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术文丛:尚书集释

中西学术文丛:尚书集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屈万里 著
图书标签:
  • 尚书
  • 经学
  • 集释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献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儒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66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00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西学术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西学术文丛:尚书集释》是著名学者屈万里先生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其早年《尚书释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增补,更采用了大量民国以来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考古学、文字学等成果,比传统的注疏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作者集释《尚书》文句,博采广涉,不泥于一家一派,亦不拘于陈见,更有自己的裁断。有些论点,至今还被经常引用。通过经作者梳理后的字句注释,读者可以大致通读号称“佶屈聱牙”的《尚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引用书名省称全称对照表
概说

虞夏书
尧典
阜陶谟
禹贡
甘誓

商书
汤誓
盘庚
高宗彤曰
西伯戡黎
微子

周书
牧誓
洪范
金滕
大诰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顾命
费誓
吕刑
文侯之命
秦誓

附编一 尚书逸文
附编二 軎序集释
附编三 偶古文尚书袭古简注
大禹谟
五子之歌
胤征
仲虺之诰
汤诰
伊训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说命上
说命中
说命下
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武成
旅獒
微子之命
蔡仲之命
周官
君陈
毕命
君牙
冈命

校读后记
新版后记
《史记·六国年表》:王朝兴衰的历史缩影,千年帝国的兴衰史诗 《史记·六国年表》并非仅仅是一份冰冷的年表,它更是司马迁以史家之眼,洞察春秋战国时期波诡云谲的政治格局,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各诸侯国兴衰更迭的壮丽画卷。它如同一部浓缩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大戏,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君主、纵横捭阖的谋臣、浴血奋战的将士,以及他们所缔造或毁灭的王朝,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时代背景:分裂与融合的洪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在这个分裂与融合并存的时代洪流中,各个诸侯国都在为生存和扩张而奋斗,彼此之间的合纵连横,战争与和平交织,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命运。 《六国年表》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它以精确的年岁为线索,将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如同星辰在夜空中划过的轨迹,清晰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早期诸侯国的崛起,到中期诸侯之间的兼并,再到后期秦国一统六国,每一个阶段的变迁,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时间的堆砌 乍看之下,《六国年表》似乎只是一份枯燥的年岁记载。然而,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历史的温度注入了这份年表中。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通过对事件的选取、排序和简要的注释,展现了各个诸侯国的兴衰轨迹。 例如,在描述早期诸侯国的崛起时,年表会详细记录其建国初期与周王室的关系,以及在诸侯争霸中的初步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表会逐步揭示这些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以及对外扩张的野心。对于那些最终走向灭亡的国家,《六国年表》会不着痕迹地展示它们走向衰落的征兆,例如统治者的昏聩、内部的分裂、经济的凋敝,以及军事上的失利。 反之,对于那些最终走向统一的国家,如秦国,年表则会详细记录其改革的进程、军事力量的壮大以及对外扩张的战略。这些看似零散的记载,汇集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王朝兴衰史。 历史的维度:透视王朝的生命周期 《六国年表》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王朝生命周期的绝佳视角。一个国家的兴起,往往离不开明君的励精图治、贤臣的谋划辅佐、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繁荣的经济基础。这些因素在年表中都有迹可循。例如,某些诸侯国在某个时期内,会频繁记载国家经济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进步、商业的繁荣,这往往是其国力上升的体现。 而一个国家的衰落,同样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统治者沉迷享乐,疏远贤臣;可能是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政局不稳;可能是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支撑战争开销;也可能是军事力量衰退,无法抵御外敌。在《六国年表》中,这些衰落的迹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例如统治者更换频繁、边疆战事失利、国家财政困难等。 司马迁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六国年表》超越了单纯的年代记录,成为一部充满智慧的历史解读。他并非直接评价某个国家是“强盛”还是“衰落”,而是通过一系列史实的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变化。 人物的群像: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虽然《六国年表》以“年表”为名,但它并非缺乏人物的刻画。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所记载的事件往往与当时的君主、大臣、将领息息相关。通过对这些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行为的记录,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的性格、智慧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例如,当记载某次重要的战役时,年表可能会提及某位将领的英勇指挥,或者某位君主的决策失误。当记载国家内部的改革时,年表可能会提及某位大臣的改革举措。这些人物的活动,如同推动历史齿轮运转的动力,使得《六国年表》中的历史事件更加鲜活和生动。 秦统一的必然与偶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国年表》的最终落脚点,无疑是秦国的统一。通过对其他六国衰落的细致描绘,以及对秦国崛起过程的记录,司马迁展现了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那个时代,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完全是单线叙事。《六国年表》也揭示了统一过程中的偶然因素。例如,某些诸侯国的灭亡,可能与当时的统治者犯下的致命错误有关;而秦国的崛起,也离不开其一系列成功的变法和杰出的军事领袖。这些偶然性,使得历史的发展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加耐人寻味。 对后世的影响:历史研究的基石 《史记·六国年表》作为《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的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得后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同时,《六国年表》所展现的史学方法,也为后来的史书编纂树立了典范。司马迁对史料的严谨态度,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呈现,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至今仍是史学研究者学习的榜样。 阅读《六国年表》的意义:穿越时空的智慧 阅读《史记·六国年表》,不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与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份年表中,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洪流如何裹挟着一个个国家和人物前进,看到权力、野心、智慧和命运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交织。 它让我们反思历史的规律,思考文明的发展,体悟人生的无常。那些曾经辉煌的王朝,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六国年表》便是这些印记的忠实记录,它提醒着我们,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寻和体悟的宝库。 通过《六国年表》,我们得以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学习那个时代的智慧。这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也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熏陶。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镜子中,更好地认识当下,也更好地走向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古典文献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选择合适的入门读物至关重要,而《中西学术文丛:尚书集释》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行文风格非常稳健,那种老派的学术风范扑面而来,但又不失为一种清晰的表达。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版本差异和错讹之处时的态度:极其审慎,不轻易下断语,而是将各种主要的学术观点并列呈现,这对于培养读者批判性思维非常有益。我不需要急于被告知“标准答案”是什么,而是可以跟随作者的思路,自己去权衡每一种说法的合理性。这种“带着你一起做学问”的感觉,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有效和令人满足。每当被一个复杂的字词解释难住时,翻阅这本书的相应条目,总能找到比我预想的更深入、更全面的解析,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但里面装的都是知识的宝藏,而不是烦恼。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厚度确实让我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充实的阅读体验就让人很难放手。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尚书》的专著,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侧影。作者在进行“集释”时,会不自觉地引入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乃至近现代新儒家的观点来映照《尚书》原义,这使得全书的视野异常开阔。它不是孤立地研究一部古代文本,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思想长河中去考察其演变。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天人合一”或“敬德保民”的核心概念,这本书提供了多维度的解析路径,让我得以跳脱出单一的儒家框架去理解这些观念的复杂性。每当我合上书本,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才刚刚触及到这片思想海洋的边缘,这种“知识的召唤力”,才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最高标准。

评分

这本《中西学术文丛:尚书集释》的书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厚重与严谨,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摸着那封面,就感觉像是捧着一件穿越时空的古董。我本来对先秦文献了解不多,更别提《尚书》这种需要专门考据的经典了,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却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觉得很有亲和力。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堆砌,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你走进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我特别欣赏它在关键概念上的阐释,往往会引用多个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这让我体会到古人思想的多元性,而不是被单一的解读所束缚。读完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早期政治哲学和伦理观念的理解一下子拔高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梳理那些晦涩难懂的篇章时,作者的“集释”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旁征博引,但又脉络清晰,让人读起来感到酣畅淋漓,仿佛每一次翻页都能揭开新的面纱。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来读这本《中西学术文丛:尚书集释》的,毕竟“集释”二字意味着内容的庞杂,我担心自己会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引文和考据中,最终变成一本束之高阁的工具书。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尚书》仅仅视为历史的陈迹,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术对话背景中去审视——尽管书名里有“中西”二字,它所讨论的焦点依然紧密围绕着文本本身,但那种对“如何解读经典”的现代反思贯穿始终。它不像某些传统注释那样只求“注出本义”,而是更进一步探究“义理之所在”,这对我们现代人理解古代君臣之道、天命观等,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视角。我常常在读到一些关于“德行”与“治理”的论述时停下来,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与当今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何关联,这本书无疑是搭建了这样一座桥梁,让古老的文字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脉络非常敏感的读者,阅读任何关于古代典籍的作品时,最怕的就是脱离了时代背景去空谈理论。庆幸的是,这本《中西学术文丛:尚书集释》在导论和各篇章的引言部分,下了大功夫梳理了《尚书》的成书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接受情况,这为后续的文本细读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没有这些背景知识的铺垫,那些君王誓词和诰命文书对我们来说无异于天书。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与篇章的对应关系梳理得非常细致,让我清楚地看到了权力结构和道德理想是如何在那个特定历史时刻被文字化的。这种对历史语境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解读不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深入到了“精神层面”。读完特定章节后,我仿佛能想象出周公或成王在那种庄严肃穆的场合下,是如何引用这些典籍来巩固统治的,其历史厚度感是其他一些泛泛而谈的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次618京东图书的活动价都很给力,下了四五张单,用尽所以券,先一一给好评……

评分

类似清十三经注疏摘录,《诗》音韵通说是亮点。

评分

书很好 很喜欢 价格实惠 挺好的

评分

免得哪天性情上来  想看那谁谁的书 结果手边没有 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所以  很多书 很多时候是备着的

评分

京东好书,双十一实惠,质量不错,发货快,服务好

评分

吴汝纶作为一代古文大师,于《尚书》用力尤深,《中西学术文丛:尚书故》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西学术文丛:尚书故》的写作始于光绪七年(1881年)以前,完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汝纶时任冀州知州。《中西学术文丛:尚书故》在体例上专用今文,不用“伪古文”,将《书序》总作一卷置于本经之后,深受清代考据学影响。吴汝纶治《书》主张义理、文章、训诂并重,他的训诂以《史记》为主,兼及其它,并注意向其他学者虚心求教,精益求精。

评分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评分

桃天

评分

最近趁京东搞活动买了不少书,基本上来讲都挺不错的。原装正版,价格公道,送货也很快。不错,满意,推荐!以后还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