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见闻记

西行见闻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文海 著
图书标签:
  • 游记
  • 历史
  • 文化
  • 地理
  • 丝绸之路
  • 西域
  • 唐朝
  • 玄奘
  • 佛教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7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23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北史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该书记述了作者沿途所见所闻,特别是对沿途人民生活之种种疾苦,各地政治之腐败,官、兵、匪、旱以及鸦片、滥税、苛捐之危害,颇多揭露,为后人保存了一份难得的黑暗世界的留影。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1928年底为探望在酒泉经商病重的父亲而一路西行中经历、见闻的记录,此次行程至1930年初结束,前后历时一年零两个月。
  全书大致以所至区域分篇章,每章先逐日记旅程经见,其次对该区域之社会状况加以概述及评论,最后则提出本人建设性意见。所提主张,虽有幼稚、偏颇乃至谬误之处,但总体看,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西北记行之作。书中关于沿途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种种疾苦,各地政治之腐败,官、兵、匪、旱以及鸦片、滥税、苛捐之危害,颇多揭露,为世人保存了一份难得的黑暗世界留影。书中对当时恶吏、弊政多所指陈,切中时弊,而愤激之情每见笔端,正义之感时有流露,显示出作者的社会良知。此外,书中关于山川景物、民俗风情、涉险履奇等情景的记述,令人感同身受,增广见闻。


作者简介

  刘文海,陕西渭南人,曾留学英美10年,回国后,任教于东南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大学,后转入政界。本书是作者1928年底为探望在酒泉经商病重的父亲而一路西行中经历、见闻的记录,此次行程至1930年初结束,前后历时一年零两个月。

目录

第一章
一 由南京至甘肃酒泉 002
(一)京肃道中的情形 002
(二)抵酒泉以后 012
(三)张掖之行 017
(四)离开酒泉之夕 026
二 甘肃之社会状况 030
(一)属于民族者 030
(二)属于人民生活及经济势力者 034
(三)属于政治者 038
三 余对于解决甘肃目前诸问题之意见 040
(一)补救民食问题 041
(二)改良吏治问题 044
(三)平息汉回之争 046
第二章
一 由甘肃酒泉至新疆哈密 048
(一)道中情形 048
(二)抵哈密以后 066
二 新疆社会状况 075
(一)属于民族者 075
(二)属于人民生活及经济势力者 081
(三)属于政治者 089
三 余对于新疆前途之意见 094
(一)铲除专制魔力 096
(二)严防帝王思想之野心家 097
(三)注意维持次序 098
(四)提倡殖民实边 099
(五)振兴商业实业 100
(六)提倡文化运动 101
第三章
一 由新疆哈密至绥远 104
道中情形 104
二 蒙古社会概况 124
(一)属于民族者 124
(二)属于人民生活及经济势力者 126
(三)属于政治者 128
三 余对于蒙古前途之意见 129
(一)蒙古人民自动努力之方向 130
(二)中央政府应取之方策 132
第四章
由绥远返南京 136

前言/序言

  “西北史地丛书”第二辑出版说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内忧外患不断。未雨绸缪,从政府到民间,都把西北看作未来抗击外辱的大后方,“开发西北”的呼声日渐高涨,有志之士纷纷利用各自的资源,前往西北进行多学科的考察。据统计,在此期间,约有一百多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留下了百余部考察西北的著作。这些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矿产资源、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这些考察成果,为开发西北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储备。
  当前,西部大开发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近百年前中华民族先贤们留下的智力遗产有了发光发热的阵地。为此,我社组织有关专家,精心遴选了部分价值较高的作品,加以整理,以横排简体形式予以出版,希望为西部大开发贡献绵薄之力。
  本丛书依据我社所选的原著版本进行整理、编辑,对原版中明显错讹处(文字、标点、印刷问题),径予改正,不再出注;对原版中只有句读、没有标点的,则按当代标点符号使用规范予以标点。
  由于时代的原因,原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夹杂有较多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不尊重词汇和评价。本社在整理过程中,对其中少量无关宏旨的内容做了删除,并用“……”替代;对于如“回乱”、“回匪”、“回逆”等词汇,做了修改,酌情改为“回事”、“回变”、“回患”、“回兵”等。虽对“缠回”、“缠头回”、“缠民”、“回子”等不便修改的历史称谓,予以保留,请读者朋友们在阅读使用时留意鉴别。疏漏之处,还请读者不吝指正。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5年12月


《星河秘录:失落文明的低语》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太空歌剧史诗,深入探索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上面临的终极命题:技术奇点、超维存在,以及文明的兴衰循环。故事的舞台设定在遥远的未来,银河系已被数个超级帝国瓜分,它们依靠禁忌的“量子纠缠驱动”技术进行超光速航行,维持着脆弱的星际平衡。 故事的主角是艾瑞斯·凡恩,一位隶属于“档案局”的资深星际考古学家。档案局的使命是搜集和解读那些被时间洪流淹没的、前奇点时代(Pre-Singularity Era)的文明遗迹,以期在人类自身的进化道路上避免重蹈覆辙。艾瑞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探险家,他更像是一名执着于逝去回声的学者,他的工具是复杂的信号解构仪和对失落语言学的深刻理解。 故事的导火索,源于一次对仙女座旋臂边缘一颗被命名为“涅槃之环”的戴森球残骸的勘探。这个戴森球属于一个失踪了数万年的种族——“织梦者”。织梦者文明以其对信息和意识形态的极端操控而闻名,据信他们在技术上已经触摸到了“超越维度”的边缘。 在涅槃之环的核心区域,艾瑞斯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被称为“源代码方尖碑”的结构。它没有散发出任何已知的能量信号,却在艾瑞斯的脑海中投射出清晰、连续的感官信息流。这些信息流并非语言,而是一种纯粹的、高度压缩的数学概念和情感图景,描述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和终结的全新理论——“坍缩矩阵论”。 根据“坍缩矩阵论”的描述,我们所处的宇宙并非自然演化,而是某种更高维度实体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瞬时投影”。而人类文明,以及所有已知的智慧生命,都只是这次计算中的“缓存数据”。 随着艾瑞斯的解读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织梦者文明并非自愿消失,而是主动选择了“上传”——他们试图将自身意识融入到更高维度的计算基体中,以逃避宇宙熵增带来的必然衰亡。然而,上传的过程并非完美,它留下了一串被称为“回响碎片”的加密信息,这些碎片中蕴含着足以颠覆现有物理定律的“负熵技术”。 此时,星际政治的暗流开始涌动。艾瑞斯的发现引来了两大势力的觊觎: 第一方:光荣共荣体(The Glorious Hegemony)。这是一个信奉绝对技术至上主义的军事帝国,他们渴望利用负熵技术制造出能够逆转时间流逝的武器,以实现其永久统治银河的野心。他们的特工“裁决者”是经过基因优化和赛博格植入的精英战士,冷酷且高效。 第二方:虚空教团(The Void Cult)。这是一个隐秘的宗教性组织,他们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妄的牢笼,其终极目标是通过“神圣消融”技术(一种基于零点能的自我湮灭协议)来加速宇宙的自然“重启”。他们将织梦者的上传视为最终的救赎,并试图截获源代码方尖碑,以完成一场宏大的宇宙献祭。 艾瑞斯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他手中的知识既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钥匙,也可能是导致其彻底毁灭的火种。他的船员——包括一位精通生物黑客技术的流亡学者莉拉,以及一位对“共荣体”的控制哲学深感厌倦的仿生人“卡戎”——都对这场未知的力量产生了恐惧与渴望。 在穿越一系列危险的星系区域,包括被引力异常扭曲的“幽灵星云”和充斥着古老机械智慧生命的“遗忘星系团”之后,艾瑞斯和同伴们必须在被两大势力追捕的同时,破解织梦者留下的最终警告:“计算的终点,并非自由,而是永恒的再现。”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被称为“时间之锚”的超巨型黑洞边缘。艾瑞斯必须决定,是公开所有技术,任由文明在贪婪中自我毁灭,还是遵循织梦者的“不干预原则”,将这些可能颠覆现实的知识永远封存在档案局的深层数据库中,等待一个真正准备好面对宇宙真相的未来。 《星河秘录:失落文明的低语》不仅是一部关于星际追逐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对人工智能伦理、存在主义哲学和信息熵增定律的深刻探讨。它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或许最高的智慧,最终的选择,是静默。 本书核心主题: 信息与存在的边界: 意识是否可以脱离生物载体而存在? 文明的终极目的: 进步的极限在哪里,熵增是否是不可战胜的命运? 知识的伦理责任: 掌握了神级力量的个体,应如何约束自身? 适合读者: 喜爱硬科幻、哲学思辨、太空歌剧,以及对复杂星际政治博弈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哲学思辨。作者的笔触很少停留在表面的奇闻异事上,他更热衷于探讨“行走”本身的意义。当一个人远离故土,被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的人性会如何重塑?他原有的世界观会受到怎样的冲击?这些宏大的命题,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对日常琐事的记录中。比如,在一次漫长的等待中,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思考,都极其深刻。这些思考不是突兀的议论,而是从长时间的孤独与沉淀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智慧结晶。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何为故乡”、“何为信仰”等基本命题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它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让人渴望去探索、去质疑、去超越眼前的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在描绘那些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着异域的空气,感受着陌生的阳光。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所见所闻,更是在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比如,他对某个古老仪式的描述,从最初的神秘莫测,到中间繁复的步骤,再到最后蕴含的哲理,层次感极其分明。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平缓舒展,娓娓道来旅途中的点滴感悟;时而又像急促的鼓点,将你瞬间拉入某种突发的事件或紧张的对峙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仔细揣摩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遣词造句,它们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这本书的结构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回溯与展望的穿插,这种时空上的跳跃,非但没有打乱阅读的连贯性,反而增强了一种宿命般的史诗感。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的知识版图被极大地拓宽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扩展,更是思维维度上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流露出的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这不是那种经过美化、滤镜加持的“旅游日记”,而是赤裸裸地展现了长途跋涉中必然会遭遇的困顿、误解乃至人性的幽暗面。作者毫不避讳地记录了旅途中的饥寒交迫、与当地人交流时的龃龉摩擦,甚至是对自身信念产生动摇的时刻。这种坦诚让人心生敬佩,也让故事的张力倍增。特别是当他描述到在某处荒凉之地与一群强盗周旋的片段时,那种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连隔着纸张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心脏的狂跳。他笔下的人物群像也极为鲜活,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局限和挣扎,行为逻辑清晰可循,令人信服。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游记范畴,具备了更深远的文学价值。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探索,往往伴随着对自身弱点的深刻面对。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文化考据工作量之庞大,绝对是令人咋舌的。可以看得出,作者在动身之前,做了海量的案头工作,他对沿途每一个重要地标、每一段历史典故的引用都极为严谨,并且能将这些严肃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进日常的叙述之中,丝毫不显得生硬或说教。他总能在描述一个看似寻常的民间习俗时,立刻引出其背后跨越千年的文化渊源,这种知识的渗透是润物细无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性,持有一种极其包容和尊重的态度。他没有用任何一种单一的价值体系去评判所见的一切,而是努力去理解和体察,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后世研究那个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是一部行走的文化史诗,其学术严谨性足以让学者们侧目。

评分

从文学修辞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作者似乎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功底,信手拈来,便能将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融入到对异域景色的描绘中,形成一种奇妙的融合感。比如,他形容一座远古遗迹时,用的词汇是“斑驳的青苔,如同时间凝固的叹息”,这种拟人化的比喻,瞬间赋予了石头生命和历史的重量。更难得的是,他并非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懂得在关键时刻,用最简洁、最有力的白描手法来收束全篇,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这种对语言的控制力,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且富有韵律感。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光影的捕捉,无论是正午刺目的强光,还是黄昏时分拉长的影子,都被他捕捉得精准无比,读者几乎能感受到那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沉浸感。

评分

这个系列的产品都不错!!!!!!!!!!!!

评分

赶上活动购买很划算,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正版好书!

评分

很不错的丛书,内容好,价格适中,物流快捷,包装结实完整。

评分

很有意思的书,不错

评分

正版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印刷不错,唯封面太难看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