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恢復周禮為使命的孔子所締造的儒傢,在對周代製度實施摧枯拉朽式革命的秦始皇那裏,必然不可能光大門庭。
從儒學自身而言,對君權不妥協,敢於以古非今,恰恰是儒傢本色,也是儒傢學者尚未墮落的錶現。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先秦儒學:顯學?微學?
1 先秦儒學概說
2 儒學的分裂
3 儒學的外患
二儒法之爭,誰主沉浮?
1 秦統一前儒學鮮為秦用
2 贏政的拿來主義:儒學入秦新時代
3 《呂氏春鞦》中儒傢思想與秦始皇法傢思想的衝突
4 《韓非子》對儒傢的批判與激發
5 以吏為師儒學旁落
三第一次打擊:焚燔詩書
1 焚書事件導火索:封建製與郡縣製之爭
2 焚書之禍
3 焚書之爭
4 魯壁藏書:對焚書令的抵抗
5 焚書對儒傢的打擊
四 第二次打擊:坑儒血案
1 被方士忽悠的秦始皇
2 坑儒?坑方士?
3 坑殺事件的真正隱情
五 第三次打擊:儒生錯失的用武之地
1 秦朝的博士官
……
六 秦二世與儒學
七 秦代經學
精彩書摘
秦始皇的一場壽宴,平地裏掀起瞭一場封建之爭。封建之爭,又如何點燃瞭一場焚書之火?周青臣奉承秦始皇淳於越再掀分封之爭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官大擺筵席宴請群臣,博士70人前來為他祝壽。博士班的班長、僕射周青臣為秦始皇歌功頌德,贊揚道:陛下在秦地不過韆裏的情況下,英明領導秦國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照耀之所在莫不俯首稱臣。昔日的諸侯領地上,如今設置瞭郡縣,老百姓安居樂業,再也沒有戰爭之患,陛下的豐功偉績一定會傳之萬世,古往今來,還沒有人能比得上陛下您的威德。酒醉微醺的秦始皇當眾聽到這番奉承話,自然心情很爽麵露喜色。。可來自齊國的博士淳於越卻不以為然,他不怕掃秦始皇的興,說:殷、周統治天下有韆餘年,一直采取的措施是分封子弟功臣,以此作為枝輔。而如今,四海之內都是您的領土,而您的子弟竟然隻是匹夫一個,萬一發生田氏代齊這樣的禍患,誰又有能力來相救呢?不從曆史中吸取教訓而要實現長久之治,這是聞所未聞的事情。在淳於越看來,周青臣的奉承話屬於拍馬屁,阿諛奉承皇上,實則慫恿瞭皇上的過失,不是忠臣所為。
淳於越是齊人,齊的稷下是儒傢文化最為活躍的基地之一,淳於越敢於在秦始皇得到稱頌時當眾潑一盆冷水,倒也有份狷介之氣,顯然他是有備而來。可以想見,在那個時代,儒傢諸生要麼甘於潦倒寂寞,要麼迫於形勢,不得不紛紛改專業去學法律,實在是痛苦難當,要說沒怨言,是不可能的事。更關鍵的是,儒傢的主導地位被法傢奪瞭去,其經濟地位也就一落韆丈,在一個吏治國傢裏,儒傢學子如果不與法傢妥協就找不到好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淳於越想不提意見都難。
秦始皇倒是顯得很大度,似乎有點明白“靜退以為寶”的技術,決定以廷議的方式來討論究竟要不要分封子弟功臣的問題。李斯的迴應
在廷議中,丞相李斯站瞭齣來,他說:看問題要與時俱進,不能嚮後看,要嚮前看,今天陛下創的是韆鞦大業,建的是萬世之功,自然不是幾個愚陋的儒生能明白得瞭的。淳於越提倡的是遠古的三代之事,怎麼可以復古效法呢?李斯進而給淳於越們安瞭個罪名:“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法傢是主張法後王的,李斯抨擊儒生不去好好領會今天的郡縣製所代錶的先進文化,卻拘泥於過時的郡縣製,而且,還藉古諷今,混淆視聽,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抗拒新法。
給對手戴上“惑亂黔首”的高帽子後,李斯再緊追一步,大肆攻擊儒傢思潮:
“古時候天下紛亂,無法統一,於是諸侯爭霸,殺伐不斷。這一切導緻的是道古害今、虛言亂實、私學流行、非議朝政,這些以古非今、持不同政見的人,是新社會的大害。如今天下一統,‘彆黑白而定一尊’,思想是必須統一的。但社會上私學不絕,時常非議法治、誹謗朝政,這些人熱衷異端邪說,製造輿論攻擊政府,總有一天會形成反對黨,勢力大起來就可能有如洪水猛獸有損皇上權威。”焚書之議
李斯這時候已經轉移瞭話題,不僅把分封製打入瞭冷官,順便還藉機打擊官學之外、來自社會底層的私學,目的就是控製輿論,鉗製言論自由。
李斯提齣建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傢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30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李斯意識到瞭思想統一的重要性,這是他的英明處,但他提齣的方法卻是壓製和打擊,試圖以愚民政策來強製執行,顯然是一種失策行為。李斯提齣瞭一個招緻韆古罵名的建議:焚書。
……
《風雨中的薪火:秦代思想的沉浮與儒傢命運》 引言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它結束瞭長期的分裂,建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然而,這個王朝的輝煌與短暫,以及它在文化思想領域所留下的深刻印記,至今仍是史傢們探討不休的議題。特彆是關於秦朝對儒傢思想的態度,曆來存在著爭議與誤解。 本書並非旨在詳述“焚書坑儒”這一曆史事件的細節,也非一本聚焦於秦朝儒傢文獻本身的研究著作。相反,它將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深入剖析秦朝思想文化的生成土壤,探究當時不同學派的互動與碰撞,並在此基礎上,梳理和還原儒傢學說在秦朝這一特殊曆史時期所經曆的麯摺命運。我們將嘗試揭示,在秦朝嚴苛的政治體製和統一思想的浪潮下,儒傢思想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又是如何為後世的傳承與發展埋下伏筆的。 第一章:大一統的黎明與思想的混沌 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瞭春鞦戰國以來數百年的諸侯割據局麵,奠定瞭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然而,在政治統一的背後,思想文化領域卻呈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復雜與混亂。各國在漫長的曆史中形成瞭各自獨特的思想體係和文化傳統,這些傳統在秦朝的統一進程中,既受到壓製,又在潛移默化中相互影響。 戰國思想的百傢爭鳴: 在秦朝統一之前,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諸子百傢,群星璀璨。儒傢、道傢、墨傢、法傢、名傢、陰陽傢等紛紛登場,各自提齣治國安邦的方略,爭奇鬥艷,影響深遠。這些思想流派不僅代錶著不同階層和群體的利益訴求,也反映瞭當時社會轉型期的深刻矛盾與焦慮。 法傢思想的崛起與秦朝的政治基因: 法傢思想以其強調法治、君權至上、富國強兵的理念,在秦國得到瞭最徹底的實踐和發展,並最終成為秦朝統一六國的思想武器。李斯的《韓非子》等著作,深刻地影響瞭秦朝的政治製度設計,塑造瞭其強權、高效、集權的核心特質。 其他思想流派的處境: 墨傢在戰國後期逐漸衰落,但其提倡的兼愛、非攻等思想仍在民間流傳。道傢以其“無為而治”的理念,在民間擁有廣泛的信眾,但其政治主張與秦朝的集權需求存在一定距離。名傢、陰陽傢等流派,則在特定的學術領域或宮廷之中活動。 第二章:統一的陣痛與思想的規訓 秦朝統一後,麵臨著如何整閤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挑戰。秦始皇推行一係列統一措施,其中就包括思想上的統一。這種統一並非齣於對某一學派的天然偏愛,而是為瞭服務於其鞏固統治、推行法治的政治目標。 “車同軌、書同文”的意義: 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是秦朝統一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它為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奠定瞭基礎,但也意味著原有各地的文字和學術傳統麵臨被取代的風險。 李斯與《倉頡篇》: 李斯作為秦朝的丞相,不僅在政治上輔佐秦始皇,在文化上也扮演瞭重要角色。他主持編纂的《倉頡篇》,是當時官方推行的標準文字教材,這本身就包含瞭對文字使用規範化的要求,間接影響瞭知識的傳播方式。 對非官方思想的壓製: 在統一思想的背景下,那些可能挑戰君權、阻礙法治推行的聲音,自然會受到壓製。這種壓製並非針對某個特定學派的“學說”,而是針對那些“以古非今”、“擾亂綱紀”的思想。 第三章:儒傢在秦代的生存空間與策略 在此背景下,儒傢思想在秦朝的命運,並非是簡單的被消滅或被摧毀。它經曆瞭更加復雜和麯摺的演變。 儒傢在戰國時期的地位: 儒傢思想在戰國時期,雖然強調“仁”與“禮”,倡導“德治”,但其許多主張與當時的政治現實存在距離,其影響力在某些時期和地區受到法傢等學派的挑戰。然而,儒傢所倡導的道德倫理、教育理念,以及對社會秩序的關注,使其在士人階層中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吸引力。 “以古非今”的指控: 秦朝對儒傢的壓製,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對其“以古非今”的指責。儒傢強調古代先王的治道,推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在推行變法革新的秦朝看來,無疑是一種對現有統治閤法性的潛在威脅。 潛藏與傳播: 盡管麵臨政治壓力,儒傢思想並未因此在秦朝銷聲匿跡。一部分儒者可能選擇瞭隱居,繼續著書立說,口傳心授。他們的思想,通過私下交流、教育後代等方式,得以保存和傳承。部分儒傢思想中的一些積極元素,如重視教育、修身養性等,也可能被統治者所吸納,以改良教化之用。 “焚書”的實質探究: 所謂“焚書”,其主要目標是焚毀那些“說詩、書、百傢語”的著作,以期統一思想,破除舊有的知識體係對新政權的挑戰。然而,官方文獻、律令、農務、醫藥、占蔔等實用性書籍,以及士人私藏的著作,並非都在焚毀之列。更重要的是,“焚書”並非徹底杜絕知識的傳播,而是試圖通過控製知識的源頭和傳播渠道,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坑儒”的界定: “坑儒”事件,其核心在於指責部分方士和儒生“妖言惑眾”,擾亂國傢法度。這並非針對所有儒傢學人,而是對那些被認為對政權構成威脅的個體進行的嚴厲打擊。事件的發生,更應被理解為秦朝在嚴厲推行法治過程中,對一切可能動搖其統治的思想和行為的警惕與清除。 第四章:秦亡後的儒傢復興與曆史的啓示 秦朝的短暫覆滅,為思想文化的解放提供瞭契機。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為儒傢思想的復興創造瞭條件。 漢初的“尊儒”傾嚮: 漢朝建立後,統治者逐漸認識到儒傢思想在維係社會穩定、構建國傢認同方麵的作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將儒傢確立為官方正統思想,標誌著儒傢思想的輝煌復興。 秦朝經驗的反思: 秦朝的嚴酷統治和思想壓製,以及最終的速亡,為後世統治者提供瞭深刻的教訓。統治者開始反思,單純的強製和壓製,並不能真正實現思想的統一,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導緻政權不穩。 儒傢思想的適應與演變: 在秦朝的壓製與漢朝的復興過程中,儒傢思想本身也經曆瞭一個適應與演變的過程。它在保留核心價值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吸收和融閤其他思想的閤理成分,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結論 《風雨中的薪火:秦代思想的沉浮與儒傢命運》並非一個簡單的敘事,它試圖通過對秦朝復雜而動態的思想文化環境的細緻描摹,來展現儒傢思想在這一曆史時期所經曆的挑戰與機遇。它認為,所謂的“焚書坑儒”,並非是對儒傢文化的全麵摧毀,而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秦朝統治者為瞭鞏固其集權統治、推行法治而采取的極端措施。在這個過程中,儒傢思想展現瞭其頑強的生命力,在夾縫中尋求生存,並在後世迎來瞭輝煌的復興。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 nuanced 的視角,去理解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復雜性,去認識到曆史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而任何一種思想的傳播與發展,都與它所處的時代背景、政治環境和社會力量的互動密不可分。通過對秦朝儒傢命運的深入探究,我們得以洞察中國文化基因中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寶貴品質,也為我們反思當下的思想文化建設,提供瞭深刻的曆史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