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1921年的外蒙古

1911-1921年的外蒙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明方 著
图书标签:
  • 蒙古历史
  • 外蒙古
  • 1911-1921
  • 近代史
  • 政治史
  • 民族问题
  • 边疆史
  • 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2460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14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11-1921年的外蒙古政局复杂多变,跌宕起伏。
  《1911-1921年的外蒙古》依据可靠史料,再现了外蒙古历史上这一重要阶段的一个个历史场面,系统地阐明了这一时期外蒙古两次“独立”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是中国大陆关于此专题的首部专门著作。

作者简介

  樊明方,男,1953年生,陕西省千阳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西北大学中外关系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7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俄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陕西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独自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作品有《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个中原委——中国边疆诸问题》《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中国北部边疆史若干问题的研究》。主编教材数种。在《近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在报刊上发表其他文章20余篇。研究成果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1项,等。参与撰写的《中国近代边界史》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目录

第一章 清朝末年的外蒙古“新政”
一、实行“新政”以前外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二、清末外蒙古“新政”

第二章 1911年哲布尊丹巴政权之建立
一、1911年夏秋俄蒙迫使清廷停办外蒙古“新政”
二、1911年底哲布尊丹巴政权的建立
三、哲布尊丹巴政权建立初期的一系列作为

第三章 1912年《俄蒙协约》之签订
一、沙皇政府决定与外蒙古当局签约
二、《俄蒙协约》之签订
三、哲布尊丹巴政权军队窜犯内蒙古

第四章 1913年中俄《声明文件》之签订
一、北京政府被迫接受俄国“调停”
二、陆征祥与库朋斯齐议定“六条”
三、沙俄推翻前议与中俄《声明文件》的签订
四、中俄《声明文件》签订后的俄蒙关系

第五章 1915年《中俄蒙协约》之签订
一、《中俄蒙协约》签约谈判的过程
二、《中俄蒙协约》分析
三、中国中央政府、中国内地与“自治”外蒙古的关系
四、“自治”外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第六章 1919年外蒙古取消“自治”
一、俄国“十月革命”后外蒙古面临的形势
二、外蒙古取消“自治”的酝酿与“63条”的拟定
三、徐树铮到蒙与外蒙古“自治”的取消

第七章 取消“自治”后中国政府对外蒙古地区的治理
一、徐树铮治理外蒙古
二、外蒙古警报频传

第八章 1921年2-3月库伦、恰克图相继失守
一、1921年2月库伦失守
二、1921年3月恰克图失守

第九章 苏俄军队进占库伦与外蒙古人民党政权的建立
一、库伦、恰克图失守后北京政府对外蒙古问题的态度
二、苏俄军队进占库伦与外蒙古人民党政权的建立

第十章 中俄(苏)关于外蒙古问题的交涉
一、北京政府与远东共和国代表优林的交涉
二、北京政府与苏俄代表裴克斯的交涉
三、北京政府与苏俄代表越飞的交涉
四、加拉罕使华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订

后记
参考文献
尘封的年代:民国初期上海的商业变迁与社会图景 (1912-1927) 一部聚焦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特定城市——上海,在政治动荡与经济腾飞双重背景下的深度剖析。 本书并非探讨远在北方的蒙古草原在辛亥革命后的独立挣扎,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经济的脉搏之地——上海。我们深入挖掘了自中华民国建立之初(191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民革命风暴来临前夕(1927年)这一关键历史断层中,上海作为远东金融、贸易与文化中心的复杂面貌。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描绘一幅由错综复杂的商业活动、日益成熟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刻的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外来文化渗透所共同构成的“上海样本”。我们力图超越传统政治史的叙事框架,专注于经济史和社会史的交叉领域。 第一部分:商业的重生与重塑(1912-1918) 辛亥革命的鼓声并未使上海的商业活动停滞,反而催生了新的机遇。在袁世凯政府初期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下,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新兴产业的崛起: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以及轻工业领域中,以荣氏家族、刘鸿生等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崛起路径。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列强因欧洲战事西顾的“机会之窗”,填补市场空白,并在技术引进与管理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洋行的角色转变: 随着英美等老牌列强将注意力转向欧洲战场,他们在华的传统贸易模式受到冲击。本书探讨了洋行如何从主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它们如何应对来自本土新兴企业的竞争,并利用其在航运、金融方面的既有优势,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体系的本土化尝试: 探讨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官僚资本银行,以及上海本地钱庄向现代银行转型的过程。重点分析了货币发行权、票据贴现与信贷资源的分配,如何反映出民国政府在财政上的脆弱性,以及本土金融力量的初步整合。 第二部分:都市的扩张与基础设施的演进 1910年代的上海,是全球城市规划理念的试验田。本书细致考察了城市空间的物理扩张和社会功能的专业化。 租界的“内向型”发展: 重点分析了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如何通过市政建设(如电车、自来水、邮政系统)来巩固其商业霸权,并形成与华界之间在法律、治安、卫生上的巨大反差。我们对比了租界内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华界(如南市、沪南)的拥挤与落后。 交通网络的革新: 研究了铁路(如沪宁铁路)的运营状况对物资运输和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同时,对码头装卸效率的提升、新式仓储业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服务于上海作为进出口中转站的枢纽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重塑与阶层冲突(1918-192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思潮涌入上海,加速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工人阶级的觉醒与劳资关系: 这是本书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通过对纺织、码头等行业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产业工人数量的急剧增长,他们的劳动条件、工会组织的萌芽,以及与资本家之间围绕工资、工时展开的系列冲突(如1920年代初期的几次大罢工)。 “摩登”与传统的生活方式: 分析了随着新式知识分子和商业中产阶层的壮大,咖啡馆、百货公司(如先施、永安)、新式剧院的兴起,如何塑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摩登”生活方式。同时,我们也考察了这种城市化对传统士绅阶层、小商贩以及底层劳动者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带来的冲击与调适。 文化与思想的角力场: 上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其报刊、出版业的发达程度空前。本书探讨了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潮如何在上海的文化精英和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播、辩论,为后来的政治运动埋下了伏笔。 结论: 1927年,北伐的完成标志着上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族资本与帝国主义资本的博弈进入白热化,同时,政治力量开始大规模介入经济控制。本书的终点停留在权力结构面临根本性重组的门槛,旨在为理解上海如何成为中国现代性的缩影提供扎实的经济与社会基础。本书通过详实的档案、商业报告和地方志资料,力求还原那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创新的动荡十年。

用户评价

评分

另一本让我沉浸其中的是本关于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迁的田野调查报告集,它的笔触细腻得令人心惊。作者似乎拥有穿墙透壁的能力,深入到当时城市里弄和乡村的日常肌理之中,记录了服饰的变化、饮食习惯的迁移乃至民间信仰的演变。这本书没有宏大的政治口号,只有无数生动的“小叙事”——比如某个裁缝铺里新式旗袍的诞生与争议,某个码头上搬运货物的小伙计对新思潮的朦胧向往,甚至是茶馆里关于“洋货”的津津乐道。语言风格非常口语化,充满了地方色彩和市井烟火气,读起来就像听一位健谈的老者在娓娓道来陈年旧事。通过这些琐碎却真实的记录,我仿佛能闻到旧时街头的煤烟味,听到戏园子里传出的锣鼓声。它提供了一种完全“自下而上”的视角,将历史还原为无数鲜活的生命体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变革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柴米油盐之中,那种温暖的人文关怀,是冰冷史料无法给予的。

评分

最近手边还放着一本探讨近代教育思想演变的文集,里面的文章风格多样,既有留洋精英对西方教育体系的理性引进与本土化思考,也有传统儒家学者对“新学”冲击的焦虑与辩护。这些文章大多是当年的论说文、书信摘录或是报刊评论,语言风格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夹杂着大量古文和新译词汇的混用,阅读起来需要较高的专注度和一定的语境适应能力。它展现的不是统一的教育蓝图,而是不同派别、不同阶层在面对“如何培养国民”这个根本问题时所爆发出的激烈思想交锋。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个体教育家心路历程的刻画,他们如何在理想主义和现实困境中摇摆、挣扎,最终塑造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初始形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思想的“现场感”——那些争论不是事后总结,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充满激情与矛盾的思辨过程,让人能真切地体会到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期的思想重负与承担。

评分

我还花了不少时间钻研一本侧重于军事科技史的专著,它专注于近代军队装备的引进、仿制与国产化的艰辛历程。这本书的论证方式极其扎实,充满了技术细节和工程学的分析。作者对枪炮的口径、火车的轨距、电报线的铺设标准等技术参数的考据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书中对西方军工企业的产品性能对比分析,以及国内兵工厂在引进技术时遇到的水土不服问题,都有详尽的图表和数据支撑。阅读这本书就像在解构一台复杂的精密仪器,每一个零件的来源、制造工艺的难点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它成功地将军事史从纯粹的战术层面提升到了工业基础和技术引进的高度,让我深刻理解到,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做后盾,再英勇的战士也只能面对技术代差的残酷现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硬核”的理解路径,揭示了近代国家力量构建的物质基础,那种对工程细节的专注,实在令人敬佩。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做旧处理,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尘埃与沧桑。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厚实而略带粗粝,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排版疏密得当,字体选择上兼顾了易读性和历史氛围,尤其是一些历史照片和地图的插图,虽然是黑白影印,但清晰度和细节保留得相当到位,为理解当时的地理和人物状态提供了直观的视觉线索。装帧的细微之处,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和内封的题签设计,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历史文献的尊重与匠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历史文物收藏品,放在书架上就自带一种无声的威严。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对那个时代氛围的捕捉,那种不经意的设计感,远胜于那些徒有其表的精装本。手捧此书,你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它从物理形态上就奠定了阅读的基调,让人不禁放慢翻阅的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装帧的巧思。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整体质感,使得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在触感上也有了鲜明的印记。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初亚洲地缘政治变迁的宏大叙事著作,那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宏观和冷静,仿佛一位身居云端的历史学家,用冰冷的逻辑解构着不同大国间的博弈与角力。它大量引用了外交电文和国际条约的原文,语言精炼,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作者的视角始终聚焦于权力结构的变化,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常常被压缩为对宏观趋势的脚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世界地图,才能跟上作者在不同首都之间穿梭的思维步伐。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无可辩驳的逻辑链条和对国际法理的深刻洞察,它将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清晰地看到列强是如何一步步布局,如何在东方的这片土地上插旗占位的。然而,这种极致的理性也带来了一种疏离感,你理解了“为什么”,却仿佛错过了“怎样”的现场感受,那些具体人物的挣扎、地方民众的哀乐,大多被淹没在了宏大的战略分析之下,显得有些抽象和遥远。

评分

不错的书籍,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少有的公正著作

评分

不错的书籍,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内容非常好,活动价,价廉物美,点赞!

评分

满意!

评分

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书写的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