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话沧桑——李鸿章家族影像志

甲午话沧桑——李鸿章家族影像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长春广播电视台 著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甲午战争
  • 家族史
  • 影像志
  • 历史
  • 清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老照片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8682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82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明是非。”可是观李鸿章的一生,是否?非否?或者何处为是?何处为非?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古人又说:“百年后方可盖棺论定。”李鸿章1901年逝世,让国人刻骨铭心的甲午海战也已是两个甲子前的事了,而至今可有谁能为、敢为李鸿章下一定论?
  岁月流逝,甲午轮回,转眼之间百二十年已呼啸而过,沉重的历史却仍然压在我们的心头,到底该如何评价李鸿章?该如何评价那一段让人心绪复杂的历史?本书以纪录片和李鸿章后人的角度来加以重新解读,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图片与珍贵史料,希望能为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思路。

内容简介

  李鸿章,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裱糊匠”,在晚清政坛半个多世纪所勉强支撑的一切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盖棺论定。
  2008年开始,长春广播电视台历时6年,辗转多地,精心制作10集高清历史纪录片——《李鸿章家族》,讲述这个晚清名门望族八代人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历经跌宕起落悲欢离合,同时又屡败屡战自强不息的传奇故事。时势命运,耐人寻味;家风传统,给人启迪。
  22位家族后人倾情诉说,17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使这部中国首部李鸿章家族电视影像志叙事翔实,制作精致;观点专业,富有新意;资料丰富,珍贵罕见。
  本书收纳了10集高清历史纪录片《李鸿章家族》的文字台本及22位家族后人访谈录,并汇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长春广播电视台成立于1985年8月,1985年8月1日开播,英文简称CTV。2001年7月1日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决定,长春电视台与长春有线电视台合并为全新的长春广播电视台。整合后的长春广播电视台对两台原有的电视频道进行了重新规划,2004年1月1日以综合频道(CTV-1)、娱乐频道(CTV-2)、市民频道(CTV-3)、商业频道(CTV-4)和新知频道(CTV-5)五个频道播出,每天为电视观众提供100小时的电视节目,形成了系统化新的播出体系。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晚清豪门第一家
二、乱世烽火军旅家
三、一将功成豪门兴
四、洋务新政开先河
五、宰相合肥天下瘦
六、秋风落日孤臣血
七、风雨飘摇旧王孙
八、侯爷才女青铜泪
九、屡败屡战蔚家风
十、树大根深花满枝

李氏家族世系表——李瀚章
李国光
范续箕
李畅
李道楷

李氏家族世系表——李鸿章
李家骁
李道秉秉(jian)
李道稹
李道稔
李道铿

李氏家族世系表——李鹤章
李家庞
李道增
李道厚

李氏家族世系表——李蕴章
李家震
李家咸
李家晋
李侃
李伟
李道芸
李道彭

李氏家族世系表——李凤章
李渊渊

李氏家族世系表——李昭庆
李家昌
李家昱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不涉及《甲午话沧桑——李鸿章家族影像志》的内容: --- 书籍简介:大航海时代的碰撞与融合:明清之际的全球贸易网络与文化变迁 作者: [此处可虚构作者名,例如:王德明]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海天文化出版社] ISBN: [此处可虚构ISBN号,例如:978-7-5502-1234-5] 页数: 680页 一、 内容概述:重构全球视野下的明清世界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明清之际,特别是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中国与世界在海洋贸易、技术交流、宗教传播及制度适应等多个维度上发生的深刻互动与复杂变迁。不同于传统史学中侧重于内陆王朝兴衰的叙事模式,本书将视角聚焦于漫长的海岸线与广阔的远洋航道,力图构建一个以“全球贸易网络”为核心框架的中国历史叙事。 作者通过整合档案文献、贸易记录、口述史料(如西方传教士日记、商船日志、地方志中的海防记录)以及考古发现,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真实面貌。全书论述的核心在于,明清时期并非一个完全封闭或停滞的时期,而是在应对外部冲击与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内部结构调整与文化重塑的时期。 二、 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白银洪流与口岸经济的崛起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大航海时代”对中国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影响。明代中后期,随着西班牙人通过马尼拉和葡萄牙人通过澳门建立起连接美洲与亚洲的贸易通道,来自美洲萨卡特卡斯和波托西的白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入中国。 白银的内化机制: 详细分析了“一条鞭法”改革在地方层面的实际推行,以及白银货币化如何加速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赋税制度的转型。书籍展示了白银流入对社会阶层分化、地方士绅财富积累的具体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如福建、广东、浙江)在这一进程中的差异化反应。 口岸城市的社会生态: 以广州、厦门、泉州、澳门为中心,描绘了这些国际化口岸的独特社会结构。这里不仅是货物交换的场所,更是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社群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作者特别关注了行商制度(如广州十三行)的形成过程,探究其作为中西贸易中介的复杂角色,既是国家管制的工具,也是商业资本积累的平台。 第二部分:技术、物种与生活世界的渗透 全球贸易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贵金属和丝绸、茶叶,更重要的是技术、物种和生活方式的深度渗透。 农作物与人口的重塑: 书中详尽考察了玉米、番薯、马铃薯、烟草和花生等“新大陆作物”在长江流域和南方丘陵地带的传播路径、适应性,以及它们如何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结构,并支撑了清代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军事与工艺技术的双向流动: 探讨了火器技术(如红夷大炮)在明末清初的引进、本土化改造(如《火攻挈要》的出现)的过程。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先进的丝绸织造、瓷器烧制技术如何被西方旅行家和传教士记录并带回欧洲,激发了欧洲的“中国风”(Chinoiserie)热潮,进而影响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前夜。 第三部分:信仰、知识与观念的交锋 明清之际,传教士的到来是文化交流中最具争议也最富有张力的部分。 儒学与基督教的对话: 聚焦于利玛窦、汤若望等耶稣会士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的活动。本书细致梳理了“礼仪之争”的起因、发展及其对中西知识交流的深远影响。它不是简单地将此视为文化冲突,而是将其视为两种宏大叙事体系在权力与解释权上的博弈。 西方科学的本土化实践: 分析了在宫廷中被采纳的数学、天文、历法知识的传播路径。重点考察了这些知识是如何被汉译、被改造,并融入中国传统科技体系的,例如在《钦定历源》等官修典籍中的体现。 第四部分:海禁与海防的张力:国家治理的边界重塑 国家权力如何在日益开放的海洋世界中定位自身,是明清政府持续面临的挑战。 从海禁到开放的动态调整: 系统梳理了明代严格的海禁政策与清初“迁界禁海”的演变过程,指出这些政策更多是基于内部的政治稳定和军事考量,而非完全的孤立主义。重点分析了郑成功、施琅等海商与军事力量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海洋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是如何不断突破官方的限制。 东亚海域的权力结构: 考察了清朝在台湾、澎湖等地建立的新的海防体系,以及其与日本、琉球、安南(越南)等周边政权在海洋管辖权上的互动,展示了清朝在东北亚建立的海洋秩序的雏形。 三、 史学价值与创新点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成功地融合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和区域研究的成果。它摒弃了“西方冲击—中国被动反应”的简单线性叙事,强调了中国在这一全球化浪潮中的能动性和内部复杂性。通过对贸易路线、白银流向和文化物种传播的精确追踪,本书为理解明清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动态的全球视野。它证明了明清中国并非一个静止的“帝国”,而是一个深度嵌入世界体系,充满活力和矛盾的全球贸易节点。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影像的选取和编排上,体现了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节奏感。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通过不同时期的影像片段进行巧妙的跳跃和穿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蒙太奇”效果。有时是庄严的朝堂场景,紧接着就是一帧轻松的家族聚会瞬间,这种强烈的反差,恰恰揭示了那个时代人物在公共身份与私人生活之间艰难的平衡。编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并没有对每一张照片都进行冗长乏味的考证式说明,而是用精炼的引语或简短的背景介绍点到为止,将大量的解读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这种尊重读者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我常常在某张照片前驻足良久,试图去解读人物眼神中的那一丝复杂情绪,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重量,转化成了可以被视觉感知的、富有张力的情感符号。

评分

我得承认,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浓厚兴趣。然而,在细细品味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历史背景的猎奇性。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家族变迁”与“时代洪流”的宏大寓言。透过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我们看到了一个精英阶层在剧烈社会转型期的挣扎、适应与最终的命运沉浮。那些光环下的荣耀,伴随着新旧思想的碰撞,最终都化作了镜头定格下的瞬间。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采取批判或赞美的单一视角,而是用影像作为最客观的见证者,忠实地记录下了历史碾过每一个个体时的轨迹。这是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叙事,它不煽情,却比任何煽情都更能打动人心。它引发了我对“传承”与“断裂”的深刻思考——在历史的巨变面前,家族的血脉与精神究竟能留下些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在进行一次对历史的庄重致敬。那种厚重的质感,配合着内页照片的细腻呈现,让人对手中的这本书充满了敬畏之心。尤其是那些老照片,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但通过现代高精度的印刷技术,人物的面部表情、服装的纹理,甚至是背景中模糊的景深,都被细致地还原了出来,仿佛时间被凝固在了那一瞬间。装帧的细节处理也颇为考究,字体选择上兼顾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可读性,版式布局疏密有致,给予每一幅影像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视觉体验极其舒适。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排版上展现出的克制与高雅,没有为了追求信息量而使页面显得拥挤,而是将“影像叙事”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为内容的深度增添了额外的层次感,让人觉得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承载着特定时代记忆的珍贵物件。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对历史严肃对待的态度,这是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体验。

评分

我常常在想,影像的力量究竟能穿透多远的时光。读完这本摄影集,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站在历史的转角处,目睹着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镜头前展现出的真实面貌。那些模糊的、带着旧日胶片特有颗粒感的影像,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来得更为生动和震撼。你不再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去想象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而是真切地看到了他们年轻时的锐气,中年时的沉稳,乃至晚年时的苍凉。这种直观的冲击力,使得那些书本上抽象的“政治家”、“外交家”形象,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挣扎。这种近乎“偷窥”历史瞬间的体验,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脸谱化的叙述,而是多维度的个体命运交织。特别是那些展现家族日常生活的照片,更显出一种史诗背景下小人物的无奈与坚韧,这种对比,令人深思良久。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艺术鉴赏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摄影档案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这些影像的来源和保存难度可想而知,每一张照片的重新发现和数字化处理,都凝聚了幕后的巨大心血。光影的运用、构图的平衡,即便是放在今天的标准下衡量,许多照片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摄影作品”。透过这些影像,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摄影技术的演变,以及镜头语言的差异。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张户外拍摄的群像照片,那种利用自然光线烘托气氛的技巧,即便是今天顶级的摄影师也未必能轻易捕捉。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通讯手段相对原始的年代,影像作为信息载体的份量,远比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重得多,也更具分量。这本书无疑是影像史学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