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乃中国几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与其说,是慈禧选择了晚清,不如说是晚清选择了慈禧。
★慈禧是晚清帝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读懂慈禧的困局才能看透晚清,才能读懂中国近代史。
★《老佛爷不高兴:读懂慈禧的困局,才能读懂近代史》是历史“女顽主”端木赐香的精心之作,作者以女性的角度来演绎慈禧的一生。
★国人对慈禧是否存在误读?她真的像人们口中所说的那样,是个贪图权势、骄奢淫逸、自私虚荣、刚愎自用的妇道人家吗?慈禧从一开始的洋务运动到最后十年的改革是形势所逼,还是自觉的意识,是否具足诚意?
★慈禧,这位“无冕女皇”是19世纪全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早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又觉得遭自己的儿皇帝背叛,她有苦恼与无奈。而作为晚清这艘破船的老船长,她时常困惑和迷茫,因为她的身后还有一群饱读“之乎者也”、总是把祖制和“爱国”挂在嘴边的保守派和清议派,一群满洲王公贵族和地方大员等既得利益集团,一群偏激而不顾现实的“热血青年”,更有西方的列强的船坚炮利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她虽试图励精图治、大胆改革,以使大清这艘破船驶向风平浪静的港湾,但她毕竟是个眼光有限又极其贪权的女人,人性的弱点在她身上被一一放大,最终功败垂成。
  不过,既然她一心要当晚清这艘破船的老船长,那么就得为晚清这段屈辱史和变革史,背上千古骂名……
  端木赐香,女,原名李桂枝。1968生人,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现为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近代史。平生业务:拆历史的墙角,探文化的陷阱。行文似戏谑,被章立凡先生称为“历史顽主”;文字背后一腔真诚,被鄢烈山先生评曰“仁义多情”。
  已出版作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糊涂读史:明清的帝国偏执与盛世张皇》、《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叩问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讲演录》、《有味的传统文化课Ⅰ》、《历史不是哈哈镜:真假袁世凯辨别》、《有味的传统文化课Ⅱ》等。
  ★我几次垂帘听政,不知内情的人认为我是贪图权势,实际是形势使我不得不这样做。
  ——慈禧
  ★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袁伟时
  ★一言兴丧一王朝,女主江山末世熬。富国强兵犹画饼,师夷长技也皮毛。龟行立宪期延祚,铁律循环已套牢。史有前清留覆辙,后人重蹈几周遭?
  ——章立凡,中国近代史学者
  ★三糊涂,女性。在凯迪杜区《猫眼看人》上长期被视为男人,粉丝如云。但自从她的网络读者发现“端木赐香”就是三糊涂并被确认为女人后。这情形便在凯迪社区上有了变化,暴增的点击数中多了一些不明不白的爱和不明不白的恨,爱她的和恨她的一样多,理由却只有一个:这女人竟然可以这样写历史!
  ——牧沐,凯迪网络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编辑
  ★慈禧,她是中国传统体制上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
  ——蒙曼
  ★慈禧在个人上是成功的,但她在历史上毫无疑问失败了,她对中华民族是有罪的。
  ——隋丽娟(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缘起我为什么要写老佛爷不高兴
引子老佛爷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上篇 老佛爷为什么不高兴
第一章 老公很昏庸
皇位是靠坑蒙拐骗坐上的
老四糊弄得了大清臣民,却糊弄不了洋鬼子
老四真不是爷们儿
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再跌倒
“我大清尚有人耶”
第二章 儿子太混蛋
不好好学习
这小小接班人毛病多
有其母必有其子
不亲亲娘,老是跟亲娘作对
这个短命君主还死得不明不白
第三章 甥侄有些负心
再弄个儿皇帝
儿皇帝只喜欢珍妃,不喜欢表姐皇后
“广东小人”康有为
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图谋于我
第四章 小叔子忒骄傲
没有小叔子奕訢援手,那是断断不能成功的
叔嫂“同治”
“鬼子六”终究还是被嫂子给治住了
中篇 老佛爷的主张
第一章 坚持“大清特色”的“改革开放”
办洋务不容易
疯狂的改革
第二章 大清也可以说不
不听话,废了你
一个传教士引发的血案
第三章 好女不吃眼前亏
西行漫记
老李的最后一次“卖国”
老佛爷有话说
第四章 我奢侈我快乐
怀旧储秀宫
老太后睡觉
叫起
上官房
看折
用膳
老太后的袜子
老太后洗脚
老太后洗澡
老太后的大寿
老太后的葬品
下篇 放下大菩萨塑渺小之目标
第一章 何枝可倚李鸿章
第二章 绕树三匝康有为
第三章 左右不是袁世凯.
第四章 上下求索孙中山
  第一章坚持“大清特色”的“改革开放”
  历史也不是没给大清机会,至少,光改革就折腾了三次。第一次,洋务运动;第二次,戊戌变法;第三次,晚清宪政。问题是,哪一次都没有折腾好,不像日本,一次明治维新就玩转了以后的历史,与国际接上了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混到了帝国主义的强国阵营!
  办洋务不容易
  自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失败至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之前,对清政府来讲,是最稳定的三十年。这三十年,是大清学习西方、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史称洋务运动。
  这三十年,也是老佛爷威权逐渐巩固的三十年。同治四年(1865),慈禧太后把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给剥掉了,仅赏给他一个军机大臣上行走;同治十三年(1874),亲政不久的同治死了,老佛爷换上一个不懂事的光绪娃娃做皇帝;光绪七年(1881),对老佛爷稍微有所制衡的东太后死了,老佛爷成了大清第一女光棍,威权继续上升。如果把大清比作爱新觉罗家的公司的话,那么老太后就是永远的董事长,奕訢顶多算是被聘的总经理。所以大清搞洋务,总指导非老佛爷莫属。不过也有些高抬老佛爷了,因为大清的洋务用现在的话来讲,是摸着石头过河。
  有人给设计过,但他们非我族类,直到现还被咱们的某些学者定性为“别有用心”。这里我说的是担任中国总税务司的赫德和署理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两个家伙,一个写了《局外旁观论》,一个写了《新议略论》,系统地提出改革中国内政外交的建议。但是当两份上书于同治五年(1866年)提交总理衙门,派发各地督抚读阅时,惹出来的则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警惕性:湖广总督官文斥之为“包藏祸心”;江西巡抚刘坤一认为“断不可从其所请”;两广总督瑞麟和广东巡抚蒋益澧认为自强之道,不待外求,“勿庸变其法”;闽浙总督左宗棠认为只学西方的造船技术即可,洋枪还不如广东的抬枪好呢,至于电报什么的奇技淫巧,美观而不实用。
  老佛爷不高兴中篇老佛爷的主张两个洋鬼子都提出哪些不安好心的建议呢?
  第一,官场的腐败、军队的懒怠、教育制度的所学非所用,导致中国很危险,再不改革,将来中华之天下是否还能统一自主就值得怀疑了。第二,中国外交事务处理不当。视人为夷,待之如狗,智浅而欲轻人,力弱而欲伏人。不能与外人平等相处,导致外交失和。第三,中国必须改革,西方说事都讲进化,五百年前当然比一千年前强多了,现在当然又比五百年前强多了,独有你们中国,跟四季轮回似的,兴衰罔替,皆同一律,更有甚者,倒着来,认为尧舜时代最好,那可能吗?还是赶紧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外交吧。
  估计就是怕中国官僚骂自己不安好心,所以两个洋鬼子的改革建议,温和得不能再温和了。比如,只建议举办专门的学馆,却不敢触及科举制,不敢提倡西式教育制度;只揭露官场腐败,却不敢像容闳向太平天国那样提议建立现代国家机关!总之,两个洋鬼子小心再小心,还是落个黄鼠狼给鸡拜年的嫌疑!
  威妥玛咱就不说了,真正的洋鬼子。咱这里只说赫德,因为赫德顶多算半拉洋鬼子,他是大清帝国的终身雇员,同治十一年(1872年)赫德正式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任就是四十五年。中国通商口岸由他接手时的十三个扩展到他离任时的四十三个;手下雇员由原先的数百人发展到后来的数千人;中国海关收入由原先的几百万两提升到最后的三千万两,京师同文馆的经费、洋务派创办军工厂的投资、官派赴美留学生和驻外使馆的费用,大都来自赫德管理的海关税收。西方有人如此评价赫德:“中国政府制度中充满了腐败、欺瞒和敲诈,但令人又惊又喜的是,居然与之并存的还有一套最佳的行政服务的机制,这就是赫德爵士领导下的帝国海关。”赫德掌握着帝国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却能在贪污成风的大清、在贪污起来最方便的海关建立起清廉奇迹,这是西风的威力还是西人的素质使然?
  除此之外,赫德还有一大亮点,他给海关员工的指南是:税务司公署是一个中国的机构,我们每个成员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同胞,因而已接受了某些义务和责任!赫德是这样要求员工的,更是这样要求他自己的。他工作的成绩,有目共睹,以至于清政府漫长的半个世纪内居然找不出一个可以替代赫德的中国人来。总理衙门大臣奕訢、文祥甚至讨论说:中国官员没一个是可信的,幸亏海关雇员中有诚实的外国人!他们把赫德称为“我们的赫德”,并且经常说:“如果我们有一百个赫德”,事情就好办了。
  不得不承认,清政府有了诚实可靠的赫德和他的现代海关制度,某种程度上就有了支撑下去的经济基础。赫德任海关总税务司的将近半个世纪的生涯中,清政府也以中国方式表示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先是授予赫德按察使衔(三品)、布政使衔(二品);后是授予赫德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宣统三年(1911)赫德病故后,清政府追封其为太子太保!
  看意思,大清真把赫德当作自己的忠臣了。虽然如此,刚做了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却并没有自作多情的嫌疑,他所上的改革建议书起名叫《局外旁观论》。不管局内局外吧,中方如何回复他呢?
  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的亲密战友文祥给赫德的回复是:给我们点面子!同治六年(1867),文祥再次对赫德说:要对中国有耐心,给我们些时间!文祥虽然没说“摸着石头过河”云云,但是他表态说:五十年之后,你们这些外国人说不定急于阻止我们学习西方,就像现在你们要催我们学习西方一样!
  五十年,漫长的半个世纪,赫德有此耐心,某种程度上也表示了理解,毕竟他也有些中国化了。问题是历史老人没有此等耐心,历史周期率对此也不表示理解,这话落地四十五年之后,清政府就玩完了。
  当然,大清最高领导没有长着后眼,他们没有想到,摸着摸着就摸空了。
  大清洋务运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中央层面,是老太后通过奕訢来领导,奕訢身边有桂良、文祥、宝鋆、沈桂芬等人做助手;地方层面,是奕訢通过地方督抚大员来实施,主要人手有曾国藩(汉,湘军领导人)、崇厚(满)、左宗棠(汉,曾国藩同僚)、沈葆桢(汉,曾国藩属下)、李鸿章(汉,曾国藩门生)、张之洞(汉,号称“香帅”)、刘坤一(汉)、唐廷枢(汉)等。
  看得出,地方洋务大员中大都是汉人,而且有将近一半人物属于曾氏势力,曾氏死得早,李鸿章遂成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所以,曾、李乃清政府的两大洋务干将。
  第一干将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人,靠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家。你别说,这湖南文人在练军打仗方面,还真有一手,至少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一对冤家对头同时喜欢曾氏。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籍与家书,认为这些书乃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他认定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埔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相形之下,作为湖南同乡,毛泽东对曾氏评价更高,他在民国六年(1917)致他的友人兼老师“邵西先生阁下”(邵西即黎锦熙)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岂止是服,某些方面,毛泽东完全在模仿他的老乡,比如曾氏的“呆兵”与“活兵”之说,可能给了毛泽东游击战的灵感,而曾氏活学活用儒家思想给湘军编制的《爱民歌》,更是毛泽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范本。不信我们看看曾氏的《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作主。
  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
  ……
这本传记的叙事风格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那种平铺直叙、刻板说教的窠臼。作者仿佛是一位洞察人心的老友,用一种近乎私语的方式,带你走进了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我特别欣赏它在描绘人物心理上的细腻与克制。你不是在看一个被脸谱化的历史符号,而是在与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对话。那种身处权力顶峰却又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与挣扎,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对一次日常宴饮中眼神交汇的描写,或是对某一封信件措辞微小变化的揣摩,都暗示了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与个人情感的暗流涌动。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题材读起来轻松却不失深度,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对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存逻辑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冰冷日期和事件列表。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语言功力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那是一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锐度的文笔。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艰涩难懂,但绝非肤浅的白话文。作者在引用和转述史料时,总能用最凝练、最有画面感的词汇进行重构,使得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片段瞬间鲜活起来。例如,当描述某个重大决策失误时,笔锋一转,用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比喻来定调,那种震撼感是纯粹的史料堆砌无法比拟的。这种文字的张力,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每一次翻页都期待着下一句会带来怎样的文字冲击或精妙的比喻,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干货”包裹在了极具感染力的“糖衣”之下,让历史的重量感并未消减,却变得易于消化和回味。
评分从一个纯粹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绝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我发现自己会在合上书本后,反复回味某些章节中对时代氛围的描绘,或者对某个关键转折点的分析。它的思想深度足以支撑起多次重读,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对书中某些细节产生新的共鸣和理解。那些最初被忽略的旁枝末节,在后续的阅读中会突然亮起,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这种经得起反复咀嚼的特质,使得它在我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谁”的故事,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历史”的范本。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没有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线性铺陈,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张力的螺旋式推进。某些关键事件会被反复提及,但每一次的回溯和深入,都像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透镜,让你从不同的侧面审视同一桩“旧案”。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悬疑感。你读到某处似乎已经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作者却马上抛出一个新的侧面证据,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判断。这种巧妙的设置,成功地模拟了历史研究本身的复杂性——真相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而是无数个相互关联、互相印证又互相矛盾的碎片所构成的立体结构。对于习惯了传统历史书的读者来说,这种阅读节奏的把控,无疑是一次既挑战智力又充满趣味的智力游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历史观的构建。它不是简单地“为尊者讳”或“一味地批判”,而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去道德化的冷静分析。作者似乎刻意拉开了与被研究对象的距离,避免了陷入“好人”或“坏人”的简单二元对立。他更关注的是情境的压力、制度的僵化以及个体在特定历史坐标系下所做的“次优选择”。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跳脱出我们当代人的价值预设,真正去理解“局中人”的心态。它引导我们思考的不是“她当时为什么那么做是错的”,而是“在当时的资源和信息限制下,她能做出哪些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必然后果是什么”。这种对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评分平心而论,这本书除了有些地方的史实不太严谨之外,还是可以一看的。如果你很想了解那段历史,而又不想去读那些要么艰深、要么干涩、要么太“主旋律”的专业论述,或者教科书的话,这本书应该是一个选择,“寓教于乐”。
评分女性角度的慈禧,之前德龄写的偏重于生活。
评分老佛爷不高兴,读懂慈禧的困局,才能读懂近代史;历史女顽主首次以女性的视角演绎慈禧的一生;迄今最客观最有诚意的慈禧评传;袁伟时、章立凡、牧沐等权威推荐,好看,很好。
评分图老李1破鞥1TMD哦自己虎门JS咯啦
评分一個向全世界宣戰的女人 封建制度下的奇葩
评分说实话,坐着对于慈禧太后的考察真的相当细致
评分说实话,坐着对于慈禧太后的考察真的相当细致
评分历史对于个体历史学家来说,它可以成为他赖以谋生的一种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职业手段,也不妨可以成为他从历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质或从历史中认识人类自身的一种方式,或是作为他提高其文化艺术体验和鉴赏能力的一种有益的精神活动;个体历史学家当然亦可以是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外的其他历史观来指导其历史研究;而且,并非每一个体历史学家、每一次具体的史学实践,都必须承担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特殊规律的任务。但是,诸如此类产生于历史认识和历史学发挥其功能与作用过程中,仅仅来自史学主体的主观认识和这种认识形式、认识手段的特殊性和历史学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发生在个体史学主体身上的特殊现象,来自历史学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产生的特性,而不是产生于历史学确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本身,更非结合今天历史学发展现实状况的东西,是不能成为否定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的根据的。
评分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