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文献版本考

《蒙古秘史》文献版本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特木尔巴根 著
图书标签:
  • 蒙古秘史
  • 历史文献
  • 版本研究
  • 蒙古文化
  • 中世纪史
  • 古籍整理
  • 文献学
  • 历史学
  • 民族史
  • 源流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06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8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方文化集成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蒙古秘史>文献版本考》为"东方文化集成"之一,作者系蒙古族,长期从事蒙古文学文献学研究,为我国蒙古族历史文献的专家级学者。本书从实证的角度对《蒙古秘史》一书进行了文献上的考据,研究范围包括《秘史》的成书过程、《秘史》的文献著录、《秘史》的版本、《秘史》名物考证等问题,论述严谨,内容详实,具有很强的史学价值。

内容简介

  《<蒙古秘史>文献版本考》从实证的角度对《蒙古秘史》进行了文献上的考据。
  1.《秘史》的成书过程。梳理前人关于《秘史》写作时间之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参核《元史》《史集》以及元人文集,比勘对元太祖、元太宗事迹的不同记述,归纳《秘史》在史实叙述上存在的问题,藉以考求《秘史》的成书过程。
  2.《秘史》的文献著录。综挹自洪武刻本问世以来历代官私书目、艺文志就《秘史》的著录文字,钩沉明清学者引录《秘史》,用之于探究史实之事例,论述其庋藏状况和影响。
  3.《秘史》的版本。作为物化形式的《秘史》,其版刻之多,流传之广,久已创下蒙古文献中的最高记录。该专著分别阐述了洪武刻本和《永乐大典》抄本的产生、流传,并重点总结了多年以来访求、搜集诸版本的收获,简要评述现今庋藏于国内外的诸版本之优劣,为学术界整理出一部精校本提供版本依据。
  4.《秘史》名物考证。《秘史》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提到的名物众多。在此主要撷取"礼答""罟罟"以及官名等,重点加以考证,阐发这些名物出现在《秘史》中的历史渊源。

作者简介

  白·特木尔巴根,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蒙古文学文献学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目录

导论 《蒙古秘史》文献研究综述 1
一、《蒙古秘史》及其文献研究 1
二、《蒙古秘史》文献研究之必要性 18
第一章 《蒙古秘史》成书过程考 1
一、关于《蒙古秘史》成书年代及
作者的几种主要观点 3
二、延访太祖事迹与续为《蒙古脱卜赤颜》 11
三、《蒙古秘史》与《元史》等史籍
之太祖、太宗事迹比勘 29
四、《蒙古秘史》的叙事特点和语言 42
第二章 《蒙古秘史》文献著录考 55
一、由语言教科书到传世秘籍---明廷对
《蒙古秘史》的认知飞跃 55
二、明代官私藏书目录的著录 61
三、清代官私藏书目录的著录 67
四、元明清学者引录《蒙古秘史》之事例钩沉 80
第三章 《蒙古秘史》版本考 101
一、洪武刻本的产生和流传 101
二、现存洪武刻本的诸抄本 115
三、《永乐大典》本的产生和流传 123
四、现存《永乐大典》本的诸抄本 130
五、其它节本、总译抄本 148
第四章 《蒙古秘史》名物考 163
一、"札答暠考 163
二、"固姑暠考 179
三、"答剌罕暠考 188
附录一 《蒙古秘史》文献研究关系人物名录 194
附录二 参考文献 202
后 记 208

前言/序言







《草原史诗的文献迷宫:一部关于成吉思汗家族口述传统的考证》 图书简介 这部著作并非直接探讨《蒙古秘史》的文本内容或文学价值,而是将焦点完全置于其作为历史文献的生成、流传、校勘与版本异同之上。它是一部深入文献学与历史考证层面的研究专著,旨在为理解这部塑造了蒙古帝国形象的宏大叙事,提供坚实的文本学基础。 本书的核心任务是解构《蒙古秘史》这一“孤本”历史文本的复杂面貌。研究者深知,我们今天所见的《蒙古秘史》,无论是早期的俄藏本(即“俄文抄本”)还是后来的汉译本,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传播链条。因此,本书的叙事逻辑是从“文献学之源”出发,而非“历史事件之实”。 第一部分:文本的起源与早期流传的迷雾 本部分着重于追溯《蒙古秘史》作为口述史诗向书面记录转化的关键节点。研究首先对成吉思汗时代至元朝初年,蒙古贵族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早期蒙古语)记录家族大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1. 口传传统的固化与“秘史”的命名: 考察了“秘史”一词在元代史籍中的指涉范围,辨析它与官方修史(如《元史》)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早期蒙古文手稿或口传记录在传入中土后,如何被赋予“秘不示人”的特殊地位。 2. 早期文本的缺失与间接佐证: 坦率地指出,现存的蒙古文或畏兀儿文的原始文本已然失传。因此,研究必须依赖后世的抄本、引文以及同时代汉文、波斯文史料中的片段性引用来重构其早期形态。这一部分耗费大量笔墨梳理了金末元初,宫廷修撰机构对这类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初期翻译活动。 第二部分:关键版本(抄本)的精细比对与校勘学建构 本书最核心的篇幅聚焦于对现存主要文献版本的深入考辨,将其视为重建文本原貌的砖石。这里,研究严格遵循古典文献学的规范,将版本的差异视为历史信息的载体。 1. “俄藏本”的发现、抄写源流与文本结构分析: 详尽考察了俄藏本(通常指现存俄国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抄本)的物理属性、抄写年代、抄写者的世系背景等。重点在于分析其版式、页码错乱、脱文、衍文等在不同章节间的系统性差异。例如,对特定段落中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在不同抄写者笔下的讹误模式进行了统计分析。 2. 汉译本的衍生与翻译策略的影响: 对清代以来(特别是乾隆时期)的汉译本进行了细致比对。这些译本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融入了译者所属时代和文化视角的解读。研究试图区分哪些是早期文本的准确传达,哪些是译者基于当时政治或文化理解而进行的“润饰”或“修正”。本书特别关注了音译词(特别是蒙古语、突厥语词汇)在不同汉译本中的转换稳定性。 3. 版本间的相互影响与“源流树”的构建: 利用传统的“互见法”和现代文献学中的“版本树”理论,试图构建出不同抄本和译本之间的亲缘关系图谱。哪些版本可能直接来源于同一失佚的祖本?哪些版本是基于另一个已存在的抄本的“节录本”或“增补本”?这些考证直接影响到对特定文本段落可靠性的判断。 第三部分:文献形式与历史语境的互动 本书的考察不局限于文字本身,而是延伸至文本的物质形态如何反映了其历史使命与功能。 1. 抄本的“物质性”与使用痕迹: 探讨了不同抄本在纸张、墨色、装帧上的差异,以及这些物理特征可能暗示的收藏者身份和使用目的(是用于祭祀、宫廷阅读,还是作为私人学习资料)。 2. 异文的文献学意义: 对比不同版本中关键历史事件描述的细微出入。这些异文并非总是“错误”,它们可能反映了在不同时间点,关于同一事件的口头流传版本发生了微妙的演变,或是抄写者在记录过程中加入了新的信息。例如,对特定汗位继承段落中人物称谓的微小变化,进行深入的文献学解读。 3. 文本结构的“重塑”: 分析了不同版本在章节划分、标题标注上的不一致性,这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这部史诗结构逻辑的理解和整理方式的差异。 结论:重建可信赖的“文本底本” 本书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经过严格校勘、尽可能贴近早期书面记录的“可信赖的文献参照系”。它为后来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研究者提供了进行任何深入研究前必须倚靠的坚实文献基础。这部著作,是一部为《蒙古秘史》的文本本体“画像”的文献学专著,其价值在于对“这部书是如何流传下来的”这一核心问题的详尽解答。 全书力求以严谨的考证学态度,展现出一部伟大史诗背后,那段复杂而充满变数的文献流传史。 --- (本书适合对中外古代史、蒙古学、文献学、校勘学有浓厚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及高级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散发着一种沉郁而古朴的美感,读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苍凉感。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时而如金戈铁马般铿锵有力,时而又如塞外风雪般寂寥深远。我被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深深吸引,仿佛能闻到蒙古草原上特有的青草和马匹的气味,能听到长调悠扬的回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超脱的视角,他既是历史的记录者,又像是历史进程的旁观者,不带过多主观的褒贬,只是客观地呈现那些必然与偶然交织的命运轨迹。这种“冷眼旁观”的叙事姿态,反而让情感更加深沉,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也更为广阔。

评分

这部作品的气场着实令人震撼。初翻开它,就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拽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却又不失磅礴,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和人物命运的刻画,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禁拍案叫绝。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描绘,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即便隔着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让人感同身受。我时常在想,要达到这样的驾驭能力,需要付出何等艰辛的努力,方能将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碎片,重新组合成一幅如此清晰、如此立体的画卷。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在重塑一段文明的呼吸与脉动,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带着历史的重量,引人深思,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

读罢此书,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敬意。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极其精妙,逻辑线索如同高明的织工,将看似杂乱无章的史料,编织成了坚韧而华美的锦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的平衡感。他总能在史诗般的战争场面中,精准地捕捉到某位将领眼神中的一丝犹豫,或者某次政治博弈后,茶杯里留下的最后一滴残茶的意味。这种对“人”的深挖,使得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决策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每次合上书页,我都会忍不住重新梳理脑海中的脉络,试图跟上作者那近乎神乎其技的思维跳跃,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阅读享受。

评分

真正的好书,会改变你观察世界的方式。这部作品无疑属于此类。它不仅仅是对过去某个特定族群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本关于权力、忠诚与背叛的教科书。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具动态和多维度的眼光去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那些关于联盟瓦解、个人野心膨胀的叙事逻辑,竟然在当代依然能找到影子。作者的洞察力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史实罗列,他探讨的是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主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哲学思辨,让人感到自身的认知被不断拓宽和重塑,收获之大,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甚至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作为支撑,方能领略其全貌。然而,一旦你跨过了初期的门槛,随之而来的便是豁然开朗的愉悦感。作者对于史料的辨析和引证,展现出一种近乎洁癖般的严谨性,仿佛每一点论断背后,都有着无数卷宗的支撑。这种扎实的学问底蕴,为全书奠定了无比坚固的基石。它不是在“解释”历史,而是在“重建”历史的现场感,那种冷静而克制的叙事风格,反而比任何夸张的渲染都更具冲击力,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其构建的那个世界观。

评分

第四章 东部鲜卑

评分

蒙古秘史有很多版本,本书有助于厘清认识

评分

精确、权威的释义:释义依托&ldquo;牛津英语语料库&rdquo;和&ldquo;牛津阅读计划&rdquo;引语语料库,力求精确、时新、简明易懂。

评分

不错

评分

三、代政权的兴亡及北魏王朝的建立

评分

好好好好

评分

四、两汉王朝的护乌桓校尉及其对内附乌桓人的管理

评分

二、西汉中期和东汉初期乌桓人的两次南迁

评分

海量、全面的收词:《牛津现代英汉双解大词典》收录240,000单词、短语和释义,涵盖全球各种英语变体。在秉承关注当代英语的传统的同时,丰富呈现科技词汇,一如既往全面收录罕用、古旧和文学语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