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四卷):西洋哲学史 中国哲学小史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四卷):西洋哲学史 中国哲学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友兰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洋哲学
  • 中国哲学
  • 三松堂
  • 全集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
  • 版本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5807
版次:3
商品编码:1150230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三松堂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西哲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为线索,系统精炼地讲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这一阶段西方哲学的发展演变。它一次把作者对中西哲学的精湛见解、独特创见融为一体,展示了其宏大的哲学体系。它也是一部极宜于大众学习中西哲学史的经典入门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西洋哲学史
中国哲学小史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精彩书摘

  “功”“利”乃墨家哲学之根本意思。《墨子·非命上》云:“子墨子言日:‘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此三表中,最重要者乃其第三,“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乃墨子估定一切价值之标准。凡事物必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方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
  人民之富庶,即为国家百姓人民之大利。故凡对之无直接用处或对之有害者,皆当废弃。所以吾人应尚节俭,反对奢侈。故墨子主张节用,节葬,短丧,非乐。
  一切奢侈文饰,固皆不中国家人民之利,然犹非其大害。国家人民之大害,在于国家人民之互相争斗,无有宁息;而其所以互相争斗之原因,则起于人之不相爱。故墨子以兼爱之说救之。以为兼爱之道不惟于他人有利,且于行兼爱之道者亦有利;不惟“利他”,亦且“利自”。墨子之《兼爱篇》纯就功利方面证兼爱之必要。此墨家兼爱之说所以与儒家之主张仁不同也。
  天下之大利,在于人之兼爱;天下之大害,在于人之互争;故吾人应非攻。墨子非攻;孟子亦日:“善战者服上刑。”但墨子之非攻,因其不利。孟子之反对战争,则因其不义。观孟子与宋烃辩论之言可见矣。(《孟子·告子下》)宋烃欲见秦楚之王,说构兵之“不利”,而使之“罢之”。孟子则主张以仁义说秦楚之王。宋烃不必即一墨者,但此点实亦孟子与墨子所以不同也。
  墨子虽以为兼爱之道乃惟一救世之法,而却未以为人本能相爱。墨子以人性为素丝,其善恶全在“所染”(《墨子·所染》)。吾人固应以兼爱之道染人,使交相利而不交相害;然普通人民,所见甚近,不易使其皆有见于兼爱之利,“交别”之害。故墨子注重种种制裁,以使人交相爱。墨子书中有《天志》、《明鬼》、《非命》诸篇。以为有上帝鬼神之存在,赏兼爱者而罚交别者。上帝神鬼及国家之赏罚,乃人之行为所自招,非命定也。若以此为命定,则诸种赏罚,皆失其效力矣。故墨子“非命”。
  ……

前言/序言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四卷):西洋哲学史 中国哲学小史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四卷,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思想史的宏大画卷,深入探索了东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精华。本书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曙光到近现代的演变轨迹,并辅以简明扼要的中国哲学发展概览,为读者构建起一幅广阔而深刻的思想地图。 卷首语:哲思之光,照耀古今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对生命、对自身最根本的追问与思考。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智者们从未停止过对真理的探求。这些不懈的探索,汇聚成浩瀚的哲学星河,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正是试图将这星河中的璀璨光芒,以一种系统而又不失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引导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巨人对话,感受智慧的碰撞,激发独立思考的火花。 第一部分:西洋哲学史——理性的长河 西方哲学,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出无数思想的浪花。本卷将带领读者循着这条河流,回顾其源头,领略其壮阔,洞察其流向。 古希腊哲学:理性与逻各斯的起源 前苏格拉底时期:万物的本源之思。 在文字记载尚不发达的时代,朴素的自然哲学家们,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便开始了对宇宙万物本源的追寻。他们试图从水、气、火、数等元素中寻找世界的统一性,为后来的哲学思考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思想虽显稚拙,却已显露出对理性解释的渴望,对“是什么”的根本追问。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的黄金时代。 苏格拉底以其“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将哲学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在精神,通过诘问法(助产术)引导人们认识美德和真理。他的学生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思想升华为“理念论”,提出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永恒的理念世界,并将灵魂的不朽与轮回置于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却以更注重经验与实证的态度,构建了庞大的哲学体系,涵盖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等,其对范畴、因果、形式与质料的分析,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三位哲学家,共同铸就了西方哲学的基石。 希腊化时期与罗马哲学:哲学的生活化与实用化 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主义:追求幸福与安宁。 随着城邦政治的衰落,哲学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安宁与幸福。斯多葛学派强调理性、德性与顺应自然,认为内在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幸福。伊壁鸠鲁学派则追求适度的感官快乐,避免痛苦,倡导原子论的自然观。怀疑主义则对一切知识提出质疑,主张“不作判断”,以获得内心的宁静。 中世纪哲学:信仰与理性的交融 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信仰与理性。 在基督教兴起的时代,教父哲学家们,尤其是奥古斯丁,试图将基督教信仰与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相结合,为基督教教义提供哲学论证,探讨神、罪、恩典、救赎等核心问题。 经院哲学:阿奎那的理性与神学。 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试图系统地整理和阐释基督教神学,并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形而上学工具。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最杰出的代表,他认为信仰与理性并非冲突,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共同通向真理。 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主体性的觉醒与科学革命的洗礼 人文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重新被强调,人们开始关注现世的生活和人的价值。紧随其后,培根、洛克、休谟等经验主义哲学家,将知识的来源归结于感官经验,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理性主义的辩证: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与经验主义相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理性主义者,则将理性视为认识的主要来源,强调天赋观念、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的应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标志着主体性哲学的开端。 启蒙运动的巨擘:康德的综合。 康德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大成,在其“批判哲学”中,划定了认识的界限,区分了现象界与物自体,提出了先验范畴,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发展。他关于道德的“绝对命令”,对后世伦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绝对精神的探索 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历史哲学。 黑格尔构建了庞大的“绝对精神”体系,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过程,并以其著名的辩证法(正反合)来解释这一过程。他的历史哲学对后来的政治思想、社会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19世纪哲学:多样化的思潮涌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意志哲学。 叔本华从印度哲学中汲取灵感,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和“意志”的概念,认为生命充满痛苦,意志是无尽的欲望和苦难的根源。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物质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后世政治经济学和社會學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 尼采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提出了“权力意志”、“超人”等概念,呼唤个体的超越与自我创造。 20世纪哲学:多元化与新挑战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 20世纪的哲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致力于通过语言分析来澄清哲学问题。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则关注意识的结构和经验的本质。 存在主义的困境与自由。 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责任,以及在荒谬世界中的生存困境。 其他重要思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但其对人类潜意识的探索,对理解人的行为和动机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的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也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持续的冲击。 第二部分:中国哲学小史——智慧的东方 如果说西方哲学是理性的长河,那么中国哲学则更像是一片古老的智慧沃土,孕育出独具东方韵味的思维方式。本卷将简要梳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 儒家:仁、礼、义、智、信。 孔子及其后继者,如孟子、荀子,将重心放在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上,强调“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以及“礼”的社会规范。 道家:道、无为、自然。 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倡“无为而治”和顺应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战争,提倡尚贤用能,其思想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和普世主义色彩。 法家:法、术、势。 法家代表人物如商鞅、韩非子,强调君主统治的权威,主张以法律、权术和形势来治理国家,强调集权与效率。 名家、阴阳家等。 其他流派如名家注重名实辩论,阴阳家关注宇宙运行规律,共同构成了先秦哲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儒学独尊与玄学思潮 董仲舒的“大一统”。 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等结合,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 魏晋玄学:清谈与老庄。 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士人转向老庄思想,以“清谈”为主要形式,探讨“有无”、“本末”等本体论问题,追求精神的解放。 隋唐宋元:佛学与理学的兴盛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形成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格物致知,万物一体。 宋代,理学家们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重新阐释儒家经典,形成了以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他们强调“格物致知”,追求“天人合一”,构建了新的儒家哲学体系。 明清至近现代: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与转型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如李贽、黄宗羲等,开始挑战传统思想,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提出质疑。 近现代的哲学转型。 晚清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批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开始引进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新文化运动更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倡民主与科学。 当代中国哲学。 当代中国哲学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积极探索与世界哲学对话的路径。 结语:哲思不息,探索不止 《三松堂全集》第四卷,如同一扇窗,邀请读者一窥人类思想史的壮丽图景。从古希腊的理性光芒,到中国哲学的东方智慧,再到近现代的多元探索,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永不枯竭的求知欲望和对生命意义的深邃思考。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大家独立思考,勇于追问,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不仅仅是一本哲学史的介绍,更是对人类理性精神的一次致敬,对智慧火种的一次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三松堂全集》的这本厚重之作,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密度差点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它不像那种通俗读物,读起来轻松惬意,而是像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准备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西洋哲学流派时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他不仅仅是罗列观点,更像是用一种极为精妙的笔法,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脉络串联起来,让你能清晰地看到康德、黑格尔、尼采这些巨匠们是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如何开启新的思想疆域的。尤其是他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论战的梳理,简直是一场思想的对决,读着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头脑风暴的激烈程度。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老派的、沉稳的,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每一句话都像经过千锤百炼,不容置疑。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西方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感,主要来自于它在处理跨文化思想对比时的那种“锐利”。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跳出单一文化视角来看待哲学的方法,而这本集子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当作者将西方注重本体论和逻辑结构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哲学中强调关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进行对照时,那种思想的张力瞬间爆发了。我发现自己原有的很多认知框架开始松动,开始以一种更加多元的、更具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真理”和“智慧”的定义。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强行拉扯、生搬硬套地去寻找对等概念,而是尊重了各自历史发展的独立性,同时又巧妙地指出了人类共通的困惑。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对话,非常烧脑,但也极其过瘾。每一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一大圈。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哲学史梳理,但读起来却发现它有着令人惊喜的叙事魅力。作者对于中国哲学部分的处理,简直是点石成金。他没有落入那种老生常谈的儒释道三家并论的窠臼,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不同学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活法”。比如他对道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民间生活、如何在士大夫阶层中作为一种精神避世的选择,那些细微之处的描写,让我对老庄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哲学。他的笔触非常细腻,常常能抓住那些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边缘智慧”。读这本书,就像是跟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先生坐在壁炉旁,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历史深处的隐秘故事,那种亲近感和历史的烟火气,是其他教科书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对先秦诸子争鸣的描述,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况,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就是“沉浸”。我不是一个能快速阅读的人,尤其是在面对这种涵盖如此广阔时间跨度的论述时。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细嚼慢咽,很多段落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真正领会其深意。书中那些对概念起源和演变的追溯,极其严谨,没有丝毫含糊其辞。比如他对“真理”这个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中是如何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一步步被还原为人间经验和逻辑建构的过程,描绘得鞭辟入里,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文献的掌握程度。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朝圣之旅,需要时间去积累感悟,而不是追求一时的快感。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哲学史的知识,更是一种对待知识的谦卑和审慎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虽然内容深奥,但开本适中,字体清晰,注释详尽得让人安心。这在当下很多追求速度和轻薄的出版物中,显得尤为可贵。它是一本“可以被当作工具书使用的思想史著作”。我尤其喜欢它在穿插讲解时,总能适当地引用原典的精悍语句,就像是在严肃的论述中嵌入了一颗颗闪亮的宝石,瞬间点亮了整个文本。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也使得我们能够直接品尝到那些伟大思想家们语言的原始力量。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这些精选的引文无疑是进一步探索的绝佳入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常翻常新的经典之作,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构建完整思维体系的框架。

评分

精装三松堂全集值得收藏一套。

评分

不过还是很感谢京东的这次活动,把想买的书基本上都买了,价格也很优惠。京东自营的快递很不错,到货速度快,派件员认真负责。

评分

哲学大家,其著作会影响几代人。

评分

拜慕先贤亦由先贤书文开始,剔除腐杂,身轻若鱼跃。

评分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曾出其手。曾长期任教清华大学,历任清华及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清华校务会议主席,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有重要贡献。一生为了治学,收藏有中外图书数万册,其中不乏古籍和善本图书。尤对中外哲学史料的收藏较为系统,文史著作大半。1994年,其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文库主要收藏冯友兰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 000余册图书。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学前必备每日一练:汉字描红(大格大字保护视力版)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推荐购买,有活动时,自然更优惠!

评分

书的外观和内容都真心的相当不错,尤其重要的是,以后世人写前世的事,作者就能站在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大胆着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