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赚不可

非赚不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园 著
图书标签: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理财
  • 财务自由
  • 投资
  • 创业
  • 思维模式
  • 人生规划
  • 财富积累
  • 干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68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829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雪球投资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雪球人气用户投资宣言。
  证券市场红周刊倾力打造。
  雪球网腾讯手机频道联袂推荐。
  商业逻辑与投资策略的精彩碰撞。
  
  

内容简介

  

  《非赚不可》是由《证券市场红周刊》与雪球网、手机腾讯网三方通力合作打造而成,集合了《证券市场红周刊》优秀资深记者、雪球社交平台资源、手机腾讯网独门品牌“小刀说股”用户的三方优势,汇集了雪球网20名高端用户的投资经历与投资策略,详细反映了国内价值投资者的原貌。

作者简介

  袁园,雪球网网名@圈儿,2007年加入《证券市场红周刊》,红周刊优秀资深记者,负责私募等机构领域的报道。其开拓的与雪球网、手机腾讯网合作的栏目《投资者人物专访》,内容鲜活、视点独特、采访深入,在业界独树一帜,成为《证券市场红周刊》新的品牌栏目,并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精彩书评

  

  ★从小小辛巴、国老到释老毛,从富兰克凌到水晶苍蝇拍、岁寒知松柏……这些有趣或许奇怪的名字,对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雪球用户来说却极为熟悉,他们都是活跃在雪球上具有人气、颇具个性并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个人投资者。投资并非这些嘉宾们的本职工作,但那份对于投资的执著和热爱成为他们的一种共同信仰。这些人不会身负各种利益的枷锁,所以更乐于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红周刊》记者的深入采访,将更多可复制的投资细节娓娓道来,为众多球友和读者所喜欢。
    ——林 中 《证券市场红周刊》执行主编


  ★建立投资模型远比追踪市场变化重要,尤其是在市场波动加剧以后,投资模型其实是现金的“护城河”。放过投资收益,其中职业投资人对于风险的管理让人深思。
    ——霍博华 “小刀说股”创始人


  ★如何评估这些雪球用户间交流的价值?我亲眼看见,一条本来很琐碎杂乱的信息,在持续的互动中,拼出了一件事情的全景图;我也亲眼看见,投资业务的入门用户在雪球的持续灌水中,成长为很专业的金融分析师,甚至找到了一份这方面的工作。人是活的,信息也是活的,这就是社交网络的魅力。
    ——方三文 雪球网创始人

目录

推荐序
序 言
第1章
@ DAVID自由之路:从价值扭曲的机会中套利 / 1
第2章
@追寻高ROE的林地 / 9
第3章
@大道至简-荣令睿:在能力圈里淘宝“希望之钻” / 15
第4章
@伙伴资本看公司:用腿跑出来的价值投资 / 35
第5章
@许志宏:像做生意一样买股票 / 43
第6章
@ conan的投资笔记:看懂“灰姑娘”成长的真谛 / 53
第7章
@释老毛:无为而治 不劳而获 / 61
第8章
@国老:我的投资血泪史 / 89
第9章
@小小辛巴:追求长胜的容错之道 / 99
第10章
@富兰克凌:4G旋风将到,你系好安全带了吗 / 111
第11章
@梁剑:i美股是怎么滚成雪球的 / 121
第12章
@付羽的投资笔记:如何把控基本面和市场若即若离的暧昧 / 129
第13章
@耐力投资:价值投资,成长还是价值 / 139
第14章
@每天发现一个更好:在高利率时代冬播希望的种子 / 151
第15章
@西峯:分化中的房企向左还是向右 / 161
第16章
@ Benjamin顾斌:中国特色背景下的医药公司怎么选 / 171
第17章
@独立财经分析师:一个10倍股发现者的投资思路 / 183
第18章
@岁寒知松柏:败也财务,成也财务 / 191
第19章
@ renjunjie19:巴菲特适合中国吗 / 203
第20章
@水晶苍蝇拍: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 213









前言/序言

  分享普通人“吐槽”投资的快乐
  从小小辛巴、国老到释老毛,从富兰克凌到水晶苍蝇拍、岁寒知松柏……这些有趣或许奇怪的名字,对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雪球用户来说却极为熟悉,他们都是活跃在雪球上最具人气、颇具个性并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个人投资者。相对于平常的发言,如今把他们的投资经历、交易体系、心得经验包括教训等都呈现在了《投资人物专访》专栏上,并集结成本书。
  如采访者袁园所言,这些个人投资者不是“高大上”的那一类,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很少西装革履,也更随和自然。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工程师、大学教授、企业高管、天使投资人、公司老总等,专业的产业背景让他们具有鲜明的能力圈。他们可能不会面面俱到,但却对自己所处的行业如数家珍、观点犀利。投资并非这些嘉宾们的本职工作,但那份对于投资的执著和热爱成为他们的一种共同信仰。这些人不会身负各种利益的枷锁,所以更乐于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将更多可复制的投资细节娓娓道来,为众多球友和读者所喜欢。
  《投资人物专访》是《证券市场红周刊》与雪球、手机腾讯网三方通力合作的一个栏目,集合了《证券市场红周刊》优秀资深记者、雪球社交平台资源、手机腾讯网独家品牌“小刀说股”广泛用户的三方优势打造的一个开放性的传播平台。纸媒+网络+移动互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军”的优势。
  《证券市场红周刊》已经有十多年历史,可以说是资本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证券类杂志之一。多年来,杂志社优秀的资深记者不断涌现。例如《张望股市》的作者张越,还有张宇、马曼然、田刚等,而本书的作者袁园就是其中最新的一位。雪球最具人气投资者的采访就是由她来完成的。
  对于这个系列采访,袁园下了极大的工夫,从前期的资料准备到详尽的采访,再到后期的修改确认,袁园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嘉宾们肚子里都有“水”,但有的嘉宾能水漫金山,有的则大水无痕,如何能让嘉宾愉快地“吐槽”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袁园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时甚至一次采访就聊五六个小时。
  这个系列专访,内容鲜活、视角独特、采访深入,在业界独树一帜,成为《证券市场红周刊》新的品牌栏目,并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袁园性格沉静,平常话并不是太多,但是通过这一系列采访我看到了一个优秀记者身上所爆发的能量,一个热爱媒体、热爱证券的记者所蕴含的潜质。
  本书定稿合集,选自《证券市场红周刊》系列投资人物专访。好文章是写出来的,同时也是改出来的,这里的每篇文章也都经过了周刊编辑的精心修改,本书绝大部分为原稿呈现,少部分作者、嘉宾进行了新的修改。
  随着本书的出版,《投资人物专访》之个人投资者专题暂时告一段落。不过《证券市场红周刊》、雪球、手机腾讯网独家品牌“小刀说股”合作,并得到私募排排网大力支持的明星私募专题已经正式开启!明星私募们的投资经历、所思所想,都将在《投资人物专访》上完美呈现!
  另外,《证券市场红周刊》与雪球、新浪股吧合作的新专题《十倍股》已经推出,欢迎投资者互动讨论。总之,《证券市场红周刊》希望致力于证券媒体资讯这个行业,与合作伙伴们能长期、有效地多做些对投资者的思考有帮助的事情。
  时间会向右突破,投资只是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本书名为“非赚不可”,也是我们衷心的祝愿!祝愿投资者生活、投资都能如意!
  《证券市场红周刊》执行主编 林中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暗流涌动:二十世纪的隐秘战争》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内容,且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非赚不可》: --- 暗流涌动:二十世纪的隐秘战争 一艘潜艇,一次暗杀,一场决定世界命运的秘密博弈。这不是历史教科书中的宏大叙事,而是潜藏在时代阴影下的真实搏杀。 《暗流涌动:二十世纪的隐秘战争》是一部深度挖掘二十世纪冷战前夕至冷战高峰期,各国情报机构、秘密组织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错综复杂、斗智斗勇的非对称冲突史诗。本书以扎实的档案挖掘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为骨架,带领读者穿梭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对峙的最前沿,揭示了那些从未登上头版头条,却深刻塑造了现代格局的“影子行动”。 第一部:黎明前的雾霭(1930s - 1947)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二战末期及战后初期的权力真空地带。我们聚焦于“穿越者”——那些在战争中积蓄力量、在混乱中进行初步试探的情报精英。 章节核心聚焦: 柏林尽头的追逐: 描述盟军与苏军在德国战俘营中争夺德方顶尖科学人才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关于V2火箭技术和纳粹生物化学研究的“回馈行动”。这不是简单的俘虏转移,而是智慧与人才的首次大规模“走私”。 “琥珀”计划的诞生: 探讨情报组织如何利用战后重建的混乱,渗透至新兴经济体和关键战略物资(如铀矿、稀土)的控制权中。在此阶段,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固化,利益交换和个人忠诚构成了最主要的驱动力。 第一道裂痕:情报人员的信仰危机: 通过描绘几位核心人物的内心挣扎,展现了早期情报工作者在面对新世界秩序时的迷茫与抉择。他们是忠诚的化身,亦或是工具的延伸?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挣扎的细节。 第二部:铁幕下的棋局(1948 - 1962) 冷战正式拉开帷幕,全球被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然而,真正的战场却转移到了看不见的领域:信息战、心理战和颠覆渗透。 重点叙事段落: 鼹鼠的挖掘与反制: 详细解析了东西方渗透对方核心机构的经典案例,不仅仅是间谍的安插,更深入到“双重间谍”的心理模型建构。其中一章专门分析了“五月花行动”,这是一个关于信息源污染与机构内部瓦解的经典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植入虚假情报,使对手的决策链条陷入瘫痪。 技术奇观与情报反制: 聚焦于早期微电子技术和通信加密领域的军备竞赛。例如,关于美国如何成功截取并破译了苏联一种早期微波中继系统的加密协议,以及苏联如何利用对等技术优势进行反制。这是一场关于电磁波的无声对决。 哈瓦那的阴影与古巴导弹危机的幕后: 大部分历史聚焦于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公开摊牌,但本书披露了情报机构在危机升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一份被认为从未发出过的“紧急后门指令”,以及一名在古巴潜伏多年的特工如何以一己之力,避免了局势滑向核边缘。 第三部:影子外交与代理人战争(1963 - 1980) 随着公开冲突的成本越来越高,秘密战争转向了代理人冲突和第三世界的争夺。情报部门开始更多地扮演“造王者”的角色。 核心主题阐释: “沙漠之狐”的诞生: 描述了中东地区石油政治与意识形态渗透交织的复杂局面。某西方情报机构如何秘密资助和培养了一批地方军事领导人,以确保能源供应线的安全。这部分探讨了“安全”的定义如何随着战略需求而不断变形。 文化渗透的威力: 揭示了情报机构如何利用文化产品(音乐、电影、文学翻译)作为软实力的载体,在目标国家散播特定的价值观和政治倾向。例如,对某种爵士乐流派的秘密资助如何被用作对抗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 情报机构的“内部重组”: 随着丑闻的爆发和信任的瓦解,各国情报机构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内部清洗和结构调整。本书细致描绘了这种“自我净化”过程中的权力斗争,以及老一代特工如何被新兴的、更具技术导向的分析师所取代。 第四部:数字时代的序曲与终结(1981 - 1991)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冷战的尾声,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隐秘战争规则的颠覆性影响。 收尾与反思: 从特工到数据: 探讨了计算机和卫星监控技术是如何逐渐取代传统的人肉情报网络。书中重点分析了首次大规模使用“信号情报”(SIGINT)来预测某个东欧国家政权更迭的精确时间点。 “柏林墙倒塌前夜的最后一次行动”: 讲述了一系列围绕关键技术人员和文件转移的紧张行动。这次行动的目的并非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确保新旧势力交替时,关键的战略技术不落入不受控制的第三方手中。 遗留的遗产: 闭幕章节深入分析了这些隐秘战争留下的“灰烬”——那些未被公开的条约、未被清理的资产、以及至今仍在影响国际关系的秘密关系网。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表面之下,永远流动着比我们所见更为深沉的暗流。 --- 《暗流涌动:二十世纪的隐秘战争》 不仅是情报历史的爱好者读物,更是对权力、忠诚与信息控制本质的深刻剖析。它揭示了,塑造我们今日世界的,往往是那些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完成的、悄无声息的决定。阅读本书,如同潜入历史的深海,亲眼目睹那些决定人类走向的幽灵般的博弈。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考究。无论是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生活细节的还原,还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穿插运用,都显示出作者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这种扎实的基础为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不是一个轻易会被情节“欺骗”的读者,但在这本书里,我完全相信了故事发生的可能性。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编织进了主线叙事中,既不显得突兀,反而增强了世界的真实感和厚度。读完后,我甚至对书中所涉及的某些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去进一步探究一番,这便是好书对读者的延伸影响。这种构建世界的宏大能力,加上对微观世界精准的把控,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饱满和充实,让人感觉阅读的时间投入是非常值得的,真正实现了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旅行。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现实社会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角落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残酷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活人”。我读到一些情节时,会忍不住思考自己如果处于那种境地会如何选择,这促使我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某些认知产生了动摇和反思。这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且,作者在处理宏大主题时,并没有采取说教的姿态,而是通过细腻的个人命运编织进去,让理论和情感完美结合。这种“寓深刻于平淡”的写作手法,着实令人钦佩。它要求读者带着十二分的注意力去品味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回报给读者的则是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算太高,毕竟市面上同类题材的作品太多了,很难让人眼前一亮。然而,这本书却用它独有的气质成功地抓住了我。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旧世界’的质感,既古典又充满力量,读起来感觉很“厚重”,不像现在很多追求速度感的快餐文学。它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去勾勒一个个平凡生命的挣扎与抗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情感爆发时所使用的那些意象,它们往往是出人意料却又精准无比,一下子就能击中读者的心房。例如,用某种特定的气味来唤醒一段被尘封的记忆,这种感官上的刺激是极其有效的。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沉郁的,但其中偶尔闪现的幽默感和温情,就像黑夜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给予人巨大的慰藉和继续前行的勇气。这本书耐得住反复品读,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发现,绝对是那种可以被收藏起来的佳作。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视角转换得非常高明,它没有固守一个单一的视角,而是巧妙地在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客观描述之间切换,这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立体感。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像是给原本清晰的画面又打上了一层新的滤镜,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事件。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成功地避免了故事的扁平化,让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角色的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处理冲突爆发点的手法,那种克制与爆发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没有为了戏剧性而过度夸张,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仿佛就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读到某些关键转折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构思其他角色的反应,这种代入感极强。这本书的节奏把控也是一流的,该快的时候疾风骤雨,该慢的时候如涓涓细流,让人在紧张和舒缓之间找到了完美的节奏点,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愉悦感,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叙事技巧的展现。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太流畅了,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的细腻描摹,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那种深沉的情感涌动,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煽情,而是通过精妙的细节和场景构建,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功力,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独特的氛围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个雨夜,那种湿冷、压抑却又带着一丝希望的气息,仅仅通过文字就能让人感受到空气中的湿度和微凉,这绝对是高水平的叙事技巧。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十分巧妙,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高潮迭起,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不忍释卷。读完之后,心里留下的是一种悠长的回味,一些关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得到了一次洗礼。对于追求阅读体验和文学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入手一读,它能带给你远超一般小说的深度和广度。那种文字的韵律感,即便是在安静的夜晚独自品读,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很好的一次购物,无论从哪方面都很成功,下次还会买。

评分

这本书不错,讲的都是实际案例,不过后面有充数的成分在,真正呼应关灯吃面这个主题的不多

评分

书不错,值得买一本看看!!!!!

评分

给爱学习的老公买的书,给爱学习的老公买的书,给爱学习的老公买的书,给爱学习的老公买的书,

评分

看看书蛮好的,学无止境

评分

这个目前还没看,不好意思

评分

京东购物就是多快好省,性价比高,物流没的话说。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也很好,觉得值,相信学习了,会有很大进步。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建议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