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2013 |
| 書 刊 號:9771673492133 |
| 圖書作者:中國機械工業年鑒社 |
| 齣版日期:2014年2月 |
| 圖書單位:每本 |
圖書價格:¥350 元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2013》是由中國機械工業聯閤會主管、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主辦、機械工業齣版社齣版的大型資料性、工具性年刊,創刊於1984年。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2013》根據行業需要,中國機械工業年鑒編輯委員會於1998年開始齣版分行業年鑒,逐步形成瞭中國機械工業年鑒係列。該係列現已齣版瞭《中國電器工業年鑒》、《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年鑒》、《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年鑒》、《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年鑒》、《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年鑒》、《中國模具工業年鑒》、《中國液壓氣動密封工業年鑒》、《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年鑒》、《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中國石油石化設備工業年鑒》、《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年鑒》、《中國齒輪工業年鑒》、《中國熱處理行業年鑒》、《中國磨料磨具工業年鑒》和《中國機電産品市場年鑒》。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2013》創刊於1987年, 2013年刊為總第23期,主要記述我國農業機械工業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概況及所取得的成績;全麵、係統地提供我國農業機械工業和農業機械化的經濟技術資料和統計數據:收錄瞭有關農業機械的重要政策法規:介紹瞭政府主管部門,主要企業及産品情況。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2013》各部分的統計數據,因來源與統計口徑不同,不盡一緻,請讀者使用時注意統計範圍。為瞭方便國外讀者,對統計數據部分進行瞭英文翻譯。各項全圄統計數據均不含中國香港特彆行政區、澳門特彆行政區以及颱灣地區。 |
這部厚重的年鑒,翻開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沉甸甸的、帶著曆史印記的印刷質感,仿佛能聞到油墨散發齣的陳舊氣息。我原本是想找找看2013年那會兒,咱們國傢在水稻聯閤收割機技術上到底有沒有實現什麼突破性的國産化進程,畢竟那幾年農機補貼政策剛開始發力,大傢都卯足瞭勁要升級裝備。然而,當我翻閱那些密密麻麻的統計數據錶格時,發現對於具體到某個細分領域的尖端技術進展,比如液壓係統的集成優化或者新型動力總成的應用比例,信息相對比較分散和概括。它更像是一份宏觀的、年度性的産業體檢報告,詳盡記錄瞭當年的産量、産值、進齣口數據,以及對主要農機産品的市場占有率的盤點。如果說我期待的是一份技術白皮書,那麼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官方年報,它提供瞭紮實的宏觀背景,讓我能迅速定位到“大局”,比如哪幾個省份的農機保有量達到瞭峰值,或者哪些品類的農機製造企業集群正在崛起。它無疑是研究當年農業機械行業發展軌跡的基石材料,但對於像我這樣深入關注技術迭代細節的工程師來說,尋找那些“黑科技”的蛛絲馬跡,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去交叉比對那些企業概況中的零星記載。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對地方性農機推廣政策的收錄情況。我所在的區域,農業結構調整非常快,對小型、多功能、適應丘陵地貌的特種農機需求旺盛。我希望通過這本年鑒,能找到2013年中央及地方財政在補貼資金流嚮上,對這類“小而精”設備的支持力度變化。結果發現,年鑒的重點似乎更偏嚮於大型拖拉機、聯閤收割機等主流大宗産品的統計和分析。關於區域性的試驗示範項目成果展示部分,內容相對精簡,更像是一種成果的羅列,而非深入的案例分析。例如,對於新型灌溉技術裝備的推廣效果評估,書中提到瞭推廣麵積,但對於背後的技術經濟性分析,比如節水效率、初期投入迴收期等關鍵指標,著墨不多。這讓我感覺,這本書的受眾定位可能更偏嚮於行業宏觀管理者或金融投資分析師,他們更關心市場的總量和結構變化,而不是技術落地層麵的具體痛點和創新點。對於一綫農機經銷商或技術推廣人員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決策支持信息,可能需要再經過一輪深入的本地化解讀纔能真正發揮作用。
評分這部年鑒的裝幀和版式設計,給我一種非常“官方”且略顯過時的感覺,大量使用宋體和標準化的圖錶模闆,清晰度毋庸置疑,但閱讀體驗上缺乏現代專業齣版物應有的流暢感和視覺引導性。我嘗試去查找2013年農機安全技術標準和維修規範的更新情況,這對於我們農機維修站的資質維護至關重要。年鑒中確實提到瞭當年的國傢標準修訂動態,列齣瞭幾項新頒布或修訂的標準編號和名稱。但遺憾的是,它僅僅是信息摘要,並沒有提供標準條文的關鍵變動摘要或者解讀。這與我期待的一本權威工具書所應具備的“實用性”略有偏差。如果它能將關鍵安全參數的變化用加粗或對比色的方式突齣顯示,或者附帶一份標準解讀的簡要附錄,那麼它的工具書價值將大大提升。現在看來,我仍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查閱官方標準文件本身,年鑒在這裏隻是提供瞭一個索引或提示。
評分作為一名關注行業人纔培養的老教育工作者,我非常希望瞭解2013年,國傢層麵對於農機高技能人纔培訓體係建設的投入和産齣情況。我翻閱瞭關於科研院所和職業技術教育閤作的章節,期望看到針對新型農業機械操作與維護人纔的培養規模、課程設置的創新點等信息。年鑒在這方麵的內容相對薄弱,更多的篇幅集中在大型研究機構的科研項目成果展示,而對於“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産學研結閤項目的實際運行效果,信息非常籠統,缺乏量化的評估指標。例如,沒有具體說明當年有多少畢業生進入瞭農機技術服務一綫,或者哪些職業院校的培訓模式被確認為全國典範。這本書在技術和市場數據的記錄上是詳盡的,但在“人”的維度,尤其是支撐技術應用的復閤型人纔培養方麵,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可能是那個特定時間節點,行業發展重心尚未完全轉移到人纔戰略層麵的一個側麵反映。
評分我對曆史文獻的閱讀習慣是,喜歡從中挖掘那些“非主流”的、反映行業潛流的信息。2013年那會兒,正值“走齣去”戰略加速推進的關鍵節點,我想看看這部年鑒是如何呈現中國農機産品在海外市場的布局情況。書中確實有一部分章節專門介紹瞭當年的齣口情況,列舉瞭主要的齣口目的地和齣口額度。然而,這份數據呈現得相當平麵化,更多的是基於海關統計的數字堆砌。我個人更感興趣的是,那些成功走嚮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它們在海外市場采取瞭怎樣的差異化競爭策略?是依靠價格優勢,還是技術閤作?是側重於東南亞市場還是非洲的廣闊天地?這些戰略層麵的深度剖析,在年鑒中並未得到充分展開。它更像是一個“成績單”,而非一份“戰略復盤報告”。這使得,對於希望藉鑒成功經驗,規劃未來國際化路綫圖的企業來說,這本書的指導意義略顯不足,它提供瞭“哪裏賣齣去瞭”,但沒太深入地探討“為什麼能賣齣去”和“如何持續賣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