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册)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文钊 著
图书标签:
  • 中美关系史
  • 历史
  • 国际关系
  • 外交
  • 政治
  • 美国
  • 中国
  • 修订本
  • 套装
  • 冷战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8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6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0
套装数量:3
字数:15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美档案史料凝练而成的资深著作

  研判中美关系的必备参考书

  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美关系的通史性巨著


  

内容简介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令世界瞩目。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次远航中国起,中美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几经波折,但两国的交往内涵极其丰富。本书集中对中美关系中影响较大、特点较鲜明、内涵较丰富的1911—2000年的时期,分三卷,即1911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2年尼克松访华至2000年中美"入世"谈判作了精辟的分析。通过对三个时期两国间重大事件的叙述,展示了中美两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双方决策的种种国内和国际因素,以及两国外交政策对世界的影响;展示了双方经过多年的磨合、冲撞,从扶持、对抗走向和解、共同前进的道路。书中不少值得重视的观点是根据重要的档案资料所得出,这为更好地理解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书已畅销10余年,修订本除文字修订外,还对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作了强调,并新增“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一章,对中美关系中的一些新现象、新发展作了概述。


  

作者简介

  陶文钊,男,浙江绍兴人,1943年2月出生,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7月杭州大学外语系毕业。1964年7月至1993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4年调美国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至2003年。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82年10月至1984年10月作为国家公派学者赴美国进修,在乔治敦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国家档案馆等处研究中美关系史。1993年下半年受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基金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公共档案馆等处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美国外交、中美关系。主要著作有:ABriefHistoryofChina-U。S。Relations,1784-2013;《美国思想库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主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合著);《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三卷,主编)。


目录

第一卷

再版前言001

序章 001

第一章 民国初年 033

第一节从共同行动到单干033

第二节不为中国问题卷入国际纠纷044

第三节“让日本在中国放手去干”052

第二章 从凡尔赛到华盛顿062

第一节巴黎和会062

第二节华盛顿会议072

第三章 动荡年代086

第一节美国与直系军阀086

第二节美国与广州革命政府094

第三节大革命时期100

第四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113

第四章 从柳条湖到卢沟桥123

第一节不承认主义123

第二节棉麦借款与白银协定135

第五章 从卢沟桥到珍珠港146

第一节战争第一年146

第二节国民政府苦撑求援155

第三节走向结盟抗日170

第四节抗战前期中共与美国187

第六章 战时盟国202

第一节崎岖的合作之路202

第二节特殊关系的建立219

第三节美军观察组在延安234

第七章 转折关头245

第一节史迪威事件245

第二节赫尔利与国共谈判255

第三节扶蒋反共政策的形成266

第四节雅尔塔会议。美国与中苏条约276

第八章 走向对抗289

第一节战后头半年289

第二节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中美商约》

的签订302

第三节1948年《援华法》325

第四节美国的两手政策与中共的“一边倒”

决策340

附录一 英汉译名对照表355

附录二 参考书目360

附录三 大事记378

附录四 图片目录387

第二卷

序章 001

第一章 在朝鲜的对抗009

第一节走向对抗009

第二节胜负难分029

第三节边打边谈043

第二章 遏制与反遏制(一)062

第一节联合国里的斗争063

第二节禁运与反禁运073

第三节美国分离西藏政策的失败091

第三章 遏制与反遏制(二)103

第一节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发展103

第二节日内瓦会议上的斗争109

第三节亚非会议与中国的和平外交126

第四章 台海风云139

第一节中美在台湾海峡地区对抗的由来139

第二节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149

第三节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164

第五章 漫长的谈判185

第一节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由来185

第二节日内瓦会谈195

第三节华沙会谈213

第六章 危机的年代229

第一节印度支那危机229

第二节美国军事干涉越南与中国的反应242

第三节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对抗255

第七章 转折的前奏274

第一节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一)274

第二节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二)289

第三节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305

第八章 历史性的握手323

第一节走向缓和323

第二节通向北京之路336

第三节历史性的握手348

附录一 英汉译名对照表363

附录二 参考书目367

附录三 大事记377

附录四 图片目录385

第三卷

第一章 停滞不前001

第一节尼克松政府时期001

第二节福特政府时期013

第二章 走向正常化029

第一节卡特政府举棋不定029

第二节实现正常化039

第三节《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061

第四节新的起点080

第三章 《八·一七公报》产生前后098

第一节大选年的风波098

第二节对台军售再起波澜105

第三节《八·一七公报》的产生121

第四章 稳定大局133

第一节中国重申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33

第二节问题成堆139

第三节打破僵局150

第五章 平稳发展168

第一节频繁的高层互访169

第二节军事交流179

第六章 急风骤雨188

第一节北京政治风波与美国施压188

第二节制止关系滑坡201

第三节最惠国待遇之争215

第七章 新的冲击234

第一节从“挂钩”到“脱钩”234

第二节台海风云(上)253

第三节台海风云(下)270

第四节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282

第八章 首脑互访298

第一节江泽民访美298

第二节克林顿访华310

第三节国会的反弹322

第九章 柳暗花明338

第一节经贸关系与中国“入世”谈判338

第二节飞来横祸357

第三节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立法373

第十章 人权、西藏和香港问题393

第一节人权问题393

第二节西藏问题409

第三节香港问题420

第十一章 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437

第一节确立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437

第二节维护台海地区的稳定441

第三节继续促进互利双赢的经贸关系449

第四节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454

结语走向新型大国关系463

附录一 英汉译名对照表467

附录二 参考书目473

附录三 大事记486

附录四 图片目录492

后记494


前言/序言

  本书第一卷最早是1993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书名是《中美关系史(1911—1950)》。当时,我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只打算写一本民国时期的中美关系史。此书出版后受到学界的好评和鼓励,恰巧我又调到美国研究所工作,于是着手继续往下写。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第二卷的写作时间拉得较长,幸好有美国研究所同事加盟,于1999年也完成了,并于同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是《中美关系史(1949—1972)》。写到这里,肯定不能打住,中美关系刚刚破冰。于是又往下写。第三卷的写作大大得益于两次出访。1999年冬,我受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罗曼丽(Priscilla Roberts)博士邀请去香港大学作访问学者,使我有五个月时间集中精力,专心写作。2002年夏,我受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亚洲项目主任海塞威(Robert Hathaway)博士邀请,去华盛顿作访问学者,使我有时间、有机会对一些美国前政府官员进行访谈,与美国同行切磋讨论。2004年第三卷完成了,上海人民出版社把三卷合在一起出版。因为这三卷都是编年史,遵循同一个体例,各卷虽相对独立,合在一起却也不觉得牵强。所以虽然不是从一开始就计划好了要写三卷,结果却是这样一套三卷本。

  今年年初,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议,距上一次出版已经十年了,学界对本书还有需求,他们准备再版。这当然是难得的机会。今年上半年我用几个月时间进行了修订。除了更正一些笔误和作些文字上的修改外,主要的修订有这样一些:

  ——第一卷序章中关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溢款原来只是在一个注中提及,现在放到了正文里,而且增加了篇幅。庚款留学是两国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社会和两国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两国的文化关系正是本书比较欠缺的内容;

  ——第一卷第六章第三节加了一段中共二十多位高级将领1945年八九月间乘坐美军观察组的飞机从延安飞赴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情节。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飞行,对当时国共争夺受降权的斗争意义重大。事情又相当偶然。但历史中不就是有许多偶然性吗?

  ——第一卷第八章第五节,也就是第一卷最后一节我决定删去了,一些内容并入了第二卷第一章第一节。写作第一卷时,我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美关系还没有“尘埃落定”,及至美中两国在朝鲜战场上干戈相向,中美两国对抗与隔绝的格局才确定了下来。但到开始写第二卷时,又觉得前面有些事情写得太简单了,所以第二卷第一章第一节对第一卷最后一节中叙述过的一些事情又作了若干补充,这样未免有些重复。现在把这个重复消除了;

  ——第二卷第一章末尾和全书末尾对朝鲜战争进行了评论。朝鲜战争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如何来看待这场战争,如何看待中美两国在战场上的较量,笔者从一个角度谈了一些想法;

  ——第二卷第八章第三节关于尼克松访华时在台湾问题上作出的承诺,根据现在解密的档案作了更清晰的表述;

  ——第三卷第四章第一节对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点作了概述。这个政策经过过去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检验,现在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但当初提出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

  ——第三卷第八章对江泽民主席1997年访问美国、克林顿总统1998年访华作了强调。这次首脑互访是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重新正常化的标志,不是一般的高层访问,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三卷增加了第十一章“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原来的结语改成了“走向新型大国关系”。本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中美关系中有了许多新现象、新发展。我希望把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记载下来。自然,对这十几年的叙述是粗线条的,其详尽程度和深度不能与书中其他各章相比。我现在有一个心愿:再续写一卷,从2001年到2016年,涵盖两个布什任期,两个奥巴马任期。时间跨度比不上前几卷那么大,但在一卷书中阐述十六年的情况也应该是可以的。希望这个小小的心愿能够得以实现。

  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原来参与第二卷写作的同事又都认真地审读了各自的章节。友人仵胜奇、张文宗帮助核实材料,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曹培雷副总编辑、秦堃同志做了细致的编辑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中仍可能有错谬不当之处,当由我负责。

  当我完成本书的修订时,中美两国的关系并不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公开化,在各种双边和多变的场合都在进行辩论,甚至争吵。于是产生了对于2013年提出的两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悲观情绪,从媒体上可以明显感受得到。我认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底线是不对抗、不冲突,避免两败俱伤的情况。过去我们说,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现在这样说不够了,因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将深深地影响地区与全球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不但中美两国,甚至全世界都承受不起两国对抗和冲突的后果。当两国关系出现波折、发展不顺利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邓小平在两国关系最困难的1989年说过的一句话: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从那时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一再得到应验。现在这句话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适用。因此,我对两国关系仍然是乐观的。中美关系仍将在颠簸中前进。

  陶文钊2014年6月1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世界格局变迁与地缘政治演进:全球视野下的权力转移与冲突根源》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近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全球权力格局经历的深刻变迁及其背后的地缘政治驱动力。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间的双边关系,而是采取宏大的全球视野,审视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体系重构、大国竞争的新形态,以及由此引发的区域冲突与全球治理挑战。 第一部分:权力转移的理论框架与历史脉络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分析全球格局变迁的理论基石。我们摒弃了简单化的霸权衰落/崛起叙事,转而引入权力扩散、网络化互动以及认知失调等概念,来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中力量构成的复杂性。 历史脉络的梳理,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权力结构演变,特别是1991年后的“单极时刻”的短暂性与局限性。我们详尽考察了后冷战时代初期,西方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并分析了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为其后来的动摇埋下了伏笔。例如,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如何加剧了内部的政治极化,进而反噬了既有的国际合作机制。 第二部分: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全球治理的张力 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来研究非传统大国(Rising Powers)的崛起路径及其对现有国际规范和制度的冲击。我们不将这些新兴力量视为简单的“挑战者”,而是将其视为“重塑者”(Reshapers)。 经济模式的差异化发展: 探讨了不同发展模式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技术革命时的表现差异。研究表明,国家资本主义与市场原教旨主义在应对不确定性时的有效性评估,直接影响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吸引力。 制度性诉求的表达: 重点分析了新兴力量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现有国际机构中,争取更大发言权和话语权的努力,以及他们如何同时推动建立“平行”或“补充性”的治理机制,例如区域性开发银行和新型多边合作组织。这种“在内并行、在外建设”的策略,构成了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核心张力。 区域代理人的角色: 分析了全球权力转移背景下,区域强国如何利用地缘优势,通过经济援助、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合作等手段,扩大其影响力范围,并在全球大国博弈中扮演“关键的中间人”(pivotal intermediaries)角色。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的回归与“新大国竞争”的特征 在“单极时刻”终结之后,地缘政治的传统考量——领土、资源、战略通道——重新占据了国际议程的核心。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大国竞争的几个关键维度,这些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部署,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的渗透性。 科技霸权之争: 详述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如何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竞争的焦点从传统的军备竞赛转向“技术标准制定权”和“数据主权”的争夺。书中特别分析了供应链的“去风险化”(De-risking)趋势,如何重塑全球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并引发了关于经济安全高于经济效率的辩论。 海洋与能源安全: 考察了关键海峡、海域(如北极航道、关键海上生命线)的重要性重新凸显,以及围绕可再生能源转型和传统化石燃料出口的复杂博弈。气候变化不再仅仅是环境议题,而是与国家安全和能源战略深度绑定的地缘政治工具。 认知与叙事战: 重点分析了“软实力”向“强制性影响力”(Coercive Influence)的转化。各国如何利用信息平台、文化交流项目乃至学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叙事构建,以争取“道义制高点”和影响目标国精英阶层的决策。这种对“心智领土”的争夺,是当代地缘政治竞争中最隐蔽也最持久的战场。 第四部分:冲突的复杂性与全球秩序的碎片化风险 最后一部分,本书探讨了全球权力结构转型对地区安全环境产生的连锁反应。我们强调,当全球体系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过渡时,冲突的解决机制往往滞后于冲突的爆发速度。 主权与干预的悖论: 分析了在人道主义危机和内部冲突中,大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不同解读与应用,导致了国际法和道义困境的加剧。 区域热点的联动效应: 审视了特定区域性冲突(如欧亚大陆的边境争端、特定地区的代理人战争)如何因为全球大国的介入和资源投入,而被“去地方化”(De-contextualized),从而演变成牵动全球战略平衡的危机。 多边主义的困境与未来: 总结了当前多边合作在面对跨国挑战(如疫情、网络犯罪、核扩散)时的脆弱性。本书并未盲目乐观或全然悲观,而是提出,未来的国际秩序很可能是一种“可交易的碎片化”(Negotiated Fragmentation),即各国在维护共同利益的最低限度共识下,继续在其他领域进行竞争,形成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平衡。 本书旨在为理解当前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超越单一国家视角的局限,把握塑造我们时代的宏大历史趋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历史叙事的认知。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记录,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史诗,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将中美两国从早期接触到复杂博弈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叙事功力极为扎实,总能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张力。特别是对冷战后两国关系演变的剖析,其细腻程度令人叹服,不仅梳理了政策的来龙去脉,更挖掘了深层次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根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塑造了当代世界格局的关键双边关系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不再满足于那些被简化和标签化的表述。这本书无疑是为真正想探究历史真相的读者准备的,它挑战你既有的思维框架,引导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要求较高的人,很多坊间流传的观点,我总觉得缺少足够的论证支撑。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求真”的渴望。它不仅仅是陈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双方意味着什么”。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每一册都有明确的主题侧重,但又浑然一体。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论断,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逻辑链条。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了更深的敬畏。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关于中美两国的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任何复杂国际关系问题的系统性思维方法。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被珍藏和反复研读的史学巨著。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历史记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棱镜。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历史脉络与当前的新闻热点进行比对,发现很多看似突发的问题,其实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规律可循。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信息的整合能力令人叹服,将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档案信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全景式的图景。我尤其喜欢它对“误解”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多少次因为信息不对称或文化隔阂导致的战略失误。这套书的修订版显然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其观点更为锐利和贴近当代。对于任何希望在信息洪流中抓住事物本质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指南。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震撼,它绝非市面上那些肤浅的解读能够比拟。阅读体验如同攀登一座巍峨的高山,虽然过程需要付出极大的专注力,但每登高一步,视野就开阔一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每一个论断的背后似乎都有着厚厚的文献支撑。它没有预设立场,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态度,将双方的动机、误判和机遇都公之于众,迫使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国际关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它不仅回顾了过去,更像是在为我们描绘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书中的某些章节,尤其涉及到特定外交事件的内部决策过程,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看一部顶级政治惊悚片,紧张感十足,信息密度极高,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种厚重的历史著作必然是晦涩难懂的,但《中美关系史(修订本)》出乎意料地展现出一种迷人的文学性。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节奏感,即使是描述复杂的国际条约和意识形态辩论,也能写得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冷冰冰的政治事件注入了人性的温度。比如,书中描绘某些关键人物在历史转折点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做出的艰难抉择,让我对“历史是由人塑造的”这句话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考究,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不易疲劳,这对于一套多卷本的学术著作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部激发思考的智慧之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冲突”与“合作”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

商品包装 送货速度 配送员服务态度 都很满意!

评分

200-80买的,书还行,内容很详细。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200-80买的,书还行,内容很详细。

评分

读过老版,新版不错,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200-80买的,书还行,内容很详细。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大家可以看看!

评分

商品包装 送货速度 配送员服务态度 都很满意!

评分

一套质量很好的好书推荐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