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出版,激起了有关价格和利润分析以及危机理论的新争论。就危机理论而言,在大萧条前夕,资本主义经济崩溃的问题仍悬而未决。在随后的10年间,资本主义的结构变化推动了德俄两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金融资本、垄断、国家支出、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俄国马克思主义者还就不同类型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问题进行了争论。1917年后,俄国的理论家不得不正视一个巨大的困难,即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加以改造,以使其适应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境况,而他们曾经的同志——德国和奥地利的理论家们(现在大多数被视为自己的敌人),则纠缠于西欧和美国的国家管制或‘有组织的’资本主义问题。尽管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缺陷,但到1929年时,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在‘退化’。相反,它已继续进入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新的思想、面对了新的对手,并遭遇了新的问题。它的多样性、它的分裂、它的不和谐是它巨大力量的来源。”     
作者简介
       霍华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经济系杰出荣誉退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和经济体制。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异端经济学研究。
    金,拉筹伯大学经济和金融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异端经济思想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思想方法论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篇 德国的贡献:1883-1895
第一章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遗产:1883-1895
1. 马克思的智力遗产
2. 作为编辑者和理论家的恩格斯
3. 《资本论》第三卷
4. 对恩格斯贡献的评价
第二章 恩格斯和价值理论“有奖征文竞赛”
1. 引言
2. 竞赛的性质
3. 第一回合:莱克西斯、施米特和斯蒂贝林
4. 第二回合:沃尔弗、洛里亚、弗里曼和莱尔
5. 恩格斯的裁决
第三章 价值理论的第一次争论:1895-1914年
1. 《资本论》第三卷
2. 对《资本论》第三卷的早期反应
3. 庞巴维克和希法亭
4. 米尔普福特和德米特里耶夫
5. 冯·博特凯维茨的解决方法
第四章 伯恩施坦、考茨基和修正主义论战
1. 德国社会主义的兴起
2. 正统马克思主义和《爱尔福特纲领》
3. 白恩施坦对正统的挑战
4. 卢森堡和考茨基的回应
5. 评价
第五章 金融资本与帝国主义:考茨基和希法亭
1. 引言
2. 伯恩施坦和考茨基论帝国主义
3. 希法亭论金融资本
4. 对希法亭的反应
第六章 资本积累、帝国主义与战争:卢森堡和鲍威尔
1. 罗莎·卢森堡和资本积累
2. 对卢森堡的批判
3. 奥托·鲍威尔的积累模型
4. 卢森堡的《反批判》
5. 考茨基对帝国主义的第二次思考
……
第二篇 俄国到191年的贡献
第七章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遗产
1. 引言
2. 俄国专制主义的本质
3.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俄国
……
第三篇 社会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1917-1929      
精彩书摘
     4.卢森堡的《反批判》鲍威尔的增长模型,无疑是1914年之前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尝试进行的最成熟的宏观动态分析,它与现代哈罗德一多马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直到最近才被完全理解。鲍威尔文章的目的是为了驳斥卢森堡的崩溃理论,并说明在封闭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稳定的均衡增长是可能的。尽管他对《资本积累论》的批评是有力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目标,但是鲍威尔自己的模型也未能经受住更加细致的审查。早在1929年,亨利克·格罗斯曼就证明了鲍威尔数值例子中所确定的增长路径,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这已经被现代数学分析所证实。在经过32年的生产周期后,经济将会耗尽它用以维持给定的积累率提供资助的剩余价值。这是鲍威尔不变资本以两倍于可变资本的速度增加,剥削率保持不变的假设的必然结果。从代数上看,S1和S2上升的太慢以至于无法满足模型所要求的Aq和Ac2的持续增加,积累的过程无法一直继续下去。从技术上看,鲍威尔的模型过于武断。稳定增长只有在鲍威尔提出的限定条件中,至少有一个被放松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一个明显的选择是允许剥削率上升,从而可以增加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的增长率。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存在充分的灵活性能够保证稳定增长的可能性,确保这种可能性的最确定的方法是保持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在不考虑鲍威尔本来意图的情况下,他的模型是一种和技术变革过程中的利润率下降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任何简单的意义上都不是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崩溃理论。
  然而,这种判断完全不会损害鲍威尔危机理论的声誉,他的危机理论只能用它自身的优点来加以评价。积累不足时期和积累过度时期交替出现的概念有着直观的吸引力,而且它的确引起了许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注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避免了比例失调、消费不足和利润率下降理论中的许多固有困难的同时,提供了对周期性波动的解释。但是,鲍威尔的理论也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因为它没有考虑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波动。萧条时期总是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因为总需求不足以实现经济中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生产出来的全部剩余价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坚持把危机和实现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正确的。在文章的开始部分,鲍威尔的确提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加和资本主义消费能力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考茨基式的暗示并没有很好地加以深入展开。因此,鲍威尔对经济危机的解释是很不完整的。
  这些批评中,很少有哪个是由卢森堡在她那明显充满愤怒情绪的《反批判》中提出的,她对鲍威尔提出的很多反对意见是不着边际的。她指责说人口变化不是资本积累的真正基础,积累可以在人口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就像当时的法国那样);积累决定了人口增长率而不是相反。卢森堡把鲍威尔对两部类之间比例失调的分析驳斥为“纯粹的欺骗”,并否认第Ⅱ部类的资本家会像鲍威尔设想的那样,购买保持均衡增长所需的4666单位的生产资料。这明显是错误的,卢森堡本来可以通过对平衡增长的可能是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进行提问,通过对直到第二年进行购买之前一直保有第一年生产的商品存货的资本家的资金来源进行探究,表现得更好。卢森堡认为鲍威尔模型中的剥削率应当上升而不是保持不变,这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但即使是在这里,她也因坚持在剥削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所有的技术进步只是为了工人的利益”耐员害了自己的理论。
  在卢森堡对鲍威尔的批评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她自己的主张,“这一套学究式地炮制出来的令人发指的胡言乱语……不是一个普通的错误,这样的事在寻求科学知识时可能出现……(而是)当前官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耻辱,社会民主党的一桩丑闻”。必须记住的是,《反批判》是在卢森堡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入狱之后在狱中完成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政治性的而不是学术性的,它的主要目标是卡尔·考茨基而不是奥托·鲍威尔。卢森堡总结说,鲍威尔的文章代表了“一个十分明显的战术趋势的理论公式”,对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心”而言,帝国主义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是“一小撮从中渔利的人心存不良的捏造”。虽然反对战争,但考茨基主义者拒绝接受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是通向和平的唯一的道路的观点,他们认为能够使资产阶级相信帝国主义的终结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无产阶级和资本之间为解决它们的世界历史矛盾而进行的最后的对抗,变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为‘缓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帝国主义矛盾而进行的历史性妥协的乌托邦”。正是因为卢森堡认为鲍威尔持有这样的立场,才对他的政治经济学如此敌视。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一书的图书简介,着重于阐述该领域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演变、关键议题及其思想脉络,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并力求深入详尽。  ---   经济思想的激荡与重塑:1883年至1929年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轨迹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一个世纪之交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在理论、实践与意识形态层面所经历的复杂演变过程。这一时期,恰逢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垄断阶段,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也伴随着俄国革命的爆发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场域与严峻的理论挑战。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的固化与早期争议(1883-1905年)  1883年,马克思逝世,留下的宏伟思想体系亟待继承、阐释与系统化。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巩固和传播《资本论》中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  价值理论的辩护与修正: 随着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用论”的兴起,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日益严峻。本书将详细分析如卡尔·鲍尔(Karl Renner)、瓦尔德马·列宁(Vladimir Lenin)等早期思想家如何捍卫和阐释价值理论,使其能够应对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讨论将集中于如何调和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概念与早期对价值形成的解释,以及在不同国家和行业背景下对价值规律的理解。  资本积累的动态分析: 在这一时期,对资本主义危机本质的探究是重中之重。分析集中于货币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以及金融化早期迹象对实体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者们试图阐明,随着跨国贸易和海外投资的增加,马克思关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论断是否依然有效,以及帝国主义的扩张如何暂时缓解或重构了国内的矛盾。  意识形态的构建: 随着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再仅仅是学术理论,更是革命政党和工会组织的指导方针。本书关注了第二国际内部围绕“修正主义”展开的激烈论战,特别是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对渐进改良主义的倡导,如何迫使正统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明确资本主义的内在不可调和性。   第二部分:革命的实践与理论的重构(1905-1917年)  1905年前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论断成为核心议题。这一阶段的理论工作与社会实践紧密交织,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学转向奠定了基础。  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富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本书将细致剖析其理论框架,包括垄断的形成、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以及“输出资本”与“瓜分世界”如何成为解决国内相对过剩和利润率下降的途径。同时,本书也会探讨其他思想家(如考茨基、希法亭)在帝国主义理论上的不同侧重点。  国家与资本的关系: 在一战爆发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战时社会主义)使得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空前凸显。理论家们开始思考,国家干预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正在向某种“国家资本主义”过渡,以及这种转型是否会削弱革命的必要性。这一讨论直接影响了对战后经济秩序的预测。  对经济周期的理解: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这一时期愈发频繁和剧烈。理论家们试图将危机理论纳入帝国主义的框架中,探讨周期性危机如何与长期的结构性矛盾相互作用,并分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不同解释(如熊彼特等人的早期思想)。   第三部分:苏维埃经济的实验与理论的岔流(1917-1929年)  十月革命的胜利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向了权力中心,引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构建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导致了理论路线的剧烈分化。  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在内战背景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带有强烈的军事和政治色彩,但它也迫使布尔什维克思考如何在缺乏市场机制的情况下进行资源分配和生产计划。本书将分析早期苏维埃经济学家如何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寻找对国家直接控制经济的理论依据。  新经济政策(NEP)与理论的调适: 1921年开始实施的NEP标志着对市场机制的暂时回归。这一政策引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深刻争论。一方面,如何论证小农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共存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如何理解工资、价格和货币在这一“混合经济”中的作用?本书将重点分析布哈林、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等人在“社会主义的积累问题”上的辩论。  计划经济的初步探索: 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迫在眉睫,对中央计划的理论可行性研究提上日程。这一时期的理论工作主要集中于如何通过代数方程和统计方法(如“生产力平衡表”)来替代市场的调节功能,为后来的五年计划奠定方法论基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济学声音: 在这一阶段,欧洲的共产党(如德国、法国)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经济学派别,试图将成熟的资本主义分析与本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与莫斯科理论体系既有继承又有所区别的经济学探索。   总结:从经典到实践的过渡  1883年至1929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体系,转变为一个在帝国主义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意识形态论战中不断自我修正和分化的复杂思想领域的关键时期。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核心文本的梳理和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展现这一经济思想传统如何应对历史的巨大变迁,并为20世纪后续的经济学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