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

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迟泽英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光学
  • 光纤通信
  • 光纤技术
  • 光纤应用
  • 光学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术
  • 传感器
  • 光电子技术
  • 物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30660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799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3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光纤光学(纤维光学)的基础理论与光纤应用技术。全书内容除绪论外,分为两篇共十章。第一篇共6章,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光波导的基本理论、光纤特性以及无源与有源光器件的基础知识。书中应用光纤光学与波动光学两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阶跃多模、渐变多模与单模光纤的传输机理与规律,进行了基本的模式分析,阐述了光纤的传输特性以及光纤的材料、制造、分类与光缆,并较全面地介绍了多种类型的无源与有源光器件;第二篇共4章内容,较全面地介绍了光纤在通信、传感、传像以及传光照明与能量信号传输与控制等多方面的应用技术。本书在内容上重视基础理论体系的建立,强调基本物理概念,并重视全面反映现代光纤应用技术的各主要方面及自身的科研成果,力求内容丰富翔实、新颖实用、符合相关标准;表述方法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及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迟泽英,1938年生,北京人,汉族,中共党员,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光学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56―1962年学习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南京炮兵工程学院,留校任教四十余年。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光学和光电子学评审专家库,1992―1996年任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部主任,2000年获评“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称号。长期致力于应用光学、光学仪器和光纤应用技术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先后讲授“应用光学”、“军用光学仪器”、“纤维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像质评定”等8门本、研课程;作为型号项目总师和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总参与总装武器装备型号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等成果奖十余次,并获多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多篇为SCI、EI收录,近年来先后编著出版《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纤维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江苏省精品教材)等教材。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光纤光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第1章 光纤波导的电磁理论基础 6
1.1 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物质方程组 6
1.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6
1.1.2 物质方程组 7
1.1.3 各向同性、均匀、透明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物质方程组 8
1.2 波动方程 8
1.2.1 各向同性、非均匀(与r有关)、有源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8
1.2.2 各向同性、非均匀、无源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9
1.2.3 各向同性、渐变折射率光纤中的波动方程 9
1.2.4 各向同性、阶跃型折射率光纤中的波动方程 9
1.3 亥姆霍兹方程(正弦稳态波动方程) 10
1.4 各向同性、均匀介质圆柱光波导(阶跃光纤)中光波的传播 12
1.4.1 均匀介质圆柱光波导(阶跃光纤)芯中的光波传播 12
1.4.2 均匀光波导界面处全反射条件下的波场分析――表面波 13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1 15

第2章 光纤传输机理的光线理论分析 16
2.1 光在阶跃型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 16
2.1.1 光在理想阶跃型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 16
2.1.2 圆柱阶跃光纤的形状偏差对子午光线传播规律的影响 22
2.2 光线理论的基本方程 24
2.2.1 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 24
2.2.2 光线微分方程(射线方程) 26
2.3 光在渐变折射率光纤中的传播规律 31
2.3.1 能实现子午光线自聚焦(消色散)的折射率分布规律的分析 31
2.3.2 空间光线在梯度折射率分布光纤中的传播规律 33
2.4 自聚焦光纤、透镜及其成像特性 34
2.4.1 平方律分布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轨迹与特性分析 34
2.4.2 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近轴成像 37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2 42

第3章 阶跃与渐变折射率光纤的波动理论分析 43
3.1 阶跃折射率光纤的波动理论分析与模式概念 43
3.1.1 阶跃光纤中基本波动方程的推导 43
3.1.2 阶跃光纤中波动方程的求解 48
3.1.3 阶跃光纤中的模式分析 55
3.1.4 弱波导条件下本征方程的近似解与线性极化(LP)模 63
3.1.5 阶跃光纤中各种模的电磁场与光功率分布、模数估算 70
3.1.6 单模光纤743.2渐变折射率光纤的标量近似理论分析 78
3.2.1 渐变折射率光纤的折射率分布 78
3.2.2 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的标量近似分析 78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3 82

第4章 光纤的特性 83
4.1 光纤的传输特性 83
4.1.1 光纤的损耗特性 83
4.1.2 光纤的色散特性 89
4.1.3 光纤的偏振特性 103
4.1.4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108
4.2 光纤的物理化学特性 111
4.2.1 光纤的机械性能 111
4.2.2 光纤的热性能 112
4.2.3 光纤的耐电压性能 113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4 113

第5章 光纤的材料与制造/光纤的分类/光缆 114
5.1 光纤的材料与制造 114
5.1.1 玻璃光纤(多组分玻璃光纤) 114
5.1.2 熔石英光纤(石英系光纤) 116
5.1.3 塑料光纤 123
5.2 光纤的分类 125
5.2.1 传光与传像光纤 126
5.2.2 通信光纤 128
5.2.3 特种光纤 136
5.3 光缆 140
5.3.1 光纤成缆的必要性与设计制造要求 141
5.3.2 构成光缆的结构要素 142
5.3.3 常用光缆的典型结构 143
5.3.4 光缆型号的命名方法与举例 146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5 147

第6章 无源与有源光器件 148
6.1 光纤连接器 148
6.1.1 光纤的连接损耗及影响因素 149
6.1.2 光纤连接器的结构类型 152
6.2 光纤耦合器 155
6.2.1 光耦合器的概念与主要类型 155
6.2.2 光纤定向耦合器 158
6.3 光隔离器、光环行器、光衰减器 162
6.3.1 光隔离器 162
6.3.2 光环行器 165
6.3.3 光衰减器166
6.4 光纤光栅 166
6.4.1 光纤光栅的功能与机理 166
6.4.2 光纤光栅的主要应用 168
6.5 光滤波器 170
6.5.1 干涉滤波器 171
6.5.2 F-P腔型窄带光滤波器 172
6.5.3 声光可调谐滤波器(AOTF) 174
6.5.4 均衡滤波器 175
6.6 光波分复用器 176
6.6.1 光波分复用技术 176
6.6.2 光波分复用器 179
6.7 光开关器件 184
6.8 光放大器 187
6.8.1 光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187
6.8.2 光放大器的特性参数 190
6.8.3 光放大器的应用 191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6 191

第二篇 光纤技术应用
第7章 光纤在传光照明、能量信号传输与控制方面的应用 193
7.1 玻璃光纤在照明、能量与信号传输方面的应用 193
7.1.1 玻璃光纤传光束 193
7.1.2 导光棒196
7.2 石英光纤在照明、能量传输等方面的应用196
7.2.1 大芯径石英光纤 196
7.2.2 石英光纤束 197
7.2.3 石英导光棒 197
7.3 液芯光纤及其应用 197
7.4 塑料光纤在照明、装饰中的应用 198
7.4.1 端面发光POF的应用 198
7.4.2 侧面发光POF的应用 200
7.5 日光采集、光纤传输照明系统 201
7.6 光纤在光信号及能量传输控制与传感领域中的应用 202
7.6.1 光纤连接线、光纤跳线、工控光纤 202
7.6.2 光纤中光信号能量传输与控制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应用 203
7.6.3 双向自主控制的光纤闭路视/音频信息传输系统 205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7 209

第8章 光纤传像器件、系统与应用 210
8.1 无源光纤传像器件与光纤传像系统 210
8.1.1 光纤传像器件(光纤传像束,光纤面板以及微通道板) 210
8.1.2 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226
8.2 光纤传像系统的像质优化技术 234
8.2.1 动态扫描法优化像质的方案 235
8.2.2 波分复用优化像质的方案 236
8.3 光纤编码传像 239
8.3.1 线阵光纤束的波长编码传像原理 239
8.3.2 时间编码的方案实现 240
8.3.3 线阵光纤束λ-t编码复用实验系统与二维图像的传输效果 240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8 241

第9章 光纤通信技术 242
9.1 概述 242
9.1.1 光纤通信的发展史 242
9.1.2 光纤通信的特点 243
9.1.3 光纤通信系统简介 244
9.1.4 光纤通信关键技术 245
9.1.5 光纤通信的类型与应用 247
9.2 光源与光发送机 248
9.2.1 光纤通信对光源器件的要求 248
9.2.2 发光二极管(LED) 249
9.2.3 半导体激光器(LD) 253
9.2.4 光发送机 259
9.2.5 光发送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268
9.3 光检测器与光接收机 269
9.3.1 光接收机组成概述 269
9.3.2 光检测器 270
9.3.3 光接收机 277
9.3.4 光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281
9.3.5 线路编码 282
9.4 光中继器 285
9.5 光纤通信系统 286
9.5.1 模拟光纤通信系统 287
9.5.2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290
9.5.3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298
9.6 光纤通信网络 303
9.6.1 SDH传送网 304
9.6.2 波分复用光网络 306
9.6.3 光接入网 307
9.6.4 光分组交换网 316
9.6.5 光传送网 317
9.6.6 智能光网络 318
9.6.7 光突发交换网络 319
9.7 相干光通信 319
9.7.1 相干检测原理 319
9.7.2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优点和关键技术 321
9.8 光孤子通信 321
9.8.1 光孤子概念 321
9.8.2 光孤子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22
9.9 光纤通信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323
9.9.1 光纤通信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概述 323
9.9.2 光纤制导系统 326
9.9.3 光纤制导双向传输系统 327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9 329

第10章 光纤传感技术 331
10.1 光纤传感技术概述 331
10.1.1 光纤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 331
10.1.2 光纤传感器的组成 332
10.1.3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333
10.1.4 光纤传感器的特点 334
10.2 光强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335
10.2.1 非功能型光强调制 335
10.2.2 功能型光强调制 339
10.2.3 天然气水合物相变测试用光纤传感器 341
10.3 光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342
10.3.1 光相位调制原理 342
10.3.2 光纤干涉仪 344
10.3.3 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345
10.4 光偏振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349
10.4.1 光偏振调制原理 349
10.4.2 光偏振态的检测 351
10.4.3 偏振调制型光纤传感器应用 352
10.5 光波长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354
10.5.1 光纤光栅光波长调制原理 354
10.5.2 波长调制的解调方法 355
10.5.3 光纤光栅传感器 356
10.6 光频率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358
10.6.1 光学多普勒效应 358
10.6.2 频率检测 359
10.6.3 频率调制光纤传感器应用 360
10.7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 361
10.7.1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 362
10.7.2 分布式光纤应力传感器 363
10.7.3 分布式微弯光纤传感器 363
10.7.4 分布式Sagnac光纤应力传感器 364
10.8 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365
10.8.1 物联网的基本原理 366
10.8.2 “三纤合一”的光纤物联网络 366
10.8.3 基于光纤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网输配电设备监测系统 367
10.8.4 基于光纤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周界入侵防范系统 369
10.8.5 基于光纤物联网的桥梁健康监控系统 371
习题与概念思考题10 372
参考文献 373

前言/序言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 本书深入探讨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全面内容。 第一部分:光纤通信系统基础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通信技术的演进历程,重点介绍了光纤通信作为现代信息传输骨干的地位和优势。接着,详细阐述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光源、光调制器、光纤传输介质、光放大器、光解调器和终端设备等。深入讲解了光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和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物理现象,如光波导原理、光纤的结构与特性(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光在光纤中的传播模式、损耗(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弯曲损耗)和色散(模间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散)。通过对这些基础概念的透彻理解,读者将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光纤传输技术详解 本部分专注于光纤传输介质本身的技术细节。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光纤的特性、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包括标准单模光纤、零色散位移光纤(DSF)和位移零色散光纤(NZ-DSF)等。针对光纤在长距离传输中面临的损耗和色散问题,本部分深入介绍了多种补偿技术。包括: 色散补偿技术: 重点讲解了色散位移光纤、色散补偿光纤(DCF)、光栅色散补偿器(FBG)和啁啾光栅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传输光纤和补偿器件来有效降低系统色散。 光放大技术: 深入探讨了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工作原理、关键参数(增益、噪声系数、输出功率)及其在不同系统架构中的应用。此外,还介绍了拉曼放大器(RA)等其他类型光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光纤非线性效应: 详细阐述了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如受激拉曼散射(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BS)、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和四波混频(FWM)等,以及这些效应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和抑制方法。 第三部分:光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光信号的调制和解调过程,这是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关键环节。详细讲解了各种光调制技术,包括强度调制(IM)、相位调制(PM)和频率调制(FM)的原理及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在现代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的调制格式,如: 相干光通信: 深入剖析了相干光通信的优势,包括高频谱效率、更高的信噪比和对偏振和相位的灵活控制。详细介绍了各种相干调制格式,如相移键控(PSK)系列(BPSK, QPSK, 8PSK)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原理、编码和解码过程。 先进的调制技术: 探讨了16-QAM、64-QAM等更高阶的调制格式,以及它们在提升数据传输速率方面的作用。 在解调技术方面,详细介绍了相干接收技术,包括本振光、本地振荡器(LO)的设计和要求,以及各种解调电路(如同相/正交解调器)的工作原理。 第四部分:光纤通信网络架构与设备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重点介绍了光纤通信网络的架构以及构成网络的关键设备。 网络架构: 详细分析了点对点(P2P)光通信网络、无源光网络(PON)及其不同代际(GPON, XG-PON)的结构、特点和应用。同时,探讨了波分复用(WDM)技术,包括稀疏波分复用(DWDM)和密集波分复用(CWDM)在提升传输容量方面的作用。 关键设备: 深入讲解了各种光通信设备的原理、功能和选型要点,包括: 光收发模块(Transceivers): 包括SFP, SFP+, QSFP+等不同封装形式的收发模块,以及它们在不同速率和距离下的应用。 光交换机/路由器(Optical Switches/Routers): 介绍了光层交换和路由的原理,以及光网络单元(ONU)和光线路终端(OLT)等在PON网络中的作用。 光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Network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s): 强调了对网络性能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指导读者进行实际的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并进行性能优化。 链路预算分析: 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准确的光学链路预算分析,包括计算总的插入损耗、信噪比(SNR)和误码率(BER),以确保系统在规定范围内正常工作。 系统性能评估: 讲解了多种评估系统性能的指标,如传输容量、频谱效率、延迟、抖动和漂移等。 设计优化策略: 提供了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进行优化的实用策略,包括: 选型优化: 如何根据应用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光纤类型、光源、调制格式和放大器。 网络拓扑优化: 如何设计高效、经济的网络拓扑结构。 参数调优: 如何通过调整光源功率、调制深度、接收灵敏度等参数来提升系统性能。 故障排除与维护: 介绍常见的光纤通信系统故障类型,以及有效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 第六部分:光纤通信前沿技术与应用展望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介绍光纤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下一代光通信技术: 探讨了如相干光通信的进一步发展、可见光通信(VLC)、量子通信在光纤网络中的潜在应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分析了AI如何应用于网络优化、故障预测、资源调度等领域,以提升网络智能化水平。 光纤传感技术: 简要介绍了光纤传感器在环境监测、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了超高速、超大容量、超低延迟的光纤通信网络,以及其在5G/6G通信、数据中心互联、物联网(IoT)等新兴领域的驱动作用。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例,旨在为从事光纤通信研究、设计、开发和工程应用的技术人员、研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光纤通信系统的奥秘,掌握系统设计与优化的核心技术,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十: 《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犹如一位严谨的建筑师,为我们勾勒出了光纤世界的宏伟蓝图。我是一名对科学技术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技术充满好奇。光纤技术,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自然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探索。书中从最基础的光纤材料和结构讲起,逐步深入到光在其中的传播机理,以及各种影响传输质量的因素。作者的讲解清晰而有条理,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概念,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图表来加以阐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纤在通信、医疗、传感等各个领域应用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光纤技术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例如,书中对光纤通信网络中的各种节点和设备的介绍,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传输海量信息,让我对互联网的背后运行机制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对光纤在精密测量、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也展现了光纤技术的无限可能。虽然某些章节的技术深度对我来说还有些挑战,但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传达知识时的诚意和匠心。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激发。

评分

评价七: 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是我近段时间以来阅读过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技术书籍之一。作为一名在光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书中涉及的内容有着切身的体会。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解决方案。书中对于光纤链路损耗的计算、分析和优化,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指导,从宏观的网络规划到微观的器件选型,都提供了实用的参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光纤连接器和熔接技术部分的阐述,虽然这些看似基础的环节,但其操作的精度和对信号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书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注意事项的提示。另外,书中对各种光纤器件的原理、特性以及应用场景的分析,也非常到位,例如对不同类型光放大器的增益、噪声系数和带宽特性的对比,对于我们在实际系统中选择合适的光放大器非常有帮助。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新兴光纤技术,如特种光纤、以及它们在光纤激光器、光纤传感等领域的应用,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虽然这本书的篇幅较长,内容也相当密集,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的工程师来说,它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我必须说,真的是一本“有料”的书,充满了技术细节和前沿知识,对于任何对光纤技术有深入了解需求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是一名在相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经常会接触到光纤相关的产品和方案。在此之前,我对一些原理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但通过阅读《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深化。书中对光纤的模式理论、非线性效应以及色散补偿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理解了相应的解决技术。尤其是关于光纤网络的架构设计和性能优化,书中提供的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经验,对我日常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例如,在讨论光纤衰减的各个因素时,书中所给出的具体计算模型和测试方法,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链路性能。此外,书中对光纤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以及光纤在高速数据传输中的角色,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信息对于我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非常有价值。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但我认为,它所提供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宝典。

评分

评价一: 这本《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真是一本令人欣喜的读物,虽然我并非此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读者角度来说,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它在讲解光纤光学的基础理论时,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说教方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图示,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例如,书中在阐述光在光纤中传输的原理时,会类比成水在管道中流动,或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介绍,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各种光纤的应用技术。我从未想到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光纤,竟然在通信、医疗、甚至军事等领域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书中对光纤传感器在桥梁监测、石油管道泄漏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案例的详细描述,让我对科技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关于光纤激光器在精密加工、激光雷达等领域的应用,也展现了光纤技术的无限潜力。虽然有些技术细节对我来说还有些超出理解范围,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适中,叙述流畅,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吸收。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严谨和专业,以及对读者感受的体贴,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优秀科普读物。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科学技术探索的浓厚兴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边那些被光纤技术所改变的世界。

评分

评价三: 阅读《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的体验,可以说是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成就感。作为一个在电子工程领域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我对光纤技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它在现代通信和信息处理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在理论部分,确实深入到了光纤的物理特性,比如折射率分布、模场直径、色散等,这些概念在初读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认知门槛。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光纤器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进行讲解。例如,在讨论不同类型光纤的损耗特性时,书中不仅解释了瑞利散射和吸收损耗的机理,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光纤的材料和结构来降低这些损耗,这对于理解光纤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光纤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如光复用技术(WDM)、光交换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到实现原理和技术瓶颈的探讨,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现代通信网络能够承载如此海量的数据。书中对光纤传感器的种类、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自动化、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也提供了非常详实的信息。虽然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可能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领会,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使其成为一本真正能帮助读者建立全面、系统光纤技术知识体系的权威著作。

评分

评价九: 当我拿到《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时,首先被它扎实的厚度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即将毕业进入光电行业的学生,我对光纤领域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我知识体系的教材。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望。它从光纤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理论和技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光纤模式、偏振态以及非线性效应的详细讲解,这些是理解光纤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同时,书中对光纤器件,例如光源、调制器、探测器以及光开关的原理和性能参数的分析,也为我选择和设计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还涵盖了光纤传感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原理、灵敏度和精度等方面的比较,以及它们在结构健康监测、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此外,书中对于光纤通信网络的设计原则和性能评估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为我未来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尽管有些章节的学习还需要反复推敲,但我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它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光纤技术基础,并激发了我对该领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评分

评价四: 《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是一部内容充实、逻辑严谨的佳作。作为一名非本专业的科技爱好者,我一直对光纤这种神奇的载体充满好奇,并试图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来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科普性与专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书中对光纤的物理模型和传输方程的介绍,虽然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但作者总是会配以通俗易懂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让读者能够逐步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纤制造工艺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光纤是如何通过精密的技术制造出来的,这让我对这种看似简单的材料背后蕴含的复杂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长距离光纤通信为何能够实现。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本书还涉及了光纤在非通信领域的应用,例如光纤陀螺在导航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光纤内窥镜在医疗诊断中的重要性,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光纤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多样化和重要性。虽然部分内容对我来说仍有学习空间,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了解光纤光学与应用技术的平台,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光学工程领域的初学者,我怀揣着对光纤技术的好奇和学习热情,翻开了这本《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坦白说,最初我有些担心书中的内容会过于艰深,难以消化。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述逻辑清晰,章节安排合理,从最基础的光纤结构和传输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器件和系统。作者在讲解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伴随着详尽的解释,每一个应用场景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光纤通信系统架构的介绍,它详细阐述了光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和处理等各个环节,并且对不同类型的光纤(如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此外,书中对光纤器件,例如光放大器、光开关、光调制器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这对于理解整个光纤通信网络的构建至关重要。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触及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一些前沿应用,比如在高精度测量、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光纤技术在未来发展中的无限可能。尽管我还在消化书中的部分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著作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已经为我构建了扎实的光纤技术知识框架,是我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评分

评价八: 《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我们周围这个被光纤技术深深影响的世界。我是一名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平时也会关注一些科技新闻和科普读物。之前对光纤的了解,大多局限于“上网快”这个概念,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光纤背后蕴含的精妙科学和广阔的应用。书中在讲解光纤的基本原理时,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将光纤比作“光的通道”或者“光的信息高速公路”,让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理解。它没有回避技术细节,但处理得当,使得我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光纤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为何能够传输如此大量的信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光纤在各个行业中的具体应用,从我们熟悉的互联网通信,到高精度的工业测量,再到前沿的生物医学领域,光纤的身影无处不在。书中对光纤传感技术在健康监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描述,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直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虽然书中的某些技术术语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以及这本书想要传递给读者的知识和启发。它让我对光纤技术充满了敬畏,也更加期待科技带来的未来。

评分

评价六: 《光纤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而细致地引导着读者一步步走进光纤世界的殿堂。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选择了与通信相关的专业,光纤技术自然是我学习的重点之一。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光纤的认识仅限于“传输光信号的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从光纤的制造材料、结构设计,到光在其中的传播机制,以及各种损耗和色散的形成原因,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作为支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纤通信系统组成部分的介绍,比如光端机、光放大器、光分插复用器等等,以及它们在整个网络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能够实现如此高速、远距离的通信。此外,书中对光纤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比如在结构健康监测、环境监测、甚至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光纤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潜力。尽管书中一些高深的理论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逻辑清晰,表述生动,能够激发我的学习兴趣,并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还可以,除了价格不知道贵不贵,其他都好

评分

老师指定。。。。

评分

很不错的书,就是有点贵

评分

在学习中,比较偏技术类的书籍。

评分

好书,好书,满意!

评分

很适合了解光纤的基础知识

评分

书很好,帮老师买的

评分

书很好,帮老师买的

评分

书很好,帮老师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