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义(现代白话版)

清史演义(现代白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东藩 著,刘子儒 译
图书标签:
  • 清史
  • 历史小说
  • 清朝
  • 历史演义
  • 白话文
  • 通俗历史
  • 历史故事
  • 小说
  • 清代史
  • 文学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10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03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90
字数:84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清史演义》是《历朝通俗演义》的清朝部分,是蔡东藩在“演义救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全书共一百章,举清王朝崛起东北,迄宣统退位出宫,近三百年的史事。书中所有重大史实,皆有根有据,每一章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谓开创了历史小说的新体。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年),浙江省山阴县(今属浙江萧山)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前往福建以知县候补,一年后因不满官场恶习称病回乡。其后长期以写作和教书为生,抗战期间颠沛流离,逝世于抗战胜利前夕,一生笔耕不辍。1916年开始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zui,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精彩书评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
——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著名作家 二月河
如果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和复杂,蔡著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
——北大教授 张颐武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著名学者 杨天石

目录

第一章 大清廷源于小山村 一
第二章 努尔哈赤的复仇 六
第三章 四路军的大溃败 一二
第四章 王化贞不堪回首的那一战 一九
第五章 袁崇焕的闪亮登场 二六
第六章 大清军遇到了对手 三〇
第七章 千古奇冤袁崇焕 三六
第八章 清太宗正式称帝 四二
第九章 朝鲜的归附 四八
第十章 洪承畴投降 五四
第十一章 清太宗驾鹤西去 六〇
第十二章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六五
第十三章 顺治帝入主中原 七一
第十四章 史可法一片丹心照汗青 七五
第十五章 阎应元铁血照千古 七九
第十六章 大明王朝最后的坚持 八五
第十七章 两忠臣大义赴国难 九〇
第十八章 顺治帝奉命成大礼 九六
第十九章 郑成功大举反攻 一〇一
第二十章 顺治生死疑案 一〇八
第二十一章 南明的末路 一一四
第二十二章 吴三桂起兵造反 一二〇
第二十三章 康熙帝的大反击 一二六
第二十四章 平西王荒诞称帝 一三三
第二十五章 吴氏的穷途末路 一四〇
第二十六章 尼布楚条约 一四七
第二十七章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一五三
第二十八章 皇位之争 一五九
第二十九章 鸭贩子当皇帝 一六四
第三十章 雍正帝的皇位疑案 一七〇
第三十一章 皇宫里的手足相残 一七六
第三十二章 兔死狗烹的历史铁律 一八一
第三十三章 雍正帝暴病而死 一八七
第三十四章 张广泗平苗疆 一九二
第三十五章 苗族的大灾难 一九八
第三十六章 乾隆身世之谜 二〇四
第三十七章 香妃的传说 二一〇
第三十八章 清缅之战 二一七
第三十九章 再定金川 二二四
第四十章 天地会的兴亡史 二二九
第四十一章 源远流长的白莲教 二三五
第四十二章 厉害的女人 二四〇
第四十三章 第一贪官的终极下场 二四六
第四十四章 嘉庆帝牛刀小试 二五一
第四十五章 大清的又一桩冤案 二五六
第四十六章 海盗之王的人生归路 二六二
第四十七章 边疆响起的反叛 二六八
第四十八章 “杨家将”大展神威 二七四
第四十九章 浑钦差的混蛋艺术 二八〇
第五十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八七
第五十一章 屈辱岁月的开始 二九二
第五十二章 关天培捐躯赴国难 二九八
第五十三章 王鼎和裕谦 三〇四
第五十四章 铁血英魂陈化成 三一〇
第五十五章 南京条约 三一五
第五十六章 广东人民的伟大壮举 三二一
第五十七章 金田起义 三二六
第五十八章 太平天国 三三一
第五十九章 钱江献计 三三七
第六十章 定都天京 三四三
第六十一章 曾国藩创建湘军 三四九
第六十二章 林凤祥和李开芳 三五五
第六十三章 圆明园四春争宠 三六一
第六十四章 女人能顶半边天 三六六
第六十五章 天京的衰落 三七三
第六十六章 神仙靠不住 三八〇
第六十七章 天津条约 三八七
第六十八章 张国梁之死 三九四
第六十九章 火烧圆明园 三九九
第七十章 权力的争斗 四〇五
第七十一章 慈禧初上场 四一一
第七十二章 李鸿章的个人秀 四一七
第七十三章 太平天国的覆灭 四二三
第七十四章 游击队的先驱 四三〇
第七十五章 捻军大作战 四三七
第七十六章 捻军的末路 四四二
第七十七章 洋人的朝廷 四四七
第七十八章 皇帝大婚来冲喜 四五四
第七十九章 同治皇帝的烂摊子 四六〇
第八十章 流氓的邻居 四六七
第八十一章 中法开战 四七三
第八十二章 不败而败 四八〇
第八十三章 慈禧的生日礼物 四八五
第八十四章 甲午风云 四九〇
第八十五章 瓜分中国 四九五
第八十六章 维新变法 五〇一
第八十七章 戊戌六君子 五〇七
第八十八章 神棍义和拳 五一二
第八十九章 八国联军侵华 五一八
第九十章 仓皇出逃 五二四
第九十一章 辛丑条约 五三〇
第九十二章 可悲的中立 五三五
第九十三章 满城风雨到北京 五四〇
第九十四章 徐锡麟和秋瑾 五四五
第九十五章 最后一个皇帝 五五一
第九十六章 七十二烈士 五五八
第九十七章 武昌起义 五六五
第九十八章 民主的脚步 五七三
第九十九章 袁世凯篡窃国柄 五八〇
第一百章 三百年清廷退出历史舞台 五八六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大清廷源于小山村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这开场白起得有点儿高,大家别被吓到。打我记事起,大到官宦府院,小到平头百姓,每逢新春佳节,都会把这十个字写在红纸上,贴到门前做春联。若庄若谐,个中意味,各自品评。
我出生在前清光绪年间,那会儿国家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虽然皇家的光芒有些暗淡,但是全国上下二十几个行省,都还听北京的话,没闹什么乱子。工农商学,士读于庐,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贩于市。所有人都还算安居乐业,一片升平。大厦将倾之际,仿佛是帝德惠泽,皇恩浩荡。
“我国是大清国,我们都是清朝的百姓。”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曾听到父兄在耳边这么念叨,“清朝”两字自此便烙进了我的脑子里。随后家里送我上了私塾,读了《三字经》,学了《千字文》,渐渐地也认识了不少方块字,会写“清朝”了。到读完“四书五经”的时候,也差不多认识三五千字了。
私塾的先生告诉我们:“书里面有些字,大家要晓得避讳。”
避讳?我一头雾水,追问先生。先生默默写出“玄、烨、胤、弘、颙、詝”这六个字,一脸严肃地说:“这些字写的时候最后一笔不能写,缺着。”接着又写了“歷、寜、淳”三个字,随即在旁边又添了“曆、甯、湻”三个字,对我说:“歷应以曆字代替,寜字应以甯字代替,淳字应以湻字代替。”
我一顿莫名其妙,到后来才知道,这些个字眼,都是当朝历代皇帝的名讳。康熙、乾隆、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几大帝的名字,是不能乱写的,要避讳。
教我们这些的先生,确实算难得。
自从知道这些之后,我提笔写字总是小心翼翼的。到后来进科场考试,更是觉得当朝法令森严,连恭代的字都不敢写,唯恐不经意冒犯了天颜圣威。
不怕诸位笑话,我一直以为大清统一中原,威名远扬;社稷会千秋万代,可与山河长存,与日月同辉。不才我只是区区一介书生,对泱泱天朝顶礼膜拜是理所当然的。生下来就能做天朝上国的子民,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得意。
谁曾想,国运兴衰无定数,世事变迁多非常。当时大清国内地的生计还算安定,但是从海外刮来的飓风,却一天比一天暴烈。
安南、缅甸两国历来是中国藩属,如今却被英、法两国挖了去。朝廷慷慨得很,认为藩属非天朝本土,没了也不打紧。不料,东洋日本国趁火打劫,忽然兴兵犯界,入寇朝鲜。清廷调兵遣将抵御,却连战连败,只得低头求和。倭人狮子大开口,先要白银二百四十兆两,又逼朝廷双手奉送东南的台湾省、澎湖群岛,才算罢休。
有道是:船破又遇顶头风。原以为清朝能喘口气卧薪尝胆,可是没等两三年,奉天省的旅顺、大连湾就被俄国租占了去,德国则拿下了山东省的胶州湾。胶州湾东北的威海卫,也被英国人霸占了去。法国人也不肯落下,租占了广东省的广州湾。就连内地的矿山铁路,也被海外列国抢占不少。“国耻”两字怎么写,我算是明白了。
大清国的威势没了,咱草民的太平日子也跟着到了头。列强外患尚未对付好,内忧又泉涌而出。革命党在十多年里遍地开花,清廷杀一批又出一批,手忙脚乱没空闲。后来革命党在武昌发难,各省响应。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清室,竟然就这么被推翻了。二十二省的江山易帜,国号改为“中华民国”。
从那以后,没人再贴“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因为大家都在说清政府的不好,犬羊贱种,豺虎心肠。清朝的皇帝,个个昏淫暴虐;清朝的臣子,个个卑鄙龌龊。这样还不过瘾,还有人把那些有的没的事儿都附会强加到他们头上了,只为骂他个淋漓痛快。所谓痛打落水狗,就是这么个意思。
平心而论,这也未免太言过其实了。我想中国百姓的这种见风使舵,实在是靠不住,“八旗”还飘着的时候,个个吹牛拍马屁,说他帝德什么大,皇恩什么深。到了皇权旁落,又一个个地出来把他批得一钱不值。阳奉阴违,前恭后倨,这又何苦?
每逢改朝换代,帝王的末路大都是一个戏路。我在闲暇之余,曾稍微考究了一下前清的史卷。坏的地方有,好的地方也有。淫暴之处从来不缺,但仁德之举也并非全无。他大清朝要真像时人所说那么差劲儿,能坐稳两三年江山就是万幸了,又怎么能支撑二百六十多年之久?况且大清朝也曾繁荣鼎盛过,康乾盛世在史书上依然鲜活,只不过是传到末代皇帝手里的时候,主子积弱,群臣庸腐,朝政一片混乱。所以当民军揭竿而起造反的时候,已经烂透了的大厦,全局瓦解没商量。
现在,“清朝”二字已经成为历史。但中国河山社稷还在,且还得继续下去。
要想翻过当下乱世这一页,长治久安,则必须把大清朝的兴亡细细梳理一番。知前人得失,择善而从,不善的咱就改掉它。
《阿房宫赋》说得好:“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古人说的“殷鉴不远”,意义尽在于此。不比那寻常小说家瞎话是非,胡编乱造,这本书的宗旨,就是这般。
闲话不多说,我们讲回大清正史。
大清朝开创基业的起点,原在山海关外沈阳的东边,后来统称辽东。此处地名叫作鄂多哩,在那片弹丸之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村落,按民族当叫作通古斯族。土著居民聚群而居,垒土为城。相传他们的远祖在唐尧虞舜以前就落户在这里了,时人称之为肃慎国。史书上有记载,在舜帝二十五年的时候,肃慎国曾进贡过弓箭,孔圣人讲学时也提过这事儿。
不知繁衍生息了多少代,他们人丁兴旺,分成几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拥戴了一个首领。但凡做首领的,大多身体强健,膂力出众,而且都精通骑射,练得一手百步穿杨的绝活。
到赵宋时代,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族内第一个响当当的英雄人物。他起兵灭辽,并开疆拓土打到黄河两岸,大宋朝被该族搅扰得苦不堪言。后来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兴起,大金国逐渐势弱。再后来,蒙古与南宋联兵,将金国吞并剿灭了。故国破碎,臣民四散,那些幸免于难的遗族,逃奔东北,蛰伏海滨二百多年,才又出来一个大人物。
传说这个人物是天女所生,并非凡人。天女是如何来到人间的?跟天神织女这些亲戚都是什么关系?这桩奇闻我不敢凭空捏造的,只能从一些史籍上翻阅而得。大凡帝王将相,出生都会有些传奇色彩,天降龙产、云有异象等等都见怪不怪了,真伪还请列位看官自行分辨。且容我从头讲来:
话说那天女生在东北海滨长白山下,有同胞姐妹三人:大姐名叫恩古伦,二姐名叫正古伦,幺妹名叫佛库伦。塞外风俗不同于内地,族人多以游牧为生,迁徙频繁。这样的生活习惯,造就了塞外女子酷爱游玩的活泼性格。
这一天,姐妹三人在野外郊游,不知不觉走到了长白山的东边,那里有一座布库里山,风景秀丽,洞壑清幽,教人心旷神怡。春风澹荡日头迷离,黄鸟双飞绿枝连理,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别有洞天。姐妹三人玩得高兴,从山下小道一路逛下去,好不欢快。走了没一会儿,一泓澄碧如镜的清湖映入眼帘。两岸芳草茵茵,宛如一个天然大床,三人就在这儿歇下了脚。
天真烂漫的幺妹佛库伦兴致颇高,约两姐姐下湖戏水。
好一幅美女春浴图,正玩得开心,一阵鸟鸣声从天上传来。三人抬头一看,两三只喜鹊婉转飞来,正好似她们姐妹花一般。其中一只喜鹊张嘴吐出来个东西,不偏不倚,正落在佛库伦的衣服上。佛库伦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颗红扑扑的果子。还在水里的两个姐姐问是什么东西,佛库伦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野果,从来没见过。但这位天真的小姑娘才不在乎这些,她二话没说就塞进了嘴里。当时也没什么异样,仨姐妹玩够了之后,就穿上衣服回家了。
好在红果无毒,没出人命。不,“出人命了”。回去之后,佛库伦的肚子竟然膨胀起来,她也不明所以。经过大夫诊断,不是胃胀气,是怀孕的症状。
十个月之后,一个男婴诞生了。佛库伦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未婚而孕,喜的是这个小婴儿相貌奇特、言语清楚,很是惹人怜爱。换作其他人,也许会把孩子当成不祥之物抛弃掉,这种事儿在古书里并不少见。但是善良的佛库伦于心不忍,决心把自己的骨肉抚养成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还在襁褓中的婴孩转眼就长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小少年,只是他的母亲佛库伦未婚而有孕,难免会被邻里议论嚼嘴皮子。还好他们母子生活的那个地方,地处绝塞边荒,人迹罕至,母亲才得以将其抚育成人。
由此可见,虽然这孩子的出生有些传奇,但是天女的传说,便显得很无稽了。
母亲佛库伦在他小的时候,为他取名叫布库里雍顺,因为她在布库里山下误食了朱果才有了身孕,所以特意用“布库里”三个字作为儿子的名字,以示纪念。这孩子长到十来岁的年纪时,聪慧非凡。单亲孩子总会遇到这种问题,每每想起自己是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有母无父,便问母亲自己姓什么,母亲便以“爱新觉罗”四个字与他为姓。
“爱新觉罗”是长白山下居民的土语,后来布库里雍顺的后裔建立了满洲国,所以相传这几个字应是满语。如果按照汉语的解释,“爱新”可以当金子来讲,“觉罗”即是姓氏,可当远支的意思讲。
这便是姓氏由来的典故。而佛库伦到底是不是天上的小仙女,也没有必要去过度探究了,不求甚解反而更有意味。
话说布库里雍顺渐渐地长大,在那个环境里,也学了一些骑马射箭的功夫,闲暇时候,常常在河边折柳枝编筏子。这个业余兴趣爱好可真奇怪!原来这小子胸怀大志,在心里念叨着如果久居在这蛮荒之地,这一生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如果将柳条编成一条筏子,扎筏而渡,就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柳条越编越多,越来越大,居然让他编成了一条柳筏。
布库里雍顺喜不自禁,也没回家给母亲留个话,就推筏下水,顺着河流飘然而去。少年布库里雍顺的奇幻漂流之旅开始了。
乘坐在筏子上的少年,一副乘风破浪的架势。冥冥之中好像有风伯河神庇佑,暗中引导,竟把布库里雍顺送到了一个好去处,在那里,他以后将建功立业,成就不世之功。
在长白山东南方有个地方,叫鄂谟辉。这里有一个村落,约有百十来户人家,在这些人家里只有三个姓氏。所有的村民都生性强悍,好勇斗狠,因此连年争斗、互相残杀。写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想到现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村民,也喜欢争强斗狠,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地儿的遗风所致?
如果漂流的尽头没有一只老虎,那么一定会有一个美女。这天,有个女孩子在河边打水,看见一只柳筏从上游随波逐流,飘摇而来,筏上端坐着一名年轻的男子。这姑娘有点儿被吓到了,赶忙回家告诉家里的男丁。

前言/序言

序言
每一次革命成功,都会有许多乱七八糟的轶闻野史面世,打击诽谤前朝毫不留情,刚垮掉的大清朝自然也难逃各种口诛笔伐,怎不让人嗟叹。
假如大清朝真的没有离心离德,那么江山社稷传之千秋万代都有可能。为什么辛亥革命一闹起来,朝廷就完蛋了呢?近来有些用阴阳五行之说来穿凿附会这个的,说原因是大清和秦、隋两朝一样,都是水命。但是秦、隋都只传了两代,只持续了几十年,而大清朝又为何能流传二百八十六年之久?
以前太史公司马迁写了《史记》,蔚蔚然成就了一家学说。太史公目光之超卓,见解之高妙,是班固(著《汉书》)、范晔(著《后汉书》)和其他史家所达不到的。后世有不少人对班、范颇有诽谤讥讽,这些人不问是非,不辨善恶,放着国家社稷的正经事儿不谈,整天鼓捣些庸俗的东西,胡编乱造成书。难道就可以自吹自擂“这就是历史”?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动笔写这本《清史演义》,想戳穿这些穿凿附会的一家之言,虽然里面有些地方也旁征博引了前人的史作、文献,但不改我的主旨。此书立意,虽说不能劝善惩恶,但是鞭挞奸邪还是不遗余力的。
我扪心自问,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当史学家的才华,也不敢随意谈古论今。
但我看到许多书店、地摊所卖的历史类书籍,虽然多如牛毛,但大都哗众取宠,不堪入目,其写作水平和观点,本人实在不敢恭维。所以私下里特别想矫正这些不良之风,又担心自己的水平有限,所以绞尽脑汁想了几天,也没有写出一篇。就不能从大局着眼吗?说胡人是杂种,本来就荒诞不经,说卫女是狐狸精变的更是无稽之谈。
清醒些的,看到清朝确实没有什么丑闻,其当时能够问鼎中原,实有我们汉族比不上之处。而今一些墙头草,却是围聚在那些请愿者身边,争着借辅佐之功,来封个王啊侯啊的,几乎要把民主再重新改成君主专制,开历史的倒车!
我想,历史演义小说毕竟也是史书的一个支流,完全可以和古典文献相提并论,而且我国的人民,也比较喜欢看稗官野史。
我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大家能一目了然,不用再担心晦涩难懂。如果书里面有哪段文字,能让您有所收获,那么其功绩恐怕也不输于正史,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勤勉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
从天命纪元开始,一直到宣统退位,总共二百九十七年的历史资料,我选择最重要的一些资料来演绎这部小说,经过许多资料的搜集和资料真伪的考证,就算在一些细节方面,我也力求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至于帝王专制的魔力,我也再三阐述我的观点,希望后来者能引以为戒。全书共一百回,聊以供大家做茶余饭后的消遣,或者当作建设祖国的小参考。文章写得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要嘲笑我的马虎!


浩荡百年风云录:中华帝国最后的挽歌与蜕变 一本深度剖析晚清风云变幻、剖析国家命运的恢弘史诗。 本书并非着墨于文学演绎或演义渲染,而是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细腻的叙事笔触,力求还原自道光中叶,至宣统退位这近百年间,中华帝国所经历的由盛转衰、内外交困、挣扎求存直至最终崩溃与重塑的复杂历程。它聚焦于制度的僵化、思想的碰撞、精英阶层的抉择与民众的觉醒,试图揭示一个庞大帝国在世界格局剧变下的必然命运。 第一部:内忧外患的序曲——“天朝”的幻灭(约1840s – 1860s) 开篇回溯了清朝自康乾盛世后的潜流暗涌。我们看到一个看似稳固的封建王朝,如何因为闭关锁国政策的惯性,而对外部世界的剧变反应迟钝。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本卷详细梳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军事上的惨败,以及《南京条约》所标志的中国近代史开端。重点分析了战败对清朝统治阶层(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巨大思想冲击,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被粗暴地唤醒。 洪水的汹涌与帝国的内伤: 紧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席卷华南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并非简单的农民起义,而是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宗教狂热和政治诉求的复杂事件。我们细致描绘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分析了它对南方经济和政治格局的颠覆性影响,以及清政府最终如何依靠地方汉族地主武装(湘军、淮军)才得以勉力镇压,这为中央集权埋下了隐患。 洋务思潮的萌芽与实践的困境: 在内乱平定之后,部分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始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必要性。本书客观记录了洋务运动的初期成就,如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军的努力。然而,我们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根本缺陷——仅止于“器物”层面,缺乏对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的革新,埋下了未来军备竞赛失败的伏笔。 第二部:中外角力与“自强”的代价(约1870s – 1890s) 本阶段是清朝在国际舞台上被持续羞辱,并在内部寻求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边疆危机与地缘政治的挣扎: 详细叙述了沙俄对西北的蚕食、英法对西南的渗透,特别是中法战争中对“宗主权”的维护与失守。这些外部压力迫使清廷不得不正视其在世界权力结构中的相对弱势。 甲午洪水的巨响: 本部的高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清朝的彻底溃败。本书侧重于分析战败的深层原因:北洋水师的“有心无力”、政府决策的混乱、军费的挪用以及体制内的腐败。战败不仅割让了台湾,更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彻底动摇了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权威。 瓜分狂潮与“救亡图存”的呐喊: 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特权渗透,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阶层开始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治哲学思潮开始占据主流。 第三部:希望的破灭与剧变的边缘(约1895s – 1911) 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清政府在内忧外患面前的挣扎,以及体制内改革力量与保守势力的殊死较量。 戊戌变法:短暂的辉煌与残酷的终结: 详细记述了光绪皇帝与维新派大臣们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和教育改革的百日努力。本书着重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包括改革操之过急、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以及慈禧太后对权力集中的极端维护。政变的残酷收场,宣告了自上而下的温和改革道路被彻底堵死。 义和团的狂热与八国联军的铁蹄: 深入剖析了义和团运动的发生机制,探讨了其“扶清灭洋”的复杂心态,以及清廷最终“引狼入室”、向十一国宣战的政治误判。随后的《辛丑条约》带来的巨额赔款和外国驻兵,将清政府推向了名誉扫地的深渊。 “新政”的困境与革命力量的崛起: 面对亡国之危,清政府被迫启动了“清末新政”,试图在军事、教育、地方自治上进行补课。然而,此时的改革已经为时太晚,且缺乏真诚度。本书细致描绘了新式学堂培养出的新军和留学生群体,他们接受了现代民族主义和共和思想,成为了革命党人最坚实的基础。 最后十年:地方权力失衡与中央权威的消解: 记录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引发的“保路运动”,以及这一运动如何成为南方各省革命的导火索。最终,武昌起义的爆发,揭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已名存实亡。 第四部:帝国的谢幕与新纪元的黎明(约1911 – 1912) 本书以辛亥革命的高潮收尾,审视了清帝国的最后时刻。 共和的曙光与袁世凯的登场: 革命的星星之火如何迅速燎原,各省响应脱离清廷的经过。重点分析了在清廷内部掌握实权的袁世凯所扮演的“关键先生”角色,他是维护旧秩序的最后一根支柱,也是加速清室退位的关键人物。 退位诏书与时代的句号: 详尽描述了宣统皇帝的退位场景,以及各方势力(立宪派、革命党、北洋军阀)如何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进行最后的博弈。 本书旨在通过对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入剖析,让读者清晰地理解:清朝的覆灭,是内部结构性矛盾积累到临界点,与外部世界剧烈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单一事件的爆发,而是百年累积的系统性崩塌。阅读此书,如同站在历史的断崖边,回望一个辉煌帝国如何在风雨中走完了它漫长而沉重的谢幕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读者,而这部《清史演义(现代白话版)》在细节考据上展现出来的严谨性,让我十分佩服。它不像一些粗制滥造的“历史小说”那样信口开河,而是有着明显的扎实的研究基础。无论是官场的升迁制度,还是边疆战事的部署,都力求贴合史实,这种对史实的尊重为整个故事的真实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严谨性并没有让故事变得枯燥,相反,正是这些详实的背景支撑,使得人物的行动和决策显得更加合乎情理。它像是一部被赋予了生命力的历史教科书,将那些冰冷的日期和条文,转化成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篇章。读罢合卷,心中对那个逝去的王朝,又增添了一份敬畏与理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演义”这个词会带来太多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尊重基本历史脉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细节补充和场景还原,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有血有肉。比如描述八旗子弟的生活状态,那种由盛转衰的颓废感,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场景描写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度令人称赞,无论是朝堂上的礼仪规范,还是民间市井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相当扎实的功底。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让厚重的历史显得轻盈而富有质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当时的场景,感觉自己好像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时空。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作品的趣味性,是老少咸宜的佳作,让人爱不释手,一口气就能读下去。

评分

这部小说读下来,简直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清代历史画卷,作者的笔力非常老道,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复杂政治斗争的描写,没有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让咱们普通读者也能轻松get到康乾盛世背后的暗流涌动。比如描绘雍正皇帝那些精明算计的场景,那种步步为营的感觉,读起来真是让人捏一把汗。再说到那些王公大臣的勾心斗角,作者总是能抓住关键矛盾,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也很好,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旁观者。读完之后,对那个朝代的兴衰更有了直观的感受,远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来得生动深刻。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讲故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新视角,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阅读。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对历史转折点描绘的力度和深度。尤其是鸦片战争前后,那种内外交困、山雨欲来的紧迫感,作者通过对朝廷内部派系斗争和对外军事冲突的交叉叙述,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每当读到关键的决策时刻,都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不可逆转。与以往我读过的许多历史小说相比,这部作品在情绪渲染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性弱点和时代局限性。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让历史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无奈。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讨论素材,能够引发我们对“如果当时如何如何”的深入思考。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部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大胆创新。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古老历史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桥梁。很多清代题材的作品,往往因为文风过于陈旧而劝退了年轻读者,但《清史演义(现代白话版)》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语言流畅、精准,既保留了历史演义应有的气势和庄重感,又融入了现代白话的鲜活与灵动。读起来毫无阅读障碍,即便是对清史不太了解的朋友,也能迅速进入状态。这种通俗化而不失深度的处理,无疑拓宽了历史普及的受众面。尤其是一些关键人物的内心独白,用现代的思维去剖析他们的抉择和挣扎,读起来格外有共鸣。这种处理手法,让历史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七情六欲的鲜活个体,读完后让人深思良久,回味无穷。

评分

喜欢,一看就特别好的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研究清史必读,很经典的书

评分

研究清史必读,很经典的书

评分

此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小说体的历史,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赶上京东的活动,价格还是很合适的,都是一些可以收藏的书籍,质量也很好。

评分

赶上京东的活动,价格还是很合适的,都是一些可以收藏的书籍,质量也很好。

评分

纸张印刷都不错,还没开始看呢

评分

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