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万维编著的《先秦儒法关系研究:殷周思想的对立性继承及流变》从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起源的社会基础及其在历史上表现的差异,从根源上分析儒、法两种思想的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为何在相应社会条件下走向汇流。本书认为,法思想均是王权社会的产物。从先秦政治演变来看,古代中国王权政治是经过多种力量的角逐,经过漫长演变逐步形成的,并无“普世王权”的必然。王权文明不同的文化元素产生了儒家、法家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孔子继承西周政治经验产生的“礼”、“德”、“孝”、“中”等文化精神和道德人文传统,将这些传统思想提升为一个人文主义学派:儒家思想。以往论者对儒家思想来源的论述,往往侧重于信仰和神秘文化的探究,
《先秦儒法关系研究:殷周思想的对立性继承及 流变》由关万维编著。
儒法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民权 与君权的矛盾、人文主义理想与古代政治生态的矛盾 ,也涵括了传统文化的善与恶。然而,不论是儒是法 ,其主要思想来源均是殷周政治思想。孔子因西周德 政思想而起,以孝为理,以礼为用,以中为衡,进而 构建一个以仁普适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商鞅总揽 东周列国政权崩溃和改革过程的经验,集其大成且充 分制度化,以君权为体,以耕战为用,以酷法为衡, 构建了崭新且完备的行政制度。在儒家的人道理想救 世无门时,法家在秦国取得了成功。这为思想史提供 了一种可能:儒家政治理想或可经由法家政治方法论 得以实现。于是,两种*然相反的政治价值观在荀子 思想里出现了奇怪的汇流。
关万维,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
序
内容提要
导论 先秦人文主义与王权思想
**节 问题的渊源与学术史概要
一、儒法殊途的认识历程概略
二、儒法思想起源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文献问题
一、研究方法及创新
二、先秦文献的五种类型
**章 作为思想史基础的世袭王权
**节 世袭王权的形成及思想史影响
一、提前出现的世袭王权
二、禹的思想史价值
三、历史学的真实与人类学的真实
第二节 逐步加强的世袭王权观念
一、世袭王权挑战者的失败
二、君子名臣对王权合法化的推进
三、盘庚迁都:王权走向专制的重要事件
四、西周王权天赋观念对思想史的影响
第二章 西周政治遗产的人文价值
**节 西周社会观念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一、礼的多层含义
二、“仁”考
三、孝在儒家思想中的演变
四、传统“中”思想的儒学发展
第二节 德的政治性质与伦理含义
一、西周政治气质对“德”的塑造
二、“德”在战国成为政治阴谋
三、德的伦理意义与政治意义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节 史官、史学与儒家的关系
一、儒是先于儒学存在的一种职业
二、儒学与传统思想及其经典
三、“史”考及史学对儒学的影响
四、六经皆史与六经皆先王之迹
第二节 儒学肇始中的孔子价值
一、儒学的确立:传统精神的人文主义升华
二、孔子之“作”
三、从对政治人物评价看孔子核心政治理想
四、周公与孔子关系考辨
第三节 孟子悲悯情怀外化的困境与通途
一、孟子仁政的自我阐释和劝慰色彩
二、心气论:悲悯情怀之外化通途
三、孟子未能完成从民本到民主的跨越
第四章 法家思想的政治来源
**节 酷刑政治:权力之恶与思想史之恶
一、夏刑的文献学分析
二、甲骨文所载酷刑及其与秦律酷刑比较
三、酷刑起源及君主政治对酷刑的依赖
第二节 西周政体瓦解过程的政治经验
一、大夫之死与郡县之立
二、生产模式与税制或军事原因引起的经济变革
三、法的量化与军功的量化
四、附论李悝变法与作《法经》真伪之辨
第五章 法家的政治方法论与阴谋论
**节 商鞅的法家政治方法论与实践
一、分解社会阶层与小农经济的形成
二、军功与酷刑的进一步法律化
三、以农战政治实现君主的*大利益
四、王法制与郡县统一吏制
五、简论商鞅
第二节 韩非法家阴谋观的集成与流毒
一、韩非对前代法家的批判继承
二、简述韩非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
三、从君权至上到对君权的彻底解放
四、韩非“术”的本质:历代阴谋之集大成
五、从“六虱”到“五蠹”
第六章 儒法思想比较与儒法汇流
**节 上层建筑的法与普通伦理的儒
一、传统观念的变与不变
二、政治价值观的对立:民本与君本
三、保守主义与进化论的真实含义
第二节 理论的汇流:政局剧变下的荀子之变
一、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君主体系
二、法后王的理论实质与困境
三、利:礼之缘起与性恶之源
四、对君主**推崇与儒体法用的汇流模式
综论 从儒法矛盾看传统思想问题
一、从内圣外王理论看传统思想困局
二、法家思想造就君民二极对立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散发着一种不急不躁的学术气息,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追求短期热度的畅销书,而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仔细研读的严肃学问。从书名和副标题的组合来看,它挑战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试图在“对立”中寻找“统一性”的影子,这在当代史学研究中是非常有价值的趋势。我期待它能够展示出一种辩证的史观,去解析殷周时期在天命观、祖先崇拜以及等级秩序构建上,那些看似矛盾却又内在统一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被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分别继承和强化的。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逻辑框架来梳理这种思想的“基因突变”过程,那么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将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与抱负。它似乎没有满足于描述儒家和法家各自的成就,而是试图在它们尚未完全分化之前,去探究其“共有的思想土壤”。这种“溯源”的尝试,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两面性”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鲜有纯粹的儒家或纯粹的法家统治,更多是一种混合体。这本书如果能成功阐释这种早期纠缠的形态,那么它对理解后世帝王权术中“外儒内法”的现象,无疑会提供一把关键的钥匙。我设想,作者必然会深入分析“礼”在早期政治实践中的多重意涵,以及“德”与“刑”是如何在周代的宗法制度下相互渗透,而不是截然二分的。这种对历史情境的精细还原,远比抽象的哲学思辨来得更有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带着一种古朴又深邃的气息,让人一拿到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厚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它的标题——《先秦儒法关系研究(殷周思想的对立性继承及流变)》,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它暗示着对中国思想史上两个重量级学派——儒家和法家的源头追溯,并且着眼于它们在殷周时期的思想脉络中的纠缠与分化。这可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叙述,而是直指核心的结构性分析,这种对复杂思想体系进行“对立性继承”的考察角度,本身就充满了学理上的张力与魅力。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在那个奠定华夏文明基调的时代,统治精英们是如何在“德治”与“刑治”之间徘徊与选择的,以及这种早期的张力如何塑造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哲学景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先秦思想家们在面对社会剧变时的那种智识上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这本的,他声称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先秦思想史的理解框架,尤其是在处理儒家“仁义”与法家“法制”之间看似水火不容的关系时,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我个人比较关注历史中的连续性问题,这本书的副标题“殷周思想的对立性继承及流变”,恰恰击中了我对“传承与断裂”这一核心议题的兴趣点。通常我们习惯于把儒家和法家视为秦汉以后的对立面,但追溯到殷周,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充满了混合性与过渡性。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论证这种“对立性继承”的——它意味着两者在根源上共享了某种基础性的认知模式,但在具体的操作和价值取向上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这种深层次的关联性,比单纯的对立更能解释中国政治智慧的复杂性。我希望能看到严谨的文献考据支撑起这种宏大的结构性论断,让理论的构建有坚实的基石。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中蕴含的“张力”所吸引。儒家与法家,一个是理想主义的道德重建者,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权力构建者。但作者声称要在“殷周思想”的同一根基上寻找它们的“对立性继承”,这极具颠覆性。它暗示着,我们看待先秦思想的传统视角可能过于扁平化了。我更倾向于相信,在周代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前夜,思想的发生并非从零开始的创新,而是对既有统治观念的重新解释和重构。如果这本书能细致描摹出,早期思想家们是如何从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分别抽取出了支持“德治”的要素和支持“集权”的要素,并为之构建出各自的理论体系,那么它将为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内在冲突性”提供一个极佳的切入口。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具体展开这种复杂而精妙的继承与流变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