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

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清玄 著
图书标签:
  • 禅意
  • 散文
  • 林清玄
  • 人生
  • 哲理
  • 心灵
  • 治愈
  • 阅读
  • 经典
  • 台湾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30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807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眼不见,心为净;耳不听,心不烦。很多人埋怨生活累,其实是我们的心累,而心累又源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接收了外界太多纷扰的信息,从而影响了心情,破坏了安静自在的生活。其实,人生就那么简单。做个单纯的人,走一段幸福的路。

海报:

内容简介

  

  身为华语知名的散文大家,林清玄作品的大特色是既能把禅理写进生活,又能从生活中品出禅机。其文风清雅温馨,宛如春雨滋润万物,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或深或浅的哲理启迪着众生,感悟着世人。同时,林清玄还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着世间疾苦,创作多立足于“爱与美”“情与义”“善的循环”,寄希望能激发读者温柔、感动、浪漫、理想等正面的能量。
  这套禅意散文精选集(全四册),是林清玄四十余年创作之路的智慧结晶,除了亲自作序推荐,表明写作的中心思想外,还增加了部分未曾发表的新作与有缘的朋友分享,这在所有的选集中是仅有的。

作者简介

  林清玄,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35岁出山,四处参学,所著“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带动了佛教文学的发展,掀起学佛热潮。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除富含佛理禅机的散文外,另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林清玄的多部作品还被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享誉海内外华文世界的当代散文名家之一。

目录

第一卷 阳春世界
云散 / 002
不知最亲切 / 005
冰冻面线糊 / 014
《楞严经》二帖 / 016
金刚糖 / 020
种草 / 022
不要指着月亮发誓 / 025
阳春世界 / 029
往事只能回味 / 031
盘桓 / 034
静静的鸢尾花 / 036
纯善的心 / 041
心灵的护岸 / 042
有风格的小偷 / 046
不流汗的运动 / 048
季节十二帖 / 050
内外皆柔软 / 057
鸟声中的再版 / 060
路上的情书 / 064
牡丹也者 / 066
黄昏?微温?冬雪的早晨 / 072
玻璃心 / 076
私藏茶与私房茶 / 079
晴窗一扇 / 085
古龙的最后境界与愿望 / 091
怀君与怀珠 / 099
月到天心 / 104
第二卷 生命的馅
快乐地活在当下 / 108
思想的天鹅 / 110
草先萌 / 113
大佛的避雷针 / 114
乐受的心 / 117
时间道场 / 118
敏感的妖怪 / 121
情困与物困 / 123
生命的馅 / 129
眼前的时光 / 131
闭关 / 133
大不了 / 134
无常两则 / 135
失恋之必要 / 138
关于颜色 / 143
在飞机的航道 / 146
单纯的宝藏 / 148
水中的蓝天 / 150
急 / 153
爱与恨 / 155
教堂与坟墓 / 156
金片子 / 158
海边的白蝴蝶 / 161
孔雀菜 / 164
南蛮黄釉 / 173
无怨的风 / 174
第三卷 最有禅意的
爱语 / 182
红尘有缘 / 185
以自己为灯 / 188
一尘 / 193
最有禅意的 / 196
一只毛虫的圆满 / 198
唯我独尊 / 203
大雁塔 / 206
金色莲花 / 208
自由人 / 211
苏东坡与禅 / 217
心里的织锦 / 236
未完成之美 / 248
问世间,情是何物 / 253


精彩书摘

  未完成之美
  朋友送我一个印度的檀香木雕刻,雕得十分写实精细。
  是一个赤裸半身的老农夫,打开鸡笼正在喂鸡,鸡仔也雕得栩栩如生,连鸡毛都历历可见。最美的是那个鸡笼,是一体刻成,每一条藤都像是真的。
  我对朋友说:“实在太美了!”
  但是在赞叹的时候,我却觉得那完美里面缺少了一点什么,可是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我把那个檀香木雕和几个铜雕放在一起摆在柜子,每回看见都会生起一个念头:太工整了,仿佛少了一点什么。
  今天中午来了一场六级地震,客厅柜子一阵乒乒乓乓,等地震平息,我立刻赶去看,几个雕像掉在地上,铜雕丝毫无损,呀!那老人喂鸡的雕刻品,因为鸡笼太细了,破掉一个不规则的大洞。
  我正暗自可惜,把它放回柜子里,突然眼睛一亮,太美了!
  原来我觉得欠缺的一点什么,现在因为破洞而补足了,多一点自然、一点随意、一点浪漫、一点创造力。
  有破洞的雕刻竟比完整的,更美。
  那些历史伟大的艺术总使我有一种“未完成”的感觉。我想,这正是艺术创作与工艺品的不同吧!刻意求工的结果,使作品显得造作而僵硬了。
  那种未完成是最美的,人生亦复如此。
  未完成确实是艺术与人生的重要因素,于艺术,它带来一种玄想和空间,总觉得梵高仍在燃烧、毕卡索在油彩间犹在玩笑;马远、夏珪还有未尽之意,范宽、郭熙的心留在深深的山林之中。因为艺术的未完成,艺术创作乃无有终极。
  于人生,它带来一种遗憾和凄凉,那些令我们感动的英雄事业,是成吉思汗远征失利、项羽在乌江的自刎、拿破仑的滑铁卢。也使得项羽在我们的心中,比刘邦还可亲。那些令我们低徊叹息的伟大爱情,也都是未完成的,想一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结婚,就会在古堡中过着凡尘的日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洞房花烛,也将在礼教的束缚中,了其残生。呀!还是没有完成的爱情才好啊!
  没有遗憾的生命情态、已完成的爱情结局,都将是工艺品,不是艺术创作,那时就要期待地震或台风了。
  有一次,我到香港,特别去拜见当代少见的通人南怀瑾先生,问他一个令我疑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南先生的作品总是未完成,像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禅观正派研究等,而经典总是讲了半部?为什么南先生不把它写完呢?”
  童颜鹤发的南先生哈哈大笑,说:“如果我都做完了,你们后来的人要做什么呢?”
  然后,南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曾随民初的高僧虚云老和尚修行,虚云常常同时在各地盖大庙,却没有一座庙盖完成的,往往明墙屋瓦粗具,他就放下,又去盖新的庙了。
  少年的南怀谨非常纳闷,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就问虚云老和尚:“师父,我看别的师父盖庙,都是一盖数十年,雕梁画栋、美轮美奂,为什么您的庙不盖好一点?还这么粗糙就跑去盖别的庙呢?”
  虚云老和尚听了也是哈哈大笑:“我如果全盖好了,后来的人有什么事可以做呢?”
  我告辞的时候,南先生拍拍我的肩膀说:“人生不要太求全,求全就多责备呀!”
  我至今难忘南先生那白眉毛下面,澄明的、意味深长的眼睛。
  未完成,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菩萨的境界了。
  像地藏王菩萨的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若尽,方成菩提。”因为地狱不可能空,菩萨誓言就永远的未完成,也因为这种遗憾,才使我们一想到地藏菩萨就要心酸动容。
  像智慧的文殊菩萨,誓言:“在诸佛未成佛前,永为诸佛之师;在诸佛成佛后,永为诸佛弟子。”因为要做老师,所以要境界高远;因为要做弟子,所以要高远中有谦卑,保留一点不完成。
  像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也发誓言:“要度尽世间一切众生,方成正觉,若有一众生未得度,而自弃此弘誓,别令我的脑袋成千片。”世间众生不可能度尽,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永无宁日了。
  菩萨志愿永不完成,所以最高境界叫做“等觉菩萨”或“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已具佛格而不成佛,宁可自己不完成来与不完成的众生常相左右。
  传说从前有一位小乘行者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断尽了色界与无色界的一切迷惑,永入涅槃,不再生死流转,在涅槃呆久了,想尝尝做菩萨的滋味,于是下入凡间。
  他一下凡就看见路边的一个小儿啼哭,问其缘由,孩子说:“因为我的母亲得了眼疾,需要一颗新的眼睛,先生,您可以布施眼睛给我吗?”
  阿罗汉心想“做菩萨最重要的就是有求必应”,于是忍痛把自己右眼挖出来,当他把眼睛送给孩子,孩子哭得更厉害,阿罗汉惊问其故,孩子说:“我妈妈需要左眼,你却挖右眼给我,不管啦!你再挖左眼给我。”
  阿罗汉听了,大叹菩萨难为,长叹一声,飞天而去。
  这是大乘行者编出来贬抑小乘修行的传说,虽不可信,却让我们看到菩萨血泪斑斑的道路。
  菩萨比佛更能抚慰我们的心,是由于他的可完成而未完成、可圆满而未圆满,因此温柔可亲。菩萨比阿罗汉更能震撼我们的情,是因为他永留一丝友情在人间、永留一份遗憾未完成。
  前面成佛的大门已经打开了,本来可以浩荡奔赴前程,但后面的路上还有众生憾恨与啼哭的声音,心中不免悲悯不忍,于是选择那未完成的路。这样的画面,何等的美好!彷佛听到远天的音乐,曼陀罗花云上飘舞!
  好音乐不必终章,听一小段就能聆赏;好电影不必结局,看十个镜头即已知悉;好的情感、好的人生历程不一定要像圆规画出来的一样,只要尽情尽意,一个片断就够动人了。
  保有一些未完成的遗憾来温存,既不求全、也不责备,随缘而不随俗、随意而不随便,如空中苍鹰顺气流飞升,如海中游鱼随海浪而自由,未完成是最美的,人生总是如此。
  ……



































前言/序言


《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 “不看,是一种自在”——林清玄禅意散文中的生命智慧与心灵启迪 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外在的物欲、名利和信息洪流裹挟,身心俱疲,迷失了内心的宁静与方向。我们渴望摆脱束缚,寻得一片安宁的精神家园。而这本《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便是这样一份来自智者的馈赠,它引领我们回溯内心,发现生命中最本真的自由与豁达。 本书精选了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先生的数十篇经典禅意散文,这些作品如同清泉,涤荡心灵的尘埃;又如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林清玄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学素养和独到的生命体悟,将禅宗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本书的书名“不看,是一种自在”,本身就蕴含着禅宗的精髓——放下对外在世界的执着与纠缠,转向内心的观照与安住,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轻松。 一、 洞察生活,点亮瞬间的禅意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能够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提炼出非凡的哲思。他笔下的早晨、午后、黄昏,身边的花草、溪流、山峦,乃至寻常的茶杯、烛光,都成为了通往禅境的窗口。 例如,在《写在溪水旁》中,他观察溪水潺潺流过,感受其不留痕迹的生命力,体悟到“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但痕迹并非永恒,放下过去,才能轻盈前行”。他写道:“溪水流过,带走了落叶,也洗涤了忧愁。它不回头,不眷恋,只是向前。人生亦是如此,许多过往,不必沉溺;许多牵绊,不必紧握。唯有向前,才能抵达更远的风景。” 又如,在《人间有味是清欢》里,他描绘了品茶、赏花的闲适情景,从中引申出“清欢”的意境——并非追求物质的丰盛,而是心灵的淡泊与喜悦。他告诉我们:“许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幸福是远方的风景,是名利的追逐。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在一次晨起的鸟鸣,在一杯清茶的余香,在一次真诚的微笑。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是因为我们被太多的‘要’和‘有’蒙蔽了双眼,忘记了‘无’的自在。”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将这些细微之处放大,折射出大而无边的生命哲理。无论是描写一片落叶的飘零,还是感悟一粒沙的渺小,林清玄先生都能赋予它们生命的气息与深刻的意义,引导读者从日常的琐碎中看见超越性的智慧。他的文字,没有晦涩的术语,没有故作高深的论调,只有一份真诚的体悟和温暖的关怀,让禅意如此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却又触及灵魂深处。 二、 涤荡心灵,破除执念的迷障 “不看,是一种自在”,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不看”。在林清玄先生的笔下,“不看”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超越表象,观照内心。我们之所以痛苦,往往源于对事物、对自我、对未来的执着与期待。林清玄先生用他充满智慧的语言,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些执念的虚幻,从而逐步放下。 在《从前有座山》一文中,他借用禅宗的公案,探讨了“看”与“不看”的辩证关系。当一个人执着于“看”到某个结果,或者“看”到别人的眼光时,他便会被困住。而当他放下对“看”的欲望,专注于过程本身,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反而能获得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禅不是让你去‘看’什么,而是让你去‘体悟’什么。当你停止了向外索取,停止了对‘看’的执念,内心的光明自然会显现。” 他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清真相,是因为我们被欲望和恐惧蒙蔽了眼睛。例如,在《爱》这篇散文中,他讲述了爱的变迁与升华,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不是占有,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和放手。当我们在爱中学会“不看”对方的缺点,只“看”对方的美好;“不看”对方的付出,只“看”自己的收获,我们便能获得更长久的幸福。“爱,有时需要‘不看’,才能看得更远;‘不看’,是为了让爱更自由,也让自己更自在。” 林清玄先生的文字,具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理解我们内心的挣扎与困惑,用充满慈悲的笔触,引导我们一层层剥开内心的尘埃,看见那个最纯粹、最安宁的自己。他教会我们,放下对成功的执着,放下对失败的恐惧,放下对物质的贪恋,放下对名誉的追逐,去接纳生命的不完美,去欣赏过程的美丽。 三、 启迪智慧,回归生命的本真 “不看,是一种自在”,这句话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宣言。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在,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内心有多少宁静。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便是这样一本关于“自在”的教科书。 他鼓励我们“看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淹没。“我们总是忙着去看世界,却很少看见自己。当你看向自己,你会发现,你的内心比任何地方都广阔,你的智慧比任何道理都深刻。”他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还是为了自己的心? 书中许多篇章,都围绕着“放下”与“拥有”展开。林清玄先生并没有否定拥有,但他强调,拥有不应成为负担,不应成为束缚。当你能够“不看”拥有所带来的短暂的快乐,而“看”到拥有所可能带来的烦恼时,你便能更从容地面对得失。 他引导我们去体悟“无我”的境界。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的感受、“我”的得失、“我”的看法时,我们的胸襟便会变得更加开阔。例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他常常将自己融入其中,感受到万物一体的和谐。“当你把自己看作是河流的一部分,看作是山林的一部分,你的烦恼便如水中的落叶,随波而去,不留痕迹。” 《不看,是一种自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散文集,它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生命智慧的唤醒。林清玄先生以其一贯的温润、睿智和深情,为我们勾勒出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道路。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引发我们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本书亮点: 禅意盎然,意境深远: 字里行间充满禅宗的智慧与哲思,将抽象的禅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读来既有启迪,又不失趣味。 语言温润,情感真挚: 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朴实而优美,情感充沛而内敛,读来令人心生亲近,仿佛与一位智者在静静地对话。 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散文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读者易于产生共鸣,并能从中获得解决人生困惑的启示。 心灵治愈,涤荡尘埃: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本书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回归内心的窗口,帮助读者缓解压力,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不看”智慧,点亮自在: 书名“不看,是一种自在”精辟地概括了本书的核心思想,引导读者通过放下执念,观照内心,获得真正的自由。 阅读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就如同走进一间宁静的禅房,在袅袅的香气中,与智慧对话,与心灵和解。它将带领我们看见,原来,放下外在的纷扰,只“看”内心的清明,便能寻得生命中最深沉、最持久的自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智慧的传承。在阅读中,你或许会发现,曾经让你烦恼不已的事情,在“不看”之后,已然变得微不足道;曾经让你渴望不已的幸福,在“不看”之后,已然悄然降临。这,便是“不看,是一种自在”的真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来心神宁静的书——《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林先生的文字,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温和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他笔下的“不看”,并非视而不见,而是一种深刻的觉察,是一种对生命的豁达。当我读到他关于“放下”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执念,而他也循循善诱地指引我,学会轻装前行。书中对自然的描绘,也极具感染力,他能从山川草木中悟出人生的道理,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美好就在于它的自然流淌,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对生活的困惑也少了几分,对未来的期待多了几分。

评分

读《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这本书,总让我有一种置身于山林溪畔,心随云卷云舒的宁静感。书中的文字,像是一泓清泉,洗涤着尘世的喧嚣与浮躁。我尤其喜欢林清玄先生对日常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他能从一片落叶、一阵微风中,参透生命的哲理,找到内心的平静。比如,书中有一篇写到“放下”,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的烦恼并非事物本身,而是我们执着于不放手。这种“不看”的境界,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洞悉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他笔下的故事,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导我们去反思生活的意义,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读这本书,仿佛进行了一场心灵的SPA,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能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评分

《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惊喜的阅读体验。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最深的禅意。我尤其被他关于“自在”的解读所吸引,原来真正的自在,并非外在的自由,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与通透。他提出的“不看”,是一种智慧的取舍,是当我们被外界的纷扰所蒙蔽时,能够及时地回转内心,审视自我,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执着与迷茫,也指引我们如何去化解,如何去超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开阔,仿佛真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不看”的自在。

评分

《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这本书,简直是现代人解压心灵的良药。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将生活中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写得充满诗意和哲理。他对于“不看”的阐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于纠结于眼前的得失,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他所提倡的“不看”,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是放下不必要的烦恼,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那些意境,字里行间充满了禅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地。读他的书,总能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引导我走向一种更加从容、豁达的人生境界。

评分

我近期有幸拜读了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颇为深刻。林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将禅宗的智慧巧妙地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们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看”的智慧,它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洞察力。当我们在生活的迷雾中挣扎时,他适时地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放下一味地追求和执着,反而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书中对于“心”的描绘,更是让我着迷。他用极其朴素的语言,阐释了心的宁静与力量,教会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内心对话,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渴望将这种“自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分

散文,不看,是一种自在!

评分

林清玄,佛教,争议

评分

不错,帮孩子买的很喜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儿子喜欢林清玄的散文,已经买了几套了,这次是买四本一套的散文,写得很不错,只是纸张不是太好呢。

评分

不看是一种自在,眼不见心不烦

评分

真的很不错 有时间读读

评分

很好,正版,送货快,很好

评分

包装很好,送货很快,还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