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很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陈鼓应 注译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我非常注重阅读体验,而一本优秀的学术普及读物,必须在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在努力实现这种平衡。译文的流畅性是基础,但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关键概念旁留下的“思想空间”。它没有把所有东西都塞得满满当当,而是留了一些余地,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消化。例如,对于“上善若水”的阐释,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对“水德”的简单赞美,而是水这种物质形态如何被抽象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让我能跟随着作者的思路,从文本的细枝末节一步步构建起老子完整的思想大厦,那么它无疑就是一本极其成功的导读著作。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茶,沉浸在这部经典之中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挺朴实的,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封面,但这种沉静感反而更符合老子思想的格调。我翻开内页,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排版。注释和译文的对照方式非常清晰,左边是原文,右边是现代汉语的阐释,中间还穿插着详细的校注。这种结构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频繁翻阅工具书的麻烦。我随便挑了一章——比如那段讲“祸福相倚”的,原文的古朴与译文的流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译文丝毫没有丢失原文那种韵味和张力。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多义词汇时的谨慎态度,他们似乎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出文本的多重可能性,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人感觉作者不是在“教导”你,而是在邀请你一同“探究”。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种纸张的触感和墨香,就让人心头一动,感觉像是捧着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我本来就对先秦思想有点涉猎,但总觉得那些古奥的文字隔着一层厚厚的纱,难得窥其堂奥。不过,拿到这本《老子今注今译》,光是看到“参照简帛本新修订版”这几个字,心里就踏实了不少。毕竟,我们都知道,流传至今的文本,中间可能经过了不少转抄和讹误,而简帛本作为更接近原貌的资料,无疑能提供更扎实的解读基础。我特别期待它在关键概念上的阐释,比如“道”的本体论、“无为”的政治哲学,以及那些看似矛盾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辩证法。我希望能看到,新的注释和译文,如何能把几千年前的智慧,用今天我们能理解的方式重新激活,让那些古老的词句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能触动人心的生活哲学。我打算先从目录开始细细品味,看看作者是如何组织结构,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老子的思想迷宫。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哲学有持续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通常会对那些试图“创新”解读的老子注释保持一种警惕。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新奇,解读会过度现代化,甚至偏离了先秦语境。但这本《今注今译》的风格却让我感到惊喜和安心。它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紧密贴合简帛本的文本语境,又不会完全沉溺于故纸堆中。我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它如何处理“玄”与“有”、“无”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的解读中,常常有人将“无”简单等同于“虚无”,但老子思想的精髓恰恰在于其辩证的创造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更具逻辑性和历史感的方法论,来还原“道”作为宇宙本源时那种令人敬畏的宏大叙事。如果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种“道法自然”的内在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感悟上,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内容量肯定非常扎实。我注意到书的前言部分似乎花了不少篇幅来解释“简帛本”的发现对于理解《道德经》文本流变的重要性,这为后续的注释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我个人比较看重的是,好的注释不仅要解释“这句话说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这本译注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深入。比如,对于“五色令人目盲”这样的描述,它是否能结合当时的礼制、色彩象征学等进行更丰富的补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就不再仅仅是一本“读本”,而更像是一部融入了社会历史背景的“文化导读手册”。我希望它能引导我跳出单纯的文本阅读,进入到那个春秋战国思想激荡的时代去感受老子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