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注今译(参照简帛本新修订版)

老子今注今译(参照简帛本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鼓应注译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经典
  • 古籍
  • 帛本
  • 注释
  • 译注
  • 思想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5551
商品编码:11463183038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陈鼓应 注译 定  价:56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01日 页  数:486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0115551 北京商务重排版序
三次修订版序
二次修订版序
修订版序
初版序
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
注释、今译与引述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很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陈鼓应 注译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
《道德经》:一部穿越时空的智慧之书 《道德经》,这部由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经典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和超越时空的智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文化、政治、艺术和生活方式。它并非一本故事书,也不是一本历史传记,而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文本,它探讨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安身立命的智慧之道。 一、 穿越历史的尘埃,窥见古圣先贤的智慧 《道德经》的产生,要追溯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春秋时代。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政治制度、人生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看到了世事的虚妄,听到了民众的疾苦,于是,他将自己对宇宙、对人生的感悟,凝聚成这本篇幅不长,却蕴含无穷智慧的《道德经》。 《道德经》究竟讲了什么?它并非一套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一套关于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安顿身心、如何与人相处的“生存指南”。它不像儒家那样强调“入世”的积极进取,而是更侧重于“出世”的淡泊宁静;它不像法家那样主张严刑峻法,而是更提倡“无为而治”的顺应自然。 二、 “道”:宇宙的本体与万物的根源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道”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具象的事物,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定义的概念。老子用尽了各种比喻和描述,却又强调“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超越语言的,是不可言说的。 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道”: 宇宙的本体: “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它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却又包含一切,孕育一切。它是无所不在的,是万物的根本。 万物的规律: “道”也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天地运行,日月更替,草木生长,万物生死,都遵循着“道”。顺应“道”,万物生生不息;违背“道”,万物就会走向衰败。 人生的智慧: 对于人类而言,“道”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它教导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 老子用“无”来描述“道”的特点。“无”并非虚无,而是指超越了具体的形质和概念。因为“道”是“无”,所以它能够包容万有。因为“道”是“无为”,所以它能够成就万物。 三、 “德”:道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 与“道”相伴相生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德”。如果说“道”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德”就是这种规律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和显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认为,真正的“德”是不刻意表现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流露。那些刻意追求“德”的行为,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德”。 顺应自然: “德”体现在顺应自然,不违背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 柔弱不争: “德”也体现在柔弱、谦虚、不争的精神。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因为柔弱更有韧性,更能持久。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还提出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三宝”,认为这些是“德”的重要表现。 四、 “无为”:顺应自然,不强求 “无为”是《道德经》中一个极具争议又极富深意的概念。很多人将其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然而,老子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 顺应自然而为: “无为”的核心在于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违背自然之道。就像水一样,遇到障碍会绕行,遇到低洼处会填满,它不是在主动做什么,而是在遵循自身的本性。 减少干预: 对于社会治理而言,“无为”意味着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强制。老子认为,过度的法令、过多的干预,只会适得其反,扰乱民心,破坏秩序。 发挥事物的潜能: “无为”也意味着要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更高明的作为。它是一种顺应天地之道、顺应人情之理的作为,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智慧。 五、 “柔弱”与“不争”:生存的智慧与处世的哲学 《道德经》中,“柔弱”与“不争”是贯穿始终的重要思想。老子认为,世间看似柔弱的事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那些看似刚强的事物,却容易走向衰败。 水的力量: 水至柔,却能穿石,能载舟覆舟。 婴儿的生命力: 婴儿至柔,却代表着生命的希望和无限可能。 不争的智慧: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人争,反而能得到更多。当一个人不执着于名利、地位,不与他人攀比,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满足。 “柔弱”与“不争”并非懦弱,而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和力量。它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力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六、 辩证的思维:对立统一与循环往复 《道德经》充满了辩证的思维。老子善于从对立的两极中看到统一,看到事物的相互转化。 有与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祸与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与短: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这种辩证的思维,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认识到变化是永恒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存在。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相互转化,循环往复。 七、 警示与启示: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出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镜子。 对统治者的警示: 老子对统治者的“无为而治”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警示他们不要过度干预,不要贪图权力,要爱民如子。 对普通人的启示: 对于普通人而言,《道德经》教导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懂得感恩,要学会知足,要避免攀比和贪婪。 对生命的理解: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学会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相处。 八、 穿越时空的魅力 《道德经》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它所探讨的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人们对内心平静、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始终不会改变。 《道德经》并非一本提供具体解决方案的书,而是一部引发思考的书。它像一位智者,站在高处,以平和的眼光审视世界,以深邃的智慧点拨迷津。它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充满了禅意和哲思,每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感悟。 结语 《道德经》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它不求即刻的顿悟,只盼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能够悄然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智慧。它是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户,帮助我们看见更广阔的天地,听见更深沉的声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注重阅读体验,而一本优秀的学术普及读物,必须在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在努力实现这种平衡。译文的流畅性是基础,但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关键概念旁留下的“思想空间”。它没有把所有东西都塞得满满当当,而是留了一些余地,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消化。例如,对于“上善若水”的阐释,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对“水德”的简单赞美,而是水这种物质形态如何被抽象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让我能跟随着作者的思路,从文本的细枝末节一步步构建起老子完整的思想大厦,那么它无疑就是一本极其成功的导读著作。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茶,沉浸在这部经典之中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挺朴实的,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封面,但这种沉静感反而更符合老子思想的格调。我翻开内页,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排版。注释和译文的对照方式非常清晰,左边是原文,右边是现代汉语的阐释,中间还穿插着详细的校注。这种结构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频繁翻阅工具书的麻烦。我随便挑了一章——比如那段讲“祸福相倚”的,原文的古朴与译文的流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译文丝毫没有丢失原文那种韵味和张力。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多义词汇时的谨慎态度,他们似乎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出文本的多重可能性,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人感觉作者不是在“教导”你,而是在邀请你一同“探究”。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种纸张的触感和墨香,就让人心头一动,感觉像是捧着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我本来就对先秦思想有点涉猎,但总觉得那些古奥的文字隔着一层厚厚的纱,难得窥其堂奥。不过,拿到这本《老子今注今译》,光是看到“参照简帛本新修订版”这几个字,心里就踏实了不少。毕竟,我们都知道,流传至今的文本,中间可能经过了不少转抄和讹误,而简帛本作为更接近原貌的资料,无疑能提供更扎实的解读基础。我特别期待它在关键概念上的阐释,比如“道”的本体论、“无为”的政治哲学,以及那些看似矛盾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辩证法。我希望能看到,新的注释和译文,如何能把几千年前的智慧,用今天我们能理解的方式重新激活,让那些古老的词句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能触动人心的生活哲学。我打算先从目录开始细细品味,看看作者是如何组织结构,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老子的思想迷宫。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哲学有持续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通常会对那些试图“创新”解读的老子注释保持一种警惕。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新奇,解读会过度现代化,甚至偏离了先秦语境。但这本《今注今译》的风格却让我感到惊喜和安心。它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紧密贴合简帛本的文本语境,又不会完全沉溺于故纸堆中。我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它如何处理“玄”与“有”、“无”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的解读中,常常有人将“无”简单等同于“虚无”,但老子思想的精髓恰恰在于其辩证的创造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更具逻辑性和历史感的方法论,来还原“道”作为宇宙本源时那种令人敬畏的宏大叙事。如果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种“道法自然”的内在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感悟上,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内容量肯定非常扎实。我注意到书的前言部分似乎花了不少篇幅来解释“简帛本”的发现对于理解《道德经》文本流变的重要性,这为后续的注释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我个人比较看重的是,好的注释不仅要解释“这句话说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这本译注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深入。比如,对于“五色令人目盲”这样的描述,它是否能结合当时的礼制、色彩象征学等进行更丰富的补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就不再仅仅是一本“读本”,而更像是一部融入了社会历史背景的“文化导读手册”。我希望它能引导我跳出单纯的文本阅读,进入到那个春秋战国思想激荡的时代去感受老子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