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13 |
| 书 刊 号:9771673492133 |
| 图书作者: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社 |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 |
| 图书单位:每本 |
图书价格:¥350 元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13》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工具性年刊,创刊于1984年。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13》根据行业需要,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于1998年开始出版分行业年鉴,逐步形成了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系列。该系列现已出版了《中国电器工业年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年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年鉴》、《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年鉴》、《中国模具工业年鉴》、《中国液压气动密封工业年鉴》、《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年鉴》、《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中国石油石化设备工业年鉴》、《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年鉴》、《中国齿轮工业年鉴》、《中国热处理行业年鉴》、《中国磨料磨具工业年鉴》和《中国机电产品市场年鉴》。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13》创刊于1987年, 2013年刊为总第23期,主要记述我国农业机械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及所取得的成绩;全面、系统地提供我国农业机械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技术资料和统计数据:收录了有关农业机械的重要政策法规:介绍了政府主管部门,主要企业及产品情况。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2013》各部分的统计数据,因来源与统计口径不同,不尽一致,请读者使用时注意统计范围。为了方便国外读者,对统计数据部分进行了英文翻译。各项全圄统计数据均不含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 |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地方性农机推广政策的收录情况。我所在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非常快,对小型、多功能、适应丘陵地貌的特种农机需求旺盛。我希望通过这本年鉴,能找到2013年中央及地方财政在补贴资金流向上,对这类“小而精”设备的支持力度变化。结果发现,年鉴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主流大宗产品的统计和分析。关于区域性的试验示范项目成果展示部分,内容相对精简,更像是一种成果的罗列,而非深入的案例分析。例如,对于新型灌溉技术装备的推广效果评估,书中提到了推广面积,但对于背后的技术经济性分析,比如节水效率、初期投入回收期等关键指标,着墨不多。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受众定位可能更偏向于行业宏观管理者或金融投资分析师,他们更关心市场的总量和结构变化,而不是技术落地层面的具体痛点和创新点。对于一线农机经销商或技术推广人员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决策支持信息,可能需要再经过一轮深入的本地化解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评分这部年鉴的装帧和版式设计,给我一种非常“官方”且略显过时的感觉,大量使用宋体和标准化的图表模板,清晰度毋庸置疑,但阅读体验上缺乏现代专业出版物应有的流畅感和视觉引导性。我尝试去查找2013年农机安全技术标准和维修规范的更新情况,这对于我们农机维修站的资质维护至关重要。年鉴中确实提到了当年的国家标准修订动态,列出了几项新颁布或修订的标准编号和名称。但遗憾的是,它仅仅是信息摘要,并没有提供标准条文的关键变动摘要或者解读。这与我期待的一本权威工具书所应具备的“实用性”略有偏差。如果它能将关键安全参数的变化用加粗或对比色的方式突出显示,或者附带一份标准解读的简要附录,那么它的工具书价值将大大提升。现在看来,我仍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官方标准文件本身,年鉴在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索引或提示。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行业人才培养的老教育工作者,我非常希望了解2013年,国家层面对于农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的投入和产出情况。我翻阅了关于科研院所和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章节,期望看到针对新型农业机械操作与维护人才的培养规模、课程设置的创新点等信息。年鉴在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薄弱,更多的篇幅集中在大型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成果展示,而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信息非常笼统,缺乏量化的评估指标。例如,没有具体说明当年有多少毕业生进入了农机技术服务一线,或者哪些职业院校的培训模式被确认为全国典范。这本书在技术和市场数据的记录上是详尽的,但在“人”的维度,尤其是支撑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可能是那个特定时间节点,行业发展重心尚未完全转移到人才战略层面的一个侧面反映。
评分我对历史文献的阅读习惯是,喜欢从中挖掘那些“非主流”的、反映行业潜流的信息。2013年那会儿,正值“走出去”战略加速推进的关键节点,我想看看这部年鉴是如何呈现中国农机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情况。书中确实有一部分章节专门介绍了当年的出口情况,列举了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和出口额度。然而,这份数据呈现得相当平面化,更多的是基于海关统计的数字堆砌。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它们在海外市场采取了怎样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依靠价格优势,还是技术合作?是侧重于东南亚市场还是非洲的广阔天地?这些战略层面的深度剖析,在年鉴中并未得到充分展开。它更像是一个“成绩单”,而非一份“战略复盘报告”。这使得,对于希望借鉴成功经验,规划未来国际化路线图的企业来说,这本书的指导意义略显不足,它提供了“哪里卖出去了”,但没太深入地探讨“为什么能卖出去”和“如何持续卖好”。
评分这部厚重的年鉴,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甸甸的、带着历史印记的印刷质感,仿佛能闻到油墨散发出的陈旧气息。我原本是想找找看2013年那会儿,咱们国家在水稻联合收割机技术上到底有没有实现什么突破性的国产化进程,毕竟那几年农机补贴政策刚开始发力,大家都卯足了劲要升级装备。然而,当我翻阅那些密密麻麻的统计数据表格时,发现对于具体到某个细分领域的尖端技术进展,比如液压系统的集成优化或者新型动力总成的应用比例,信息相对比较分散和概括。它更像是一份宏观的、年度性的产业体检报告,详尽记录了当年的产量、产值、进出口数据,以及对主要农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盘点。如果说我期待的是一份技术白皮书,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官方年报,它提供了扎实的宏观背景,让我能迅速定位到“大局”,比如哪几个省份的农机保有量达到了峰值,或者哪些品类的农机制造企业集群正在崛起。它无疑是研究当年农业机械行业发展轨迹的基石材料,但对于像我这样深入关注技术迭代细节的工程师来说,寻找那些“黑科技”的蛛丝马迹,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去交叉比对那些企业概况中的零星记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