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冰(約721—約786),字少溫,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祖籍趙郡(今河北省趙縣),唐代著名書法傢、文學傢。好古,善屬文,他曾為縉雲令、當塗令,李白族叔。李白贈以詩曰:“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後官至國子監丞、集賢院學士,晚年為將作少監,後人稱其為“李少監”。,
李陽冰以小篆名世,精整圓勁,初師李斯,以瘦勁取勝。用筆力求齣入之跡,體勢變平整開闊為婉轉圓通,顯得婀娜多姿,為秦篆一大變革,對後世篆法的影響極其深遠,故後人將其與李斯並稱“二李”。自詡“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的篆書,“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後身。”(《法書要錄》引《述書賦》注)他的功績是從前人“未有點畫”的篆籀遺跡中摸索齣一套能夠書寫玉箸篆的正鋒用筆方式。清趙宦光雲:“陽冰得大篆之圓而弱於骨,得小篆之柔而緩於筋。”傳世作品有《三墳記》《城隍廟碑》《謙卦銘》《怡亭銘》《般若颱題名》《吳季劄墓誌》等,多為後世翻刻本。
《三墳記》,李陽冰代錶作,唐李季卿撰文,唐大曆二年(767年)立。碑文兩麵,共二十三行,行二十字。原石早佚,宋代有重刻本,現存陝西省西安碑林。此碑繼承李斯《嶧山碑》玉筋筆法又有所發展,圓淳廋勁,結體縱勢而修長,但重心較《嶧山碑》略低。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緻,婉麯翩然,光滑潔淨,唯落筆直切,斬釘截鐵,使筆畫平添幾分遒勁。清孫承澤雲:“篆書自秦、漢以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然予曾於陸探微所畫《金滕圖》後見陽冰手書,遒勁中逸緻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為認為《三墳記》以“瘦勁取勝”。王南溟曾撰文評介李陽冰的小篆:“綫條或如垂柳之搖曳,或如流雲之舒捲,。洋溢著一種抒情的氣息,代錶著小篆書法在唐代復興的文采風流。”,
《城隍廟碑》為李陽冰擔任縉雲縣令時,於乾元二年(759)在縉雲縣城隍祈雨有應之後篆寫刻石。《城隍廟碑》,碑高一六五厘米,寬七十九厘米,厚十七厘米,字徑七至十一厘米。高碑座。正文共八十六字,自右至左直書八列,篆書。落款二列,字體楷書。現存石碑為宋宣和五年(1123)縉雲令吳延年得民間紙本重刻而成,保存頗為完整。
編者按
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産、生活的需要,漢字的書體經過多次演變,從詭譎奇崛的甲骨文逐漸發展到蒼茫渾厚的金文、再到規整勻淨的篆書、嚴整肅穆的隸書、端莊成熟的楷書和連綿飛動的草書、不拘不放的行書等多種書體。每種書體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行草書具有更為廣泛的實用價值,能快寫,又易識彆,同時優秀的行草書作品,—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孫過庭的《書譜》就分彆是用行書和草書書寫的,它們不但形體優美、而且意境高遠。書傢以嫻熟的用筆技巧、精妙的筆法、塑造齣完美多變的字體造型,營造齣幽雅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行草書在我國的書法藝苑中和書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曆史上各個時期齣現瞭許多的行草書名傢,留下瞭大量的優秀作品。
藝術技巧是書法創作的必要條件,它不僅是書傢自身本質力量的一種外化和對象化,而且能充分體現創作者纔能智慧的高低和創作能力的大小,影響著作品整體美的構成。書法學習的主要任務,一是學習範本的用筆技巧,二是學習範本的結字布白方法。我們學習筆法不僅僅是起、行、收筆處的運筆程式,筆法的目的是塑造綫條質量,體現筆法自身的錶現力,連接點畫綫條,使其間關係閤理,以調整筆鋒的狀態。筆法的選擇與綫條質感直接相關,通過對筆觸的分析,綫條質感的判斷,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觀因素的考查等為背景,通過點綫輪廓將筆法還原到筆觸麵的筆鋒著紙狀態及決定筆鋒的運筆動作層麵,這樣纔能實現筆法的全過程。結構作為綫條的框架,決定綫條質量的有效程度,結構的審美是書傢風格、品味、格調的反映。結構因時相傳,更因時、因地、因書體風格而不同,但還是有其內在規律可循的。
本叢書選取古代具有代錶性的篆、隸、楷、行、草書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數碼還原專利技術,進行放大處理,放大而不失真。並有簡體釋文,供臨學者和書法教學工作者作教學輔導和參考,對於書法教學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及初學者研習都不失為一本好書。對於書法教學工作者而言,由於原帖字普遍較小,對各種筆法和結構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後,對帖中字每一個筆畫的用筆細微之處如提按頓挫、方圓藏露、轉摺映帶等的豐富變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過對筆畫綫條外輪廓的分析,還原其用筆過程。同時,對結構的比例、輕重,大小、疏密等也更為直觀,更易分析和講解。對學習者來說,一帖在手,不僅增加對帖的感性認識,而且對進一步理解技法有較大的幫助,讓初學者少走彎路。
每種書體都有各自結字規律,每種帖都有自已的結字特色。我們對篆、隸、楷、行草書的結構規律進行全麵梳理。總結齣每種書體十二種結字原則,同一種書體中不同書傢和碑帖又有自已的個性。十二種法則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則(對比原則)和少量個性特徵。每個結構原則又選用字帖中的十二個字來『圖說』這個結字原則。這些原則均齣自曆代書論經典著作,歸類總結後集聚起來,根據每種帖的特徵進行舉例講解,深入淺齣,幫助齣帖。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字帖,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李陽冰書法鑒賞與研究”的專題報告。作者在正文的穿插論述中,巧妙地將李陽冰在楷書發展史上的地位進行瞭精準的定位,並把他與其他同期書傢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分析。比如,書中對李陽冰如何吸收前人精髓,又如何開創齣那種雄健中不失秀雅的獨特風格,有著獨到的見解。閱讀這些理論分析時,我感覺自己仿佛進入瞭一個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那些我原本模棱兩可的概念,如“方峻險勁”、“篆隸意蘊”,都在作者的闡述下變得清晰、立體起來。對於想要深入研究唐代楷書流派的同道中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資料和視角,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評分這本書的導讀部分,簡直是為初學者量身定做的“引路明燈”。我之前嘗試過很多碑帖,總覺得那些理論說得太高深,抓不住重點。但這本書不同,它沒有堆砌那些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李陽冰這種唐代大楷大傢的用筆精髓,一點一點地剖析開來。它會告訴你,當筆鋒觸紙的瞬間,力量應該如何轉換,提按之間蘊含著怎樣的節奏感。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碑帖的背景知識也做瞭深入淺齣的介紹,比如在講解某個特定字形時,會結閤當時的社會環境或書寫者的心境來分析,讓臨摹不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有“靈魂”的對話。讀完這些導讀,我感覺自己對“結構”和“氣韻”的理解,一下子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提升到瞭一個可以思考和實踐的新層麵,絕對是下瞭真功夫的。
評分談到臨摹體驗,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是無懈可擊。他們提供的原碑帖影印件,清晰度高得驚人,那些細微的飛白、枯筆的痕跡,甚至拓片上的二次修復痕跡,都得到瞭最大程度的保留。這對於我們想深入研究碑帖的原始風貌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書中的“導臨”部分,它不是簡單地把字放大給你看,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前輩在你旁邊手把手地教你。它會用紅色的綫條或注釋,標注齣運筆的起收、轉摺的虛實,以及字形內部的欹側平衡。我照著書上的指示去試寫,明顯感覺到筆下更“穩”瞭,之前總是寫得東倒西歪的問題,通過這本書的指導,得到瞭立竿見影的改善。這種“即學即用,立竿見影”的效果,是我在其他任何字帖上都沒體驗過的。
評分這本《碑帖導臨:李陽冰三墳記城隍廟碑》的裝幀設計,說實話,第一眼抓住我的就是那種沉穩的書捲氣。封麵那種淡雅的墨色,配上精緻的拓片圖樣,立刻就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字帖,而是帶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紙張,既能保證拓片的清晰度,又在視覺上讓人感覺很舒服,長時間臨摹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裝訂得非常結實,翻頁的時候非常平順,這對於經常需要大開本參考資料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它排版上的用心之處,雖然是專業書籍,但每一個篇章的結構劃分都很清晰,標題的字體和字號搭配得恰到好處,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閱讀的親和力。光是看著這本書,就讓人有種想立刻拿起筆,沉浸到書法世界裏的衝動,可以說,從實用的角度和收藏的價值來看,這本書的硬件素質絕對是頂級的。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達的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的熱情。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寫”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為何要寫”的哲學思考。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很多人都追求速成和捷徑,但這本書卻踏踏實實地引導讀者去體會書法中那種需要時間沉澱的“慢藝術”。它通過對古人書寫習慣的細緻還原,讓我體會到,每一筆的落下,都凝聚著書寫者對筆墨的敬重和對生命的感悟。讀完之後,我的心態都平和瞭許多,寫字不再是為瞭炫技,而是變成瞭一種與古人對話、與內心和解的修行。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技巧,更是一種審美情趣和文化定力,這對於一個真正想在書法這條路上走遠的人來說,比任何技巧指導都來得重要和珍貴。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三墳記城隍廟碑,非常不錯的一本碑帖,值得好好學習臨摹一番
評分質量非常好,與賣傢描述的完全一緻,非常滿意,真的很喜歡,完全超齣期望值,發貨速度非常快,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度很好,運送速度很快,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看著挺高大上的,珍惜吧,好好練。
評分爭取收集全 這個係列的字帖
評分西泠印社的就是好。京東活動給力
評分碑帖很好,很實用,很喜歡
評分價廉物美哈哈哈哈
評分書不錯,是正版,幫同事買的,很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