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不见,心为净;耳不听,心不烦。很多人埋怨生活累,其实是我们的心累,而心累又源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接收了外界太多纷扰的信息,从而影响了心情,破坏了安静自在的生活。其实,人生就那么简单。做个单纯的人,走一段幸福的路。
海报:
  身为华语知名的散文大家,林清玄作品的大特色是既能把禅理写进生活,又能从生活中品出禅机。其文风清雅温馨,宛如春雨滋润万物,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或深或浅的哲理启迪着众生,感悟着世人。同时,林清玄还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着世间疾苦,创作多立足于“爱与美”“情与义”“善的循环”,寄希望能激发读者温柔、感动、浪漫、理想等正面的能量。
  这套禅意散文精选集(全四册),是林清玄四十余年创作之路的智慧结晶,除了亲自作序推荐,表明写作的中心思想外,还增加了部分未曾发表的新作与有缘的朋友分享,这在所有的选集中是仅有的。
林清玄,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35岁出山,四处参学,所著“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带动了佛教文学的发展,掀起学佛热潮。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除富含佛理禅机的散文外,另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林清玄的多部作品还被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享誉海内外华文世界的当代散文名家之一。
  未完成之美
  朋友送我一个印度的檀香木雕刻,雕得十分写实精细。
  是一个赤裸半身的老农夫,打开鸡笼正在喂鸡,鸡仔也雕得栩栩如生,连鸡毛都历历可见。最美的是那个鸡笼,是一体刻成,每一条藤都像是真的。
  我对朋友说:“实在太美了!”
  但是在赞叹的时候,我却觉得那完美里面缺少了一点什么,可是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我把那个檀香木雕和几个铜雕放在一起摆在柜子,每回看见都会生起一个念头:太工整了,仿佛少了一点什么。
  今天中午来了一场六级地震,客厅柜子一阵乒乒乓乓,等地震平息,我立刻赶去看,几个雕像掉在地上,铜雕丝毫无损,呀!那老人喂鸡的雕刻品,因为鸡笼太细了,破掉一个不规则的大洞。
  我正暗自可惜,把它放回柜子里,突然眼睛一亮,太美了!
  原来我觉得欠缺的一点什么,现在因为破洞而补足了,多一点自然、一点随意、一点浪漫、一点创造力。
  有破洞的雕刻竟比完整的,更美。
  那些历史伟大的艺术总使我有一种“未完成”的感觉。我想,这正是艺术创作与工艺品的不同吧!刻意求工的结果,使作品显得造作而僵硬了。
  那种未完成是最美的,人生亦复如此。
  未完成确实是艺术与人生的重要因素,于艺术,它带来一种玄想和空间,总觉得梵高仍在燃烧、毕卡索在油彩间犹在玩笑;马远、夏珪还有未尽之意,范宽、郭熙的心留在深深的山林之中。因为艺术的未完成,艺术创作乃无有终极。
  于人生,它带来一种遗憾和凄凉,那些令我们感动的英雄事业,是成吉思汗远征失利、项羽在乌江的自刎、拿破仑的滑铁卢。也使得项羽在我们的心中,比刘邦还可亲。那些令我们低徊叹息的伟大爱情,也都是未完成的,想一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结婚,就会在古堡中过着凡尘的日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洞房花烛,也将在礼教的束缚中,了其残生。呀!还是没有完成的爱情才好啊!
  没有遗憾的生命情态、已完成的爱情结局,都将是工艺品,不是艺术创作,那时就要期待地震或台风了。
  有一次,我到香港,特别去拜见当代少见的通人南怀瑾先生,问他一个令我疑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南先生的作品总是未完成,像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禅观正派研究等,而经典总是讲了半部?为什么南先生不把它写完呢?”
  童颜鹤发的南先生哈哈大笑,说:“如果我都做完了,你们后来的人要做什么呢?”
  然后,南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曾随民初的高僧虚云老和尚修行,虚云常常同时在各地盖大庙,却没有一座庙盖完成的,往往明墙屋瓦粗具,他就放下,又去盖新的庙了。
  少年的南怀谨非常纳闷,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就问虚云老和尚:“师父,我看别的师父盖庙,都是一盖数十年,雕梁画栋、美轮美奂,为什么您的庙不盖好一点?还这么粗糙就跑去盖别的庙呢?”
  虚云老和尚听了也是哈哈大笑:“我如果全盖好了,后来的人有什么事可以做呢?”
  我告辞的时候,南先生拍拍我的肩膀说:“人生不要太求全,求全就多责备呀!”
  我至今难忘南先生那白眉毛下面,澄明的、意味深长的眼睛。
  未完成,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菩萨的境界了。
  像地藏王菩萨的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若尽,方成菩提。”因为地狱不可能空,菩萨誓言就永远的未完成,也因为这种遗憾,才使我们一想到地藏菩萨就要心酸动容。
  像智慧的文殊菩萨,誓言:“在诸佛未成佛前,永为诸佛之师;在诸佛成佛后,永为诸佛弟子。”因为要做老师,所以要境界高远;因为要做弟子,所以要高远中有谦卑,保留一点不完成。
  像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也发誓言:“要度尽世间一切众生,方成正觉,若有一众生未得度,而自弃此弘誓,别令我的脑袋成千片。”世间众生不可能度尽,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永无宁日了。
  菩萨志愿永不完成,所以最高境界叫做“等觉菩萨”或“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已具佛格而不成佛,宁可自己不完成来与不完成的众生常相左右。
  传说从前有一位小乘行者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断尽了色界与无色界的一切迷惑,永入涅槃,不再生死流转,在涅槃呆久了,想尝尝做菩萨的滋味,于是下入凡间。
  他一下凡就看见路边的一个小儿啼哭,问其缘由,孩子说:“因为我的母亲得了眼疾,需要一颗新的眼睛,先生,您可以布施眼睛给我吗?”
  阿罗汉心想“做菩萨最重要的就是有求必应”,于是忍痛把自己右眼挖出来,当他把眼睛送给孩子,孩子哭得更厉害,阿罗汉惊问其故,孩子说:“我妈妈需要左眼,你却挖右眼给我,不管啦!你再挖左眼给我。”
  阿罗汉听了,大叹菩萨难为,长叹一声,飞天而去。
  这是大乘行者编出来贬抑小乘修行的传说,虽不可信,却让我们看到菩萨血泪斑斑的道路。
  菩萨比佛更能抚慰我们的心,是由于他的可完成而未完成、可圆满而未圆满,因此温柔可亲。菩萨比阿罗汉更能震撼我们的情,是因为他永留一丝友情在人间、永留一份遗憾未完成。
  前面成佛的大门已经打开了,本来可以浩荡奔赴前程,但后面的路上还有众生憾恨与啼哭的声音,心中不免悲悯不忍,于是选择那未完成的路。这样的画面,何等的美好!彷佛听到远天的音乐,曼陀罗花云上飘舞!
  好音乐不必终章,听一小段就能聆赏;好电影不必结局,看十个镜头即已知悉;好的情感、好的人生历程不一定要像圆规画出来的一样,只要尽情尽意,一个片断就够动人了。
  保有一些未完成的遗憾来温存,既不求全、也不责备,随缘而不随俗、随意而不随便,如空中苍鹰顺气流飞升,如海中游鱼随海浪而自由,未完成是最美的,人生总是如此。
  ……
这是一本让我读来心神宁静的书——《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林先生的文字,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温和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他笔下的“不看”,并非视而不见,而是一种深刻的觉察,是一种对生命的豁达。当我读到他关于“放下”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执念,而他也循循善诱地指引我,学会轻装前行。书中对自然的描绘,也极具感染力,他能从山川草木中悟出人生的道理,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美好就在于它的自然流淌,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对生活的困惑也少了几分,对未来的期待多了几分。
评分读《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这本书,总让我有一种置身于山林溪畔,心随云卷云舒的宁静感。书中的文字,像是一泓清泉,洗涤着尘世的喧嚣与浮躁。我尤其喜欢林清玄先生对日常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他能从一片落叶、一阵微风中,参透生命的哲理,找到内心的平静。比如,书中有一篇写到“放下”,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的烦恼并非事物本身,而是我们执着于不放手。这种“不看”的境界,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洞悉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他笔下的故事,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导我们去反思生活的意义,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读这本书,仿佛进行了一场心灵的SPA,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能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评分《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惊喜的阅读体验。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最深的禅意。我尤其被他关于“自在”的解读所吸引,原来真正的自在,并非外在的自由,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与通透。他提出的“不看”,是一种智慧的取舍,是当我们被外界的纷扰所蒙蔽时,能够及时地回转内心,审视自我,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执着与迷茫,也指引我们如何去化解,如何去超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开阔,仿佛真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不看”的自在。
评分《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这本书,简直是现代人解压心灵的良药。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将生活中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写得充满诗意和哲理。他对于“不看”的阐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于纠结于眼前的得失,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他所提倡的“不看”,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是放下不必要的烦恼,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那些意境,字里行间充满了禅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地。读他的书,总能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引导我走向一种更加从容、豁达的人生境界。
评分我近期有幸拜读了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看,是一种自在》,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颇为深刻。林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将禅宗的智慧巧妙地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们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看”的智慧,它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洞察力。当我们在生活的迷雾中挣扎时,他适时地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放下一味地追求和执着,反而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书中对于“心”的描绘,更是让我着迷。他用极其朴素的语言,阐释了心的宁静与力量,教会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内心对话,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渴望将这种“自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分散文,不看,是一种自在!
评分林清玄,佛教,争议
评分不错,帮孩子买的很喜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儿子喜欢林清玄的散文,已经买了几套了,这次是买四本一套的散文,写得很不错,只是纸张不是太好呢。
评分不看是一种自在,眼不见心不烦
评分真的很不错 有时间读读
评分很好,正版,送货快,很好
评分包装很好,送货很快,还没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