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作为其有机构成的一部分—佛教文化,自然也是广大读者关注的一个亮点。佛教文化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佛教寺庙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寺庙是佛教徒平时礼佛、拜佛的场地,也是他们平时生活的场所。几千年的宗教实践和中国特有文化的结合,使中国的寺庙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和传奇,也包含了太多的人文典故和情怀。
本书结合了田野考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发展的历史,对寺院的布局、结构、附属建筑、选址特点等都做了系统的讲解。本书虽然是以佛教建筑的角度出发,但对中国历史、山川地理、名人轶事、佛教派别、佛教义理、石窟艺术、造像艺术、壁画艺术,甚至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从这个角度看,本书不仅仅只是一本佛教建筑的专著,更是一部佛教知识的大百科全书。
本书作者曾在梁思成麾下工作多年,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本书叙事流畅,说理深入浅出,文风古朴凝重,可以说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著作,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相信都会从中获益匪浅。
具体说来,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以下一些内容:
(1)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契机以及中国一座佛寺的建立过程和故事。
(2)从古至今,中国寺院整体的发展流变过程。
(3)典型的佛教寺院中,每个单体建筑的布局以及所代表的佛教教义详解。
(4)全国各地寺院的分布,以及著名寺院的详细介绍。
(5)对佛教寺院中的壁画、造像艺术的阐述。
《图解中国佛教建筑》:中国的佛教建筑遍布大江南北,它既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式样,又具有佛教的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图解中国佛教建筑》作者历时数十年,实地考察中国几百座 寺院,通过现场分析和深入研究,全面揭示了这一建筑领域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
本书既讲述了中国佛教建筑演化变迁的历史,又考察它在选址、整体布局、建筑特点等诸方面的独特之处,展示了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的博大与精深。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
为什么中国寺院的整体布局基本上都以中轴线贯穿全寺?
中国佛教寺院名称的来源都有哪些,它们与古印度及佛教经典有什么关系?
佛教寺院一般包括哪些建筑,佛塔与佛殿的格局在历史上有哪些发展变化?
寺院为何总是建在深山密林中,设计上有哪些奇异之处?
历代佛教高僧与它们所在的寺院有什么关系?
《图解中国著名佛教寺院》:是一本全面介绍我国现存古代佛教寺院的书籍。囊括了从北京到台湾等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的寺院200余个。这些寺院或是目前古老的,或是建筑形式具有独特性的,或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气息的,或是在某一地区是具有领袖地位的。总之,书中这些寺院各个都是精品,各个都是有故事的。在统一的佛教文化的掩映下,呈现出鲜活的个性和迷人的风采。当然,在论述这些寺院的时候,文中还夹杂了大量的人文历史典故和佛教宗教教义,甚至对佛教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大量的再现,使人读来不忍释卷。再加上作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建筑照片,更使本书看上去充满美感和艺术性。可以这样说,本书虽说寺院,但又不囿于寺院;是一部以寺院为线索,阐述了大量佛教和历史知识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本书的章节,按省区为章,各寺院为节,书中论述各省区的寺院情况,尤其侧重具体情况。书中的这些著名寺院,笔者当年曾一一进行考察,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在文中对各寺院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对这些寺院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作者过去每年都到野外考察,对寺院予以观察探索,总结其规律,进行研究,基本上掌握寺院的各方面情况。
张驭寰,1926年9月27日出生,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1957年毕业于东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56年至1958年期间担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助手,协助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尤其对中国寺院建筑、元代木结构建筑、古代城池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有着深入的研究。代表作主要有《中华古建筑》《中国城池史》《中国名塔》等。
《图解中国佛教建筑》:
第一章.佛法东传——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寺院整体概说
第二章.千年的华彩——中国佛教寺院发展史
第三章.从舍宅为寺到遵从礼制——中国寺院总平面布局
第四章.在山水之间——中国寺院选址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第五章.各安其位——寺院主体建筑详解
第六章.同样精彩的配角——寺院中的附属建筑
第七章.浮屠之海——中国寺院中的塔林
第八章.教徒们心灵的盛宴——寺院中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第九章.悬崖上的圣殿——中国的石窟寺
第十章.别具一格——中国境内特色寺院赏析
第十一章.莲开朵朵——中国佛教宗派祖庭
第十二章.高僧的足迹——历代大师与所在寺院的传说
《图解中国著名佛教寺院》:
第一章 中国佛教寺院整体概说
第二章 北京的寺院
第三章 河北、天津的寺院
第四章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寺院
第五章 山西的寺院
第六章 山东、河南的寺院
第七章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的寺院
第八章 江苏、上海、浙江的寺院
第九章 福建、广东、广西的寺院
第十章 西北五省区的寺院
第十一章 四川、重庆、云南、西藏的寺院
第十二章 香港、澳门、台湾的寺院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令人惊喜的。纸张的厚实度和触感都非常考究,内页的彩印效果更是让人赞叹不已。色彩的还原度极高,无论是宏伟的殿宇还是精美的雕刻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古老石材和精细木作的质感,实在是在一般的图册中难以寻觅的。尤其是对于建筑爱好者来说,这种高标准的视觉呈现,无疑是极大的享受。我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仅仅沉浸在那些令人屏息的建筑摄影和高清细节图中,体会工匠们的匠心独运。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硬壳包装不仅保护了书籍,更增添了一种典藏的价值感。翻阅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都让人觉得物有所值,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一部视觉盛宴。对于追求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的读者而言,这套书在硬件上的投入和呈现是无可挑剔的。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学和空间布局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解析建筑背后的文化意涵方面,做得非常深入且富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了建筑的“样子”,更着重于剖析了每一种结构、每一个藻井、甚至每一扇窗户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寓意。例如,书中对“须弥山”概念在不同寺庙布局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中轴线、院落的递进关系来模拟佛教的修行次第,都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文字的叙述角度非常新颖,它将晦涩的佛学术语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语境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读完之后,再去看任何一座古老的寺庙,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读出建筑背后的“心法”。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解读,远超出了普通导览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空间智慧的导览图。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资料的详实性和考据的严谨性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收录的案例并非仅限于那些名声显赫的“明星寺院”,而是广涉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诸多实例,很多偏远地区的珍稀建筑群落也得到了细致的记录。最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建筑年代的判断和风格演变的梳理,逻辑清晰,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佐证,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底气非常足。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梁架结构、斗拱样式在不同朝代的微妙变化,以及材料选择背后的地方特色。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让这本书在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工具书。翻阅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核对其中引用的具体数据和年代信息,发现其准确性非常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和信息呈现方式,实在是太“直观”了,简直是为视觉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它成功地将复杂的三维建筑结构,通过精妙的剖面图、轴测图和节点大样图,转化成了清晰易懂的二维图示。这些图例的设计不是那种生硬的工程制图,而是结合了艺术手绘的流畅感,既美观又不失专业性。尤其是那些针对特定构件(比如转角铺作或歇山顶的细部)的拆解图,标注清晰,层层深入,让人一眼就能明白复杂的木结构是如何咬合支撑起来的。对于那些想学习古代营造技艺的读者来说,光是研究这些图纸本身,就已经是收获颇丰了。它打破了传统图录那种文字堆砌、图片辅助的模式,做到了图文相得益彰,甚至可以说,图本身就承载了大部分的解释功能,非常适合碎片化时间阅读和随时查阅。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所标注的价格,尤其是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让你能系统地建立起对中国佛教建筑的认知框架。从早期印度的影响,到魏晋的草创,再到唐宋的鼎盛,直至明清的定型和地方化,作者似乎为读者规划了一条清晰的“时间隧道”。阅读体验是递进式的,你会发现不同时期的寺庙在体量、色彩、装饰风格上的差异,背后都对应着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技术发展水平。这种宏观的梳理能力,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完整的历史图景,避免了知识点的零散和混乱。对于一个希望系统性学习这门学科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就像是搭建知识宫殿的完整蓝图,让人在浩瀚的古代建筑群中,找到清晰的路径和锚点。
评分本书作者曾在梁思成麾下工作多年,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本书叙事流畅,说理深入浅出,文风古朴凝重,可以说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著作,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相信都会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买了放在资料室,当做普及书用的,还好
评分书很好,很有意义
评分书的质量高,内容一般吧
评分不错。。。。。。。。。。。。。。|可以。。。。。。。。。。。。。。。。。。。。。。。。。。。。。。。。。。。
评分建筑经典,推荐!
评分佛教建筑很有讲究,学习一下长见识
评分信息量不大,不值这个价,活动时买还对付
评分送货速度不错,商品也是正品,完全满足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