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 [Erinnerungen Aus Zwei Welten Ranglossen Zur Eigenen Lebensgechichte]

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 [Erinnerungen Aus Zwei Welten Ranglossen Zur Eigenen Lebensgechich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福蘭阁 著,欧阳苏 译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自传
  • 个人历史
  • 二战
  • 战争回忆
  • 流亡
  • 德国历史
  • 文化史
  • 欧洲历史
  • 生命体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91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268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rinnerungen Aus Zwei Welten Ranglossen Zur Eigenen Lebensgechich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黑格尔、兰克等人认为中国历史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处于某种静止状态。但是,福兰阁反对这种看法,他强调中国历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纠正了中国历史是停滞的这一观点,这是难能可贵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学作为一个学科在德国大学正式建立,一大批著名汉学家脱颖而出,福兰阁(OttoFranke,1863—1946)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记载了19、20世纪殖民和帝国主义的世界史,以及德国机构性的汉学研究史,使这本自传拥有了世界史的广度,并具备了学术史的深度。

内容简介

  福蘭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德国汉学前辈,也是德国一位正式大学汉学教授。他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同等的地位,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及其倡导的方法论,为德国赢得了在世界汉学研究中的地位。这是一份对东西方两个世界极为生动的描述。作者不仅叙述了自己在中德两国跌宕起伏的经历,而且个人的生活史,以反思的笔调,记载了19、20世纪殖民和帝国主义的世界史,以及德国机构性的汉学研究史,使这本自传拥有了世界史的广度,并具备了学术史的深度。

作者简介

福蘭阁(Otto Franke,1863-1946),德高望重的德国汉学前辈。他一生跨越19、20两个世纪和东西两个世界。青少年时期求学于德国,中青年时期工作于中国,中晚年时期又回到德国从事汉学研究与著述。在赋予中国在世界历史和国际共同体中的同等地位的努力中,福蘭阁是最有影响的开路先锋之一。他既致力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也重视对中国现代的探讨,是德国汉学界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全面的学者。
福蘭阁先生不仅是涉猎广泛、认真严谨、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心胸开放、正直高尚的人。他往来于东、西两个世界,搭建通向理解的桥梁。历史文化间的碰撞、交融、共存,是每一代人广泛而深刻的话题,而他播撒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并在顽强生长。

目录

中文版编者前言/1
德文版编者前言/1
作者前言/1
第一章 童年和青年(1863~1882)/1
第二章 大学求学(1882~1888)/20
第三章 涉世(1888~1889)/41
第四章 游历与转变 1天津与上海(1889~1894)/57
第五章 游历与转变 2北京与西伯利亚之行(1894~1896)/77
第六章 游历与转变 3返乡休假、北京、上海与厦门(1896~1901)/99
第七章 返回故乡与重返中国(1902~1909)/120
第八章 学术生涯汉堡1殖民学院与大学(1910~1923)/138
第九章 学术生涯汉堡2学术与生活(1910~1923)/147
第十章 学术生涯柏林1大学与学术(1923~1943)/167
第十一章 学术生涯柏林2政治、学术、家庭(1923~1943)/178
第十二章 尾声巴伦斯特德(1943~1945)/199
补遗:盟军占领(1945)200作者生活和工作年代表/205
本文涉及的作者著作和报告名录/208
有关福蘭阁的文献和纪念文章/216
人名中外文对照与索引/219
地名中外文对照与索引/233
机构和刊物中外文对照与索引/244

精彩书摘

  基尔霍恩在印度孟买首相府领导的位于普纳(Puna.)的德坎学院(Deccan—College)担任了15年梵文教授。据我所知,他来自贝恩堡,和我是比较近的同乡,这促使我去他家拜访。这次访问和他的讲座会给我带来预料不到的结果。我们的初次见面很有趣。我递进自己的名片,发现教授和他那位也是贝恩堡人的夫人正坐在客厅里。我进门的时候,他们两位都露出震惊和奇怪的表情,最终还是问我是否无心地弄混了名片。现在轮到我吃惊了,我以相应的表情予以否认,并说奥托·弗兰克真的是我的名字。我们都很高兴,情况得到澄清:在基尔霍恩的学生中,有一个和我同名同姓的奥托·弗兰克[以后在科尼斯堡(Konigsberg)担任梵文教授]②,他两天前已与大家告过别,次日就要出发;因此基尔霍恩接到我的名片时感到吃惊,看到我本人时更为惊诧。冬季学期,在我这个同名同姓的“兄弟”返回哥廷根而我也成了基尔霍恩的学生时,当然又产生了新的惊讶,随后发生了很多混淆和误解。好几十年里,这名字的双重性困扰着我,因为我收到的信件、校对稿等,属于科尼斯堡的那个同事,大家名不副实地称呼我,我不得不仔细处理专业文献中那些会产生混淆的引文。后来,我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与这位比我年长一岁的“兄弟”的专业相同,这使大学秘书处和系办公室的人目瞪口呆。这位“兄弟”去世以后,这些混淆还盯着我不放,梅耶(Meyer)的百科全书(Konversations—Lexikon)最新版本中有“我”的生平介绍,结尾写到,“我”于1928年2月5日去世于科尼斯堡。像从前的马克·吐温遇到的类似情况一样,我对编辑部解释说,这一写法未免太“夸张”,并予以更正。1935年,某个官方部门还找到我,将我当作那位已去世了7年的同行。
  短时间内,基尔霍恩的梵文语法课就推翻了我的全部研究计划。现在,一颗新星正在召唤着我,指引我到一个新的方向,一方面是那些很快就非常吸引我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这位杰出的老师让我接近了它,后一点更为重要。我发现,迄今为止我缺乏的是课堂上人与人之间稳定持久的联系——一种能够想象得到的、最令人愉快的联系。在丰富的印度语言中钻研得越深,那遥远神秘的世界就越是强烈地吸引着我。学期结束时,我对东方的热爱之情熊熊燃烧,而对古典语文学、历史和其他一切的热情都无可救药地消失熄灭了。
  冬季学期我取得了进步,可以听基尔霍恩的所有讲座:中高级语法、本土语法作品读物《梵语语法》(Laghukaumudi),薄婆菩提(Bhavabhuti)的戏剧作品《茉莉和青春》(Malatrmadhava),这需要坚持不懈和辛苦劳累的工作。不过,当基尔霍恩表示满意时,我感到很高兴。我们是一个小圈子,聚集在他的周围,其中我是初学者,而且来得最晚:除了我们两个奥托·弗兰克以外,还有后来布雷斯劳(Breslau)的正式教授布鲁诺·利比希(BrunoLiebig)、以后担任部长的索尔夫(Solf)——他从基尔(Kiel)的皮希尔(Pischel)那里转学过来,作为印度学者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有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意大利人。我们的人数不断减少,因为有人攻读博士学位,也有人离开。最后,1885~1986年的冬季,我是唯一仍在继续学习的人,好处是可以在基尔霍恩的引导下,钻进他的特别领域的迷宫,也就是帕尼尼(Pfinini)语法体系和大量的评论,即巴丹阁梨(Patanjali)的《大疏》(Mahabasya),在这个领域里,基尔霍恩大概是欧洲的最高权威。我们在他家里朗读文章,在此度过的日子是我学生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我得到允许,跟着基尔霍恩学习了四个学期,这段时期,我了解了众多的印度文学作品,从《梨俱吠陀》直到迦梨陀娑等人美妙的文学,在这位令我非常崇敬的老师的指导下,领会这些作品的特色。基尔霍恩一如既往地亲切友好,也总是为我打开他那好客的家门,直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忘怀。基尔霍恩指导我如何进行学术研究,这是我在哥廷根所得到的最美好和最持久的收获,我始终对他心存感激。
  ……

前言/序言

中文版编者前言

我非常高兴,能够为中国读者奉献德高望重的德国汉学家福蘭阁(1863~1946)教授的自传《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中文版的翻译与编辑是与欧阳甦女士共同进行的合作项目,体现了成果丰硕的德中合作。我们力求忠实于作者的子女傅吾康(Wolfgang Franke,1912-2007)和奥尔加?弗兰克(Olga Franke,1898-1991)在其去世以后整理编辑的手稿。这本传记记载了德中相互理解的跨文化努力,也是福蘭阁一生中最后一本著作。
“传记文学”这一类别,在福蘭阁的自传中,超越了他本人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不仅拥有了世界史的广度,而且具备了学术史的深度。它不仅将19~20世纪殖民和帝国主义的世界史,还将德国机构性的汉学研究史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主题并举例说明。为了使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情况和发展,中文版本增加了相关的注释、人名和机构名称的中外文索引,等等,增加的附录也包括福蘭阁在自传中提及的个人著述详细书目。此外,还增添了迄今从未发表过的他个人、相关人事和家庭照片以及历史文献图片。它们选取于较为丰富的家庭照片收藏集,属于私人遗物。如果照片本身就有以斜体标题而做的原始说明,那么一并保留,否则编者就对事件、人物和时间进行了归类注释。
我将这份对东西方生活史极为生动的描述交给读者,也许会有助于人们不要遗忘福蘭阁,也不要遗忘他在传播令人崇敬、变化多样、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国形象时的功绩。我还要指出,与本书同时出版的一本照片集,它们是有关中国的专业照片,也是19世纪末福蘭阁在中国担任德意志帝国外交服务局翻译的13年时间内所收藏的照片。
福蘭阁一生共发表了375篇有关中国的著述,其中包括报刊文章、报告、论文、评论、8部专著和一套五卷本的历史著作,并在其82岁高龄、离世一年前完成了自传《两个世界的回忆》。福蘭阁的回忆开始于自己在中国及其邻国的旅行日记和报道;然后是与他1888~1901年在中国从事外交翻译服务的经历联系起来的文章;在20世纪的前10年,他担任柏林中国公使馆的秘书,并为德国《科隆报》撰写有关东亚政治变革的分析文章,而且在1910年将其中部分文章编选成文集《东亚重组》(Ostasiatische Neubildungen)而出版。此外,与柏林组织的吐鲁番考察活动相关,他转向宗教学与文化学,并受其启发,更加深入地致力于儒教这一国家学说的研究。
1909年,福蘭阁应聘担任汉堡殖民学院的第一位正式教席教授,他也是德国第一位正式汉学教授。此后,他越来越多地献身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与著述。与伟大的德国历史学家黑格尔和兰克相反,福蘭阁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同等的地位,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他那个时代,这些观点远远不是理所当然的。他的研究最终汇成了其毕生的重要著作,即五卷本的《中华帝国史》(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该著是他在“二战”期间,作为荣休的正式教授以及颇具名望的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期间完成的,涵盖了从上古直至元代的中国历史。
福蘭阁的求学之路,使他从小城市来到德意志帝国的首都柏林和哥廷根,进入大学学习,并在哥廷根获得哲学(印度学与比较语言学)博士学位。在他成长期间,最具个人特色的是中学时代就有的“对远方的渴望”,他热爱徒步旅行,去过很多地方。到中国后,依然保持着徒步旅行和其他旅行的兴致。这使他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的时候,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开放的心态。福蘭阁始自语言学和历史学,经过印度学,再到汉学的教育经历变化,以及他在中国外交服务部门的实践经验,让他打下了以后在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广博基础。他应该是德国汉学界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全面的学者,既致力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也重视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探讨。他不囿于专业的篱笆,同时献身于高等教育政策的工作和大量的社会活动,这使他显得尤为出众。福蘭阁对自己时代的政治、社会架构和发展的看法和评判,其可靠性独立于时代,其适用性超然于时间,这尤其产生了影响。
尽管福蘭阁拥有保守主义的民族思想情感——这要追溯到其父,一个小城市的市长,也是俾斯麦的追随者——但他的世界政治观却具有极为进步的立场。他尤其关心以康有为为核心的中国改革者的命运,并以极大的同情关注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争取国际平等的奋斗。
起初,福蘭阁对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者只是抱有怀疑,后来,当这些人暴露了真实面目的时候,就完全拒绝了他们。由于年龄的原因,作为荣休教授,他退回到学术研究,并在研究中放逐自己的内心世界。此前的1937年5月底,他将自己唯一活着的小儿子,即我的父亲傅吾康送到中国。这不但挽救了儿子的性命,也使德国汉学研究后继有人。傅吾康在北京的中德学会担任干事,直到战争结束该学会关闭为止。他也致力于其父努力终身的德中相互理解。1945年,中德学会出版了福蘭阁的文集《中国历史与文化——1902~1942年的报告与论文》(Aus Kultur und Geschichte Chinas. Vortr�|ge und Abhandlungen aus den Jahren 1902-1942)。这些文章的主题广泛,有时并不容易理解,部分已翻译成中文。从保留的大量往来信件中可以看到,父子二人在他们继续推进的跨文化活动和中国学研究方面是如何互相支持的。战后,傅吾康继任了汉堡大学的汉学教授席位,在他的自传《为中国着迷》(Im Banne Chinas)一书中,与其父一样,也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获得的经验。
另外,对于福蘭阁的夫人,路易斯?弗兰克[Luise Franke,1877-1962,娘家姓尼布尔(Niebuhr)]也应该有几句代表性的话。她不仅是丈夫日常生活的支柱,而且在其学术研究活动中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用打印机打印其手稿、编排目录并接手了堪与秘书甚至是专职人员相比的工作。遗憾的是,《回忆》中很少提到她以及他们的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在青年时代就已离世。因为在福蘭阁的时代,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仍将过于私人和家庭的事务排除在个人的生活故事之外。
福蘭阁不仅是涉猎广泛、认真严谨、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还是一位非常开放、正直高尚的人,他明白应该将德国和中国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协调起来。他对中国文化的高度尊重不仅贯穿了这本自传,也贯穿了他所有的文字和著作,通过自己兼具广度的多样性研究,并用创造性的假设命题和深思熟虑的问题,为西方汉学创造了条件,下一代汉学家可以继续研究这些假设和问题,并在各个特殊领域内加以深化。即使如今福蘭阁在德国几乎不再被人提及,他的文献也几乎不再被引用,但他的基本思想却处处见诸国际范围的现代中国学研究。因此,他完全可以被视作德国第一代汉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他在世的时候,不仅被帝国总统兴登堡授予了歌德勋章,尤其赢得了中国对其传播和著述工作的认可和尊重。在他的遗物中有一些颇具声誉的中国勋章,每枚勋章都比他的实际地位高两个级别。他本人虽然没有提到这些表彰,但从自传中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习惯于和中国同行平等地开展现代概念上的跨文化的对话和理解的,而且他也不惧怕对当时的国际外交发表批评性的、通常有利于中国的言论。现在,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中文版的《回忆》,深入了解福蘭阁各种各样的观察方式及其精微的讽刺评论。
应该再次提请读者注意,与《回忆》一起,还将出版福蘭阁在中国13年期间收藏的照片集,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福蘭阁的生活和思想,感受那个时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脉搏。

傅復生(Dr. Renata Fu-sheng Franke)
2013年2月于柏林


德文版编者前言

这本《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存放于1946年8月5日去世的作者的遗物中。由于技术原因,直到现在它才得以出版。编者总体上保持原手稿不变,但作了一些缩减,特别是第八章至第十一章。缩减的段落是为人熟知或者在其他地方容易查阅到的史实,例如第八章中汉堡大学的成立史;另外,也缩减了可能引起误解的政治评论。因此,最后几章之间的过渡偶尔可能不太连贯。不过,编者认为这份手稿不宜再作更多的改动,它也缺乏作者本人的最终修改。

Olga Franke(奥尔加?弗兰克) Wolfgang Franke(傅吾康)
1953年4月29日,汉堡


作者前言

在我的亲朋好友和两位出版商的敦促下,我才决定写下这些回忆。至于它何时能够印刷出版,并无把握。
“两个世界”这一说法,要从三层含义上来理解:第一,空间上,是西方与东方的世界;第二,时间上,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世界,19世纪末,德国开始了工业化和世界政治;第三,精神上,是我的实践活动和学术生涯的世界。
有的人可能按照其他原因来确定重大事件的时间分期,他们选择1918年是由于当年德国废除了君主立宪制,选择1933年是由于纳粹夺取了政权。而我选择这两个时期,则是因为刚刚开始的工业化及其后果,正是在此过程中,我的生活及其相关的领域形成了两条交汇的道路。
至于“旁白”的内容,并非总有足够的原始资料供我使用,因为在此地我无法使用自己的图书室。因此,所写内容基本上是依据我夫人的简短日记和我自己的记忆。
此外,大家最好如此看待这些“回忆”,这也是它们所愿意的:这是一位男性的回忆,他在漫长的一生中,了解了许多事情,能够进行一些观察,产生了纯粹主观的经验。1824年1月27日,歌德(Goethe)曾对埃克曼(Eckermann)说过:“一个德国学者的生活是什么?就我而言,有些美好的东西是无法倾诉给他人的,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则不值得费力。而且,即便想愉快地倾诉,听众又在哪里呢?”既然伟人都这样说过,哪里还有我等小人物说话的余地?

1945年4月5日,巴伦斯特德(Ballenstedt)
遗失的群像: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叙事 一部深入探究二十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结构、记忆构建与身份认同的史诗级非虚构作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人物的生命轨迹,而是通过对大量历史档案、私人信件、口述证词以及未被充分关注的社会记录的梳理与重构,描绘出一段波澜壮阔却又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群体群像。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剧烈动荡、意识形态冲突频仍的时代,普通人的日常经验、情感景观是如何被塑造、扭曲乃至最终定型的? 第一部分:破碎的共同体——战后重建中的微观景观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入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的欧洲大陆。不同于宏大的政治决策叙事,这里着重于战后初期物质匮乏、道德真空以及社会信任亟待重建的细微之处。我们关注的不再是战胜国或战败国的官方宣言,而是那些在废墟中努力维持生计的小市民、返回家园的流离失所者,以及在政治清洗阴影下小心翼翼重新融入社会的知识分子。 作者细致考察了城市规划、住房分配中的隐性等级制度。例如,对某一特定区域(如柏林西区或巴黎郊区)战后十年间社区结构变化的研究,揭示了财富积累速度的差异如何快速固化了新的社会阶层。通过分析地方报纸的分类广告、邻里间的投诉记录,我们可以窥见个体在重建过程中如何试图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个核心议题是“集体遗忘”与“个体记忆的抵抗”。战后的“去纳粹化”进程,在官方层面推行了一种对特定历史阶段的集体性缄默,但这在家庭内部留下了深刻的裂痕。本书通过对多组家庭访谈记录的交叉比对,展现了沉默如何成为一种代际传递的“遗产”。父母对过去的含糊其辞,如何在子女的身份构建中制造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感”——他们继承了历史的后果,却被剥夺了理解其全貌的权利。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日常生活的驯化 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校教育到工作场所的规章制度,无不体现着对“理想公民”的塑造要求。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这种渗透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和行为模式。 我们探讨了消费主义的兴起在东西方阵营中表现出的不同面貌。在西方,消费被塑造成个人自由的象征,但其背后的社会压力——对“拥有”与“融入”的焦虑——如何催生了新的精神困境。而在东方,物质匮乏下的“票证文化”与“人情网络”如何构建了一种并行于官方体制的灰色经济与社会资本体系。 书中特别引入了对特定职业群体的考察,例如,工厂的技术人员、基层教师以及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这些“中层执行者”在意识形态的夹缝中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他们既是体制的维护者,也是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微观抵抗”的实践者。通过分析他们的工作日志和内部通讯,我们可以看到规章制度如何被巧妙地“解释”或“规避”,从而保护了某种程度的人性与私密性。 第三部分:流动的边界——移民、劳动与身份的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投向了战后欧洲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战后工业的扩张引发了对外部劳动力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客工”(Gastarbeiter)群体的涌入,他们构成了现代欧洲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常常被排除在“国家叙事”的主体之外。 作者摒弃了将这些移民群体简单视为经济工具的视角,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异乡建立“虚拟家园”的复杂过程。通过对移民社区内部的互助组织、宗教场所的活动记录以及他们与本地居民之间发生的摩擦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身份认同是如何在“此地”与“彼处”之间不断拉扯和重塑的。 一个重要的篇章集中于“文化冲突”的隐秘层面。这不仅仅是语言或习俗的差异,更是对“时间感”和“未来规划”的不同理解所导致的结构性误解。例如,对土耳其或南欧移民家庭中,代际间对于子女教育和职业选择的观念冲突,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传统家庭结构如何面临现代社会节奏的冲击。 结语:在重叠的时间中寻找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未试图提供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强调了历史的“复调性”。通过对这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声音和经验的聚合,我们得以理解:二十世纪中叶的欧洲,并非是一个由单一意志主导的铁板一块,而是一个由无数个相互交织、时而冲突、时而共鸣的个体叙事所构成的、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场域。 这部作品是一次对社会记忆的考古工作,它邀请读者超越宏大叙事,潜入日常生活的深处,去感受那段历史中每一个微小脉搏所发出的独特回响。它提醒我们,理解一个时代,必须从理解那些未被记录、未被重视的生命体验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的书名,在我的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给我一种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述过去的书,更像是一个关于“身份”与“存在”的探索。书名中的“两个世界”,让我不禁猜测,作者是否曾置身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拥有过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这种“分裂”或“融合”的体验,必定为他的生命注入了独特的视角。“回忆”,则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情感色彩的词,它预示着作者将带领我们重温那些已经过去的时光,那些喜悦,那些悲伤,那些领悟,都将在这本书中得到展现。“个人生命的旁白”,更是强调了其个体性与主观性,它并非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而更像是作者对自己人生故事的一种“内心独白”,一种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审视与梳理。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他如何在一个又一个“世界”的交织中,找寻自我,理解生命,并用他独有的“旁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人生画卷。

评分

这本《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深邃的引人入胜的意味。在翻开它之前,我脑海中便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位旅者,穿越了不止一个时空,将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那些难以忘怀的瞬间,如同珍贵的宝石一般,小心翼翼地拾起,然后用真诚的笔触,一点一滴地串联起来,成为一部属于他自己的史诗。书名中的“两个世界”让我充满了好奇,它们是地理上的隔阂,还是心灵上的羁绊?是现实与虚幻的交织,抑或是过往与现在的对话?这种双重性的暗示,无疑为整本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预示着作者将要与我们分享的,绝非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我期待着,在文字的河流中,与作者一同经历那些“回忆”所蕴含的种种情感起伏,体验那些“旁白”所承载的独特视角。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一个人的内心宇宙,去理解他之所以成为他,背后的种种力量与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回忆”究竟有着怎样的色彩,又将如何构建出他“个人生命”的壮丽图景。

评分

初见《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这个书名,便被其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深的怀旧感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种对过往的深情回望。书名中的“两个世界”,不禁让我联想到,或许作者经历过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或是拥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认同,亦或是对生活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这种“双重性”的体验,无疑会为他的生命故事增添一份独特的厚度与广度。而“回忆”这个词,更是充满了温度,它暗示着那些已经逝去的,却依然鲜活地存在于脑海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抑或是遗憾的,都将在这本书中被娓娓道来。“个人生命的旁白”,则将这种回忆聚焦于作者自身的经历,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普适的道理,只有属于他一个人的,真实而细腻的人生片段。我渴望从中窥探到,他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世界”之间穿梭,又是如何将这些“回忆”化为“旁白”,最终成为他独一无二的人生注脚。

评分

我一直相信,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匿于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而《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这本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类故事的无限向往。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戏剧性的噱头,却以一种极其朴素的方式,宣告了作者愿意将自己最真实的生命轨迹,摊开在我们面前。这里的“旁白”,或许就是作者最内心深处的声音,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是最直接、最纯粹的叙述。而“个人生命的旁白”,则更加凸显了其私密性和独特性,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审视与回顾,是对过往种种经历的一种沉淀与总结。我仿佛能预见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将是岁月的痕迹,是情感的跌宕,是思想的碰撞。这并非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对话。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些共鸣,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东西,去理解一个生命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评分

《两个世界的回忆:个人生命的旁白》——一个书名,便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思。它仿佛是在诉说一个关于“漂泊”与“归属”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关于“成长”与“蜕变”的旅程。书名中的“两个世界”,似乎暗示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重大的转折,甚至是跨越了某种界限。这可能是地理上的迁徙,也可能是心灵上的革新。而“回忆”,则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词汇,它让我们意识到,作者正在回溯那些珍贵的,抑或是沉重的过往,并试图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感悟。“个人生命的旁白”,更是将焦点拉回到了个体本身,它不像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更侧重于一种“自我解读”,一种对生命轨迹的个性化呈现。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一个又一个“世界”的交叠之处,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特叙事,并用最真诚的“旁白”,与我们分享他生命中的那些动人瞬间。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让人看了作者的回忆录觉得对生活很有启发!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让人看了作者的回忆录觉得对生活很有启发!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让人看了作者的回忆录觉得对生活很有启发!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让人看了作者的回忆录觉得对生活很有启发!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让人看了作者的回忆录觉得对生活很有启发!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让人看了作者的回忆录觉得对生活很有启发!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让人看了作者的回忆录觉得对生活很有启发!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让人看了作者的回忆录觉得对生活很有启发!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让人看了作者的回忆录觉得对生活很有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