《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所推荐的近代国宝建筑,是近百年风云际会、大浪淘沙历史的见证。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黄埔军校的建立,使国民党有了主要军力,北伐得以顺利推进,国家得以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留下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政务建筑和与重要历史名人相关的建筑,这些建筑大都被列为国宝。参观它们,你会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脉搏的震撼。由于对外关系的扩大,外国使馆、银行、商社、洋行纷纷涌入中国,上海外滩银行林立,被誉为“东方华尔街”。天津由于教堂、洋房大量出现,成为与北京城市面貌截然不同的欧陆风城市,引来清王朝遗老遗少的青睐,在那些建筑里演出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
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武汉、宁波、厦门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海关大楼往往成为港口的重要标志,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这些由外籍营造商设计建造的建筑,基本上采用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历史和艺术价值都比较高,大都被列入国宝名单。上海的花园别墅、天津的小洋楼、广州沙面的豪宅和青岛八大关多种风格汇聚的别墅群,建筑风貌异彩纷呈,为展现多元并存的艺术创作和与住宅相关的名人轶事,这些建筑已被列入国宝名单予以保护。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宗教逐步由沿海伸向内地,教堂、医院、学校开始在各地诞生。中国现代化的高等学府,大都新建或改建于这段历史时期,清华、北大、燕京和中央大学,都是这段时期的产物,它们对现代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日本侵略我国时期,为保护民族精英,沿海和沦陷区的高等学府纷纷向内地迁移,成都、昆明出现了临时组建的联合大学,其中以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影响最为深远。在这所大学留下的记忆,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见证。国务院公布西南联大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是对这段历史精神的弘扬。
近代杰作展现的是近百年建筑的多元文化,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享受,更多的还是引人深思。
主编庄裕光,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院长,多年来致力于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普及,是该领域较有威望的作者。其著作曾获建设部优秀科技图书奖,曾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主要著作有:《建筑师文萃·古建春秋》《建筑师文萃·风格与流派》《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四川 重庆》《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楼阁》《艺术名作百讲丛书·外国建筑名作100讲》《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 雕刻 彩画》。
《中国国宝建筑》由全景图书工作室策划,青年学者胡竞舟和散文作家安然撰文,王虹军、徐振欧等多位国家和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供图。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缔造民国的英烈安息地
广州公社旧址纪念——“东方的巴黎公社”
国民党“一大”旧址——第一次国共合作诞生地
黄埔军校旧址——中国近代名将摇篮
广州沙面建筑群——异国情调的万国建筑博览园
广州圣心大教堂——中国的“巴黎圣母院”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殖民地式”欧风建筑样板
中山纪念堂——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大的会堂
粤海关旧址——中国最早的海关大楼
广东咨议局旧址——西方古罗马式议会大厦的摹本
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身的侨乡塔楼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20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和营造的最高水准
西什库教堂——北京最宏大、最古老、最瑰丽的哥特式教堂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近代西方建筑的精华
大栅栏商业建筑——店面胡同,城南旧事
协和医学院旧址——中国式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学府
北京大学红楼——五四运动的出发地
北平图书馆旧址——庚子赔款建造的中西结合图书馆
北京鲁迅故居——鲁迅亲自设计的胡同小院落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百年名校清华园
未名湖燕园建筑——“一塔湖图”,波光塔影
望海楼教堂——历尽沧桑,两次焚毁、三次建造的法国教堂
天津利顺德饭店旧址——中国近代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豪华饭店
梁启超旧居——别致典雅的“饮冰室”
天津劝业场大楼——“倘若不逛劝业场,白到天津走一趟”
盐业银行旧址——海河边的仿古希腊神庙银行大厦
法国公议局旧址——罗马古典复兴式建筑经典
天津广东会馆——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室内戏楼
圣索菲亚教堂——俄罗斯化的拜占庭风格“洋葱头”
上海外滩建筑群——十里洋场,万国博览
马勒住宅——一座别墅圆了一个异国小姑娘的梦
国际饭店——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中山陵——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原国民政府旧址——“中国固有之形式”的新官式建筑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虎皮石砌成的天文台与山崖浑然一体
中央体育场旧址——中西结合、因地制宜的国家体育场
国立中央大学旧址——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典型
金陵大学旧址——最早融入西方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20世纪20年代“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春在楼——精美绝伦的“雕花大楼”
东吴大学旧址——校园建筑群中的异国奇葩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规模宏大的晚清官僚宅第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20世纪长江下游门户开放的见证
江北天主教堂——采用中式攒尖顶和筒瓦的哥特式教堂
钱业会馆——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南方老钱庄
鼓浪屿近代建筑群——充满异国情调的海岛别墅群
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穿西装戴斗笠”的陈嘉庚式建筑
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中国近代海军的缩影
天一总局旧址——糅入中国元素的早期西洋式商务楼
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世界别墅建筑博览
庐山会议旧址及庐山别墅建筑群——不同国度建筑文化的影子
江汉关大楼——武汉城市的标志
汉口近代建筑群——各种风格迥异的西洋商业楼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抗战的产物,简朴的校舍,中国的名校
抗战胜利纪念堂——“西式为体,中式为用”的近代建筑样式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晚清时期的军事学校
大邑刘氏庄园——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建筑群
孔家大院——晋中大家族,货币珍品展
帕拉庄园——西藏封建领主奢华生活的缩影
这本书《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简直是一场视觉和知识的盛宴!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建筑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些老建筑里藏着无数的故事,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我一一揭开了这些神秘的面纱。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建筑的名字和图片,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地挖掘了每一座建筑背后的历史脉络、设计理念以及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节专门介绍了几处近代高等学府的建筑,比如某某大学的老校门和教学楼,它没有仅仅停留在那优美的线条和宏伟的尺度上,而是详细阐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建造这些学府的初衷,以及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雄心壮志和对民族未来的殷切期盼。 而且,书中对于建筑细节的描绘也十分到位。比如,在介绍一些老洋房时,它会细致地描述那些精美的雕花、独特的窗户样式,甚至是当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建筑工艺水平。我从中了解到,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缩影。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栋近代建筑都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读。
评分翻开《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我立刻被它宏大的叙事和精美的图片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文明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它巧妙地将建筑与历史、社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对那些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的近代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标志性建筑的深入剖析。例如,对于上海的国际饭店,它详细阐述了其在中国建筑史上“远东第一高楼”的地位,以及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创新。书中不仅仅展示了其宏伟的外观,更深入地探讨了当时建筑技术的限制、材料的选择,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如此惊人的成就。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建造者们的热情与智慧,以及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渴望崛起、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建筑故事。那些曾经为国家建设默默奉献的建筑师们,他们的设计理念、创作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将西方的建筑技艺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从中了解到,中国的近代建筑并非仅仅是西方建筑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风格。这种对建筑背后人文精神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建筑欣赏。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而阅读《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无疑是其中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这本书以建筑为切入点,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近代史的大门。 书中对每一座建筑的介绍,都详尽地阐述了其历史背景、设计理念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例如,书中对于那些在20世纪初兴建的银行、洋行建筑的介绍,不仅仅是对其建筑风格的描绘,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当时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影响。我通过这些建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的繁荣景象,以及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在西方文明冲击下的思考与探索。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以及一些建筑的原始设计图纸。这些图纸不仅展现了建筑师们的精湛技艺,更让我得以窥见建筑从概念到落成的完整过程。通过对比同一建筑在不同时期的照片,我更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以及这些建筑所经历的风雨。书中对于建筑细节的描绘,例如门窗的样式、墙体的装饰、内部的陈设,都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时代。
评分《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这本书,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的近代历史。它通过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为我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建筑故事,也串联起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脉络。 书中对每一处建筑的介绍都非常细致。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建筑的风格流派,而是深入挖掘了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对于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兴建的政府办公楼、金融机构,书中会详细介绍它们在当时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设计如何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我从中了解到,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建筑手稿。这些一手资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原始风貌,以及建筑师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轨迹。对比同一建筑在不同时期的照片,我更能感受到时光的痕迹,以及这些建筑所经历的沧桑。书中对于建筑细节的刻画,如雕塑、浮雕、内部装饰等,都充满了艺术感,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匠心独运。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建筑瑰宝充满好奇,而《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并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宝藏之门。 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独到,它不仅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建筑,更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却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的近代建筑。从北方的早期工业建筑,到南方的近代商业建筑,再到内陆地区的近代宗教建筑,这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国近代建筑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座建筑的介绍,它不仅仅描述了建筑的外观和风格,更深入地探讨了建筑的设计理念、建造技术,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建筑师的生平介绍以及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觉得,每一座建筑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从中了解到,许多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都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挑战,他们如何在保留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同时,又积极吸纳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过程。
评分《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认识从模糊变得清晰,从零散变得系统。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欣赏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建筑史诗。 书中对每一座建筑的介绍都极其详尽。它不仅仅描述了建筑的风格,更深入地剖析了建筑的设计理念、建造技术、使用材料,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例如,书中对上海的一些早期高层建筑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当时中国在建筑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以及这些建筑如何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象征。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建筑师们的智慧和勇气。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建筑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这些故事让冰冷的建筑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我从中了解到,很多建筑的背后都凝聚着建筑师们的心血和智慧,甚至是时代的牺牲。这种将建筑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简直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作为一个对中国近代建筑史怀揣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深入地展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近代杰作。而这本书,毫无疑问地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 首先,它在选材上就极具眼光。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书籍,《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聚焦于“近代”,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巨大变革与创新的时代。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到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堂,再到那些矗立在各地、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早期高等学府、博物馆、图书馆,这本书几乎是把近代中国最精华的建筑遗产搬到了我的眼前。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建筑物的“长相”,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座建筑背后的故事。例如,在讲述外滩建筑时,它不仅仅列出了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风格等建筑流派,更细致地描绘了它们是如何在20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上海滩,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缩影,以及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与他们留下的印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处细节的刻画,无论是建筑的立面装饰、内部空间布局,还是使用的材料,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建筑工艺与审美情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的读者,《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辉煌印记。 这本书在内容的选择上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那些广为人知的“地标性”建筑,更挖掘了一些在学术界和民间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近代建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建筑的均衡呈现,从北方的工业遗存,到南方的西洋风情建筑,再到内陆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建筑,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每一座建筑时,都非常注重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它不仅仅描述建筑的结构和外观,更深入探讨了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建造技术,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从中了解到,中国的近代建筑并非是西方建筑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评分作为一个建筑学的学生,我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鸿沟,很难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真实的建筑连接起来。《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这本书,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将我带入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宏大世界。 书中对于每一处建筑的介绍,都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充满了深刻的分析。例如,对于那些在民国时期兴建的重要公共建筑,如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它不仅展示了它们的建筑风格,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建筑在当时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这些建筑往往是新文化运动、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们的设计也体现了当时的教育理念和审美追求。书中对于建筑材料、结构体系、空间布局的详尽阐述,让我能够从技术层面理解这些建筑为何能够经久不衰,并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介绍,以及建筑师的生平经历。这使得每一座建筑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了解到,很多建筑的背后都凝聚着建筑师们的心血和智慧,甚至伴随着时代的沧桑巨变。例如,在讲述一些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建筑时,我能感受到它们所经历的苦难与坚韧,这使得我对这些建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寄托。
评分《中国国宝建筑:近代杰作》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建筑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在近代化浪潮中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生动史诗。 书中对每一座建筑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且富有条理。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建筑的风格和外观,而是深入挖掘了建筑背后的历史渊源、设计思想以及社会影响。例如,书中对一些早期中国大学校园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们如何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并试图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找到契合点。我从中了解到,那些充满历史感的教学楼、图书馆,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承载着民族复兴希望的思想摇篮。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建筑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这些故事让冰冷的建筑拥有了温度,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例如,在讲述某个历史性建筑的建造过程时,书中会提及当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建筑师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作品。这种将建筑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2发展阶段
评分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
评分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评分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业、商业、金融业都有长足发展。引进西式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事业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在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有了较多的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
评分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评分图文并重 内容丰富 推荐
评分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归国建筑师的介绍,中国建筑师较多地接触到国外现代建筑思潮。只是这时期中国处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活动很少,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建筑实践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评分好,好,好。
评分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